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表演中,如何通過穿衣打扮等來區分各種人物形象?

天香雲外飄


常聽京劇的朋友想必都知道,京劇分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他們通過生動的服裝、臉譜、誇張的動作來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角色,這也是京劇的魅力所在。

“生”,分為老生和小生,老生泛指年長成熟男子,又稱鬚生。老生一般分為文武兩種,從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可以分成這麼幾種: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也叫作安工老生,以唱為主。為什麼叫安工老生呢?我想是因為這種老生即以唱為主,那麼他的動作性就比較次要,動作幅度較小,態度比較安閒從容,唱的時候總是比較沉著安穩的,因此叫作安工老生。例如《二進宮》的楊波,《捉放曹》的陳官,《擊鼓罵曹》的禰衡,《文昭關》和《魚腸劍》的伍子胥,《洪羊洞》和《轅門斬子》的楊延昭。

做工老生又叫作衰派老生,是以表演為主的一種行當。衰派老生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這類老生專門扮演年老體弱、戴白鬍子的角色,所以叫作衰派。例如《清風亭》的張元秀。另一種解釋說是因為以做工為主,一般都是表演精神上受了刺激,情緒緊張,神態粗獷,動作激烈的角色,這些角色的精神狀態近乎頹唐衰朽,所以叫作衰派。例如《坐樓殺惜》的宋江。

武老生包括長靠和箭衣(俗稱短打)兩種。長靠老生又稱靠把老生。"靠"是京劇的專門名詞,就是古代武將所穿的鎧甲。身穿鎧甲,在京劇裡叫作披靠或扎靠。"把"是"把子"的簡稱,就是兵器,俗稱刀槍把子,也是京劇的專門名詞。凡是身披鎧甲,手持兵器,擅長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例如《定軍山》的黃忠。還有一種穿箭衣的武老生戲,例如《南陽關》(伍雲召)、《打登州》(秦瓊)等都是。

小生就是京劇中比較年輕的男性角色。小生的特點是不戴鬍子,扮相一般都是比較清秀、英俊。在表演上最大的特點是唱和念都是真假聲互相結合。假聲一般說比較尖,比較細,比較高,聲音聽起來比較年輕,這樣就從聲音上跟老生有所區別。

小生也分成文武兩類。文小生裡又分為這麼幾類:袍帶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窮生等。袍帶小生也可以叫紗帽小生,扮演一般作官的青年人。這些角色大部分都是文人,扮出來以後,既不能帶殺氣,不能粗野,也不能帶稚氣,顯得挺天真活潑似的,那樣不行。

除了文小生外,還有武小生。有些武小生是由翎子生兼演的。純粹的武小生也分成兩種,一種是穿長靠的武小生,比如《鎮潭州》、《小商河》的楊再興。還有一種是短打的武小生,就是穿短衣裳的。

“旦”,是指戲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類別。其中京劇旦角著名的四大流派為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現那些端莊穩重的中青年婦女,以唱功見長,如《鍘美案》中的秦香蓮《二進宮》中的李豔妃等。

花旦:多表現那些年輕活潑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唸白見長,如《西廂記》中的紅娘,《拾玉鐲》中的孫玉姣等。

刀馬旦:表現那些女將或女元帥,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等。

花衫: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特點發展而成,由王瑤卿先生所創。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鎖麟囊》中的薛湘靈等。

武旦:表現那些身俱武藝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靈,多穿緊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傳》中的青蛇等。

老旦:表現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唸,多重唱功,如《紅娘》中的老夫人;《釣金龜》中的康氏等。

花衫:是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特點發展而成的新的旦角類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個演員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兩個行當。

“淨”,俗稱花臉。以面部化妝運用圖案化的臉譜為標誌,音色宏亮寬闊,演唱風格粗壯渾厚,動作大開大闔,頓挫鮮明。京劇形成以後,對淨角的表演藝術進行了磨鍊和提高,扮演人物的範圍不斷擴大,藝術上更為豐富和成熟。根據淨角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又分大花臉、二花臉和武花臉。

“醜”,丑角是中國戲劇的一種程序化的角色行當,一般扮演插科打諢比較滑稽的角色,由於傳說當年唐玄宗喜好京劇丑角角色 演戲,下場演戲時就扮演丑角,在宮中,他為逗楊貴妃開心,親自扮演丑角,一代皇帝扮演丑角未免有損國威,於是就在鼻子上掛一塊白玉,因此後來丑角臉上便抹上白粉,而且上場時丑角總是第一個被化妝,而唐玄宗被尊為中國戲劇界的祖師爺,所以傳統劇團的團長都是丑角擔任。

丑角一般不重唱,以唸白和做工為主,唸白和其他角色也不同,一般用普通口語,京劇中所謂"京白",各個劇種的劃分有所不同,但比較一致的大概分為如下幾種:

文丑,以做工為主。 武丑 以武打為主,和淨角中的三塊瓦之間的區別不明顯。

彩旦,扮演女性丑角角色,一般如媒婆、僕婦一類的人物。

瞭解以上京劇知識,我們就可以通過穿衣打扮來區分京劇表演中的人物形象了!






生活是一種慢


京劇中常用的服裝有褶、蟒、披、靠、衣五類,不同樣式的服裝往往是人物身份的標誌。

褶子是京劇中最常見的服裝。它是普通百姓的日常衣著,也是官員、貴族的便裝。其中,男小生花褶子是青年書生所穿的服裝,男素褶子是中年文人、商人、小吏所穿的服裝,女青褶子是已婚平民女子的服裝。

蟒袍是京劇中高級官員、貴族、皇帝和后妃在正式場合穿著的服裝。其中黃蟒是皇帝上朝時所穿的服裝,其它顏色、樣式的蟒袍是文武官員所穿的服裝,女蟒是皇后、皇妃所穿的服裝。

披是京劇中富貴人家的常用服裝,一些高級官員和貴族也將披作為便服穿著。

靠是京劇中將軍的鎧甲,多用於行軍打仗時的男女將帥。靠.上插的旗子叫做靠旗,也叫護背旗,是裝飾性的輔助表演的工具。靠是京劇中將軍的鎧甲,多用於行軍打仗時的男女將帥。靠上插的旗子叫做靠旗,也叫護背旗,是裝飾性的輔助表演的工具。

京劇中的衣有很多種類。最常見的有短打衣、官衣等。短打衣是京劇中江湖豪傑、綠林英雄所穿的服裝。





銘辰殿下


京劇傳統劇目中生旦淨醜已形成固定的四大行當,而四大行當中又衍生出若干子行當,又因各行當流派紛呈,對服裝的顏色要求不一,所以只從服裝打扮也很難區分各種人物的形象,除非有很強的京劇知識。

當然,通過穿衣打扮來區分各種人物形象是一種或不可缺的方式,並非唯一。

用臉譜勾畫來區分各種人物的形象更直觀一些,如京劇三國演義故事中的《龍鳳呈祥》,故事雖簡單,內容卻豐富,生旦淨醜各種臉譜紛紛呈現在觀眾面前,劉備、喬玄(生)、國太、孫尚香、(旦)孫權、張飛(淨)、賈化(醜),還有趙雲、周瑜、等人物臉譜各有特點,栩栩如生,十分賞心悅目。

說到京劇傳統劇目的臉譜,不得不提革命現代京劇人物的臉譜。如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勇奇娘、李勇奇、小爐匠當屬四大行當臉譜之代表,如果《智取威虎山》一出傳統戲,小爐匠一定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三花臉兒”。


方1112


1、生

戲曲行當名。生的名目最初見於宋代南戲,泛指劇中男主角,相當於北雜劇的“正末”行當。歷代戲曲界均沿用此名目,將劇中“淨”、“醜”行以為的男性角色統歸於生行,生行便成為戲曲表演行當中的主要類型之一。

根據角色的年來、性格、表演特徵、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至可分為“唱功老生”、“末”、“外”、“長靠武生”、“小生”、“武小生”、“翎子生”、“窮生”等。

2、旦

戲曲行當名。旦之名始於宋雜劇,即宋雜劇中的“裝旦”。在元代雜劇中,旦行又分為“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同“正末”是兩個並重的主要行當,正旦扮演劇中的女主人公。明清以後,旦行泛指扮演舞臺上的女性角色的行當。

根據人物的年齡、性格、身份、表演特徵。可分為“正旦”(即“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3、淨

淨亦名“花臉”。戲曲行當名。淨之名源於宋金北雜劇中的“副淨”。原來扮演亦插科打諢、滑稽調笑為主的喜劇角色,後世漸專工扮演性格粗獷、性情豪放、形象高達的男性角色。

在舞臺上,以寬宏厚實的聲腔,大幅度的身段動作,刻畫粗獷、豪邁的人物形象。講究工架大,勾大花臉的臉譜。

4、醜

戲曲行當名。從宋元雜劇到現代,各戲曲劇種都有這一行當。因為在鼻樑上先抹一小白粉方塊,然後勾畫臉譜,所以俗稱“小花臉”以區別於“大花臉”。又同淨行中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故又俗稱“三花臉”、在舞臺上,專門扮演行動滑稽、語言幽默。

相貌醜而不怪,很風趣的男性角色。有時也扮演性格奸詐。內心險惡、吝嗇卑鄙的任務。要求語言清脆,吐字清晰,重做功、唸白。根據人物的性格、年齡、身份,醜行又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類。

擴展資料

京劇服飾成型於清代,其服裝規格樣式是以明代(1368—1644)服飾為基礎,吸收了歷代服飾的典型元素,以適合表演為原則,加以綜合和美化而成,而清裝戲則專有符合清制的戲服。

服裝大體上分為蟒(也稱蟒袍,帝、王、將、相或後、妃、貴婦、女將在正式場合所穿)、靠(也稱鎧甲,男女武將的戎裝)、褶(也稱褶子,戲衣中最常用,大領,大襟,大袖,衣長及足,文武貴賤男女老幼均可穿用)、帔(也稱披風,長領,對襟,大袖,左右胯下開衩。

男女角色均可用)、衣(泛指其餘多種戲服)五大類。如穿黃色長袍上繡蟒蛇圖案、戴王帽的就是皇帝,穿寶藍色或青色長衣、頭戴黑方巾的就是儒生,從著裝上很易於辨認劇中人的身份。

北京故宮藏有抄本《穿戴提綱》兩大冊,記錄了上千出戏,某戲某角色的詳細穿戴都有說明,是很詳盡的檔案性質的備忘錄。


攀閱


國粹京劇的服飾有褶、蟒、披、靠、衣五類,角色有生、蛋、淨、墨、醜五類。京劇愛好者和戲迷一看便知!


司會達人


穿青的就是黑衣,花臉就是花臉。花旦花衣長袖翩仙輕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