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面功勳戰旗歷史——“光榮的臨汾旅”徐向前麾下戰鬥力最強勁旅


百面功勳戰旗歷史——“光榮的臨汾旅”徐向前麾下戰鬥力最強勁旅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上,伴隨著恢弘激昂的《鋼鐵洪流進行曲》,100面功勳榮譽戰旗重新集結、整齊列陣,氣勢如虹通過天安門廣場,成為此次規模空前的大閱兵重要亮點之一。

本系列文章將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為您逐一介紹這100面戰旗背後的歷史,由於能力、時間與精力所限,內容依然可能出現錯誤,還請各位讀者不吝指正,並接受我們最誠摯的道歉。

100面功勳榮譽戰旗背後的歷史(2)——光榮的臨汾旅

百面功勳戰旗歷史——“光榮的臨汾旅”徐向前麾下戰鬥力最強勁旅

在人民解放軍的序列裡,一支部隊以一個城市的名字來命名,“臨汾旅”是唯一的一個。

1948年夏天,人民解放軍已經轉入戰略進攻的攻堅階段,原來是在運動中消滅敵人,這個時候就要攻佔敵人的大城市了,恰恰當時華北一兵團8縱23旅攻佔敵人堅固防禦的臨汾這個城市,成為全軍當時表揚的一個典範,毛澤東在1948年6月1日電報向全軍通報華北8縱23旅的戰績。所以,“臨汾旅”不光是這個部隊的榮譽,也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攻堅階段的一個象徵。

百面功勳戰旗歷史——“光榮的臨汾旅”徐向前麾下戰鬥力最強勁旅

臨汾戰役

“城牆開花,煙霧騰空,把敵人的屍體,崩得無影無蹤!炮聲如雷,槍聲似風,歌唱著:我們面前沒有攻不破的城……”當年參加臨汾戰役、榮立特等功的老英雄張全立,50多年後回到老部隊,聆聽《光榮的臨汾旅》這首戰歌時,老人自豪地說:“在我軍歷史上,利用挖洞爆破攻打大城市,我們開了先河!”

曾作為堯帝之都的臨汾城,是晉南軍事重鎮。城郊外有個“掛甲屯”,據說當年李自成兵臨城下,屢攻不克,氣得將盔甲掛於屯莊的樹上,拍馬而去。

1948年3月,時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的徐向前率8縱、13縱等5.3萬兵力,發起臨汾戰役。此時的臨汾城,已被閻錫山經營成“銅牆鐵壁”。臨汾城地勢內高外低,城牆依自然地形構築,高15米,頂寬10米,基厚30米左右;城周碉堡林立,壕溝縱橫,內外暗道相通,從城外到城內構成警戒陣地、護城陣地、城牆主陣地、城內縱深陣地四道防線。城東關築有外城,城高11米,上寬6米,基寬11米,外壕僅次於本城,是臨汾本城的主要屏障。總體設防嚴密堅固,易守難攻。為死守東關保住臨汾,守敵共構築了四道防線。

百面功勳戰旗歷史——“光榮的臨汾旅”徐向前麾下戰鬥力最強勁旅

臨汾火車站

進攻臨汾本城前,23旅旅長黃定基按徐向前的指示,周密部署工兵和步兵同時進行坑道作業,用坑道裝炸藥破城,當一回“土行孫”。旅教導大隊二隊和旅工兵連開始艱苦勞作,挖掘兩條破城主坑道。為了對付敵人外壕和 “反坑道”,他們挖掘的坑道要不斷拐彎,同時,為了向外運土,戰士們以彈藥箱代替拖車,以雙膝代替腳,赤身露體地來回爬行。

經過26天的艱苦作業,兩條坑道挖成了。一號坑道長117米,二號坑道長115米。5月16日黃昏,旅長黃定基冒雨指揮坑道作業最後的也是最關鍵的環節——運送和裝填破城炸藥。為了防止炸藥淋溼,他脫下身上的舊棉衣,蓋在炸藥上。3個小時後,裝填炸藥完成,南邊的一號主坑道共裝黑色炸藥6200公斤,北邊的二號坑道共裝黃色炸藥2500公斤,另又裝硝銨炸藥500公斤。

百面功勳戰旗歷史——“光榮的臨汾旅”徐向前麾下戰鬥力最強勁旅

解放軍攻城突擊隊從缺口突入城內

按照命令,5月17日晚上7時,旅長黃定基向工兵發出起爆的命令。一陣悶雷似的巨響後,整個臨汾城大地顫動。千辛萬苦挖掘的坑道爆破位置上空,升起兩團巨大的煙雲。城牆被炸開兩個大缺口,攻城部隊吼叫著從缺口突入城內。經過幾個小時激戰,黃定基指揮的23旅斃、傷敵近千人,俘敵4337人,繳獲各種火炮205門、各種機槍358挺、長短槍3034支、汽車21輛、騾馬442匹、彈藥109萬餘發。俘國民黨軍第6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兼晉南武裝總指揮梁培璜,拔除了國民黨軍在晉南地區最後一個據點,使太嶽和呂梁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有力地配合了中原和西北戰場我軍的作戰,併為進軍晉中消滅閻錫山部主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臨汾戰役是一場攻堅戰,此戰的坑道作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在人民軍隊的攻堅作戰史上是罕見的。毛澤東稱讚臨汾戰役是“開創了城市攻堅作戰的成功範例”。如今,在矗立於臨汾戰役紀念館門前的徐向前元帥塑像基座上,鐫刻著這樣的一段文字:徐向前同志,指揮之臨汾戰役,取得攻堅城經驗,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大勝利。落款:毛澤東,1948年6月1日。

百面功勳戰旗歷史——“光榮的臨汾旅”徐向前麾下戰鬥力最強勁旅

徐向前親自將獎旗授予23旅

1948年6月4日,經中央軍委批准,華北軍區第1兵團授予該旅“臨汾旅”榮譽稱號,這也是我軍最早被授予榮譽稱號的師旅級單位。8縱在山西洪洞召開慶功大會,徐向前親自將寫著“光榮的臨汾旅”六個大字的橫幅獎旗授予23旅。

臨汾戰役一結束,部隊沒來得及休整就開赴晉中,參加晉中戰役。又經過42天的激戰,解放軍以6萬兵力,共殲敵10萬餘人。其中,黃定基指揮的“臨汾旅”殲敵7900 多人。

該部於1949年2月被改編為60軍179師。

百面功勳戰旗歷史——“光榮的臨汾旅”徐向前麾下戰鬥力最強勁旅

臨汾戰役紀念館

在朝鮮戰場上,179師先後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年東線魚隱山地區冬季防禦作戰、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等。

1953年5月,179師536團8連反擊松樹梁高地戰鬥激戰8晝夜,殲敵1500餘人,被志願軍總部、60軍樹為小型反擊戰典型戰例。

1953年6月,179師535團反擊902.8高地,與181師參戰部隊在敵陣前實施3500人大潛伏,共同創造了我志願軍防禦作戰以來對堅固陣地之敵進攻一次就殲敵一個團大部的範例,受到中朝聯合司令部的通報表揚。

1953年9月,179師隨60軍回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和軍隊正規化建設時期。50多年來,全體官兵兢兢業業,出色地完成了營建換裝、戰備訓練、軍事大比武、施工圍墾、迎外表演、搶險救災等任務。

1961年1月,179師被中央軍委確定為全軍首批十大戰備值班師之一。

1962年,179師參加了著名的東南沿海緊急戰備行動。

1970年,“臨汾旅”奉命擔負起迎外表演任務。至今,“臨汾旅”先後接待過150多個國家和地區500餘批次數千名國家元首、軍政要員和貴賓,進行戰術技術表演600餘場次,榮獲外國政要贈送的勳章1000多枚。成為“中國陸軍的窗口”。

百面功勳戰旗歷史——“光榮的臨汾旅”徐向前麾下戰鬥力最強勁旅

與外軍進行輕武器射擊交流 作者:王佶


百面功勳戰旗歷史——“光榮的臨汾旅”徐向前麾下戰鬥力最強勁旅

南京軍區“臨汾旅”風采錄 作者:陳飛 王佶

回首戰爭年代,“臨汾旅”在抗日戰爭中誕生,在解放戰爭中成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壯大,艱苦轉戰16年,歷經大小戰鬥600餘次,攻克縣以上城市19個(14個是攻堅戰),殲敵8萬餘人,立下赫赫戰功。同時部隊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僅從1946年至1953年,該部傷亡就達1.8萬餘人。當前,這支鐵血勁旅把自己獨有的戰鬥精神與軍人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提升部隊的凝聚力、戰鬥力,決心高舉“臨汾旅”光榮旗幟永遠向前進。

百面功勳戰旗歷史——“光榮的臨汾旅”徐向前麾下戰鬥力最強勁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