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百佳小說之一|30年磨一劍|擺脫人性的枷鎖,感悟生命的真諦

“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這部小說自出版以來,始終未絕版。1966年,英國批評家西里爾·柯諾利將此書列入“現代文學運動鉅著一百種” ,說明它在英國文學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這就是今天大貓要跟大家分享的好書《人性的枷鎖》

20世紀百佳小說之一|30年磨一劍|擺脫人性的枷鎖,感悟生命的真諦

小說通過敘述主人公菲利普從童年時代起的三十年生活經歷, 反映了一個青年的痛苦、迷惘、失望、挫折和探索, 以及逐步擺脫種種枷鎖, 尋找生命意義, 走向成熟, 獲得精神解放的歷程。

內容簡介:

天生殘疾的菲利普,自幼父母雙亡,由虛偽的牧師叔叔照應著,當他在寄宿學校飽受欺辱,叔叔告訴上要相信上帝。可憐的菲利普祈求上帝治好他的腳,卻毫無結果。他對上帝失望極了。18歲的菲利普沒有順從叔叔的意願去學神學,而是去了海德,在那裡結實的無神論者朋友讓他下定決定不再信仰上帝。他不等畢業就斷然離開了死氣沉沉的皇家公學,並輾轉於歐陸與英倫之間,接著在倫敦被僱傭為註冊會計師,後來他只能藉助於行醫來打發自己的人生歲月。

20世紀百佳小說之一|30年磨一劍|擺脫人性的枷鎖,感悟生命的真諦

菲利普曾在法國學美術,進一步摒棄了以基督教義為基礎的道德倫理觀,但因意識到自己缺少“藝術家的氣質”時,便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繪畫,返回倫敦上醫學院,繼承了父業從醫當大夫。菲利普進倫敦聖路加醫學院學醫,愛上了愛皮西點心店的女招待米爾德麗德,為她荒廢了學業,將父親留下的一小筆遺產,耗費了許多,再加上買賣股票賠了本,一時生計無著,幸虧由朋友介紹,在一家服裝店當了個顧客招待員,才免於流落街頭。最後菲利普從米爾德麗德的枷鎖中解脫出來,擺脫了情慾的糾纏,卸卻了人生職責的重負,最後與朋友索普的大女兒薩拉成婚。

這是一本帶有自傳色彩的書。書中菲利普早年的不幸遭遇,大多取材於作家的人生經歷。

20世紀百佳小說之一|30年磨一劍|擺脫人性的枷鎖,感悟生命的真諦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一1965年12月16日),英國小說家、劇作家。

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中學畢業後,在德國海德堡大學肄業。1892至1897年在倫敦學醫,並取得外科醫師資格。1897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1915年發表長篇小說《人間的枷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毛姆赴法國參加戰地急救隊,不久進入英國情報部門,在日內瓦收集敵情;後又出使俄國,勸阻俄國退出戰爭,與臨時政府首腦克倫斯基有過接觸。1920年到中國,寫了遊記《在中國的屏風上》(1922),並以中國為背景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面紗》(1925)。以後又去了拉丁美洲與印度。1919年,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問世。毛姆於1928年定居法國地中海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去英、美宣傳聯合抗德,並寫了長篇小說《刀鋒》(1944)。1954年,英國女王授予其“榮譽侍從”的稱號,他成為皇家文學會的會員。1959年,毛姆作了最後一次遠東之行。1965年12月16日於法國病逝。

20世紀百佳小說之一|30年磨一劍|擺脫人性的枷鎖,感悟生命的真諦

《人性的枷鎖》是毛姆具有自傳性質的經典作品,是流傳甚廣的重要代表作。和《月亮和六便士》《面紗》《刀鋒》一道,奠定毛姆“故事聖手”基礎和文學史獨特地位。在枷鎖中苦尋自由而難得,最終發現這都是人性的本來面目。

是否能擺脫這人性的枷鎖?什麼是長大,什麼是成熟?

“你為什麼不再寫一部《人性的枷鎖》這樣的小說呢?”

“因為我的生命只有一次。蒐集這個故事的材料花了我三十年。”

你讀過哪些好書?能否推薦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