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可而止,見好就收

世事如浮雲,瞬息萬變,不過,世事的變化並非無章可循,而是窮極則反,循環往復。《周易·復卦·彖辭》說:“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又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中國人從週而復始的自然變化中得到心靈的啟示:“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老子要言不煩地概括為:“反者道之動。”人生變故,猶如水流,事盛則衰,物極必反。特別在權衡進退得失的時候,務必注意適可而止,儘量做到見好便收。

魏晉時期的大軍事家、政治家曹操,深知適可而止之道,曹操攻下張魯的老巢——南鄭,取得重大軍事勝利。這時,謀士們紛紛進言,勸曹操乘勝進軍,直取益州。主簿司馬懿認為,劉備剛剛滅了劉璋的力量,但全蜀上下並未歸心。益州一勝,乘勢進兵,劉備之軍勢必瓦解。如此天賜良機,不可失去。謀士劉曄也認為,一旦錯過戰機,劉備安定蜀民,據守關隘,恐怕難以消滅。

但曹操不以為然。他認為奪取益州的時機還不成熟,應適可而止,“按兵不動”。因為劉備雖然剛剛奪取戰果,但軍力旺盛,士氣很高。另外,儘管孫劉兩家矛盾不斷激化,但一旦曹操的拳頭伸得過長,後方空虛,那麼,坐山觀虎鬥的孫權絕不會袖手旁觀,失此良機。他們很可能繞過荊州直襲許昌。為此,不能頭腦發熱,圖一時痛快,而應該審時度勢,見好就收。後來事態的發展,也確實如此。曹操的正確預見和決策,使得他沒有吃虧上當。

可見,適可而止,見好就收,是一條極為重要的處世之道。

南朝劉宋大將檀道濟,智勇過人,攻城略地,與北魏三十餘戰,雄名大震,北人憚之,圖之以禳鬼。結果也因功高震主,在文帝劉義隆疾篤病死之前,召而執殺。道濟臨死憤怒,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魏人聞而喜慶。在中國歷史上,常常可以看到許多大大小小的官員身在朝廷心在野,腳踏兩隻船,好像隨時準備溜之大吉的樣子。還有不少或賦閒、或在野的白衣士子,在接到帝王公侯的招聘書時,也常常推三託四,像躲避火炕一樣躲避仕宦——好在從帝王到百姓都推崇孝道,所以,“上有八十老母”就是最好的藉口。《晉書·孝友列傳》中李密與他的《陳情表》便是一例——這並不是因為這些人不喜歡做官,有一種人有官可做不論大小都是喜歡的,只是做官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還真難。

在古人看來,做官第一難難在不得不做違心事,說違心話。所以明朝李笠翁說:“要進衙門,先要吃一付洗心湯,把良心洗去;還要燒一份告天紙,把天理告辭。”做官第二難難在一舉一動都要察言觀色、看風使舵,別人隨口說的話,不得不仔細揣度言外之意,別人鄭重說的話,卻又要假裝沒聽見;這樣雖說能左右逢源,然而在心機上畢竟負擔太重,弄不好得神經衰弱不說,還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遲早把自己賠了進去。做官的第三難,也是最難的地方,就是難以把握進退行止的尺度。雖然前有覆車之鑑,但事到臨頭又不知所從。仕途中人,以瞭解自己、瞭解環境為要緊,知己知彼,方能見可而進,知難而退。這樣對國、對民、對己都不無益處。

只要不是神仙鬼怪,平凡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春風得意。人生最風光、最美妙的時候都是最短暫的。“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就像打牌一樣,一個人不能總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後往往就是壞牌的開始。所以,見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贏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樣。與人相交,不論是同性知己還是異性朋友,都要有適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勢盡人疏、利盡人散的結局,同時友誼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見出真情。越是形影不離的朋友越容易反目為仇,因此,古人告誡說:“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即使是恩愛夫妻,日復一日的耳鬢廝磨,也會有愛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詞人秦少游所謂“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不止是對勞燕兩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應為終日廝守的男女情侶之醒世忠告。

來源:陳榮賦/林墨敘《做人有心機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感悟;人在旅途,暗流洶湧,變幻莫測;命運之路,荊棘叢生,陷阱密佈。人生中,不光需要勇敢、堅強,還需要心機、手腕,需要高明的處世方略。做人要有"心機"是讓你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講究方法,講究策略,講究變通之道,靈活機智地應對人情世故,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地到達成功的彼岸。做事要有"手腕",是要你在做事的過程中,學會方圓通達之道,把成事的方法和技巧運用得淋漓盡致,達到脫俗超群的境界。這樣做人有"心眼"的人活得輕鬆,過得也滋潤;做事有"手腕"的人事業有成,人際關係融洽。要的人更易在紛繁的環境中。措置裕如地駕馭人生局面,使其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並把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最後達到成功。文/單眼老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