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困難背後是老問題

前幾日,作為“停課不停學”的當事人——一位四年級孩子的母親,我收到孩子語文老師發來的微信——“問卷星”《城南舊事》之“惠安館”閱讀測試題。《城南舊事》是新學期的必讀書,兩週前老師在群裡佈置閱讀。老師發來這樣一份試卷就是檢測一下學生讀沒讀。

看著這些測試題,腦中交替湧現出一些畫面:孩子在家學習和生活的場景,網上關於“停課不停學”的種種信息和言論,與許多教師進行的一些對話……

新困難背後是老問題


“停課不停學”,讓一線教師忙得不亦樂乎,熱情鼓舞人心,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一時間,各種吐槽佔據了網絡空間。

引導和幫助學生居家學習是個大命題,如果之前沒有做過思考、嘗試和積累,短時間內很難應對。靜下心來細細解讀會發現,“停課不停學”帶來的問題都是老問題。它們一直都存在,只不過此次大規模的學生居家學習,讓日常教學有機會“曝光”在大眾的視野裡,更多人看到了真實的教學過程,網絡為學生提供了吐槽的機會,問題終於沒有了藏身之處,清楚、明白、尖銳、迫切地擺在我們面前,再也迴避不了——教師的教學猶如遭受了一次病毒的侵襲,自身免疫力最薄弱的地方凸顯出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下問題:

新困難背後是老問題


首先,師生關係改變了嗎?平日裡面對面教學,溝通成本較小,控制成本較低。一些教師的課堂沒有吸引力表面上也看不出來,而遠程教學中,那些不能走進學生心裡的教師就感覺到學生“失控”了。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與學生有著良好親密關係的教師,隨便一條“指令”就能得到學生的熱烈響應,否則隔空佈置作業恐難取得好效果。

其次,自主學習落實了嗎?我們不斷強調讓學生自主學習,倡導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但一說“停課不停學”,教師都爭先恐後講起課來,一講到底。學生的自主在哪裡?

最後,學習內容聯繫生活了嗎?我們強調教學內容要密切聯繫生活,可實際上有多少人是將課本知識直接搬到課堂上的?疫情是很好的教育資源,被延長的假期,學生肯定有許多感觸,如果教師能夠注意到這一點,教學緊緊鏈接學生的感受和生活,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更有情感態度價值觀。

事實證明,凡是以上三點做得好的教師,在線教學中都應對自如,且不乏意外的收穫。

新困難背後是老問題


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教師李平,早在一月底就成立了班級“花果山家裡蹲”課程中心,考慮到孩子因為“禁足”在家而無處釋放的精力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焦躁情緒,課程以體育和家務為重頭戲;考慮到許多孩子與父母長時間相處可能會出現的種種問題,她在課程中不斷融入“親子關係”的主題,如給學生學習的獎勵:父母幫忙整理書桌並要接受孩子半分鐘的嘮叨,不許打岔。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楊贏最近的授課內容是整本書閱讀。他儘可能把學習內容前置,學生充分自學,在小組中充分討論,上課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彙報,其他小組提問。他發現網絡討論可以隨時進行,能讓主動性比較強的學生學習更加深入。

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學教師曹勇軍利用假期帶領學生閱讀《鄉土中國》一書。看到“8名意大利華僑回國被確診”的新聞,他立即組織學生討論:你是否能運用《鄉土中國》“差序格局”的觀點和理論,分析評價下面這篇新聞述評中8人的做法。如果你是其中一員,你會怎麼做?你由此又有怎樣的領悟?

對於文章開頭提到的教師發來的測試題,截至目前我的孩子還沒做。如果教師詢問起來,我會告訴她,我和孩子一起確定了針對自己實際情況的學習內容:背古詩,念古文;寫日記,用文字重述讀到的內容;寫字、寫成語;自由閱讀,親子閱讀。喜歡歷史的他目前正在讀高陽的《明朝的皇帝》《清朝的皇帝》,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這樣做並非不尊重教師,更非有意作對,而是尊重“學情”——孩子對那本書的興趣有待激發。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是私人的事,讀書並不需要考試。

新困難背後是老問題

良好的教學必須以良好的情感關係為前提,真實的學習必須是自主的,學習的興趣只能根植於每個學生真實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