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漫解析,"有妹有房",是正義還是邪道?

前幾天在看《國王遊戲》的時候,居然也有dalao刷這句話,這也有些太可怕了。刷這樣的彈幕說明動畫的確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值得憧憬的世界。但是呢,小編又發現,我們在憧憬動畫塑造世界的同時,不少dalao針對這個現象又刷出了另外一個有趣的梗,就是"有妹有房,父母雙亡"、"談情說愛還能拯救世界",最後留下一個大問號,為什麼這麼不現實?

《埃羅芒阿老師》裡吐槽"有妹有房"的不要太多

關於這個話題,包括11區研究ACG文化的學者在內提出了很多諸如"世代論""社會轉型問題""家庭解構論"等等來解釋如今的動畫為什麼總是設置這樣的劇情。不過小編我依舊覺得,動畫作為第7藝術,是通過我們眼睛來觀看圖像最後給予我們精神上愉悅的,那這樣來說的話,我們最終還是要以一個觀眾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動畫。也就是製作一個"有妹有房,父母雙亡,談談戀愛,拯救世界"的故事,如何讓我們這些觀眾看下去,甚至"爆款"呢?

從動漫解析,

《有妹》也是一個"有妹有房"的,雖然主角伊月認為這是"弟弟"

於是,雖然能力有限,小編還是嘗試從觀眾的角度上挖掘這個話題,拆分之後就是:

1、用什麼"編故事"的辦法把"有妹有房,拯救世界"套用進去?

2、這樣講故事對於觀眾來說有突兀感嗎?

3、既然邏輯有硬傷,又有突兀感,我們為什麼還能看下去?

4、為什麼現在的日本動畫有這樣創造故事的趨勢呢?

從動漫解析,

用什麼手段把"有妹有房,父母雙亡;談情說愛,拯救世界"的劇本編進故事裡?現在的動畫劇本,所謂"拯救世界"這個話題,一般要麼是真的拯救世界,如《約會大作戰》;要麼的話就是拯救角色心中夢想和願望的那個世界,如《埃羅芒阿老師》裡和泉兄妹努力共同完成輕小說目標。但是無論是哪個劇本,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動畫塑造的世界裡值得關注的角色一定是少男少女,或者loli等等的,然後他們"任務"就是"拯救世界"。這樣來說,簡單的觀察角色就會發現缺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類型的人,就是所謂的"社會上的大人"。

從動漫解析,

一個知名的有妹人士"五河士道"

為此才會有很多朋友吐槽,沒有父母,自己還帶個妹,住著豪宅,天天上學不工作,吃的還比誰都好,最後居然還能夠"拯救世界"。可是這樣的故事居然被講下去了,不奇怪嗎?有意思的是,11區文化學者因為有一些喜歡研究ACG嘛,如前島賢,他在觀察了大量這種類型的動畫後,寫了本書叫《何為"世界系"》,其實也就是觀察了當時通過網絡傳播的"世界系"這個名詞的現象,然後總結了一個講這種故事的方法:

從動漫解析,

(1)故事裡"我"(一般指男主)與"你"(一般指女主)一定要描寫日常生活,特別是大篇幅的描寫日常生活,如去學校,參加社團活動,去"Rabbit House"喝喝咖啡。

(2)世界秩序崩潰,人類命運面臨的生死存亡(日漫裡愛用的"末世論")等等的,可以有暗示,徵兆,但是故事開始一定要隱藏起來。

(3)只要能夠隱藏起來,不去關注這些"末日",那麼對於這個即將面臨崩潰的世界,歷史,社會,政治背景基本忽略可以不用給觀眾講了,觀眾也不會有興趣瞭解。而去專注先講一些男主和女主的"日常生活"。

(4)等到故事發展到需要主角們去拯救世界的時候,就將"日常生活"與"世界末日"這種宏大敘事直接連接,並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賦予他們為什麼能夠拯救世界的原因。

(5)一般是女主即"你"去拯救世界,男主是看戲的。男主和女主通常是一對一的戀愛關係。

而列舉的幾個存粹的代表作,各位dalao可能也是瞭解的,就是還算感人的《星之聲》,《伊利野的天空,UFO之夏》,《最終兵器彼女》。

從動漫解析,

從左到右依次是《星之聲》,《伊利野的天空,UFO之夏》,《最終兵器彼女》的宣傳畫

當然了這些作品離現在還是很遙遠了。因為小編前一陣子剛好寫了討論同樣符合"世界系"故事的《境界的彼方》文章,所以還是借用一下"未來",就很容易能看出這種"講故事的方法"。


從動漫解析,

Day-2:這樣的故事你能講出來,但是我們看的時候,真的沒有突兀感和邏輯問題嗎?

小編在上文裡把"有妹有房,拯救世界"也就是"世界系"的故事文本說成有些荒誕。其實啊批判"世界系"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就算是在純粹的"世界系"故事裡,都存在著創作者通過修補,辭令以及架構將看似密不透風的邏輯織進整個故事裡,讓人覺得毫無違和感。否則呢,也沒有見過幾個人非要吐槽說《境界的彼方》故事講的有問題。對於一部口碑不錯又飽受歡迎的動畫來說,想要做的這一點,它們起碼有著和觀眾引起共鳴的動畫角色,有趣的故事和具有自洽意義上講的世界觀。

是否贏得共鳴和故事是否有趣多是觀眾主觀上的判斷,而自洽意義上的世界觀,多少就有一些客觀性。問題就出在這裡了。常規來說,日本動畫無論採用什麼樣的藝術構造甚至包括有違一般電影藝術準則,都不可能阻擋敘事在作品中佔有的核心位置,也就是"如何將故事展現的吸引觀眾"。

即使是被評為"廢萌"的《今天要來點兔子嗎》,也不得不將"萌"這個吸引人的元素依託在故事展現上,說到底它們都被嵌套在一個線性敘事古典敘事,正常邏輯敘事的框架內,或者至少受到這些敘事的極大影響,自然"世界系"也是如此。

從動漫解析,

所以,對比"世界系"這種"有妹有房,拯救世界"的故事來說,顯而易見的是,它就符合極強的講故事的性質,以角色特別是現在越發出現的萌系角色為重心,有一個日常生活這樣的明確開端,又有一個"拯救世界"的目的做結尾,中間是順理成章的從開頭走向結尾一步步的故事發展,包括愛情呀,友情呀和所有作者想表達的東西。

從動漫解析,

2017年4月番《末日沒空》的故事邏輯還是很完整的,雖然也是女主拯救世界

如果是這樣講故事,那麼因果關係是很嚴密的,開頭故事背景引起中間故事發展,中間故事發展決定了結尾是怎麼樣的,層層相套,就像破案一樣,在故事的細節中折射各個因果律。這樣來說的話,如果真想講一個"有妹有房,拯救世界"的故事,在這種邏輯框架內,必然要依賴個人折射家庭社會,家庭社會又折射國家,國家在有些動畫裡又上升到世界層面以至於宇宙層面,最後才能推導出個人拯救世界,就像很多美國的災難大片一樣。

從動漫解析,

知名動畫《EVA》裡,已經出現了"世界系"的影子。這也就是喜歡研究動漫的日本評論家東浩紀等人在對《EVA》評論時提到的,在19話前整部動畫基本表現為傳統的機戰作品,場景豐滿,剪輯高速,敘事層層展開,因果完整,塑造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可自從19話之後,畫面就使得原本雖然也存在日常和拯救世界並行的故事,但是現在更加的直接連接和對立。鏡頭急劇縮小在純粹的日常生活,強烈的心理獨白下真嗣蜷縮在自己世界裡的自我救贖描寫和一旦走出自我世界就是"世界末日"的景象裡,出現了某種故事因果的斷裂而呈現出複雜的"半透明文體"。

Day-3 說邏輯有問題,有突兀感,為什麼你還天天看的那麼高興?

其實還真是這樣的。我在看動畫的時候,根本不會因為上面突兀感,斷層,邏輯問題,把整部動畫評為不合格,無趣,故事跳躍太大,不符合我們的認知,最多隻是跟著大家一樣吐槽"有妹有房,父母雙亡"。

思考下原因,很容易能找到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簡單解釋,就是商業化。既然公眾歡迎我們就這麼畫,這麼講故事好了,哪管的了這個文本缺陷那個表現問題。的確如同日本20世紀60年代團塊時代,贏來青春期一樣,

向這批年輕人的漫畫作品劇畫誕生,裡面大部分都是描繪了渴望成熟之感這種符合時代印記的東西而大受歡迎,以此快速佔領了市場。

至於現在這些作品呢,很多11區的文化學者又拋出了御宅族世界觀發生了變化這種說法,也就是:從原來積極融入社會,到不得不融入社會,再到蜷縮在自己的小圈子與社會隔離但又期望自己能夠影響到世界,所以才讓這類作品大受歡迎。

從動漫解析,

應該是有一些道理的。但是小編覺得,更廣泛的來說,我們觀看動畫也會與電影一樣出現"通病":和影片裡的人一起笑,一起激動,一起感動,一起被那些唯美的圖景纏繞,甚至去COS成裡面的角色學習他們日常習慣的說話語氣和動作。

換句話說就是看動畫時注意力是那樣的集中,以至於我們的視覺記憶力變得非常弱,我們總是期待"故事接下來要發生什麼"的新鏡頭,而對於前面出現的鏡頭大概遺忘了不少,這樣來說埋藏在動畫快速變換鏡頭下的敘事線條,文本結構自然更不會被我們注意到,也不會因為"世界系"故事本身的斷層而感到動畫不合格。

從動漫解析,

更為關鍵的是"有妹有房有女友,談情說愛拯救世界"看似一個新穎的講故事的方法,其實仔細觀察下還是有新瓶裝舊酒的嫌疑,擺脫不了日本動畫一直以來的兩個人氣題材"戰鬥類型"和"戀愛類型"。

為什麼這樣說呢?前面舉例的存粹的"世界系"代表作裡,如《伊裡野的天空,UFO之夏》可以發現無非是原來流行的那種"戀愛題材"中的純愛故事而已。這部作品裡淺羽直之與伊裡野加納這種一對一的愛情本身就塑造了一個完整青澀的戀愛故事,而最後不忍分別和已經預料到的結局又加重了這種純愛感情的細膩化。

像什麼呢,像不像同一個時期上映的另一個很知名的"純愛番"《Air》,裡面女主角觀鈴與病魔鬥爭必然失利,最後不得不與愛情訣別是很類似的,動畫都花了大量篇幅來刻畫這種一對一的愛情故事。唯一不同的是前者嵌套在一個大背景裡即世界末日的來臨,女主角要拯救世界。

從動漫解析,

然而對於這幾年的新番來說純粹的"世界系"故事越來越少,創作者們通過自己的藝術創造改變後的"世界系"故事卻讓被吐槽為"有妹有房,父母雙亡;談情說愛,拯救世界"的動畫層出不窮。

道理很簡單,通過純愛來嵌套"世界系"這種純粹的故事已經不能長期取得關注,一對一的純愛和一對多後宮是矛盾的,所以作為自由的結合,創作者們就將後宮故事和"世界系"嵌套,前者符合時代後者符合講述故事的新奇感。需要妹妹,那就將妹妹放進去,甚至是女主拯救世界看膩了,那就換男主好了,這種"世界系2代版本"後來紅極一時的《約會大作戰》就很典型。

上世紀80年代流行到現在的戰鬥題材,《灼眼的夏娜》也完美的融入到了"世界系"。通過將"紅世"這種災禍般的降臨和夏娜熱血,努力,意志堅定的鬥爭來"拯救世界"中間穿插複雜的愛情故事,獲得了極高的人氣。

從動漫解析,

其實拆開看,對於觀眾來說,談戀愛甚至是戀愛鬥爭,熱血,努力,充滿激情,有一個妹妹這些放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只是單純的這樣創作未免太單調,為此動畫創作者們將這些因素融入"世界系"這種新文本,也就使得我們經常吐槽的"有沒有房,有女友,談戀愛拯救世界"這種動畫不斷出現變的正常了。

最後呢也就是Day-4:"有妹有房,父母雙亡"這種故事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出現趨勢

其實很多批判者喜歡拿這個話題做文章,認為這種動畫的流行正好反映了現在御宅族的狀態,說他們是隻要一臺電腦,一部手機,便足夠自我建構一個龐大的假想世界,虛構未來。這個批判有多大意義,小編不好說明,但是不得不說,這種單純的文化批判經常忽略一些因素。

從動漫解析,

認為無非是滿足年輕人意淫拯救世界的快感,但是不得不說,日本動畫至今走過了50餘年,他們的主角基本都是"長不大"的。製作者們一直有意塑造著讓觀眾試圖從動畫主角中尋求某種遺失的沒有能夠實現的青春故事。為此,他們往往把"英雄"的人格賦予在有著青春這個屬性的年輕人身上,畢竟成年人很少擁有這種朝氣,這種習慣自然與美國電影那種"成年硬漢"形象大不相同,而動畫的故事為了保持長久的吸引力,又必須跳出學生時代。所以成年社會甚至是世界發生的事情作為故事,而主角作為長不大的學生也就不足為奇了。這種將世界映射到年輕的少年少女身上的動畫創作,無論是細田守,今敏,還是宮崎駿,高畑勳等等的大師們都在保持著這種習慣。所以單獨拿出來說御宅族多有背鍋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