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說的什麼?有寓意嗎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中的蒿,在我們這裡叫“白蒿”: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茵陳陸續破土而出,之後隨著生長成為白蒿,變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這句俗語的原意很好理解,但寓意較為深刻。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說的什麼?有寓意嗎


本俗語的原意

“三月茵陳四月蒿”:三月乍暖還寒,時有倒春寒發生,此時“茵陳”蓄積了一個冬季的養分,破土而出。

但是到了四月,由於溫度逐漸升高,根系發達,幼芽迅速舒展,“茵陳”的養分逐漸被分解,已不再有原有的功效,變成了“白蒿”。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自身的養分依然存在,成了人們喜愛的野菜。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說的什麼?有寓意嗎


“五月六月當柴燒”:由於茵陳蒿根系發達,生命力強,所以生長迅速,在5月份已是枝繁葉茂,沒有了應用價值,到了6月份逐漸開始乾枯,只有燒火的作用了。

本俗語的寓意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的寓意也很明瞭。意思是說不管什麼事情,要抓住關鍵點解決,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稍有疏忽,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效果。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說的什麼?有寓意嗎


單從茵陳來說,如果3月採挖,就是好東西;但等到4月,雖是人們喜歡的野菜,但已失去了價值,而到了5、6月份,只能算是一把柴火了。

總之,很多俗語是老人們多年經驗綜合的結晶,看似就是一句實話,但大都寓意深刻。每個俗語細細琢磨,都有深刻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