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的人被判滅九族時,為什麼他的家人寧願等死,也不逃跑?

周明燕


“不是不想跑,而是跑不掉,也不敢跑”。古時,誅九族可是大罪,這樣的刑罰在中國歷史上也不過幾起。


誅九族真正出現的時間是在隋朝時期,在隋朝之前,大多數都是誅三族,分別是“父親”,“母親”,“妻子”三族。而歷史上第一個誅九族的人,就是楊玄,當年,楊玄造反,後來被隋煬帝鎮壓,而楊玄也自殺了,楊玄自殺以後,隋煬帝感覺就這樣死了,便宜他了,於是就把氣發洩到了其親屬身上,凡是和楊玄有關係的人都被殺了。


歷史上還有一個傳說級別的“滅十族”,當年,方孝孺因為反對朱棣登基,於是就經常寫文討伐朱棣,朱棣那也是暴脾氣,直接把方孝孺抓起來,判了一個誅十族,在原來的九族基礎上加了“門生”這一族,而這誅十族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問,為什麼有的人被判誅九族時,他的家人都不跑呢?原因如下:

一:跑不掉

俗話說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都是皇帝,你一個普通老百姓能夠跑到哪裡去。

當時的城池是四個門“東,南,西,北”,一但皇帝把城門一關,你說你們能跑到哪裡去呢?


二:得不到消息

誅九族這種事情,那都是機密,往往是,處理的官員到了,人們才知道誅九族這個消息。所以一般情況下根本沒機會跑。

三:也不敢跑

一般來說,皇帝要殺你,你如果跑了,就會連累自己的親人或者朋友,在古時,親情,孝是第一位。所以,不管從那方面來說,都是不敢,也不能跑的。


當時,凡是都有例外,歷史上也有誅九族活下來的,只是,就算活了下來,以後一輩子也只能隱姓埋名,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


唯戀無名


【精選回答】來自優質賬號→野史日記


據我所知,這要被滅九族的家人根本跑不了。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我給你們簡單說一說你們就明白了。

第一、來不及逃

一個家族要被滅九族了,這個消息誰第一個知道啊?肯定是皇帝啊,皇帝在下令之前,誰知道皇帝要怎麼處置啊,在沒有具體的處置之前,總不能先“畏罪潛逃”吧?萬一皇帝不發火了,這不就弄巧成拙了嗎?

皇帝既然下定決心要滅九族,那肯定就是事先有所準備的啊,否則消息走漏,那犯人不跑等啥呢?坐以待斃嗎?他們之所以不逃,據我瞭解,那是根本來不及逃啊。皇帝在大殿之上對主犯進行宣判的同時,兵部那邊就開始拿人了,他外地的族人也會有專人帶著聖旨八百里加急去當地調兵抓捕,在古代可沒有電話、BB機,全靠這人和馬來傳信,就算有人想通風報信,那速度也沒有官方的800里加急快啊。

等到族人知道消息之後,早就被官兵圍住了,一個都跑不了,他們能不想跑麼,除非有正好外出的不太重要的人可以躲過一劫,進深山像猴子一樣活一輩子。

第二、無處可逃

自從商鞅變法開始,這連坐的政策實施,當年商鞅自己犯罪逃亡都沒人敢收留,最後被逮捕歸案了,其他人更不可能逃跑成功了。

在古代雖然沒有身份證,但是戶籍證明的啥的還是有的,而且一個地方的人都認識,你一個外鄉人來就會被舉報,收留你的人連坐,誰冒風險收留你幹啥啊,自己的小日子還不知道咋過呢,咋那麼有閒心理一個陌生人呢?萬一你是逃犯,那可是要同罪的。

所以逃跑也沒啥用,沒地方吃沒地方穿沒地方呆,根本就是沒有活路,最後只能是罪加一等,本來是砍你一刀,再改成凌遲啥的,那不是更慘啊。

第三、不想逃

你們是不是對“滅九族”有什麼誤解啊?以為這滅九族是誰都能“享受”的嗎?一般能獲這樣的大罪的人,那能是普通人嗎?你啥時候聽說皇帝給一個庶人來一個滅九族的罪名過啊?據我瞭解,能被滅九族的,那曾經都得是大哥。

被滅九族的肯定是犯下了大罪啊,能犯下大罪的人那都是風雲人物,過慣了錦衣玉食,他的族人自然也不是普通人,他們就算有機會逃,只能去深山裡和猴子一起過,根本不敢露面,就算他們野外求生能力強,那種不人不鬼的日子他們也是拒絕的,這樣的心裡落差,他們寧願選擇一死了之。

第四、歷史上總共被滅九族的就一個人兒

看到這個標題,傻眼了吧?我瞭解了一下歷史上被滅九族的人,加一塊兒也沒幾個人,還得是野史和故事都加到一起。

傳的最厲害的就是明朝的方孝孺,這老小子是朝廷的一大派系的領頭人,在文人中也有很高的地位,朱棣篡位成功後,想和這老小子和平相處,還屈尊降貴的求方孝孺給寫一份詔書,讓他表態以後跟自己混,沒想到方孝孺是一個“硬骨頭”,就寫了四個字兒“燕賊篡位”,朱棣一看很失望,覺得這位方孝孺很剛啊,就說要弄死他,結果方孝孺不怕,還說你要殺便殺。別整那些滅九族啥的嚇唬人,有本事你來個“滅十族”。

朱棣也是一位豪傑啊, 能受這氣麼?隨後就滿足了方孝孺的願望,給他滅了十族,這九族包含了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為了湊夠十族,也為了徹底剷除方孝孺這方勢力,就把方孝孺的門生都加了進來,全都砍了。

但是這個事情傳的再神,也沒有啥記載啊,真假難辨,可信度也不是很高。不過朱棣後來確實遷都燕京了,可能真是為了遠離方孝孺的勢力,還是回到自己的地盤穩妥。

還有荊軻曾經被滅了七族,非要說有記載的“滅九族”,就一個人被滅過,他就是楊玄感。

當年隋煬帝和高句麗頻發發生爭鬥的時候,這個楊玄感不明白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道理,覺得時機成熟了,於是站出來做了打響造反第一下的人物,俗稱炮灰。被楊廣一頓組合拳給揍趴下了,面對楊玄感的造反,楊廣賊生氣,這大隋朝都這樣風雨飄搖了,你還整事兒,於是下令誅滅楊玄感的九族。

楊玄感的九族根本沒地方跑,他們去哪誰敢收留啊,這可是反賊啊,就算真跑了也得有人給抓回去,獻給楊廣請功,其實明白牆倒眾人推的道理,也就能明白為啥被誅九族的人不跑了。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記,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一起了解歷史內容~記得點贊哦~


野史日記


古代的株連滅族,可以說在古代作用,震懾大於實行,一人遭罪全家受宰。那麼很多人就問,被株連的人為何不跑?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意思,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來考慮古代人的想法。大概羅列了這麼一些原因。

1、君權神授。

在封建制度集中的年代,皇帝那是神的兒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這樣的思想禁錮下,在很多人心裡,根本就沒有逃跑的概念,他們不敢抗命,不敢抗神。如果違抗,那麼死後下地獄一樣會遭罪,一樣會補償回來,所以很多人心裡沒有逃跑的概念。

2、雷厲風行。

很多朝代株連九族這種大罪,並不是先宣判後抓捕,而是先抓捕,後宣判。在當事人以及當事人的親屬還未察覺之際,就已經被秘密抓捕歸案。

比如西漢的晁錯,漢景帝以“大逆不道”族他三族的時候,晁錯還毫不知情,正穿著朝服打算去上朝,結果半道被殺,而他的家屬更是來不及做任何反應就被滅族了。

3、跑不掉。

當時交通不發達,小農經濟決定了人口流通性差。而戶籍都是有登記在冊的,古人也有身份證,沒有身份證亂闖也是死。

比如商鞅,就是死在自己的戶籍制度手中,當全國人口登記在冊,全國所有人都被政府掌控,加上流通性差,交通不發達,還真沒地方跑。商鞅去住宿,沒有“身份證”到哪裡都不接收他,最後無論可逃,被五馬分屍。


笑嘗歷史百態




被判“滅九族”,相關人員在家等死?引頸受戮?這誰願意?沒人願意。

如果能逃跑,誰也不願意將自己的腦袋交給“儈子手”,讓其當西瓜切了。那為什麼大部分的“誅九族”能夠順利成功?

原因其實不復雜。

相關人員不知情,官府突然襲擊



古代的時候,通訊網絡很不發達,那邊朝廷判了“誅九族”,這邊還不知情的情況下,官府兵馬就已經到了,主犯的族人很多都是在“莫名其妙”中被帶走,然後被殺害。

這裡面的關鍵點就在官府的行動速度,判了後,官府的行動速度越快,漏網的人員就會越少。

由於這種行動有其突然性,所以來不及跑,來不及藏,除了嘴裡罵罵官府,罵罵當事人,剩下的就只有“挨宰了”,真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所以,不是不跑,而是事發突然,來不及跑罷了。

相關的族人跑了,但是沒能跑掉



有時候,有些大家族朝裡有人,在“誅九族”的案子判下來的時候,其家族快速得到了消息,於是開始快速安排逃跑。

但是,一般情況下,大多也是跑不掉的,畢竟得到消息還要通知各色人等,大多人還要收拾金銀細軟,這樣一來,時間又少了。

利落的人,可能跑出去了,但跑遠的很少,大多在跑出去不久就被抓了。

相關人員跑了,在全國通緝下,又被抓回



總有一些人消息得到早,跑得比較快,跑得比較遠,即使這樣,也不能完全說“萬無一失”了,因為還有一種情況叫“全國通緝”,這種情況下,有不少人又被抓回。

可以說,被判“誅九族”,還能安然脫身的相對還是比較少。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逃成功的,有那麼一些人還是逃出了官府的抓捕。那麼這些人是如何逃成功的呢?

逃成功的,大多有預判,早有了對策



逃成功的,大多對事情有預判,在主犯出事後,還未判時,其族人就已經開始做好準備,有計劃地撤離了,等宣判下來時,這些人已經安頓好了一切,早已在某個地方,隱姓埋名,改頭換面,開始了新的生活。

另外,也有家族人員因為出門在外,躲過了抓捕,躲過了一劫的。

但,總體上來說,大多都跑不掉。



誅九族的人,沒有一個是甘心被殺的,只是事發突然來不及跑,或者跑了沒跑遠,再或者跑遠了但因全國通緝被抓。


藍風破曉


“滅族”是最殘忍無人道的古代刑罰。天子一怒,誅滅九族,伏屍百萬,一人犯法,株連九族,恐怖血腥!但別被電視上的騙嘍。


“誅族”開始於商朝,當時稱為劓殄(yìtiǎn),把犯罪本人極其後代處以死刑,從秦始皇這裡開始發展,是“夷三族”!誅殺的人有罪犯、罪犯的爹、罪犯的兒子三人。為防止血親報仇。這種刑罰主要針對跟密謀造反、欺君犯上、通敵賣國等重罪有關的人。




而其他受牽連的人被罰流放或者充軍,或者被降為奴僕或者送入軍中和教坊司,女人或者強行婚配給平民百姓等。所以說犯人家屬不逃的主要原因就是沒必要逃跑,因為他們不會死。



“誅九族” 一般指: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歷史上真正誅九族的少之又少。



元明清,誅滅九族,女人都在免死行列。雍正年間呂留良被人汙衊有復明傾向,雍正皇帝下令誅滅十族,呂留良整個家族男十六以上者全部處死,男十五以下者60多人世代為奴。


真正有史料記載只有隋朝末年的楊玄感被株連九族,也是第一個遭受誅九族之禍的。他官至禮部尚書,襲封楚國公。因受到隋煬帝的猜忌,為自己的生命擔憂,就決定謀反。公元613年,兵敗他讓其弟弟把自己殺死。隋煬帝對他恨之入骨,將楊玄感處以極刑並暴屍三日,餘黨全被平息,罪及九族。

《明史方孝孺列傳》記載,朱棣只是殺了方孝孺父系一族,其他人流放,或者降為奴僕。誅十族是野史裡說的。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是死是活,朱棣便稱了帝,為了名正言順,他讓方孝孺草擬登極詔書。方孝孺對建文帝忠心耿耿,拒絕擬詔。無論朱棣如何勸說,方孝孺寧死不從,朱棣威脅道:“你難道不怕我誅你九族嗎?”方孝儒答道:“誅我十族又如何?”


朱棣勃然大怒,將方孝孺的朋友、門生列為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共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

那麼罪犯家人為什麼不逃呢?

1.古代交通不發達,大部分人都在住處附近勞作,很少出遠門。保甲連坐,走不多遠就會被大家指認,一個地方如果出現了外地人,一張嘴就是外地口音,所以會被大家很快發現,身份容易暴露。

2.官府頒發懸賞通緝令,到處張貼告示,抓住逃跑的罪犯就是畏罪潛逃,罪加一等,下場比流放充軍等更慘。


3.根本沒有時間逃跑,古代的通訊設備太落後,最多就是放個信鴿,朝廷對於重犯、要犯極其親人家屬抓捕迅速,根本來不及逃跑,並且有重兵,騎兵,包圍府邸,插翅難飛。

4.朝廷對與犯罪無關的婦女、兒童、老人根本不會判死刑。

5.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想過要逃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要民死,民不得不死”的思想根深蒂固,導致他們對求生絕望。


小姐姐講史


主要是跑不了,而且也不敢跑。

先來說說為什麼跑不了吧。


在古代,所謂株連九族,一般都是帝王親自下命令的,需要經過一番精心佈置,而且株連九族實際上也是一種突發事件。這種情況下,犯人的親屬可能連發生了事情什麼都不知道,就被官府抓走,根本來不及逃跑。

更何況,即便僥倖能逃脫一兩個,只要官府誠心想抓,一般都是能抓到的。

在農耕社會,由於自給自足的特殊性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大部分老百姓可能一輩子只活動於村子及村子的周圍,一般不會遠行。所以村子裡的居民,彼此間都非常熟悉。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村裡來了外鄉人,是很容易被注意到的。這時候,如果官府拿著犯人的畫像來到村子裡排查,最先排查的自然就是村子裡的外鄉人。古代的畫像雖然不如現在的照相機那麼精準,但識別出犯人還是沒什麼問題的,所以即便能跑,十有八九也會被抓到。有人說,那罪犯的親屬跑到外地的親戚家躲一陣子也不行嗎?

說起來,這法子倒是不錯,就是親戚可能不願意幹,因為這些親戚只要敢收留,就會受到牽連。另外,如果親戚的鄰居發現了,但知情不報,親戚的鄰居同樣會受到懲處。

這種情況下,親戚會因害怕而不敢收留,而親戚的鄰居極有可能會向官府告密。

例如,朱元璋起義期間,曾遭元軍追殺,朱元璋本想到大姐家裡躲一陣子,但朱元璋的大姐擔心受牽連,所以就拒絕了。而朱元璋對此記恨在心,當皇帝后也就沒有封賞他的大姐。至親尚且如此,何況是遠親?

所以說,不是被誅九族犯人親屬不想跑,而是實在來不及逃跑,也逃跑不了。

再來說說為何不敢跑吧。

古代誅九族,當事人自然是非死不可的,但其他人倒有那麼一線生機。

例如,《唐律》中就規定:當犯了謀反、大逆兩罪,其父、其年十六以上的兒子將被一同處死,而其他親屬均可免去死刑,只是會按照和犯事者的親疏處以其他懲罰。

再比如《大明律》規定:犯事者本人將被凌遲處死,且其族中年滿十六歲的男子也統統會被處死,而十六歲以下的男子則充軍,至於女性家屬,則“給付功臣之家為奴”。

有些被誅九族的家族為了後代,在明知逃跑無望的前提下,也就不敢逃跑了。


金兔歷史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影視業在信息傳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使得廣大群眾也瞭解到了許多歷史知識,其中就有一個罪名叫“誅九族”。

株連是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統治而創造的一種恐怖刑法,對於歷來重視血緣親情的中國人來說,“禍及家人”的威懾力還是非常大的。株連九族就意味著直接滅門,九族也是株連裡面最高的那一級了。當然,野史中還出現過滅十族的。在現代影視劇中我們會常聽到“株連九族”這個名詞,感覺古代被滅九族的人好像很多,然而,在中國歷史上真正被執行這一殘酷刑罰的只有一例。

除誅九族外,還有誅七族、三族等刑罰。

株連這種刑罰在中國的歷史可以稱得上歷史悠久了,最早在紂王統治時期就可見有“罪及家人”的刑罰,最早文字記載於《尚書》,在《周禮》中同樣可見。

秦始皇時期就有一人被滅了七族,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荊軻。

荊軻刺秦,勇氣可嘉,然自慘死,禍及家人,七族被滅,代價不可謂不大。

秦始皇誅荊軻七族也是第一次由誅三族轉變過來的,後來也就有了誅九族、十族的說法。最有名的當屬明代的誅方孝孺,被誅十族,這也只是出現在野史中,正史中並未記載。

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誅九族”的案例發生在隋朝末年。隋煬帝徵高句麗期間,司徒楊素的長子楊玄感起兵造反,這場造反最後失敗了,楊玄感怕在生時受到殘酷的刑罰,就讓自己的弟弟殺了自己。之後,隋朝沒有放過造反分子的屍體,楊玄感死後被分屍,不僅如此,其親族也受到了牽連,“罪及九族”。

如果真正被誅九族,你又能跑到哪裡?那麼多人,也沒人敢收留。







小馬談古今


先不論逃跑被抓會帶來的後果,在這裡先說不逃跑的主要原因。

在我看來,被判株連九族的人家屬之所以不逃跑【或者說是跑不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有戶籍制度的存在。

我國古代的戶籍制度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秦朝開始以法家為重,戶籍制度初具規模。【商鞅被車裂沒有跑得掉的原因就是戶籍制度】

戶籍制度跟我們現在的戶口有些相似,只要是正規的平民,登記了戶籍,上級一查可以直接查到管轄這個區域的直屬官員,再由官員進行追查,責任分工明白,想逃跑十分困難。

再加上古代人除了遊學的士子之外,百姓離開自己的居住地都要攜帶官府出具的官憑路引,相當於現在的身份證加暫住證加通行證,出入城門的時候由看守城門的士兵一個個檢查,被判刑的家屬根本不可能有官府的路引,=無法出城=會被本城負責的官員抓住=無法逃跑。

另外,古代交通不便,陸路水路速度都不快,就算成功混出了城,也跑不遠,加上能一路避開官府的通緝追查也是不可能的。

簡而言之,在城裡=會被抓,不在城裡危險係數又極高,左右兩邊都是個死。


想擁有滿地蹦跳的茨球


這明顯就是一個偽命題,明知被滅族而不跑,原地等死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有被滅族的人都不會等死,都會選擇掙扎或者逃跑。



一般情況下朝代更迭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滅族,比如清朝代替明朝時,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入關,然後大肆屠殺朱明皇族成員。當時很多人都隱姓埋名,選擇了逃跑,甚至有人活到了康熙年間。

除了皇族成員外,還有捻軍將領張宗禹和殺死僧格林沁的張皮綆,他們在當時屬於謀反,都是誅九族的大罪。但是張皮綆改名換姓、置田買業,一家人又活了八年才被發現。張宗禹更是隱姓埋名活了20多年,直到老死才說出了秘密。



所謂的寧願等死,實際上根本就是跑不了

第一、事發突然來不及逃跑

先看看被夷三族的李斯是被如何處理的。秦二世掌權後,李斯和趙高矛盾凸顯,本來雙方只是向秦二世互相上本參奏。不過趙高上書二世,李斯的兒子李由暗通陳勝、吳廣。這件事把李斯嚇壞了,當即上書秦二世趙高謀反,秦二世當然不相信自己的老師趙高謀反。反而把這件事告訴了趙高,之後趙高慫恿秦二世抓捕李斯,秦二世當即下令趙高逮捕了李斯。



經過嚴刑拷打,李斯實在是熬不過去了,被迫招認謀反,然後秦二世以謀反罪誅殺李斯三族。這時李斯的家人根本就不知情,因為李斯根本就沒有想謀反,所以當秦國兵士到來之時,李斯的族人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還有更快晁錯,在上朝的路上,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被押解到了菜市口腰斬,然後把家人全部殺完才公佈了罪行。這種情況根本就來不及。



第二、很多人抱有僥倖心理

實際上不論是夷三族或者是滅九族,總有一部分人能夠得到赦免,有很大一部分人並不致死,而是選擇發配流放,或者其他刑罰。

比如漢朝霍光死後,漢宣帝慢慢的把權力收回,但是引起了霍家的反抗,並且密謀造反。最終事情敗露,霍氏族人遭到了滅族。但是霍光的侄子、女兒女婿等人得以保全,霍成君雖然被廢,但是保全了性命。

到了唐朝的時候,雖然名義上是誅滅九族,但實際的操作是16歲以下的可以免死,家族女性成員大部分也都是充入掖庭為奴。



第三、實在是跑不掉

古代人員流動性很差,大部分都是族群聚居,在商鞅變法以後又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根本跑不了。即便是逃跑到了其他地區,因為陌生人的突然到來,也會迅速引起當地百姓的警覺。

一旦官府下達海捕文書,立刻就會有人向衙門報告,在嚴密的天羅地網下,逃脫實在是太難了。


我是越關


古代犯法,最多就是滅三族。沒有被滅九族的。

古代對於九族的概念一直是一個模糊的定義,無法考證。而滅九族這一罪名,其實是來自秦變法後的“夷三族”。其真實意思是一人犯法親人連坐----“株連九族”!

而且,不同朝代對於“三族”的定義也不一樣:有說是父、子、孫三代;有說是父族、母族、妻族;還有人說是父母、兄弟、妻子。在古代,被夷三族的人有:曹爽、彭越、韓信、李斯等等。

不過,一般只是抄家滅一族,就是將其父母妻子等整個家族處死。也就是“夷三族”的第二種說法。

但是,卻有一人被滅十族的!

明朝時,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共進南京城。朱棣手下謀士姚廣孝勸告朱棣,一定不要殺名士方孝孺,不要傷了讀書人的心。可惜,方孝孺忠於建文帝,拒絕朱棣的高官厚祿。他兩次見新皇帝朱棣都是披麻帶孝、嚎啕痛哭。甚至,朱棣請他起草即位詔書時,方孝孺寫下"燕賊篡位"四個大字。面對朱棣誅滅九族的威脅,方孝孺說:"不要說九族,誅十族也不怕。"

於是,朱棣加了“門生”一族,滅了方孝孺十族,873人被殺!方家只有方孝孺的胞弟方克勤因為在這之前被貶,編入軍籍,免於一死。其他外親被髮配充軍的還有千餘人,時稱"瓜蔓抄"。

方孝孺死後,朱棣看南京此地人心不可用。於是,遷都北京。

如果被滅九族,正常人都會跑!不跑的是傻子!可惜,消息沒有官府靈通啊!

這可是滅九族!不跑肯定死,跑了有可能會活一命!所以,知道消息以後,肯定是能跑一個算一個。而且,跑的時候絲毫不用擔心留下來的人會被株連,因為,他們也被判死刑了!也是因此,只要有腦子,肯定會撒丫子就跑的。

題主說的“家人等死”的情況,完全是因為跑不掉!因為,古代信息傳輸最快的肯定是掌握在朝廷手裡的驛站。而滅九族的犯人肯定是犯了謀逆大罪,肯定是朝廷馬上派人緝拿。朝廷負責傳遞消息的人,肯定會和抓捕犯人的差役一起到達。

而犯人的家屬得到滅九族的消息時,往往已經是在被朝廷差役抓起來以後。甚至,“九族”親屬都被抓起來了,還不知道為什麼被抓!所以,這還怎麼跑!

(文|勇戰王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