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論語易解」7.3 ……是吾憂也

【原文】

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

孔子說:“德行不好好修養,學問不好好講習,聽到當做的事卻不去做,自己有缺點卻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憂慮啊!”

【註釋】

(1)《集解》引孔安國曰:“夫子常以此四者為憂。”

(2)《朱注》引尹焞曰:“德必修而後成,學必講而後明,見善能徙,改過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聖人猶憂,況學者乎?”

(3)《集釋》引《朱子語類》雲:“修德是本,為要修德,故講學,徙義、改過即修德之目。”

【解讀】

德者,得也。凡人之得於道者,均為德。故古人講德,範圍非常廣泛。朱子說“修德是本”,將講學、徙義、改過均歸於修德名下,即緣於此。又尹焞認為,本章夫子所言四事,乃“日新之要”。此“日新”一詞,當源於《周易》大畜卦之《彖傳》。原文有云:“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蓋大畜卦下乾上艮,乾為天為健,艮為山為止;這裡“剛健”乃乾德也,“篤實”乃艮德也,而“輝光”則為二物之相磨而神明見也。蘇東坡說:“乾不得艮,則素健而已矣;艮不得乾,則徒止而已矣。以止厲健,以健作止,而德之變不可勝窮也。”(《東坡易傳》)故大畜卦有“日新其德”之譽。我們知道,修德、講學、徙義、改過,此四者乃孔學之基本功,尹焞將之歸於“日新之要”,可謂貼切之極。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孔子並不是直接講“修德”的重要性,而是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其中或含有對弟子的批評,也可視為孔子的自我反省。這裡又一次提到“憂”字。此“憂”即“君子憂道不憂貧”(15.32)之“憂”也,亦“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繫辭下》)之“憂”也。相關討論,請參見6.11,此不贅。


《論語易解》作者,孫福萬教授,1964年生於山東省臨清市,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中國成人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1986年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哲學、教育學及遠程教育研究及教學工作,曾在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等國的多所大學或機構訪問或學習,並在本校負責哲學引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管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教學。著有《遠程教育哲學導論》、《敝帚集》,《遠程教育百詞辨析》、《遠程教育概論》和學術論文多篇。

「特稿」「論語易解」7.3 ……是吾憂也

孫·教授的《論語易解》是他潛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以《易》解《語》,以《語》證《易》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和新認識,對於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書的重點在於對《論語》的解讀部分,書中大量彙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於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學術性參考資料。同時,對《周易》和《論語》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讀物。好,我就說到這,隆重向您推薦孫福萬教授的《論語易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