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10大名人手植古樹,有兩棵樹齡5000年

陝西10大名人手植古樹,有兩棵樹齡5000年

今天是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下面帶大家來看一下,陝西留下多少古樹?

陝西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省份,境內有不少流傳下來的名人手植古樹。而史籍中,關於古人種樹的記載更是比比皆是。古人一言不合就種樹,留下美景數千年,這些樹中,樹齡最短的也有約1300年!


老子手植銀杏


樹齡約2600年,生長在周至縣樓觀臺宗聖宮,雄性,樹高24米、胸圍15米,樹心已空,樹皮後發新枝,堪稱神奇。相傳老子到樓觀後,親手植此銀杏。


據介紹,這棵古銀杏20世紀七十年代曾遭遇火焚,此後樹體僅靠幾片較厚的樹皮傳輸養分,至今依然生機盎然,新枝勃發,呈現出強盛的生命力,被當地的老百姓奉若神明,每年的正月初一、二月初十古廟會都要來這裡焚香許願。


這棵雄性銀杏樹和一公里以外的老子說經臺前雌株銀杏遙相呼應,形成了樓觀臺獨具特色的古木景觀。


陝西10大名人手植古樹,有兩棵樹齡5000年


李世民手植銀杏


這棵古銀杏樹已經有1400年曆史,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終南山下的古觀音禪寺。據傳是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種的,已經被列為國家古樹名木保護名錄。


逢秋冬葉落季節,銀杏葉子開始凋落,金黃的銀杏葉子像是在銀杏樹下鋪成了黃金的毯子。“滿地金黃堆積”,引遊人紛紛前往欣賞。


陝西10大名人手植古樹,有兩棵樹齡5000年


唐明皇楊貴妃合植皂莢


在華清宮驪山西繡嶺第三峰老君殿旁,有兩株高大繁盛的並蒂皂角樹,一雌一雄,據說是當年唐玄宗與楊貴妃在盟誓“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時親手栽植的。


樹齡約1300年,生長在臨潼驪山老君殿,樹徑均為0.8米,東邊主幹高2.76米,花繁實多,西邊主幹在1.2米處分杈,只長葉不結果。


據清代戲劇家洪昇的劇本《長生殿》記載:李楊二人在七夕牛郎織女相見之時,密相誓心,對天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生活在古代妻妾嬪妃成群的君王能夠如此,實在是難能可貴。


白居易在他的《長恨歌》中對此情景也有描述。


陝西10大名人手植古樹,有兩棵樹齡5000年


黃帝手植柏


邁進軒轅廟大門,迎面便是一棵蒼翠挺拔的古柏,這便是著名的“黃帝手植柏”。


據說它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棵柏樹,距今大約已有5000多年了。相傳它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人稱世界柏樹之父。


黃帝手植柏下圍十米有餘,七人合抱不嚴,所以當地民諺說它是“七摟八紮半,二十四個疙瘩不上算”。


陝西10大名人手植古樹,有兩棵樹齡5000年


倉頡手植柏


樹齡約5000年,生長在白水縣倉頡廟,樹高17米、胸圍7.28米。


倉頡廟內有千年古柏48棵,此柏最為古老,堪與黃帝手植柏媲美。黃帝陵、倉頡廟、曲阜孔廟古柏群並稱為中國三大古柏群。


相傳倉頡去世前選擇墓地,栽植這棵柏樹作記號。


陝西10大名人手植古樹,有兩棵樹齡5000年


扁鵲手植銀杏


銀杏樹齡約2400年,生長在城固縣老莊鎮徐家河村,樹高18米、冠幅410平方米,樹勢蒼老,樹心空。相傳此樹為扁鵲在城固行醫時手植,近年此地還發現了扁鵲城和扁鵲觀遺址。


陝西10大名人手植古樹,有兩棵樹齡5000年


李靖手植檉柳


樹齡約1300年,生長在三原縣魯橋鎮李靖府第內,樹高10米、胸圍1.93米。


民眾念及李靖是常勝大將軍,對這株長壽檉柳尊崇有加。


陝西10大名人手植古樹,有兩棵樹齡5000年


孫思邈手植柏


樹齡約1300年,生長在銅川市耀州區藥王山南庵下院,樹高12.5米、胸圍3.95米,主幹挺拔,紋理扭轉,故稱轉紋柏。


陝西10大名人手植古樹,有兩棵樹齡5000年


李白手植銀杏


樹齡約1300年,生長在略陽縣白水江鎮青泥河小學院內,一雌一雄相距8米,雄樹高28米、冠幅283平方米。


傳說李白當年隨父入蜀,翻過青泥嶺後,晚上歇息在嶺下的琵琶寺,方丈見李白奇才之相,次日清晨離別之時,懇請李白親手種下兩棵銀杏樹以作紀念。


陝西10大名人手植古樹,有兩棵樹齡5000年


王維手植銀杏


樹齡約1300年,生長在藍田縣輞川鎮白家坪鹿苑寺,樹高20米、胸圍5.20米。《藍田縣誌》:“文杏館遺址在寺門東,今有銀杏一株,相傳摩詰手植。”


陝西10大名人手植古樹,有兩棵樹齡5000年


這麼大種樹熱情到底從哪兒來?


古人為啥這麼愛種樹?種樹的好處真的有這麼多嗎?如果說今人種樹主要目的是為了今後的生存環境,那麼,古人的生態意識也這麼強嗎?其實,古人種樹主要有這幾種原因。


一、古人確實有很先進的生態理念


世界上最早的生態理念,便是戰國時期趙國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來的。他在《荀子·王制》中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意思是在草木開花結果的時候,不能砍伐山林,踐踏和破壞草木的生長。荀子將之稱為“聖王之制也”。這種思想,與鳥獸生長繁育季節不進行狩獵是共通的,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可持續發展觀。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作為生態建設重要內容的植樹造林,在古代也成為許多帝王和名人志士所崇尚的事情。


二、官方一直在倡導


作為華夏民族的祖先,黃帝就是植樹造林的身體力行者。傳說黃帝戰勝蚩尤,定居在橋山,因臣民伐樹造屋,樹林幾乎被砍光,遇暴雨山洪致房屋損毀。黃帝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臣民們都紛紛栽樹種草,幾年後,林草茂密,風調雨順。黃帝手植柏樹稱也被後人稱為祖樹。


到西周時,官方特設山虞、林衡之職管理山林,並規定孟春之月和季夏之月“禁止伐木”,同時宣佈“不種者,無槨”(即不種樹者死後不給棺材),以調動民間植樹的積極性。


北魏孝文帝時。推行植樹與田法相結合的經濟制度,把種樹提高到和糧食生產同等重要的地位。


明太祖朱元璋對植樹造林也特別重視,曾多次頒旨要求軍民植樹。他登基之初就下詔各地:“令天下廣植。凡民戶有田者,須種桑麻,慄棗各二百株。”


陝西10大名人手植古樹,有兩棵樹齡5000年


三、樹木總能發揮神奇的功用


“周制有之曰,列樹以表道”,就是用成排的樹來區分道路。當時官方規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樹。《詩經·小雅》中的“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為我們描繪出兩千年前的畫面:一條條道路平坦筆直,路兩旁的行道樹整整齊齊。


這些人工種植的樹木,成為路與非路界限,還能幫助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為行人遮蔽陽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在全國修路,以“馳道於天下”。全國各地車馬大道,均“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人工種植的樹,還可以成為道路里程的標誌。


最神奇的是,《國語》中,還記載了樹木的這樣一個作用,就是預測國運。公元前601年前後,單襄公受周定王委派,向東出使陳國。當他來到這裡時,看到陳國不遵周制,“道無列樹”,路邊雜草叢生,遂預言此國必亡。果然,兩年後陳靈公因在談笑中侮辱夏姬之子夏徵舒,被夏徵舒射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