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十)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十)

10 輝煌壯美的古蜀文明歷經千載滄桑

秦人的強大,已超出“古成都人”的想象。

決戰慘敗。“蜀泮”沿著“藏羌彝走廊”,繼續南遷。

成都南去,至越南交趾,一條秘密古道,已走過無數世代人馬。

由軍人保護著的移民隊伍,行色匆匆。除了3萬軍隊外,有忐忑不安的官吏,有專司祭祀的巫師,有負責築城的工人,有製造青銅器的匠人,還有成都城逃出的百姓……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十)


“古成都人”穿著左衽的細苧麻布衣、絲衣,衣服上還繡有龍、雲、人面、回字的圖案,衣服袖口窄小,背面比正面長,像長著尾巴一樣;梳著高高的椎型髮髻,貴族還戴著蓮花高冠。

在三足陶盉裡,烹煮肉食;用瓶形陶杯中,裝盛酒漿。

把海貝作為財富的象徵,作為法定貨幣進行買賣、收藏、陪葬。

對襟衣,軍士中穿著較多的服式。

無領服裝,對襟長袖服,窄袖長至腕部,無衣領,兩襟相交露出頸部在前面成V字形,腰間繫帶兩週。衣服上有明顯凸出的紋飾,上身前後為雲雷紋,兩肘部為變形的夔龍紋。

神秘消失在“靈關古道”,出現在“南嶺走廊”上。

南方絲綢之路。商周年間,便已開通。出成都至雅安,越大相嶺,至漢源,再逾小相嶺,至瀘沽、會理,經雲南昆明、楚雄,至通海,循盤龍江(清水河),最後到達今越南北部。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十)


《交州外域記》記載:“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雒王雒候,服諸雒將。”

史稱“安陽王”。《太平寰宇記》引《南越志》:“甌雒國安陽王,巴蜀人也,姓蜀名泮。因先祖求雄王之女媚娘為婚,不許,怨之。泮欲成前志,興兵攻雄王,滅文郎國,改曰甌雒國。”

安陽王在螺城(今越南東英縣)建立甌雒國,延續大半個世紀。

一部向西發展,遠足緬甸,今緬甸有“仁安羌”地名;向南發展,到了柬埔寨,故今柬埔寨有20萬青羌遺裔;越南史籍記載,他們的祖先是來自成都平原的青羌。

蜀國失國,帶來了一次新的古蜀文化的大轉移、大傳播。

“古蜀文化”影響到了整個印度支那半島、東南亞地區。

無論是3000年前的“三星堆人”,還是十二橋文化的“古成都人”,建築諸如城牆、房屋、街道、祭祀坑和用於國家祭祀的羊子山土臺,都朝著北偏西的方向。即使在如今的成都,依然能看到明顯的古蜀方位系統影響,中軸線走向斜行,由東北向西南,建築,朝北偏西方向。

難道是懷念祖先的故土?

“方位系統”特殊。若今天我們從成都主城區出發,沿著北偏西的方向一直走,經過郫都區,過都江堰,到達岷江,順流而上,岷江上游面積最大的河谷衝擊扇平原“茂縣盆地”。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十)


北偏西的方向,與遙遠的傳承有關。

營盤山。深藏著“古成都人”的“生命密碼”、天府文化的“原始基因”。

文明碰撞。不知不覺中,異鄉成故鄉。

都城雄偉,文明先進,軍隊銳不可當。

從成都→廣州→越南,秦漢之際的100多年。從“藏羌彝走廊”到“南嶺走廊”,從川南神秘的“靈關古道”到紅河三角洲的百越部落,“古成都人”與古蜀文明一次有去無回的出訪。

安陽王統帥的3萬“古成都人”,把生命毫無保留地投入到百越之中,人生卻不曾厚待,歷史也永遠的遺忘,甚至連居住的地方,也在他們離開5年後、安陽王15歲時,重新按照秦制興築。

成都由蜀都變為蜀郡治所。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十)


前311年,秦國宰相張儀,按咸陽建制,在蜀城的基礎上,向東向南拓展城址,興築成都城垣。稱秦大城。由大城、少城構成。大城是新城,軍事政治中心;少城為舊城,經濟中心。

城中有城,“經營版築,役滿九年”。二城並立。

同時,修建了郫都城、臨邛城。

大量移民、屯兵,發展農業生產。金牛道出現一批批的長途跋涉者,有秦國相國呂不韋,有富可敵國的趙國卓氏、魯國程鄭,也有衣衫襤褸,戴著鐐銬的罪犯。目的地都是相成都。

“開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

為充分利用岷江水資源,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前256年左右,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都江堰,“把岷江搬到成都”,促使成都平原發展,潤澤千萬人。

“放水儀式”,一種水圖騰。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十)


縱貫150公里。在成都城優美、瀟灑地繞一圈,又在下游歸入岷江。

“上善若水”,天人造府。“天”與“人”共同創造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達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風水上乘”的境界,築造“超穩態”富庶、閒適的“天府成都”。

岷江美麗,美在“人水和諧”。

成都平原成為糧倉,“古金牛道”成為了秦軍糧道。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秦文化是政治文化、制度文化。

秦統一後,“書同文”讓古蜀文字湮滅。

秦從中原向成都平原移民,古蜀文化從政治形態上消失,相對獨立發展的進程隨之中斷。到西漢中期,古蜀文化急劇衰亡,傳統墓葬、器物器形、紋飾符號都急速減少,甚至消逝。

秦漢之際的史事,一片空白。

秦軍能夠多年戰無不勝,除了上升的國勢、強君能將的種種原因外,在於建立起一套完備的牽涉到整個國家體制的“秦軍法”。最先進、最高效率的軍事制度,成為天下最強大的軍隊。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十)


架空歷史。征服者的秦國,作為心理滿足,凸顯“足智多謀”,掩蓋了歷史真相,把天助秦國,水助秦軍,“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悲壯又浪漫的千古絕唱,“改編”成“石牛計”“美女計”,將古蜀王“修撰”成好色貪財的“白痴”,荒誕又有幾分喜劇色彩的情景劇。還添造在“葭萌”,開明王“兄弟不和”的故事。

彌天大謊。“其編造當在秦楚之際”。

曲終人散。曾經盛極一時的富饒王國,終因固步自封、無法順應時代,不能與時俱進,被歷史洪流淘汰、湮沒,空留“五丁力士”“杜鵑啼血”的傳說,在成都平原的叢林裡泣血哀啼。

歷史或許就在於一個“事實”的差異。

沒有文字記載。歷史灰飛,史料煙滅。

古蜀的歷史歸於平靜,只有傳說被納入歷史。

“古成都人”只留下幾粒微塵,飄蕩在故紙扉頁之間。

輝煌的歷史和文化,三星堆、金沙城、十二橋,在歷史文獻中找不到任何記載,古蜀文化仍然還保持著強大的慣性,一方面與外來文化迅速融合,一方面仍在繼續發展演變,秦漢以後成為蜀文化,一種地域文化,專指以成都平原、岷江流域為中心,在古蜀文化根基上發展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源遠流長、傳承至今。

巴蜀作為地域概念,戰國秦漢時才形成。

秦滅巴蜀、徵羌。置蜀郡。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十)


東羌被中原融合。西羌一部分,遷徙至塔里木盆地南沿,融入維吾爾族,建立婼羌部落。在新疆留下“若羌”的地名。如今的若羌縣,中國面積最大的縣。約相當於2個浙江省的面積。

一部分翻過巴顏喀拉山脈,通過岷江上游支流的河谷,至雅魯藏布江流域,成為發羌、唐犛等羌人部落。遷徙中,駐留在岷江流域的部分古羌,今日羌族來源之一。血脈跳動至今。

保留了中華民族最遠古的血脈。

古老、悲壯、荒涼之美。

固守西南的蜀人,變成秦國百姓,生命、生活、遷徙,匯入在歷史長河之中。在秦、漢、唐、宋、元、明、清的民族融合、遷徙中,和來自各地的移民,共同塑造如今的川人、成都人。

精神中的放曠、灑脫,正是在磨難的遷移中浸泡而出。

古蜀國最後的國都,千年的國都史。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十)


在秦漢後,成都作為國都還有167年,加上陪都4年,共171年。歷史悠久、影響很大,創造了許多的“中國第一”。“大古都”名副其實,完美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斗”的情況。

成都平原盡入大秦版圖,大秦嶺南北的文化融合也進入快車道,逐漸被西北的秦文化與東南來的楚文化涵化,歷經千載滄桑的古蜀文明,融入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大家庭中,獨具一格。

因水而興,因水而榮,因水而困,因水而發。

擁有4500年文明史、2400年城建史。

天府成都,文化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

古蜀文化,指從遠古時期到春秋早期,以族屬命名的中國古代文明源流之一,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川西一帶,一種追求和諧的內陸農業文化,地域特色濃厚,浪漫獨特,光輝燦爛。

青羊宮文化稱晚期古蜀文化。大體相當於戰國時代至漢代早期。

古蜀文化與中原文化同源。

地理位置的差別、混合民族的基因,發展上又有差異和獨特。

繁衍生息,跨越時空幾千年的時代。

演繹著天府文化源頭的燦爛歷史。

“富”“安”,天府生活的本質內涵。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十)


“勞而有果”。有衝突,多動口不動手,骨子裡不需要靠械鬥獲得食物的習慣。守著自己的田地就完全夠吃,根本不用靠侵略、戰爭來獲得食物和財富,甚至很少用陰謀的手段獲得。

“由安而樂”。“生活有樂”“樂於勤勞”的良好生活心態、生活習慣。

天府文化因富庶閒適而優越雅緻,因開明進步而引領時尚。

蘇軾的“蜀學”,在蜀文化根基上成長,在精神文化上的創造。

文化源流。古蜀文化、蜀文化,“天府文化”生髮的土壤和基礎。

從漢賦的恢宏磅礴,到杜詩的清新閒適,再到花間詞的雍容華美,西蜀畫的富麗典雅,“蜀學”的思辨超越,蘇軾詩文的千年而下,無不充分體現天府之國地域文化的先進性、示範性。

在4500年曆史長河中,優越的自然條件、深厚的歷史積澱、獨特的文化底蘊,一種以文化、美學為優先的生活方式,孕育出“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

一個貫通曆史、當下和將來,具有開放性、發展性的地域文化。

既是對古蜀文化、蜀文化精髓的的凝練,也是對現代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引領。

座標和願景。洋溢著強烈地域文化精神的個性人格。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十)


文化的進入表現出一種包容的狀態。從蠶叢,到開明氏,再到李冰、文翁入蜀;從劉備入川,到西晉的八王之亂,再到清代的“湖廣填四川”大移民;從抗日戰爭,到進軍西南,再到三線建設;從改革開放,再到“一帶一路”,向上而達觀,兼容南北,貫通東西,以開放包容的氣度納海內之士,取各家之長,融以獨特滋味,凝眾志以成城。

大移民帶來大交流、大開放。

大開放帶來大發展、大交流。

四千年文脈。成都,既有傳統文化的優雅從容,又有現代文明的前衛時尚;既有現代都市的快節奏,又有文化都市的慢生活;既有古金牛道的開放腳印,又有“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新作為;既有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基因,又有兼容幷蓄的歷史傳承。不斷完成文化的蛻變和新生,在於四千年未變的“開放”基因。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十)


精神有光,靈魂有香。

一座融合歷史與現代、充滿生機與奇趣的美妙城市。

無論是遠眺可以望見的雪山,還是綠蔭環繞的城市景觀;無論是樸實溫暖的人情,還是對“蓉漂”的歡迎與包容;無論是傳統文化的深沉內斂,還是“新時尚之都”的國際範……

天府之國,不僅是中國的“天府”,也能成為世界的“天府”。

作者簡介:易旭東,1986年前寫小說,1986年後做新聞。多家報紙任副總編,出版、經營“兩手抓”。近50篇作品獲地方到中央的各種獎項,發表了400多萬字的“紀實”作品。不忘初心,從新聞“迴歸”到文學。2012年辭職,閉門讀史,跨文體、非虛構“紀實”歷史。2019年10月“再現江湖”。現為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

經作者易旭東先生獨家授權,“君夥庫”自媒體作為《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作品的首發媒體,歡迎轉載並註明出自“君夥庫”。全文四萬字,分別為:

01 文明史上最深厚的歷史文化沉積帶

02 入主成都平原在營盤山醞釀實施

03 “古成都人”創造了“寶墩文明”

04 “海窩子”篳路藍縷到“三星堆”

05 一部先民尋找最佳定居地的遷徙史

06 交流一直隱藏在幾千年華夏記憶中

07 成都杭州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聖地

08 跨出平原建城的“古成都人”誕生

09 國運被地震次生災害洪水瘟疫左右

10 輝煌壯美的古蜀文明歷經千載滄桑

全文連載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