我讀毛姆四個長篇第一本:《人性的枷鎖》(二)從普通到平凡 上

(二)《人性的枷鎖》——從普通到平凡 上篇

上一期我們大概知道了《人性的枷鎖》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一期我們不妨來聊聊這部長篇在我眼中的意義。

我讀毛姆四個長篇第一本:《人性的枷鎖》(二)從普通到平凡 上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生於1874年1月25日,卒於1965年12月16日。書中提到故事始於1885年,根據主角菲哥的歲數可知終章大概在1906年前後。結合生平,可以認為這是一部以作者的當代為背景的小說。

前文曾描述過類似歷史課本大事記年表式的宏闊時代,處在這樣的時代之中,卻並沒有積極展開對熱點的跟蹤、透視和思考,僅僅敘寫不起眼的個體的“小悲歡”,不向主流靠攏的毛姆是如何獲得“當代”以及後世的廣泛認可的呢?

這,在我看來不得不說是個有趣的問題。

我讀毛姆四個長篇第一本:《人性的枷鎖》(二)從普通到平凡 上

要知道,馬爾克斯寫的是馬孔多,但讀了的人都能反觀出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的政治、歷史、社會問題;巴爾扎克寫《人間喜劇》,九十多個故事串聯編織起資本崛起、貴族羅曼蒂克消亡的十九世紀;傑克·倫敦寫《馬丁·伊登》,從小馬丁那不知疲倦地勤奮裡透射出美利堅從建國幾乎延續至今的開拓進取和冒險精神;莫言寫高密東北鄉、賈平凹寫秦嶺內外,那也縱觀了中國的幾乎整個二十世紀;即使是小人物,路遙的少安、少平是那一代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中國人的縮影,嚴歌苓的小人物無不是她軍旅生涯的旁逸斜出……

當然,容我提前劇透一下:毛姆的四個大長篇裡,自然也都或多或少地透露出個人的經歷,這使得那些小說或多或少地帶有自傳體的性質,這一點後面詳談。

毛姆的小人物除了映射自身經歷外,絲毫不像上述名作家筆下人物那樣或緊緊地融入時代洪流,或盡情地演繹個人悲歡。

你會看到,菲哥既沒什麼早日實現奮鬥目標的緊迫感,也不會為了某種慾望(包括情慾)赴湯蹈火殊死一搏,菲哥的普通主要體現在大多數情況下他都活的舒適且自在,某些時候即使不舒服也能自在。

可毛姆偏偏給菲哥的故事起了“人性的枷鎖”這麼一個既崇高又悲壯、既廣大又深奧的名字,這是為什麼?菲哥的枷鎖是啥?書中有透露他幹了什麼驚天動地的打破枷鎖的事蹟嗎?沒有呀!

這時,請回看我的題目——“從普通到平凡”,嗯,沒錯,這就是我下面將圍繞之解析的重點。

不錯,單憑菲哥幹過的那些事,我們看過以後可能都會覺得很“淡”——鬆鬆垮垮、平平常常,談不上什麼感人至深。但我說,毛姆寫得不“淡”——人味濃郁、娓娓道來,已經足以發人深省。

我讀毛姆四個長篇第一本:《人性的枷鎖》(二)從普通到平凡 上

很多評論家認為毛姆的獨異之處在於他處於現代主義盛行的時期,卻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意即在抽象的主題、怪異的人物、破碎的情節、令人恍惚不已的起承轉合大行其道之時,他卻繼續堅持描摹現實、刻畫細節和加工個人經歷。你想一想,當“意識流”“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的巨蛋裡一個接著一個孵化出伍爾芙的《牆上的斑點》、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卡夫卡的《城堡》時,毛姆的平鋪直敘會顯得多麼食古不化啊!

關於創作技法這一點,我另有認識,但我們放在讀《月亮和六便士》的時候詳談,這裡還說《人性的枷鎖》。

沒錯兒,在謀篇佈局上它那按照時序從頭講到尾的行文的確乏善可陳,讀者也只是跟著菲哥英、德、法來回地跑。那麼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文學和思潮千帆過盡之後,我們又是憑什麼將該書認定為一顆亮麗的珍珠呢?

初讀此書:陰冷的天氣,昏暗的小樓,酣睡的孩子,悲慼的母親……可以說比較失望,腦子裡盡是俗套的情節。說實話我讀的書不多,但讀著讀著卻不自覺地陷了進去,覺出文字的耐讀。我得說,毛姆是馬爾克斯之下,我接觸到的最完美的敘事,也不得不說毛姆善於處理細節,人物的性格脈絡非常清晰。第三人稱全知全能的視角之下,平凡的菲哥展露無遺。

這裡不得不再提一筆所謂的自傳體,作品絕非自傳,但作者的性格卻嵌入字裡行間。

毛姆有口吃的毛病,從小遭人嘲弄,這一點造就了他的自卑,也造就了先天跛足的菲哥的自卑。

你不得不佩服毛姆,因為他對自卑的刻畫——分解自卑是我們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對了,插曲本想放最感動我的Hunter Hayes的版本,奇怪的是官方居然搜不到,所以只好放了天灰姐的這首invisible,不過也很悅耳~

未完待續……

(感謝熱愛閱讀的你,感謝善良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