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人體溫度是36.5℃,遇到同一溫度的水會不會有感覺?為什麼?

地主最愛星空


水的溫度和人體溫相同的話,人還會感到水稍微有點溫溫的,因為人體畢竟不是純粹由水構成,而人皮膚表面除了有溫度相關的感受器,還有觸覺,自然能感到水的存在。

人體皮膚表面分佈著多種感受器,能夠感知人體和外界的熱交換,如果散熱過多久感覺冷,感受器將相應刺激傳入大腦,大腦發出指令指揮人體增加運動,或者分泌激素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促進物質進入細胞氧化產生更多熱量;當散熱不足甚至從外界吸熱的時候,皮膚就感受到熱,也是刺激人體做相應反應使人體變熱減少。人體和外界的熱交換主要是因為人體和外界的溫度差,存在溫度差的時候,人體可以通過熱輻射、接觸、對流等方式損失或者吸收熱量。和人體體溫相同的水,看起來似乎人不能感覺到熱,但人體只有60%左右是水,所以和水相比人體物質的比熱比較小,人和水的接觸面積肯定是等於水和人接觸的面積,則有一定體積的水和相等體積的人體組織接觸,水含有的熱量比人體組織更多,相互之間還能發生熱傳遞,所以即便是和體溫相同的水,也感受到一點點溫度,如果是手臉等外露的皮膚,溫度還會更低一些。

而除了溫度感受器,人體皮膚表面還有觸覺,和水接觸的時候,水會和人體皮膚摩擦,水的活動還會衝擊人體皮膚,還可以因為表面張力等因素掛在體表毛髮上,都能激發人得觸覺,自然還是能夠感覺到水存在的。而題主直說了人體溫的平均數值,但一個人一天之內的體溫是波動的,相對而言在早起、午後等時段,因為工作的需要腎上腺激素分泌更多,更多物質消耗氧化,這時的體溫會稍微高一些,老年人和少兒體溫也有區別,老年人新陳代謝緩慢,所以體溫低一些,而少兒新陳代謝比較快,體溫也稍微高一些,人體正常體溫是一個範圍數值,大概在35到37℃之間,而且現代科學家研究還發現,人類的體溫有下降的趨勢,可能和全球氣候變暖有一點點關係。如果是體溫較低的時候進入36.5℃的水中,感覺會比較暖和,但如果是發燒的病人,尤其是高燒,反而可能感覺水有點涼涼的。

總之,人在水中,不管水溫是多少,人肯定能感受到水的存在。人體和水之間不可能避免發生熱交換,而物質的摩擦屬性也無法改變且不可能等於零,那麼人體就可以靠溫度覺觸覺等方式感受到水的存在。


來看世界呀


人類是恆溫動物,體溫長期保持溫度穩定狀態

這個穩定狀態是相對的,根據年齡和各身體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如圖所示,口腔溫度和腋窩溫度有所差別,可以忽略不計。

通常我們是以腋窩溫度(36-37度)為標準。

如果人體溫度溫度遇到同一溫度的水會不會用感覺?

根據圖片,我可以得知人體大致溫度對等,在水溫36.5度的時候,各個感官器官所體驗的溫度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對溫度較為敏感部分,會額外的感到“太熱”或“太涼”。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我們皮膚鏈接著神經系統,對接觸的物品傳回反饋。 我們之所以將腋窩溫度作為衡量人體溫度的標準,是因為即便是在寒風瑟瑟的冬天,腋窩溫度也是趨於平穩,而裸露在外面的感官接收器(手)會此影響,降低溫度。

換個角度思考,我們所處的環境不是吸熱就是散熱。一杯36.5度溫水,在室溫15度的條件下,它會放熱,溫度會發生些許變化,手在接觸約36.5度的溫度時,首先是手和水接觸瞬間產生的觸感。這是皮膚所反饋給大腦的信息,因為水不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並且沒有任何的神經相連,即便是溫度相同,你也會輕易的發覺,你接觸是身體外的東西。

這種行為也可以不僅侷限於液體,氣體和固體同樣適用。

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理想的實驗條件下,36.5度的水蒸氣遇到你的手,會比36.5度水要熱,觸感會更加敏感。

實驗過程,水蒸氣會散熱凝成水珠,會釋放出更多的熱量不。你所感覺到的水,只不過是你的神經反饋得到的信息。

兩隻同溫度的手難道會因此會無干感覺嗎?並不會。溫度不是關鍵,關鍵是來自本身的觸感。

綜上所述,人體感覺到的溫度主要取決於自身的神經反饋,環境因素為次要條件。


會講故事的外星人


假設人體溫度是36.5℃,遇到同一溫度的水會不會有感覺?正是由於人體皮膚表面有許多感受器,而且這些感受器的功能不盡相同,能夠感受到的外界的多種刺激。所以,即使遇到與人體平均體溫相同的水,同樣是能夠感受得到水的存在。

皮膚是人體表面積最大的一個器官,其厚度在不同的部位有所區別,總體在0.5-4毫米之間,起到阻止體內水分、電解質的散失以及防止有害物質侵入的目的。從結構上看,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其中表皮又分為角質層、顆粒層、棘層和基底層,在表皮中含有遊離神經末梢結構。在真皮層內含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毛細血管,皮下組織中含有脂肪層、血管、神經、淋巴管、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

從皮膚的功能來看,由於皮膚內含有大量的感覺神經末梢,人體感覺神經元周圍突的終端在這裡分佈廣泛,因此可以有效地感受到外界的刺激。這種感受的效果可以分為四種情形,即壓力感覺、冷感覺、熱感覺和痛覺,而且針對不同的刺激,其產生生物電信號,分別由表皮、角膜、毛囊中上皮細胞中的遊離感受器,以及結締組織中有被囊神經末梢的神經感受小體所控制。

當我們人體皮膚接觸到水時,首先感受到的是由水流的直接機械刺激,或者由水流帶動皮膚纖毛擾動帶來的間接刺激,這些刺激都會通過壓力小體產生接觸信號返回神經系統。其次就會感受到冷熱感覺,雖然36.5攝氏度的水與人體的平均溫度相同,但是兩個因素也可以引起我們的溫度感覺。

一是水流在覆蓋皮膚表面時,由於蒸發會引發局部的熱量吸收,這會使局部溫度比人體要低,另一方面,在水流持續流動過程中,皮膚局部部位所接觸的水帶來的熱量要比這部分的皮膚要多,使局部溫度比人體高。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皮膚與周圍空間產生溫度差,皮膚與水之間就會產生熱交換。

二是不同部位的人體皮膚溫度不同。比如頭部溫度要高於胸、腰、腹部,胸、腰部要高於四肢,特別是手、腳、鼻子、耳朵等這些部位的溫度最低,這就致使我們用水來感覺水的溫度覺得熱,但是洗頭時卻發現很涼的原因。所以,洗澡時36.5攝氏度的水,對於皮膚來說,也不是絕對的與人體各個部位溫度都相同,不同部位的皮膚溫度感受器會發生相應的冷或者熱的感覺信號,這時候大腦就會判斷出水的存在了,而且是有溫度的存在。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自然是有感覺的!

首先,從溫感上,會感覺到:熱

首先,人體體溫每日早、晚也不一樣,男女之間也有差異。哪怕是同一個人,體溫在身體各個部位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說,內臟溫度高於皮膚溫度。內臟器官中肝臟溫度最高,約38℃。腎臟、胰腺等次之,直腸溫度又低一些;皮膚溫度常在15-42℃範圍內波動。通常,頭部溫度高於胸和腰部,胸、腰部高於四肢,手、腳趾溫度最低;夏天,皮膚溫度差異只有2-3℃,冬天可達20℃以上。

因此,人體溫度是36.5℃,那麼體表的溫度或略低於36.5℃,由於跟水接觸就是我們地標部分,遇到同一溫度的水,會感覺到熱。

其次,還有有其他感覺,比如觸感,痛感

我們皮膚表面除了感應溫度的溫感神經末梢,還有其他種類的神經末梢。除了冷熱,還包括觸感,痛覺。所以,哪怕水的溫度剛好跟人體表皮溫度一樣,我們一樣還是會有感覺,會有與水的接觸感,當然痛覺還談不上,最多會有一點擠壓感。

總之,不敢怎麼說,遇到同一溫度的水肯定是有感覺的!


AI小離


這個問題我來嘗試回答下:

首先人體溫度只是人體產熱和散熱達到平衡時的溫度正常情況下,人會根據外界溫度變化,通過排汗增加散熱或是通過運動增加產熱,但是散熱是通過體表熱傳導及汗液蒸發來達成的。

如果外界溫度和體溫一樣或更高,體表熱傳導就無法散熱。如果外界溼度接近飽和,汗液就無法蒸發。那麼人體散熱就會受阻。


理論情況下,如果單純指熱傳遞的話。。。因為沒有溫差,所以不會有感覺

但是觸覺什麼的當然沒有考慮進去,畢竟不管什麼溫度的水,只要你還沒死或者沒有麻木,被嗆一下應該還是有感覺的。


但是實際上。。。人體各個地方溫度是不一樣的啊。而且水會蒸發,導致溫度降低。所以水溫低於室溫。


然而你的體溫和室溫是幾乎相等的,所以會感到冰涼感,難以維持溫度相同。


52赫茲實驗室


人如果觸碰到和自己相同溫度的水是否會有感覺?這個問題還是挺有趣味性的,我換一個角度來回答,人類文明的發展主要靠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製造出的很多工具越來越靈敏、靈活、實用。現在越來越要求一些機器可以對周圍環境的變化作出反應,這可以稱之為反饋系統。


反饋系統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它需要提前感知到環境的變化才行,機器不像人類冷暖自知,它感受環境的變化需要通過各種傳感器,傳感器接受到信息後會轉變成機器可以識別的電信號,之後再和已設定的標準做對比處理,根據對比結果做反應。傳感器就包含很多種,例如壓力傳感器可以感受壓力的變化、溫度傳感器感受溫度的變化,除此之外還有位置傳感器、速度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射線輻射傳感器等等。

也就是說每種傳感器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用,用壓力傳感器感覺不出來溫度的變化。那麼說到這裡就要說到人類的身體了,實際上生物都是非常複雜的機器,例如人類的一隻手伸出去就像是一個非常複雜功能齊全的傳感器,壓力溫度等都可以感受得到。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即使手觸碰到相同溫度的水,沒有熱量的傳遞,但還是有壓力的變化,會有觸碰感。

而實際上實際溫度和我們的體感溫度還是有一定差別的,這在天氣預報中經常提及到,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潮溼的天氣和有風的天氣溫度可能是相同的,但是人感覺上來看有風的天氣可能更涼爽一些,因為空氣流動讓汗水蒸發吸熱,帶走部分熱量。但如果是溼熱的話,皮膚表面散熱能力就會減弱,自身就感覺會很熱。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點要說一些,那就是溫度和熱量還是兩種概念的,舉個簡單的例子2018年NASA發射了帕克太陽探測器,它將成為人類最接近太陽的探測器,最近的時候可以達到日冕層距離太陽表面620萬公里。你知道日冕層的溫度是多少嗎?超過100萬攝氏度,對於這個溫度來說地球上沒有任何物質可以抵抗,石頭扔進去都化了。


地球上熔點最高的物質是“五碳化四鉭鉿”(Ta4HfC5),熔點可以達到4215℃,但是帕克太陽探測器就靠著這種物質去對抗日冕層100萬攝氏度的高溫,這不是飛蛾撲火嘛!當然了科學家都不是傻瓜,讓帕克太陽探測器飛到距離太陽那麼近的位置,不是讓太陽燃燒探測器的。這說明是可以抵抗住100晚攝氏度的高溫的。其實說個簡單的就能理解了,大家去蒸五十多攝氏度的桑拿和泡五十多攝氏度的澡是完全不同的。

那麼就可以說相同溫度的固體、液體、氣體之間的熱量並不是相同的,溫度只能代表著微觀粒子運動的劇烈程度,並不能完全代表總動能,兩個微觀粒子的碰撞和是個微觀粒子的碰撞結果自然不同,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溫度卻可能是相同的。



科學黑洞


雖然我不懂,但是可以胡說一下,我感覺人體表是36.5但是身體內部肯定高於這個溫度,人之所以感覺冷熱說白了就是散熱的快慢,自身散熱過快就會感到冷,散熱過慢就會感到熱,在36.5度的空氣中你會感到熱是因為空氣傳熱慢,在同樣36.5度的水中因為身體內部要高几度.皮膚散熱很快,大於自身產熱,所以會冷。

以上只是我瞎猜的,希望大家指正


花樣的生活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奇妙,碰到水不管是零度還是九十度都是有感覺的吧?這是觸覺啊!

如果是心裡的感覺,假設你此刻的體溫剛好和你碰到的水溫一模一樣,還要看氣溫,周圍的環境狀況,思考一下36.5℃的水洗澡你會覺得冷嗎?我正常洗澡水溫就算在夏天也要四十度左右,所以應該是偏涼吧…


年糕啃檸檬


會有感覺的,一般說人體溫度36.5℃大多指腋下溫度,而人體其它部位的溫度是不均勻的,特別是肢體末端的溫度較低,比如手的溫度一般只有32℃左右。不同部位溫度不太一樣,因此不同的部位接觸到同一溫度的水,感覺是不太一樣的。



不老不小的技術員


假設人體溫是36.5度,人體表麵皮膚是略底於這個度數的,可能腋下口腔才達到,所以你接觸到同樣溫度的水還是有感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