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2020年1月和2月,共有21篇文章入選頭條優質長文榜,總字數8.7萬字,總閱讀超過9124萬。

疫情擾亂了這個冬天的寧靜,留下諸多不容遺忘的故事:身患絕症的院長仍奮戰一線,險境中的患者與病毒對抗22天,疫情上報第一人憑非典經驗發現苗頭,殉職醫生在人生的最後時光,拒絕了家人的陪伴。

我們向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致敬,他們犧牲自己,以守護住更多人的生命;我們同樣向在一線的媒體人致敬,沒有他們,各自在家中等待的14億人,無法清晰地瞭解與疫情有關的所有細節。其中,《財經》對首位檢測出冠狀病毒患者的報道,以海量資料與紮實的調查還原了關鍵的節點信息,收穫1596萬閱讀。

今年3月,我們會繼續邀請媒體業內導師參與點評。為鼓勵創作者產出優質內容,今日頭條推出「青雲計劃」。作為青雲計劃的一部分,「優質長文榜」將對每月產生的20篇文章給予5000元現金獎勵。

“我們現在感覺自己做對了”

,田巧萍——

字數:2558

閱讀:104956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12月底,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醫生張繼先發現醫院近期的7例肺炎病例,有4例來自華南海鮮市場,“這肯定有問題”,她於是推動院方一起上報。

文章的可貴之處在於,既還原了“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發現苗頭上報的過程,也解釋了她的團隊能迅速上報的原因:非典時期就留下的傳染病防護意識,在尚未公佈病毒“人傳人“的時候,他們已有防護舉措。文中諸多細節體現出醫者仁心:越來越多病人湧入醫院、醫療物資快不夠了、患者病情發展太快離世都讓她落淚,“把一生的眼淚流光了”。

“該過去的早晚會過去”

,張國、楊海、王夢影、楊傑、魏晞、秦珍子、馬宇平——

字數:8686

閱讀:141750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樹木導師@ 推薦。

1、看到這篇,我想到了冰點的經典《北京最後的糞桶》,大時代裡的小人物,紀錄片畫面般 的文本呈現,特色鮮明。正是這篇文章把我們帶到武漢的日常生活,讓我們看到那些關乎城市命脈卻被我們忽視的力量;

2、自媒體、新媒體發達的今天,對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越來越體現採編團隊的發現力和創意能力,如果不是財新那樣的硬調查,就是冰點這樣的軟觀察,這應該是個定律;

3、本文的寫作技巧同樣值得關注。騎手胡賓既是文中的報道對象,又是穿插線索,作者用他帶著讀者穿行在武漢,用他切換各種場景,報道雖然涉及環衛工、運菜工、跑腿小哥等不同群體,涉及早中晚不同時段的各種場景,但作者總是讓讀者感覺會被拉回到起點,就是因為線索的存在讓形散而神不散。還有資料收集、消化能力和轉述能力在這篇報道中同樣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900萬人以每天

約8300噸的速度照常生產垃圾。如果沒人處理,不到一個月,這些垃圾就能堆成一棟160米高的大樓”,它讓枯燥的數字變得生動,這種特稿中常見的寫作方法值得學習。

“需要注意的是,瑞德西韋(Remdesivir)是一種試驗性藥物”

,李雲琦——

字數:2103

閱讀:172316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針對新冠肺炎進行臨床實驗的眾多藥物中,具有一定效果的瑞德西韋廣受關注。在國內掀起仿製風潮之際,這篇文章提出追問:一款尚在臨床的藥物,存在哪些不確定性?

作者採訪到國內首個成功仿製該藥物的博瑞醫藥、業內從業人員,並匯了瑞德西韋美國生產商吉利德、中間體生產商雅本化學等多方發聲,進而告訴人們:無論藥物療效、專利監管還是市場投放,瑞德西韋都還要經受考驗。

“有些賣家一聽說去湖北的,就退單了”

,王書至——

字數:4111

閱讀:178950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被疫情波及的不止有新冠肺炎患者、一線的醫護、被隔離的小區居民,還有因物流不暢導致藥物緊缺的特殊疾病家庭。

《南方週末》關注了湖北黃岡一群癲癇兒童家長的“求救”,武漢封城後他們難尋治療藥物。文章詳細展示了疫情的蝴蝶效應下,他們的焦慮心態與自救難點,指出買藥難之外,送藥的最後一公里同樣充滿挑戰。文章引發諸多網友的關注與共鳴,體現出媒體的責任感。

“三個醫護人員看到我們,就哭了,說援軍終於來了”

蕭輝、包志明、陳麗金——

字數:5658

閱讀:334252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樹木導師@ 推薦。

財新的記者,都比較注重第一手(當事人)的採訪,基本功紮實 。這是他們的重要特色。這篇新聞報道,採訪了四川醫療隊的副隊長黃曉波醫生,分析了當地醫院面臨的客觀困難,具體鮮活有衝擊力。這篇報道涉及了一些專業的問題,比如分診分流,重症搶救等等,但關鍵點則是如何幫助恢復當地醫院的信心。疫情爆發後,面對壓力,當地醫院不堪重負,隨時都有崩潰的危險。目前,全國已有四萬多醫護人員支援湖北和武漢,他們不可能永久呆在疫區。因此,如何幫助當地醫院重拾信心,便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這也是這條新聞的可貴之處。

“如果萬一,不要插管搶救”

,衛佳銘、溫瀟瀟、薛莎莎、王選輝、黃霽潔、湯琪、孟津津、鄭旭——

字數:6733

閱讀:446427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引發全國網友自發悼念。

澎湃新聞採訪了他的愛人、同學、師長、學生,以及早期的同事、現在的戰友,用海量細節還原了一位優秀醫生的生平故事。他讓重症患者的家屬重拾希望,對年輕同事耐心指導,不僅精於業務同樣重視管理,疫情爆發後承擔著超負荷的工作量。文章文字平實剋制,卻打動人心,劉智明生命的最後階段,與愛人的視頻通話令人淚目。

“我人和車都留在武漢,有需要隨時找我”

,林子沛——

字數:3347

閱讀:450585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相比於醫護人員,那些為湖北輸送物資的大貨車司機的工作狀態,很少被公眾瞭解。這篇文章記錄了幾位大貨司機告別家人、日夜工作的故事。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人們瞭解到疫區物流運輸工作的緊張狀態。有時他們24小時只喝一本水,護士的鞠躬讓他們手足無措,疫情期間的在外奔波令他們格外想念家人。作者忠實地記錄下這些細節,也讓讀者感受到:每一個為抗擊疫情而努力的個體值得銘記。

“用最小的代價解決當前問題 ”

,韓沁珂、王婧禕——

字數:3156

閱讀:561585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17年前,非典肆虐的時候,北京昌平小湯山鎮7天內建好醫院。17年後,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武漢決定再造“小湯山”。

新京報記者第一時間採訪到小湯山醫院的設計者。大年三十,設計團隊時隔17年再次集結,為火神山醫院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建築、結構、給排水、暖通、供電……文章深入淺出,從外部環境到內部使用都有詳細介紹,尤為重要的是分區分流,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風險,保證醫護人員安全。

“沒有時間猶豫,要做的就是用最小的代價解決當前的問題。” 17年前,小湯山奇蹟般完成建設,兩個月內收治全國1/7的SARS患者,實現醫護人員零感染。17年後,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再次讓世界見證了中國速度,也在患者收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缺的東西太多了”

,駁靜、董冀寧、李秀莉——

字數:4122

閱讀:768350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武漢多家醫院越過衛計委和慈善組織,直接向社會“喊話”徵集醫療物資,他們的困境到底在哪裡?三聯生活週刊通過翔實採訪給出了答案。

一方面,超過日常人數10倍的患者湧入醫院;另一方面,醫療用品採購流程複雜週期較長,常規採購渠道供不應求,“物資進不來”也是一大難題。這種情況下,防護服只能重複多次使用,且優先呼吸科、隔離病區等一線醫護,其他醫護只能戴基本的掛耳式口罩、穿普通工作服,“基本暴露的狀態”。

醫院“自救”引發巨大反響,報道採訪了多家醫院相關人員,解釋原因並客觀真實呈現了武漢醫療物資困境,採訪多元,層層深入,引發讀者關注,致力於解決問題。

“早一分鐘建成,疫情或許就能早一分鐘結束”

,杜玉全、李彬彬——

字數:4239

閱讀:1253886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火神山醫院奇蹟,是如何創造的?紅星新聞記者關注了從1月25日正式施工到2月1日的168小時。

上百臺挖機抵達現場連夜施工,揭開了4000餘名工人晝夜不歇建設的帷幕。來自成都的廂式房鐵門、杭州的牆體防火板材、山西的工人志願者、貴州的工程建築員……建材供應商和施工人員均來自全國各地,一方面是高標準、搶時間,一方面沒有完整施工圖,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難度可想而知。

稿件採訪非常紮實,現場感很足,涉及建設流程的方方面面。對於細節的把控和處理也非常到位,人物背後的情感和命運均有體現。客觀真實記錄,除了每天的項目進度,不避諱“兩家施工單位因趕進度起衝突”,也注意到“6000餘萬網友在線雲監工”,真正讓這場與疫情賽跑的較量,呈現在鏡頭之下。

“有幸用上試劑盒的患者,被其他患者稱為「中了彩票」”

,羅婷 ——

字數:3833

閱讀:1362880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人物》雜誌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國內第一批系統調查、分析武漢確診難問題的媒體之一。

試劑盒短缺引起確診難,加上醫院床位短缺,導致高度疑似患者自由流動,文章以連貫的邏輯鏈,把從確診到治療所存在的難題一一剖析。文章中提出一個問題——數量巨大的新發病患者,都先被定義為「病毒性肺炎」或其他隨著病程發展,這個人群未來會不會成為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強大基數?之後的事實證明,這個疑問得到了證實。

報道刊發的日期是武漢封城第二天。現在回頭來看,在疫情爆發初期即敏銳地探查到疫情應對的癥結所在,是這篇報道的最大價值。

“而此前的研究所指出R0約為2.0,可能存在低估”

,陳伊凡——

字數:1701

閱讀:1461032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本文獨家發佈於今日頭條和經觀一線,由樹木計劃支持,樹木導師@ 推薦。

疫情報道是春節之後最重要的議題,此文體現出三個優點:首先是提供了增量信息,指出此前2.2的基本傳染數可能被低估,再者是信息權威,來自《2019年中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這份報告此前並未引起普遍重視,作者進行了挖掘。第三是邏輯結構清晰,提出:基本傳染數與SARS相當,存在無症狀感染;老年男性患病率高三個清晰明瞭的結論,並有事實與書籍支撐。

“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的冠狀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達96%”

第一財經,

字數:2011

閱讀:4168739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武漢封城第二天,中科院報告將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指向了蝙蝠,記者據此採訪了國內外多位專家,均得到認可的答覆,“石正麗教授是通過實驗,因此更加具有說服力。”找到自然宿主是科學家們自疫情以來一直在努力突破的目標,第一財經這篇報道準確、及時地報道了這一關鍵信息並獲得了400多萬的閱讀,凸顯出其公共價值。

“因為農村封路,飼料再運不進來,雞就要餓死了。”

,楊璐、李曉潔——

字數:3422

閱讀:4539623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三聯的這篇報道,角度輕巧,以因湖北農村封路導致3億隻雞即將斷糧為切入口,探究如何在嚴峻的農村防疫形式下,保證“菜籃子”的穩定和秩序。

文章援引專家的觀點,認為封路是有靈活性的,村民們得有意識在阻斷疫情蔓延的同時,不能阻礙社會系統的運轉,只有產得出、運得走、供得上,才能在當前疫情下儘量維持基層社會的運轉,減少經濟損失。在當下的疫情防疫背景下,這篇文章的價值尤為凸顯出來。

“像老鼠一樣躲起來”

,劉蘋、潘俊文——

字數:4480

閱讀:4903075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著每個人,身處疫情中心的武漢人尤其被關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對武漢人的誤解與歧視,他們被視作“危險人群”。紅星新聞的報道,真實記錄了因為恐慌而逃城的市民、捲入事件的旅遊者、返鄉過年的大學生,拼湊出疫情之下在外湖北人,經歷的苦悶和溫情。報道關注了疫情波及的少數人,讓疫情產生的真實影響,更加完整。

“沒想到,這麼快就回家了”

,尹天——

字數:6411

閱讀:5513870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後,“鑽石公主”號和“威斯特丹”號兩艘遊輪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媒體爭相報道。與之相比,同樣出現確診病例的“世界夢”號像是被遺忘了。報道通過一名船員的口述,詳細記錄了隨著肺炎疫情的發展,這艘豪華遊輪的遭遇,越來越多的港口不給停靠,與此同時,船員和遊客開始出現心理波動,從不以為然到滋生恐慌情緒。“噩夢”最終以800名中國船員被遣返而結束。

“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病人”

, 唐曉安、李墨——

字數:3871

閱讀:5692092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金銀潭醫院是武漢第一批收治新冠肺炎確診病人的定點醫院。作為這家醫院的掌門人,院長張定宇身上揹負的壓力可想而知。報道完成了對張定宇的“揭秘”,多重身份被陸續揭開,除了人們熟知的院長以外,他還是一名身患漸凍症的病人,妻子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然而,疫情之下,他顧不了這麼多了,一瘸一拐去爭分奪秒,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病人。報道通過呈現多個工作瞬間,表現了一名醫者崇高的職業精神。

“賣野味的華南市場老闆是誰?”

,郝成、張家振、王迎春 ——

字數:4468

閱讀:23522150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曾一度被指向武漢市華南海鮮批發市場。該市場內的野生動物,則可能是最初病毒的攜帶、傳播者。調查批發市場的背景,也是媒體的責任。中國經營報的報道詳實起底了海鮮市場背後的主體武漢華南置業集團有限公司,披露了管理者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家族企業龐大的勢力,報道的最後還指出行政許可方面可能存在的潛規則,提出了一個人們最關心的問題:為什麼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會售賣野生動物?

“我是中午出的院,當時我特別想吃熱乾麵,太久沒吃了”

,梁婷——

字數:5154

閱讀:6245775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樹木導師@ 推薦。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樣本:患者王康從2019年12月24日感覺難受開始,兩次轉院確證後在金銀潭醫院就診,1月15日治癒出院,還原了早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發現和治療過程。

這篇報道之所以能成為典型的樣本,是因為發表在1月21日,那時候疫情剛引起重視不久,確診案例不多,治癒出院的案例更是不多,能如此精準找到這樣典型的採訪對象殊為不易。如果這篇報道現在發表,既失去了樣本的意義,也不那麼“新”。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在大型災難與事故的採訪中,一般都是記者到處想辦法找採訪對象,想發聲的新聞當事人找不到記者,此次疫情報道中媒體記者做了一個小創新:在公共平臺公佈記者的聯繫方式,記者找採訪對象的同時也能讓採訪對象輕鬆找到記者,解決了過去新聞當事人想發聲但找不到記者的問題。信息蒐集的渠道和信息流動形式的這種創新,也殊為難得。

“疫苗不會是馬後炮”

,李晨陽 ——

字數:3028

閱讀:13464925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新冠疫情牽動人心。在如此重大的疫情面前,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公眾強烈的恐慌情緒,這就更加需要權威的聲音幫助人們瞭解真實的情況。科學網通過採訪權威專家——陳薇院士,及時為公眾釋疑解惑,讓大家明白,既不要過分恐慌,也不能盲目樂觀。這場抗疫鬥爭,是一場持久戰,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準備最長期的奮戰。

“這個病可能會傳染”

,信娜、王小、孫愛民——

字數:4248

閱讀:15964950

對首例患者的追蹤,撥開了疫情迷霧,1-2月優質長文出爐

本文獨家發佈於今日頭條和財經雜誌,由樹木計劃支持,樹木導師@徐斌推薦。

這是展開一個深度調查的新方式,文章不長,但需要龐大的背景資料支持,足見作者進行了海量資料的收集。能冷靜的在公共資訊中,找到事實的節點,是很可貴的。

其次,本文有一個很好的切口,就是時間軸的排序。最好的調查,是不需要個人情感的介入,而是客觀的事實,作者在最熱的新聞裡,釋放了最可貴的節點信息,有利於讀者最大限度的瞭解疫情的信息。在最熱的新聞疑問前,分析各種信息,然後綜合,儘可能的還原出新聞的原本面目,是一種功力,也是記者的一種努力。

一、真正的新聞,是“真相挖掘機”。關於新冠肺炎的早期情況是迷霧一般的存在。這篇文章能抽絲剝繭般從各個途徑探尋真相,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專業度很高的新聞作品;二、作為專業新聞作品,它對信源的交待非常清晰,對各信源之間的交叉印證也非常重視,讓人感受到新聞敘述的嚴謹;三、 文章對第一例及第一批的發病、治療、檢測及上報過程描述非常仔細清楚,文章對用詞的拿捏很注意分寸;四、 全國人民對新冠肺炎起始和爆發過程中人為的掩蓋,充滿共憤。但這篇的描述非常理性,沒有一句直接評論,只是把事實交待清楚,讓讀者自己去判斷;五、 文章引用時間軸圖表,讓第一例患者的發病治療及死亡過程一目瞭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