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仲服務舊主政敵的時候,他是否是一個沒有道德的人?


管仲者,華夏第一相。



諸葛亮曾自比管仲樂毅。

故事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齊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

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 ,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齊僖公死後,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

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不久,齊襄公與其妹魯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謀私通,醉殺了魯桓公。

對此,管仲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君的女兒,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去躲避。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內亂,兩個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見時機成熟,都想急忙設法回國,以便奪取國君的寶座。魯莊公知道齊國無君後,萬分焦急,立即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後來發現公子小白已經先出發回國。管仲於是決定自請先行,親率30乘兵車到莒國。通往齊國的路上去截擊公子小白。

人馬過即墨30餘里,正遇見公子小白的大隊車馬。

管仲等公子小白車馬走近,就操起箭來對準射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應聲倒下。

管仲見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領人馬回去。其實公子小白沒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銅製衣帶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裝死倒下。

經此一驚,公子小白與鮑叔牙更加警惕,飛速向齊國挺進。當他們來到臨淄時,由鮑叔牙先進城裡勸說,齊國正卿高氏和國氏都同意護立公子小白為國君,於是公子小白就進城,順利地登上君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


至於說管仲因為此事沒有道德,我個人認為談不上沒有道德。

舉個例子

西漢初年,呂后誅殺韓信,韓信臨死前說道:我後悔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才會被婦人所殺死。

原來楚漢之爭時,蒯通曾建議韓信自立為王不必臣服於劉邦滅項羽,三分天下,可惜韓信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劉邦聽到韓信的遺言之後迅速找來蒯通問道: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君臣的關係。

蒯通回答:當初我是韓信的謀士,不知道你劉邦,秦末大亂,這麼一塊大蛋糕人人想要。現在你得到了天下,難道你能殺光所有當初敵對勢力的人嗎?

劉邦認為蒯通的話有道理所以留沒有殺蒯通。

蒯通和管仲二者的境遇一樣―各為其主。

中國古代的語言博大精深任何事物都能找到相應的語言,例如“良禽擇木而棲”用到管仲身上就非常合適。


但是這裡有兩個前提。

第一“木”比喻好的領導人,只有胸襟開闊,知人善任的好領導,有才華的人才願意效力。

第二“良禽”比喻有才華的人,有才華的人需要“用武之地”來施展自己的才華。例如楚漢之爭為何項羽身邊的謀士如陳平、韓信不受重用紛紛投向劉邦,就是因為才華不能施展,一旦領導人敗亡,一損俱損。

中國古代還有一句俗語“忠君不事二主”。

這句話和“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正好相反。

我個人認為“忠君不事二主”還是體現在這個“主”字,假如這個“主”不值得為他效力那就是“愚忠”。

例如北宋時期南唐李後主大將林仁肇曾建議攻宋,假如我勝利了是國家的好處,假如我失敗了對外宣稱我已叛國,這樣對國家沒有損失。李後主沒有采納這個意見,結果被趙匡胤巧施離間計借刀殺人除掉了林仁肇。這難道不是“愚忠”嗎?很明顯李後主已經不值得你再為他效力了。


在戰亂不斷的年代謀士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從“良禽擇木而棲”和“忠君不事二主”之間選擇,前提是自己的才華能不能得到施展,君主值不值得為他效力。

管仲和鮑叔牙二人本為好友,但是他們在政治不明朗的前提下沒有同時輔佐一個人,而是一人負責公子糾,一人負責公子小白,其目的不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裡”嗎?無論他們輔佐的那一個勝出那麼身為對方的謀士最起碼還有一線生機。

綜上所述:在那個年代身為謀士的管仲雖然選擇了“良禽擇木而棲”但是和道德沒有關係,況且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之後,管仲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使齊國綜合國力大大提升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以上內容是我此問題的看法。

我是愛好歷史的上班族。


上班族聊歷史


管仲,職業為齊國宰相,外號“春秋第一相”。眾所周知管仲和鮑叔牙是一對至交好友,後人還流傳下“管鮑之交”的美名來比喻朋友情誼深刻。然而一次在戰場奮力廝殺時,管仲卻拋下軍隊、留下鮑叔牙,自己一個人腳底抹油跑了;事後鮑叔牙還為管仲辯解其逃跑原因是家中老母年邁無人照料。而後兩人合夥做生意,管仲也總要多佔一些便宜。

在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為齊國王位決一死戰時,鮑叔牙和管仲選擇站了不同的隊伍,管仲自以為用箭射死了公子小白,卻不料那要命的一箭居然射歪,最終毫髮無損的公子小白衛冕為王,公子糾被處死,而管仲則以通緝犯的身份被監禁在魯國。在這時,鮑叔牙向齊桓公(公子小白)提議讓管仲來輔佐朝綱,並揚言這樣一定會使齊國稱霸於諸侯。齊桓公將信將疑,但仍然遣使者去魯國將管仲送了回來。

管仲心裡清楚只要是鮑叔牙在,齊國就不會太過難為他,於是他歸心似箭,在路上不住催促隊伍加緊歸程的腳步。一看到大家臉上露出疲態,就會叫兩個人來講故事給大家聽。就這樣,故事講著講著,本該是兩天多的路程,最後只用了一天就完成了。到了齊國後,齊桓公果真將他拜做卿位,比鮑叔牙地位還略高一籌;但是桓公對他的為人處世仍是不太放心,虧得鮑叔牙屢次勸說並見到了管仲處理國事的確有一手,才對他加以信任。

管仲在位期間將齊國國事操理得井井有條、風生水起,隨著時間的漸漸推移,管仲卻是得了一場大病,在他將死之時,齊桓公曾問他國事要交給誰來接替。齊桓公心裡其實早已有了“鮑叔牙”這個首席人選,卻不料管仲說出了四個答案,無一是鮑叔牙。桓公不由得心生疑惑,而管仲卻說鮑叔牙的性情剛正不阿,但是這樣的性格太過耿直,若是官拜宰相之後怕是要對國、對己都全無好處。

後來,有好事者偷偷向鮑叔牙說起了這件事情,想要挑撥離間。卻不料深知自己的脾氣秉性的鮑叔牙只是一笑而過,並且對管仲的做法還表示了讚許,發表了一番慨嘆:管仲說的對,如果我做了宰相,那麼想必你也活不到今日來向我說這些話了。如此可見,管仲在識人方面確實有一套,不愧於他的過人才智。





真實的恩典


一畫開天地!

一美遮百醜!

人這一輩子,能畫出個“一”,能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留下點財富,就沒有白活!

王弼的《老子注》《易經注》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莎士比亞:一世的財富,命中註定是個乞丐!

真正的思想,真正的成就,不受時空限制!

關於管仲的問題,當年,孔子的弟子也有這個疑問:

孔子表達了他的觀點:“人這一輩子,小孝孝父母,大孝孝民族”!

但“小孝”好比是大樹的樹根!

一個人對父母不孝,就太危險了!

管仲在歷史上的最大貢獻就是:

“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一匡天下”,減少戰爭,減少傷亡!

這個非常難做到!

管仲有“能”!

而且還有一個值得稱讚,就是管仲在服侍舊主的時候,沒有出賣主子!沒有三心二意!沒有做“奸臣”!

這一點,歷史上還有商朝的箕子、唐朝的魏徵,服侍舊主的時候都沒有出賣主子!是主子自己不聽勸,自毀長城!

管仲有“守口”之德!

今天,有的人喜歡抱怨,就沒有冷靜下來想想:

(一):自己的“能”在哪裡呢?

(二):看緊自己的嘴巴了嗎?

聰明絕頂,

飄飄蕩蕩!

少些抱怨!

謙虛一點!


某掃地僧


在他在齊國輔佐君主整治國家的時候,最講求的是實際。一切的提升都要根據實際的成績來看,就算被民眾、學子稱讚,有很好的名聲的官員,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作為,那也不能被提成。可見管仲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他對道德的考量並不很在意。他提出了一個跟後代學者很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人們只有在吃飽喝足之後,才有能力來講禮讓,如果一個人飯菜的問題都沒有能解決,讓他談這些道德問題是不可能的。在他的思想裡面,似乎為了義節而死這種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理解的。


遠山的足跡


這是“仲尼之徒”為了詆譭管仲的貢獻而設置的“問題”,針對徒弟的問題,作為儒家先師的孔仲尼當時就用歷史事實而不是用管仲的思想理論——已經駁斥並糾正了徒弟的問題,但是還是沒有能夠改變“仲尼之徒”詆譭管仲的思想與行為,究其原因都是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因為“立場、方向、觀點”不同而導致的現象!這種現象存在的歷史事實證明:不是管仲的思想道德品質有問題,而是“仲尼之徒”的思想道德品質太惡劣——被先師孔子屢教而不改!


739958070860


不能一概而論。


叢影崖柏


孔子已給出了答案:微管子,吾等批發左衽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