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發電潮起潮落 種種桎梏限發展

麥電網訊:在發電領域,生物質發電剛剛起步,但如果從人類用火算起,那麼,生物質是歷史最悠久的能源。

如果按供應量來算,那麼,生物質則是繼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之後的全球第四大能源。

樹枝、秸稈、稻草、薪柴等遍佈城鄉,粗略計算,這些“殘枝敗葉”可以滿足目前每年全球的能源消耗量!

而從中國來看,現有的各類農作物秸稈每年至少6.5億噸,如果其中的60%應用於生物質發電,就相當於8座三峽電站的發電量,農民每年可增收800—1000億元!

況且,與電煤相比,秸稈是清潔能源——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於近1噸標準煤,但其平均含硫量不到千分之五,而煤的含硫量近1%。

正是由於上述種種優勢,因此,我國從20年前就開始試建生物質發電廠,並從2006年開始進入迅速發展期——2006年至2010年的4年間,我國生物質發電新增裝機330萬千瓦。

2006年起進入井噴期,是因為那一年,國家先是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隨後又公佈了生物質發電上網電價補貼,因此,國內企業爭先恐後地上馬生物質發電廠。截至2010年底,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了550萬千瓦!

但是,正當大家都為這一能源新丁拍手叫好的時候,一些讓人糾結的消息卻接二連三地傳來:安徽一家生物質發電項目因超過核准有效期,自行“流產”;江蘇已投運的9座生物質電廠家家虧損,準備歇工停產;國家發改委赴各地考察生物質能發展情況,結果大吃一驚!考察的8個生物質發電項目全部虧損……

為何從最初受到強烈追捧,到如今幾乎淪落到四面楚歌的境地?縱觀分析,原因有五:

第一,儘管相對於風電、光伏發電來說,生物質發電上網穩定,但所用的秸稈散佈於千家萬戶,貌似供給源源不斷,但真正等到生物質發電廠“待米下鍋”時,又常常顯得拮据不堪。發電廠要“米”,就必須僱人到方圓幾十上百里的農戶院落裡七拼八湊。有些地方秸稈焚燒成風,電廠拿錢也找不到秸稈,秸稈供應量不足、不穩定是一大難題。

第二,儘管發電廠花錢僱人代收,也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建立了一個又一個代收點,但在從代收點到電廠倉儲庫,要走鄉村土路、上公路,除了送料人的人工費,還有過路費、過橋費、環境衛生費……林林總總加起來,最後都要算到發電廠的頭上,秸稈價格陡升,一層層抬高了發電成本。

第三,找到了代收點,運費等各種費用也有了財務列支,但如何保證秸稈的質量又是一大難題。比如遇到雨雪降臨,秸稈燃燒品質自然大打折扣,若遇到良心不太好的代收點主動給樹枝過水、摻水摻沙,電廠更苦不堪言。

第四,由於投產初期調研論證不夠,有些地方甚至同一區域內出現了兩到三家生物質電廠,在發電旺季互爭秸稈原料,賣方自然坐地漲價。如果發電廠周圍再有一兩個化工廠,原料也是秸稈、木塊等的話,那競爭漲價的危險又增加了一分。

第五,也是讓生物質發電廠最撓頭的一點:儘管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徵收標準已塵埃落定,確定為每度8釐,但部分電廠卻不能及時領到國家對新能源發電企業的電價補貼,有的一拖就是半年一年。原因很簡單,行政程序複雜!一家發電企業的負責人大倒苦水:“以前是省電網公司徵收,發改委價格司核准之後,由電網公司下發。現在程序變為省電網公司徵收之後上繳財政部,財政部再預撥給省級財政部門,按季預撥、年終清算。從行政審批來看,確實麻煩一些。”如果在電費結算時,有關部門再變相減少生物質發電廠的發電量、壓低上網電價的話,那電廠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從世界範圍來看,我國生物質能發電目前只佔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的0.5%,遠遠低於世界平均25%的水平。根據國家能源局的規劃,到2015年底,全國累計裝機容量要達到1300萬千瓦,5年間累計新增750萬千瓦。

規劃遠景令人精神一振!但前提是要消除包括上述五方面在內的難題。而要解決這一系列腸梗阻,僅拿出頭痛醫頭,腳疼治腳的辦法臨時抱佛腳,只會摁下葫蘆起來瓢,必須採取一攬子治理、改進措施。

要讓生物質發電廠生存下去、而且日子過得好些,政府的政策激勵不可或缺。一些西方國家常常採取價格激勵、財政補貼、減免稅費等一系列舉措,展現政府的推手作用。丹麥是世界上率先利用生物質發電的國家,其上網電價為每度電4.1歐分,政府再給予每度1.3歐分的補貼;英國在生物質發電初期,對企業初始設備投資提供40%的資助。此外,歐盟國家對生物質發電免徵各類稅費,也大大刺激了生物質能源事業的發展。

在生物質電廠的總成本中,燃料成本佔了七成。如何解決針對“原料不足”和“市場受限”這兩個處於產品價值鏈兩端的問題,武漢凱迪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探索的“村級收購模式”值得借鑑,他們在燃料收集模式上撇去中間商,公司聯合村委會直接設點,向農民採購,建立起一套公司、村委會和農民三方受益的收購模式,這在保證收集燃料質量的同時,還大大降低了燃料成本——模式實行後,農作物秸稈收購成本每噸下降了120元,林業廢棄物收購成本則下降了150元左右。

但若要實現生物質能的長遠、持續發展,還必須從源頭上確保原料的永續供應。有專家提出,要加大產業政策支持力度,擺脫目前發展生物質能主要靠農作物秸稈、廢棄物的方式,利用中國沙漠、荒山、荒地等邊際性土地比較多的優勢,將精心培育出的耐寒植物,與植樹造林、荒山綠化、沙漠改造、防風固沙等工程結合起來,慢慢培育我國的生物質資源基地,保證生物質發電的原料供應。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如果對運輸秸稈的貨運車輛,免去從耕地到電廠的路橋費和其他相關稅費,就能適當減免原料成本;投資方在啟建生物質發電廠之前,如果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實地調研當地農作物的收割、收集難度,包括研究不同農作物的季節生長特性,就能解決因農作物特點造成的收集儲運難題;對於定期需要曬乾脫水的儲存秸稈,政府統一佈置和安排曬場……方方面面伸出援手,那麼,生物質發電的一些桎梏便有望被打破,我們才能樂享清潔能源的便利和實惠!


生物質發電潮起潮落 種種桎梏限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