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的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用戶134253767947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聽到“安史之亂”中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他的部將攜其首級向唐軍投降,而且河南河北相繼收復的勝利消息後,在極度喜悅、激動的情況下寫下的。

全詩通過對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後喜悅心情的描寫,表達了杜甫熱烈擁護平定安史之亂、熱烈歡慶唐王朝重歸統一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全詩一瀉直下,一氣呵成而又曲折有致。通過一些典型動作的描寫,把詩人欣喜若狂的神態表現的淋漓盡致,也充分體現了詩人身在外鄉、神馳萬里的喜悅心情,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呼之欲出。


魯南羈客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的原文是這樣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意思是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流滿面。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卷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本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763年春天,當時正是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作者聽到這個消息,不禁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寫了這首七律。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開頭詩句,起勢迅猛,恰當的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漂泊在外,備嘗艱辛,想回故鄉而不能,就是因為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收復失地的喜訊一下子衝開了鬱積已久的感情閘門,初聞緊承忽傳,表明捷報來的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出突然傳來的捷報在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寫照。失地已收,戰亂將息,黎民疾苦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的日子總算熬到頭了。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來熬過的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場浩劫夢一樣過去了,可以返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又轉悲為喜。頷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若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當時作者悲喜交集,自然想到同甘共苦的妻子兒女,回頭看極富意蘊,想向家人說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親人們不再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詩人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與家人同喜同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這聯,作進一步抒寫。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又要縱酒,正是喜若狂的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寫狂想。詩人在春天與妻兒做伴,自然就會喜若狂了。尾聯寫詩人的狂想,身在梓州,心已回到故鄉。作者的驚喜達到高潮,四個地名,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複,文勢、音調,迅疾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想象的飛馳。這四個地方之間很遠,而即從,穿,下,向貫穿起來,出現了極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詩人既顯示想象,又描繪實景。全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比喜悅的心情。後代評論家都極為推崇。





知名看淡


公元762年冬天,唐軍大勝,收復洛陽、開封、鄭州等地,叛軍將領投降,次年春,叛軍首領史朝義自殺,宣告持續了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正式結束。作為對國家命運時刻關心的愛國詩人,杜甫在千里之外的四川聽到好消息傳來,喜不自勝,壓抑已久的感情如同火山一般噴發,揮筆寫就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詩作雄渾大氣,思想極具厚度,此詩卻是他難得的汪洋恣肆、感情氾濫的一首作品。他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和不如意,窮困潦倒,鬱郁不得志,又常懷報國之心。仕途的不順利加上國家屢遭戰亂,作品的風格一向低沉,史稱“沉鬱頓挫”。因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也成為了他難得的一首浪漫主義作品。

試解此詩。

全詩圍繞一個“喜”字展開,喜為詩眼。

首聯“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劍外指劍門關以南,位於四川,離中原數千裡之遙,古時交通通信不變,中原“薊北”勝利的消息傳到川中,想必耗時許久,一個“忽”字形神兼備,可以想象出手裡揮舞著一紙告示的人四處奔走呼號“官軍贏了!叛亂平定了!”對於長達八年身處戰亂顛沛流離的人民尤其是杜甫來講,這是一個多麼意外但又振奮人心的消息,剎那間肯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夢初醒,悲喜交加。第一反應,淚如雨下,喜極而泣。一個年過五旬的老人,此刻像個孩子一般嗚嗚大哭,眼淚伴著鼻涕縱橫流淌,事情太過突然,沒有擦淚的東西,抬起胳膊撩起衣衫擦拭,以致“涕淚滿衣裳”。這是喜悅的淚水,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感動時。

頷聯“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落淚時不是呆呆站著落淚,是四處打量身邊的親人,急於證明和分享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在聽到捷報之前,妻兒還是愁雲滿面,而此刻被勝利的春風一掃而光,臉上掛著淚珠還來不及擦,滿臉笑容滿心歡喜地替杜甫收拾詩書——為什麼?因為可以回家了,頭腦清醒的妻子趕緊叫上孩子們幫杜甫收拾行李準備返回久別的家鄉,終於可以告別漂泊不定的日子了。細心的妻子知道丈夫最寶貴的行李就是書籍,率先整理,可也難掩激動的心情,手忙腳亂,收拾得一團糟,因而是“漫卷詩書”,再亂也掩蓋不住臉上的喜悅,喜到發狂。至於怎麼個狂法,下文有交代。

頸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此刻年事已高,為了慶祝勝利,也忍不住放縱一把,後世有詞“老夫聊發少年狂”放在這裡也合適不過。一把年紀了也不顧什麼臉面,一整天飲酒大醉,放聲歌唱,放飛自我,縱情享受一番,歌聲好不好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情好。也許別人會投來異樣的眼光,又如何呢?天大的喜事,值得瘋狂一下,再不瘋狂就老了。“青春”一詞,自古釋為明媚春光,雖然通順,不過理解為青年時代更為確切,更能體現此刻詩人的喜悅心情。《文選·潘尼詩》:“予涉素秋,子登青春。”李善注:“青春,喻少也。”古時青春已有這個意思。因此可以理解為詩人自己兼身邊人,人逢喜事精神爽,彷彿一下子年輕了幾十歲,像年輕人一般一路狂歡,結伴還鄉。

律詩尾聯一般不作嚴格對仗要求,但此詩尾聯不但工整對仗,而且連用地名,天衣無縫,為何?“即從巴峽穿巫峽”,“即”表明快,迫不及待,巴峽穿巫峽,路途遙遠,在這裡五個字就概括了,因為心情好,小船一帆風順,轉眼即過,頗有“輕舟已過萬重山”之意,“便下襄陽向洛陽”,讀起來極為順口,“下”字除了表明方向之外,更體現了速度和心情,一為快,二為順暢,三為瀟灑,彈指之間即到,詩人得意洋洋的表情躍然紙上。因為急於返鄉,路上的風景無暇觀看,此刻心情比任何美景都美,美景已經不足以吸引眼球。我們看一下路線圖,一路上不但路途遙遠,而且全是知名勝景,一字未寫,然而已經在詩中。——對風景的喜愛,全部用心情來表達了,而心情,則用地名和“穿”、“下”表達,足矣。

全詩感情奔放,以“喜”開端,以“喜”結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比喜悅的心情。後代極為推崇此詩,有人稱其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

詩為心語,詩需能唱,能從詩文中讀出作者的心情,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方能真正探究詩之美。

愛上讀唐詩,願懂漢語者,皆愛讀唐詩。



愛上唐詩


誠邀,一縷英雄為您解答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詩人杜甫在唐代宗德廣元年(公元763年)春天寫的一首詩,當時杜甫流寓梓州 (今四川省三臺縣) ,當他聽到大河南北失地相繼收復的消息後,寫下的一首七言律詩。原詩如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據《新唐書》記載,唐肅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官軍破賊於洛陽,進取東都,河南平,史朝義走河北”,“次年春正月史朝義走至廣陽自隘。其將李懷仙斬其首以獻,河北平。”


杜甫詩中的表達和史料記載是相吻合的,可以說,杜甫的這首詩也是一首史詩。

結合詩作時代背景和史料可知:安史大亂,就像白居易在《長恨歌》詩中說的那樣“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爆發於唐玄宗天寶末年的安史之亂,經過唐王朝軍隊七、八年的努力,才初步平定。

(杜甫書影繪像)

身居異鄉,飽經流離寓居之苦的詩人杜甫,聽到了這個消息後喜極而泣、狂喜放歌,提筆寫出了這首傳誦千年的篇章。從這首詩中我們也感受到安史之亂平定時,詩人的喜悅心情和強烈渴盼。

如果從杜甫的詩中找出一首來對比一下的話,就能深刻地體會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了。當安史之亂爆發,戰火遍及長安城的時候,杜甫曾寫下過一首非常有名的五言律詩《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的寫作背景,正值安史之亂戰火綿延之時。詩人杜甫開篇描繪就描繪了長安城蕭索的景色,從春花和鳥鳴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哀傷,再寫戰事已經持續了好長時間,與家中的書信也斷絕了,持續了很久,以致於家裡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嘆。

全詩首聯、頜聯、頸聯、尾聯,四聯環環相生,詩意層層遞進,情感層層昇華。《春望》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春望》表現了詩人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獨特感受。

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唐王朝收復失地的捷報後,不禁驚喜欲狂,寫下的這首七律。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展開想象,做的美好憧憬與規劃,顯示出詩人急於返回家鄉洛陽的急切與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洋溢著詩人喜悅的心情。

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節點,詩人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經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樣的生活,也讓詩人對現狀有了更深的瞭解,如杜甫有名的“三吏三別”:《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讓杜甫的詩作中呈現出沉鬱悲壯的色彩。

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卻與別的詩風格迥異,全詩自始至終洋溢著喜躍的氣氛和奮揚的情調。明代文學家王嗣奭在《杜臆》中說“無一字非喜,無一字不躍”,清代詩評家浦起龍在《杜詩心解》裡也說這首詩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這兩位詩評家的話可謂一語中的。

詩人聽聞收復後的歡快、喜悅、甚至激動的種種情狀,不僅表現在內容上,而且表現在節奏上,詩人一氣呵成的語序。詩文中的六個地名依次出現;“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即從”、“便下”六個虛詞的使用,使得全詩不僅去勢疾迅而且節奏急促,將詩人喜極而泣、狂喜放歌的情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接下來我對全詩做一個整體上的解讀,解讀之前,需要將詩中的地理名詞做一下解釋,者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解讀詩作內容。

詩題和內容中地理名詞解釋

  • (一)詩題中的地理名詞

1,河南:指唐代的“河南道”,“道”是唐代設立的全國行政區劃名稱,唐朝採用了“道州縣”三級制,唐代的“道”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省,唐代的“河南道”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山東省黃河以南,安徽省、江蘇省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

2,河北:指唐代的的“河北道”,包括現在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及河北省地區,“河北道”也包含范陽,范陽是安史叛軍的老巢。所以杜甫詩中所說的“官軍收河南河北”,就標誌著安史之亂的平定。

  • (二)詩文中的地理名詞

1,劍外:指劍門關以南的地方。唐代的首都建立在長安,長安是行政中心,所以人們就稱劍門關以南為劍外,因為杜甫此時寓居在梓州,是詩人聽聞到捷報的地方,所以詩人才寫出“劍外忽傳”這樣的詩句。

2,薊北:地理名詞,就是今天的河北薊縣以北地區,聞名遐邇的黃崖關,始建於隋開皇初年,就屹立在薊北的長城上。

3,巴峽、巫峽:巴峽,長江東流至湖北省巴東縣西,巴山正好臨江而立,這一段峽谷稱為巴峽;巫峽是長江三峽中的第二峽,巫峽從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到巴東縣官渡口,全長46千米。

(巫峽風光,秀美壯麗)

4,襄陽:長江中游的重要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唐太宗貞觀初年設立“山南道”,治所就在襄陽城內,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

5,洛陽:杜甫在這首詩後還有自注“餘田園在東京”東京就是唐代的東都洛陽,詩人杜甫的故鄉在今河南省鞏縣,唐朝屬於洛陽。所以唐王朝軍隊收復河南,也就包含著杜甫的故鄉洛陽在內,這一點也是杜甫驚喜若狂的原因。

(唐代洛陽城市模型製作)

詩歌賞析

  • (一)“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首聯中“忽傳”二字,帶起了全詩的節奏,表現出捷報來得突然,營造出突如其來的氣勢。杜甫在戰亂爆發後,一直過著飄零流離,寓居的生活,究其原因,就是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詩人多年流寓,飽嘗生活的艱辛不易,想回故鄉卻回不去。

而此時此刻,聽聞到收復的消息,詩人長期壓抑在胸中的鬱結之情,一下子得到了釋放。詩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涕淚滿衣裳”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

詩人將聽聞到收復的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複雜感情,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進行了概括,這是詩人激動的淚水,是詩人情不能自已的感情宣洩。

  • (二)“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頜聯是情感的遞進,是喜悅的延伸。詩人在高興之餘,回首再看和自己患難與共多年的妻兒子女時,他們的臉上也是愁雲一掃而空,全家都沉浸在捷報的喜悅當中,詩人用家人的情態烘托出收到捷報的喜悅。

“回頭看”這個動作又顯示出一家人的溫馨浪漫,能共苦,也能同甘,此時此刻,籠罩在全家的愁雲早已無影無蹤,何有“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感覺。詩人用家人聽聞捷報後的情態烘托出一種瀰漫在家庭中的欣喜之情。

“漫卷詩書”是詩人“回頭看”這個動作的延續,全家人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沉浸在的喜悅當中。詩人此時再也無心伏案寫作了,他捲起手中的書卷,一家人歡聚在一起,分享這突如其來的喜悅。

此時的杜甫一家人的喜悅,是千千萬萬家庭的縮影,是飽受戰火、流離飄零的千千萬萬家庭的寫照。

  • (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頸聯是詩人截取的一個生活畫面,從一個典型的生活細節上細緻地刻畫了詩人的喜悅心情,頜聯是詩人喜悅的延續,情感的昇華。

“白日”是寫天氣晴朗,陽光明麗;“青春”是寫春回大地,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明麗的天空和生機勃勃的大地襯托出詩人的心情,詩人的心情也好像這春日裡的天空和大地一樣,一派明麗,一派青春。

這裡的“白日”和“青春”既是詩人對聽聞捷報傳來時天氣、季節的實寫,也是詩人在興奮喜悅的心情下對環境的感受。由於詩人飽嘗生活的的艱辛與不易,飽嘗流離寓居的心酸,他平時難得這麼高興,經常是滿腹悲愁,正像他詩句裡寫的那樣,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境況。

春天的來臨似乎並未引起他的特別注意。而今唐王朝收復失地,捷報傳來,籠罩在詩人心頭上的暗影愁雲也一掃而光,因此詩人感到陽光都要比比往的明亮,春色也比往年的春色分外的迷人。

喜慶的日子遇到這樣晴朗的天氣,正欲還鄉的時候逢上如此美好的季節,是多麼稱心,多麼愜意的一件事情啊。此時只有放聲高歌,開懷暢飲,才不辜負這良辰美景,才能盡抒心中的歡樂和喜悅之情。

  • (四)“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尾聯既有詩人的想象,又有實境的描繪描繪。詩人開始設想規劃回到家鄉的線路,其實貫穿全詩的就是詩人的“迴歸之旅”。聽聞捷報之後詩人的喜極而泣、狂喜放歌都是真情流露,而真正隱藏在詩人內心深處的希望就是馬上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

所以迴歸故鄉就是詩人的情感達到高潮的表現。所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兩句便是詩人對“迴歸之旅”的規劃,是夢想終於照進現實的抒寫。

而實境就是詩人此時身在梓州。詩人設想回家的線路,夢想不久就能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此時詩人的喜悅也達到了高峰。

(杜甫草堂)

尾聯四個地理名詞依次出現。“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句內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句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仗;“即從”、“便下”兩個虛詞巧妙的詩意銜接起來,,兩句緊連,一氣如注,形成流暢自然的對仗。

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回家路線圖,一個接一個的地名鱗次櫛比的出現,由此也可見詩人回到家鄉的迫切心情和歡暢的想象。

總結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聽聞捷報傳來的消息後的驚喜之情。當詩人聽聞到收復的消息,他長期壓抑在胸中的鬱結之情,一下子得到了釋放,詩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感情奔湧而出。而詩人情感的高潮就是聽聞捷報後,對“迴歸之旅”的強烈渴盼。

全詩首聯、頜聯、頸聯、尾聯,四聯環環相生,詩意層層遞進,情感層層昇華。尤其是後六句對偶,語言明白通俗,寫實性很強,是詩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洩,沒有一點矯揉的痕跡,讀來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

杜甫的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語言樸素通俗,但對仗極其工整,對人物形象刻畫和生活細節的抓取很成功。這首詩作於唐王朝軍隊收復失地的大的歷史背景之下,也可以說是一首史詩。


好了,我的回答完畢,歡迎交流指正。

一縷英雄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是其少見的一篇“喜”作。

詩歌字面上的內容很簡單,但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就會發現,“詩聖”就是“詩聖”,其中有著非常多精彩的地方令人讚歎。

詩歌背景:杜甫為何如此高興

這首詩作於公元763年,正好是安史之亂結束的時候。

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開始,持續了八年之久,使得大唐盛世變得民生凋敝,杜甫生平大部分著名詩歌都是記錄這一時代的。

當時的杜甫在四川草堂避難,其實很多詩歌並不是現場寫就,而是在草堂期間回憶之後寫出來的,可以說是構思良久。

這樣就能知道,杜甫不論是顛沛流離、戰亂為官還是避亂草堂,其實沒有一刻是忘記了這一段痛苦的經歷。

親身體驗和每日回憶,讓杜甫的作品帶有著深沉的悲憫情懷。

在家國淪喪、戰火紛飛的時日裡,突然聽說叛亂被平息了!時隔八年之久,朝廷終於給天下傳來了“勝利”的消息。

戰爭結束了,苦難的日子終結了,光明的未來雖然還很遠,但已經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這樣的喜悅該如何言說呢?

如果想要了解當時的喜悅,那麼就不能不知道杜甫為此而見證了多少苦難。

我們說兩首描寫安史之亂初期爆發的詩,杜甫嚐盡了苦頭。

第一首是《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這首詩其實作於755年的十月初,是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個月。但是杜甫已經很敏銳地感覺到了這個社會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這是當時的上層社會荒淫的場景,而杜甫見到的社會現實卻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不僅如此,杜甫還經歷了喪子之痛: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杜甫的幼子不是因為疾病、意外而夭折,而是活活餓死。

於是杜甫就想了,他有官身都尚且如此,那普通的百姓該是什麼樣子呢?

這是安史之亂爆發時的社會現象,可以說已經到了山窮水盡之處。

但是,在此階段本來就夠悽慘的杜甫,安史之亂的爆發讓他更是雪上加霜,於是就有了回憶中的《彭衙行》:

痴女飢咬我,啼畏虎狼聞。懷中掩其口,反側聲愈嗔。小兒強解事,故索苦李餐。

沒有對比就不明顯,安史之亂前的矛盾雖然激烈,但好歹還有一個住處,而如今是飢寒交迫,亡命避賊。

那麼,像杜甫這樣的家庭還有多少呢?生存在北方的人民都陷於驟然發生的戰亂狀態裡。

如果說之前是努努力還能勉強活著,那現在就是時刻處於死亡的陰影之下。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八年之久。

於是,有一天,杜甫突然聽到了確切的消息,朝廷平息了叛亂,千千萬萬流離失所的人可以返鄉了,曾無時無刻不壓迫在頭頂上的死亡陰雲驟然消失,這樣的喜悅該用什麼來形容呢?

大概也就是四個字了:劫後餘生。

這種興奮、喜悅,才有了“初聞”時候的“涕淚滿衣裳”,這是喜極而泣。

如果不知道八年時間裡對人身心的折磨,怎麼能體會到這樣情緒的釋放呢?

寫作手法:無一字不喜,無一字不躍

杜甫的這首詩最大的特色就是,字裡字外都能表現出其歡呼雀躍的狀態。

這首詩每一聯的轉折都很生硬,但銜接卻非常自然,這才是大家手筆。

首聯是戰爭平息的消息傳來之後,杜甫喜極而泣的場景,頷聯卻去寫了其妻子的舉動。

與杜甫的呆滯恍惚相比,其妻子的行為可以用跳脫來形容: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一靜一動的表達,使得詩歌有了張弛的彈性,誰說喜悅只能有一種方式呢?這才是生活的真實。

而這一聯中有一個隱藏的細節需要注意,杜甫的妻子收拾的是丈夫的詩書。

為什麼要用“卷”呢?因為唐代的書籍還是卷軸形式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冊裝”書,用線裝訂的形式是在宋代才出現,所以唐代的書要用“卷”。

他的妻子不收拾衣物,而去收拾詩書,說明她一直知道杜甫對於這個消息的企盼,也一直明白杜甫是有多麼想要回到家鄉。這是一件非常感人的事情。

為什麼杜甫的詩歌能被稱為“詩史”?除了對於時代的進行記錄之外,還有這樣的生活邏輯蘊藏其中。

在頸聯裡,年過半百的杜甫也決意放縱一次: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要知道,杜甫一共才活了59歲,這時候的杜甫年過五十,早已經是百病纏身了。但因為難以掩抑心中的喜悅,不僅白日放歌,還要痛飲一番,然後準備歸鄉。

這一描寫和首聯的呆滯恍惚又形成了對比,一個人被好消息砸得昏頭轉向,大概就是這樣的表現吧。杜甫的文字有多生動,由此可見一斑。

最值得稱道的是尾聯兩句: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上文還處於喜悅之中,尾聯直接就已踏上歸程,跳脫如此可見其歸心似箭,大有“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韻味。

這一聯除了“巴峽”、“巫峽”、“襄陽”、“洛陽”的對仗之外,其實就是講述其歸家的路線。

從四川出發,沿長江而下,從襄陽北上,返回洛陽,由此走遍大半個中國。

出川的道路有很多,沒必要都這麼大一個圈子,完全可以走一直走陸路回到洛陽,但為何還要水陸共濟呢?

這其中所蘊含的思緒很明顯,杜甫想要帶著喜悅的心情再次遊覽劫後的山河,想要感受黎民蒼生的歡樂。

“詩聖”之所以是“詩聖”,就是因為其懷有天下蒼生的悲憫情懷,即使是寫驟然得到的歡喜,同樣也不會忘記家國天下的歡慶情緒。

杜甫詩歌背後皆有深意,所以後世總會說其“無一字無來處”。細品之下就會發現,其詩歌的動人之處往往就在於其文字背後深遠的情懷與寄託。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杜甫聽到安史之亂結束後的消息,驚喜欲狂,手舞足蹈,衝口唱出這首七律。

因詩人受戰亂之害,長期顛沛流離在外飄泊,備嘗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於安史之亂未平。如今捷報來得太突然,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然而痛定思痛,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重重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像噩夢一般過去了,詩人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

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回頭看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本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人老了難得“唱歌”,也不宜“喝過多的酒”;如今既要“唱歌”,還要“多喝些酒”慶賀。想到馬上就可以回到家鄉,心裡好激動好興奮啊!

這首詩主要敘寫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後,十分的喜悅,收拾行裝立即還鄉的事。抒發詩人無法抑制的勝利喜悅與還鄉快意,表現了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海燕W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

創作背景

寶應元年(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聽聞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後,欣喜若狂,遂走筆寫下這首詩。


精衛填


唐朝·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註釋

(1)劍外:劍門關以南,這裡指四川

(2)涕:眼淚

(3)卻看:回頭看

(4)漫卷:胡亂地捲起

(5)放歌:放聲高歌

(6)青春:指明麗的春天的景色

(7)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因穿過巫山得名

(8)便:就

譯文

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卷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賞析

這是一首敘事抒情詩,代宗廣德元年(763)春作於梓州。延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了。作者喜聞薊北光復,想到可以挈眷還鄉,喜極而涕,這種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詩毫無半點飾,情真意切。讀了這首詩,我們可以想象作者當時對著妻兒侃侃講述捷報,手舞足蹈,驚喜欲狂的神態。因此,歷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這首詩。

詩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楷權說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偉大詩人杜甫寫於唐代宗廣德元年春的一首著名詩篇。被譽為老杜“平生第一快詩”。當時,杜甫在四川聽聞去年冬朝廷收復黃河南北大片失地,看到了消滅安史叛軍的希望,心頭狂喜。詩人攜狂喜之勢,一氣貫之,酣暢淋漓 ,終成傑作。如囚鳥投林,如困龍入海,在詩中,詩人以昂揚的筆調錶達了希望國家太平的愛國之情和久泊盼歸鄉的迫切與喜悅之情。譯文如下:

遠在四川的我,忽然聽到官軍收復薊北的喜訊。禁不住淚水滂沱,打溼我的衣裳。

再看我的妻子兒女,憂愁早已不再。我們把我的詩稿和書籍胡亂的收起,歡喜地快要發狂。

在這樣明媚的日子,我們應該飲酒唱歌。在春光的陪伴下,我們應該早點啟程,回到久別的家鄉。

就讓我們從巴峽穿過巫峽到達襄陽,再從襄陽直達洛陽。


心平氣和7631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其次,簡要分析: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

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衝口唱出這首七律。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準備,凸顯了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

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湧直瀉。

後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