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引線還是斷線

不同的青春,同樣的迷惘。然而,青春會成長,迷惘會散去。黑夜過後,太陽照常升起。——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都值得我們勇敢去追。

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值得反覆閱讀的書,關於愛與恨,關於生命與救贖。在書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本真,我們更看到了人性的悲劣。

一本讓人一旦開始,就不忍放下的小說,不僅在於人物鮮明的個性,結構及佈局,描寫入木三分,更在於讓你的感情隨著情節而牽引。因為共情而產生情感的共鳴,讓人在小說的世界裡,盡情表露自己的情感。


鋪墊及呼應做得非常到位,自然。哈桑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阿米爾,足以證明阿米爾在哈桑的人生中是最重要的,哈桑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時候,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小說中,哈桑的個性很鮮明,忠誠、正直、一心只為阿米爾。正如毛姆在《閱讀,是一所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中所說,一本好的小說人物要有個性,人物行為不能讓讀者做出這樣的議論“某某是絕不會做那種事情的”。反之,讓我們不得不承認“某某那樣的做法,完全是情理之中”。往後,哈桑為阿米爾所做的一切,正是哈桑性格使然。受欺負的時候,為阿米爾挺身而出;在阿米爾的慫恿之下,做錯事的時候,哈桑主動承擔責任;為了保護阿米爾,幫他贏得追風箏比賽,哈桑遭受了巨大的恥辱;面對阿米爾的誣衊,哈桑知道這一切緣由,為了阿米爾毅然說自己偷竊,離開阿米爾家。 主線很鮮明。

風箏,是整本書的引線,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隱喻。風箏在兩個小孩童年生活中,是美好的,主僕兩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像風中自由飛翔的風箏。在少年時期,則是有著很深的鴻溝,阿米爾希望通過贏得風箏大賽的冠軍,從而得到父親的關注、愛與認同,風箏就像阿米爾與爸爸之間的感情,很容易斷開,而失去方向及歸宿的,然而,阿米爾卻因此更加懦弱,埋下無可挽回的種子,陷入自責、愧疚之中。在中年時期,阿米爾面對困難,第一次沒有逃避,在忘年之交拉辛汗的鼓勵之下,走上了“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也是一條自我救贖的路。

人性的弱點與本真,在文中形成鮮明的對比。阿米爾再次回到阿富汗,拉辛汗告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阿米爾心中的父親的形象彷彿瞬間坍塌。然而,阿米爾也由此得知了父親對待哈桑的感情,哈桑和自己彷彿就是父親的化身,哈桑的正直、勇敢、善良、隱忍,正是父親積極的一面,他建設恤孤院,幫助窮人。阿米爾懦弱、逃避、說謊,正是父親消極的一面,父親佔有了阿里的老婆,從而有了哈桑,對阿里的背叛,為了自己的身份地位,讓哈桑一直飽受哈扎拉人身份所帶來的歧視。 阿富汗種族摩擦的揭露,對國家深沉的愛與飽經滄桑的恨,反差很大。阿米爾是普什圖人,遜尼派;哈桑是哈扎拉人,什葉派。兩人之間的種族差異是不可逾越的鴻溝,所以阿米爾從來不認為哈桑是他的朋友,哈桑無法接受教育、只能一生做僕人,以至於哈桑為了阿米爾飽受阿塞夫的非人對待,阿米爾雖然對此有愧疚,但是仍用種族優越性進行自我辯解和自我原諒。塔利班在阿富汗的暴行,在作者的筆下血淋淋地揭露了。阿富汗很多兒童,他們卻沒有童年。所以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正是這麼樣一個兒童,父母因為種族歧視被無情殺害,家被佔領,索拉博被送往孤兒院,而後被塔利班性侵,成為供娛樂的舞童。阿米爾對索拉博的營救過程,就是一個自我贖罪的過程。我們種下的因,都會結下相應的果。在生命長河中,我們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箏,努力去追屬於自己的風箏,無愧於心,無愧於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