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畝蔬菜面臨爛在地裡,他帶著農戶實現“供不應求”

58畝蔬菜面臨爛在地裡,他帶著農戶實現“供不應求”

楚天都市報3月11日訊(記者張吉晴 通訊員李寒梅)當疫情來臨時,武漢市東西湖區辛安渡漢宜大隊的58畝蔬菜正是採收的好時節。看著長勢正好的蔬菜,農戶們卻笑不起來。

58亩蔬菜面临烂在地里,他带着农户实现“供不应求”

“當時我在黃岡老家,收到大隊農產品滯銷的消息後,心裡急得不行。”3月11日,辛安渡漢宜大隊負責農業工作的熊正鵬對記者說。他在老家渡過隔離期後,馬上趕回了武漢。在他的組織下,11家農戶實現資源共享,通過批發與小程序銷售精品菜的模式,將滯銷菜變成了搶手貨。

大隊的同事都親切的喊熊正鵬為“小熊”。2月6日,熊正鵬帶著妻子拿到回武漢的通行證,當天就駕車返回。“回到家,我一刻就不敢歇息,立馬將有菜滯銷的農戶組建成群。”熊正鵬告訴記者,他當時就一個想法,將農戶的損失降到最低。

而此時農戶的做法也讓他感動,“以前農戶都是競爭對手,但是現在都把自己的銷售渠道放到群裡共享,形成團隊合作。”由於收到交通管制影響,漢宜大隊一次只放行一臺貨車,農家採取將菜集中銷售、收款的模式,“通過這種通力合作的方式,11天的時間總共賣出去了5萬斤菜。”

除了農戶資源共享批發菜,熊正鵬請熟人幫忙開發的“小熊時蔬”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農戶拿出自家的精品菜組成套餐,小程序下單買菜主要面向漢宜大隊的小區和街道內的部分小區,每個小區由街道安排一名志願者對接居民的每日訂單,再請社區志願服務的車輛集中配送,到貨後再由志願者負責分發。

這些農產品一般都是農戶自行定價,以成本價或略高於成本價銷售,既便宜又新鮮,大受附近居民歡迎。

截止到目前,“小熊”帶著農戶通過資源共享批發銷售菜與小程序銷售精品菜的模式,扭了“菜爛在地裡”的局面。“現在,有些菜品已經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熊正鵬說,荸薺成為了“搶手貨”,農戶12畝的荸薺田一天只能收600斤左右,可是訂單已經達到了日均千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