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與地球溫溼度有何關係?

手機用戶7972159255


如果你對微生物這個東西有一定的瞭解的話,那或許你就會知道,要培養它們通常是會需要設定一個能與之相對應的溫度值的。

進一步來說,如果你培養的是黴菌,那麼培養它們的溫度範圍通常會設定在25到30攝氏度左右,而最佳的則為28攝氏度。

因為這個溫度值才是最適宜絕大多數黴菌的生長的。

而如果你要培養細菌的話,那可能就需要將溫度調高到35到38攝氏度了。

在某種程度上,因為細菌更適宜生存在溫度比環境高的動物體內,而黴菌則是生長在自然的環境中。

我在頭條熱榜上看到了“緯度溫度與新冠傳播有關”的發現,其實,如果你有足夠的瞭解微生物的話,那對於這個溫度與病毒存活的關係的發現,或許你就不會產生好奇了。

目前相關研究者發現,新冠病毒的傳播路徑主要是從東向西的由:東北亞傳至中亞,再到高加索地區,然後再傳到東歐、中歐、不列顛群島以及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等。

這樣的傳播路徑,從整體上看,那是跟地球的緯度有著很大的關係的,而這關係,其實也就是溫度。

在整體上,地球緯度越高的地方,溫度也就越低,而相反的是,緯度越低,相應的平均溫度也就會越高。

現在的北半球,也即是在北緯30度到50度的這一條緯度走廊上有著類似的溫度。

而這溫度大概都處在10攝氏度-10攝氏度之間,同時就連溼度也是類似的。

這樣的發現,其實也就給了我們一條比較明確的思路了,新冠病毒的繁殖,那確實很有可能是跟微生物,甚至是一些動物植物的一樣的。

它們的生存是會受到環境的影響的,我們在培養微生物的時候,只要培養溫度設定得不合理,那麼它們就很有可能長得非常緩慢,甚至就是直接死掉,根本長不起來。

普遍來說,病毒的生命力是要比微生物的弱得多的,它們對生存環境的要求必然也是會比微生物的高出許多的。

如果說,相對低溫的環境是新冠病毒能夠在人體外保持相對持久的活性條件的話,那麼溫度的回升必然也就會縮短病毒在自然環境中的存活時間。

目前的病毒主要依靠飛沫的途徑來進行傳播,還有的就是物體媒介的接觸,而飛沫則可以依靠口罩來進行有效的隔絕,可是物體媒介呢?

物體的媒介傳播看的主要就是病毒在體外的存活時間了吧。它們在體外存活的時間越長,那麼潛在接觸到它們的人也就會越多,然後它們的傳播速度必然也就會越快,反之就是越慢。

比方說,一種病毒在體外的存活時間是一天,而另一種病毒的則為一小時,那麼很顯然的,能存活一天的病毒可能會接觸到的人數必然是要比那種只能存活一小時的要多得多的。

所以說,溫度回升了,新冠病毒在體外能存活的時間縮短了,然後它的傳播速度必然也就會慢下來了。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新冠病毒的本身並不能說是我們要去戰勝它們,而是我們有效地隔絕它們,不讓它們傳到我們的身上,最終讓環境來逼死它們。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的溫度雖然回升了,不利於新冠病毒的傳播了,但是高緯度的地區呢?還有接下來溫度會越來越低的南半球呢?


小民科


地球上的病毒和地球溫度溼度的上升,是成正比的關係。

據有關資料研究表明,隨著地球溫度的逐漸上升,古老的冰川和冰蓋就會加快融化速度,上萬年前的一些古老不知名的病毒,原本被埋藏在古冰川以下,但是隨著冰川的逐漸融化,漸漸地就暴露在當今地球的大氣和陽光之下,隨著自然的風力,或者是鳥兒、空氣等攜帶,隨時都可能在地球人類間蔓延開來,這些古老的病毒,有些都是我們所沒有接觸過的,這就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實際上,隨著地球溫室效應的增加,地球大氣層溫度上升,我們現如今有許多病毒,悄然而然的在我們地球人類中間慢慢的在擴散,實際上這也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種懲罰。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也是其他生命的家園,只有人類和其它生物相互並存,呵護我們的地球家園,才能夠使人類得以共同生存。然而,我們現實中許多人為了自己的私利和各種慾望,不惜去破壞其他物種的和諧,週而復始,自然輪迴,這樣往往人類就會得到由自己種下的惡果。


海納百川1210



地球溫溼度對病毒的傳播有很大關係。 絕對溼度是空氣中實際水量的量度,與溫度無關。相對溼度是空氣水蒸氣含量與飽和水平的比率,隨溫度而變化。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懷疑溫溼度和流感傳播和流行有關,但主要的懷疑是相對溼度,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絕對溼度。

當溼度低的時候,比如在一月和二月是流感高峰期,病毒似乎長時間繁殖,傳播速度加快。 一旦病毒在空氣中傳播,病毒存活的時間長度與溫溼度有很大關係。病毒一般害怕過高的溫度,溫度過高它們會死亡。 當絕對溼度低時,流行性感冒病毒存活時間延長,傳播率上升。



總的來說,天氣越冷越乾燥,感染越多。 但科學家發現相對溼度只能解釋大約12%的變異流行性感冒病毒傳播。 相對溼度只能解釋大約3%的流感病毒存活。在關注絕對溼度的數據後,他們發現傳播的可變性(從之前的12%上升到50%)和存活率(從36%上升到90%)都“急劇”上升。 因此,科學家認為大量針對相對溼度的研究支持可能是溼度影響更大,絕對溼度更可能是罪魁禍首。


流行性感冒爆發通常發生在冬季,此時低絕對溼度條件非常有利於流感的存活和傳播。室內空氣的加溼,特別是在傳染給併發症高危人群的地方,如醫院和急診室,可能有助於減少流感季節流感的傳播和死亡人數。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病毒的繁殖和傳播有寫密切的關係,有的病毒溫度高了就被燒死了,有的溫度低於零下多少度就停止繁殖發育。從理論上來說溫度在高溫70度以上,低溫在-20度以下,大多數病毒都會失去繁殖能力。

這次新型肺炎的病毒雖然是來源於野生動物身上,但我總覺得跟今年冬天的暖冬氣候有關係,因為冬天該冷不冷,就會給病毒細菌創造適合繁殖的溫床。


京漂追夢人


此次新型病毒於地球溫溼度有何關係。

我認為,病毒的繁殖和傳播與溫度必定有密切的關係。由於我們人類是恆溫哺乳類動物,大熱,大寒交替之季,都會嚴酷的考驗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

氣象專家:低溫或劇烈降溫有利於流感病毒的生存與傳播

實驗室研究表明,高溫和強紫外線對病毒有較強的消殺作用,而低溫和弱光照有利於病毒的生存;



花裡胡哨胡大仙


首先,病毒在生命進化中起到重要作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命進化的理論,病毒感染對於生命來說就是一種選擇壓力.適者生存,在病毒面前弱不禁風的個體會被淘汰掉,病毒是生物進化的強大驅動力,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什麼能存活什麼能滅亡.在現代測序技術的發展下,人類基因組已經得到破譯,在人類的基因組中發現了病毒的基因存在,甚至一些具有重要功能的基因可能最初就是來源於病毒,這些證據說明,病毒在生命進化過程中,也能起到正向的作用.其次,病毒在免疫系統的進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病毒的海洋中,人類能夠生存主要是因為我們擁有一個完善的防衛系統來監視和清除病毒等病原體,如果這個系統出現問題,人體就會變得弱不禁風,這個防衛系統就是免疫系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體後會破壞免疫系統,在免疫系統崩潰後任何一個普通的感染對人體來說都是致命的,艾滋病的危險性不在於HIV本身,而是感染HIV後的各種機會性感染所帶來的併發症.在生命起源初期是沒有完善的免疫系統的,免疫系統的進化是整個生命系統進化的重要基礎,而免疫系統的進化則是在病毒等各種病原體的刺激下完成的.最後,病毒是食物鏈的重要參與者和支撐者.比如說,在浩瀚的海洋中,病毒的數量大得驚人,一杯海水(大約半升)中大約含有10萬個種類約300億個病毒,病毒每天會殺死海洋中20%的生命物質,釋放其內容物供其它生命體利用,如果海洋中沒有病毒,物質循環中就缺失了一個重要的鏈條,許多生命將難以得到生長繁衍的機會.


大河塗


病毒也是一種生命體,肯定有它適宜的生存環境,而溫度就是這種生存環境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肯定有關係。至於有何種關係,要看不同的病毒而定了


石猴齊天


有。證確。


手機用戶6693672087


有,如果地球一直處於100°以上,絕對沒有病毒,連人都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