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的文學批評理論具體指什麼?有何價值意義?

歷史哆唻咪


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他首創了自傳體小說形式,進而豐富了文學創作體裁。他敢於在文學作品中對傳統封建禮教的觀念提出挑戰,批判了腐朽墮落的封建文化他的文學作品中,善於用悲涼消極的意象,來反映世事的黑暗腐朽,進而表現出社會底層人民的辛苦生活。

他的文學批評理論是天才論,情調說,對自我個性的關注。關注。

他文學方面的特點是有社會政治現象而發,對文學史的階段性成果做總體梳理。

要講全面很費勁的


翰墨榮華


郁達夫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除了是一位作家之外,同時還是一位文學理論批評的實踐者。針對“人的文學”這個命題的提出,郁達夫進行了自己的思考,“人性”和“天才”論就是他回應這一命題的理論實踐。對文學中“自我”的推崇和重視,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浸染的根源,同時也與西方現代思想的影響分不開。這種基本的文學觀支撐著他在文學理論批評實踐活動中一直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立場,成為一條較為連貫的線索。但他並不是一個固執己見的獨自者,在堅持自己的文學觀核心的基礎上,他對無產階級文學、大眾文藝等現象做出了肯定的評判。 郁達夫一直有著自覺的批評意識。他對文學批評地位的認識經歷了由“第二義文藝”向“第一義的要事”的轉變,經歷了由認為文學批評是“天才的讚詞”到認為批評家與創作家並重的轉變。轉變過程顯示出他與時代、文學潮流展開對話的姿態。郁達夫的批評態度重率真、寬容和同情。其中,以“真”為核心,以寬容為原則,以同情為方式。三者連貫一體,不可分割。 郁達夫的文學理論批評文章大多不拘一格,篇幅上有長有短以顯示他對某個文學問題的思考深度不一;主題上有就文學創作問題展開的,也有就社會政治現象而發的,還有對文學史的階段性成果做總體梳理的。這些顯示出他在文學批評實踐活動中對活的文學現象的關注與自覺思考。


水滄浪99


有何意思?這個可以從歷史背景中找到答案。郁達夫生在了一個國家動盪,社會黑暗,國破山河不在,舊思想和新思想的碰撞。

從一個有文化,有思想的新潮人,對舊時代的批判,這個可以從早起的作品《沉淪》、《銀灰色等死》等等中可以發現,郁達夫從日本留學回時,學有所成,滿懷希望的從日本回國後,見到因戰爭導致國家滿目瘡痍,前途無法預測的悲觀思想,但對革命慷慨激昂,迫切革命成功的那種疾聲吶喊的激進理論。

中期的郁達夫思想的一個低潮期,因為當時統治者,國名黨的白色恐怖,殘害革命人士,深深的刺痛了這位具有革命思想的作家,使他走上了消極避開世的思想,追求一種落後的名仕風度,流連往返于山林江湖,這有充分的暴露了當時他以及很多人作為從封建舊時代出來的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的弱點——軟弱性和妥協性,但又憎惡現實,不同流合汙的矛盾心裡,逃避現實的心理。

在統一抗戰時期,從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文人所承擔的責任,不斷的寫下政論文章,用自己的熱情,鼓舞人們,積極的參加抗戰。

郁達夫的文學作品都有“自傳色彩”的影子,一種文學上的自我表現,從而行程了一種獨樹一幟的文學特色,在多數的作品中,他不加掩飾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將自己的信仰、習慣、性格甚至病態也大白於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現了在舊社會的壓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悶。在這種強烈的情感表述中,我們可以概括為兩類,一是頹廢,一是憎恨。

展現出生活是無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廢物——既不能事業有成,又不能擺脫苦悶,郁達夫就乾脆自我放縱。其作品中的《感傷的行旅》《歸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發洩一個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態中滿足自我。這種情感和行為顯然具有消極性,這是郁達夫文學作品中不健康的內容,但卻絕不是反動的內容,絕不是與時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調。郁達夫主要是以這種病態來發洩一個從封建禮教羈絆中覺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悶。這種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著五四“人的發現”所寄寓的積極的意味。


藍天上的海洋1


指的是郁達夫所寫的關於文學理論的論述著作,主要闡述了他對於文學的看法,比如“人性”和“天才”的論述。文學批評和文學是相輔相成的,有很多好的作家作品,都是通過文學批評推介出來的,而且批評評論大家可以歸納總結當下文壇的主要潮流,讓作家自身也瞭解自己作品,讓讀者可以多方面的解讀作品,可以說文學作品包含三個要素:作者寫出來的書籍,讀者,文學批評,三者兼得也可以理解是完整的作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