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你,被娃逼瘋的“劉女士”們

大家最近可能也看到這條新聞了:“劉女士在家輔導作業時與兒子起了衝突,她一氣之下竟然跳河輕生”。被救上岸時她大喊:

“別救我,我太累了!”消防員說:“阿姨,大人都很累的。”

我猜有人又要拿親子關係出來做文章了。以前是大人逼s小孩,如今竟有了小孩逼s大人......中國的親子關係簡直太戲劇了。

理性一點的人,看了都會有自己的判斷,大家肯定心裡也是五味雜陳。

一聲“阿姨”把一個失去生活信念的中年婦女頂上槓頭,按年齡推斷,能輔導孩子作業的老母頂多40上下,叫一聲姐姐事半功倍。細品一下劉女士和消防員的對話,這人間並不存在完全的“感同身受”,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田裡苦大仇深。消防員小夥子的重點在於:“成年人誰不難啊”,而老母滿心想著的只有一件事:“我太難了”。

一個在談共性,一個在鑽極端。

白天不懂夜的黑,小夥兒不懂老母的悲。

拿什麼拯救你,被娃逼瘋的“劉女士”們

大人累,是因為大人的世界更容易小題大做。

雖然覺得這個劉女士挺可憐的,但對自己生命真的不負責而且敢於“死給你看”的老母著實少見。

在我們身邊看到的大多數中年婦女,都是冒著拍桌子時心梗、吼哇時腦溢血、忙工作過勞死等等風險卻仍然努力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儘管壓力巨大的人不在少數,但走極端的不多。

說到女人的壓力和焦慮,這件事應該得到重視,因為女人永遠比男人更容易小題大做。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題為《人到中年,男人有這四種壓力,女人你關心過他嗎》,打開文章,以為有什麼新鮮內容,一看四種壓力是“事業,身體,情感,家庭”......女人第一反應是:“Excuse me?這位作者你怕是標題搞錯了,中年人的這四種壓力,女人的情況好到哪去?男人你關心過她嗎?”

唉,本來就是平行線,硬要相交純屬犯賤。

天涯何處無芳草,男女何必互干擾。天涯何處不相逢,男女本來就不同......

但很多女人的敏感脆弱讓她喜歡“搞對立”。這種玻璃心,大多不是為某一兩件小事,更多是日積月累地一個人扛著卻不被看到,一個人忍著卻不被理解。

拿今年來說吧,寒假以來,縱觀廣大老母們的言行舉止,活生生被磨平了稜角,有很多已經處在爆炸的邊緣了。娃的起居網課作業、自己的工作、對疫情的焦慮,每天從早到晚圍著吸塵器拖把鍋碗瓢盆課本作業本電腦手機打印機……這些都能扛,但萬一再碰上一個不懂事光添亂的孩子、無法分擔還抱怨的配偶、挑毛病又不配合的長輩、特別軸還不通情達理的領導......壓垮一箇中年老母的絕不僅是孩子這一根稻草。

劉女士是一個偶發事件,但也許她所經歷著的問題並不偶然。

拿什麼拯救你,被娃逼瘋的“劉女士”們

親子關係比夫妻關係更容易被妖魔化

萬一劉女士沒有被救上來,背上罵名的孩子可就慘了。但我覺得,這表面的“親子矛盾”背後也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一箇中年老母狠到連命都可以不要,又怎麼會因為單純的“和孩子發生衝突”而承受不住?比起她的小孩是怎麼惹到她的,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她的丈夫關心她嗎?孩子是不是有了超出正常範圍的壓力轉嫁給了家長?她的工作碰到問題了嗎?更應該關注的是,真的出現這些問題時,她應該怎麼解決?

拿什麼去拯救被娃逼瘋的“劉女士”們?

拿什麼拯救你,被娃逼瘋的“劉女士”們

很多人根本不是心理問題,是情緒問題。

有人說“別太矯情了,世世代代女人不都是這樣過來的?你們總覺得自己委屈,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唉,並不完全對,世世代代的女性都不易,到這屆才達到了壓力飽和的頂峰,從沒有哪一代人像這屆老母一樣,必須得承受如此之多的負擔。

不信你問問你奶奶外婆或你媽,她們需要每天管作業打卡嗎,教育有這麼雞血變態嗎,競爭有這麼扭曲激烈嗎,那時有這麼多微信群需要天天盯著嗎,她們上班有這麼高的kpi嗎,她們離不開每天必須充電兩次的手機嗎,需要學的各種新奇知識和技能嗎,做不好還要被各種鄙視和詬病嗎……

但我承認,這屆老母明知自己處在日趨嚴峻的形勢中,大多卻會疏忽精神調劑和心理建設。勇敢者能打敗生活裡的攔路虎,可弱者只會選擇逃避每一片荊棘叢。缺乏情緒管理的女人可能會喜怒無常,但真的選擇絕路的女人大多是心理問題。

我有時會想,我們為什麼不習慣看心理醫生呢?

有次我對兒子和他爹說:“這屆老母心理素質都不行,你們以後可別氣我,萬一把我逼急了我也縱身一跳……”

孩子他爹說:“你可別跳,否則你兒子就要有後媽了。”

我覺得他對於我的心理建設還是很有幫助的——不管老公和孩子多氣人,也不能便宜了別的女人來享受咱的勞動成果啊。

所以我發現,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是心理問題,我們只是情緒問題。

這世界上最歇斯底里的情緒動物是女人,她們會情緒化到親媽都不認識,親兒子也不認識,只能硬著頭皮接受。她們會因為一點點小刺激,隨時任意切換人格,前一秒春來草木生,下一秒人間不值得。

拿什麼拯救你,被娃逼瘋的“劉女士”們

你一地雞毛,別人更甚。

劉女士這件事已經發生,所幸人救回來了,但這事卻又給我們敲了一個警鐘:中年老母的心理建設,可真是刻不容緩了。

目前中年婦女情緒管理主要靠什麼呢?靠三方面:

1. 自黑+吐槽(我家一地雞毛哈哈哈)

2. 互誇+互捧(你家井井有條哈哈哈)

3. 自我麻痺(老公自找的,孩子親生的)

總結下來基本就是民間偏方,自給自足。不要以為這不科學,這其實是現代女性自我救贖的最佳捷徑。

通過這三種方式,老母們極易建立同盟,互相取長補短,日子也就這麼順滑地走過來了。

有人會因為帶孩子和操持家庭太累了而去看心理醫生嗎?也許有。

假設見了心理醫生會發生什麼,你說:“我昨天晚上輔導孩子英語作業火冒三丈,我不想要這個娃了,我想離家出走,我不想活了”。

心理醫生聽了淚流滿面:“唉別提了,我昨天輔導完娃數學,也跟你一樣啊,大妹子!”

然後倆人惺惺相惜地互相吐槽了一遍孩子、老公、工作、家務,又互相讚美了一遍彼此比自己幸福和優秀的地方,兩小時後不治自愈,連心理醫生自己的心理問題都解決了。

第二天,也許又是週而復始。但沒關係,人間處處有適合中年老母的心理醫生,就是那些和她們一樣一地雞毛的中年老母。

拿什麼拯救你,被娃逼瘋的“劉女士”們

同樣一件事,有人氣歸氣,事後嘻嘻哈哈就過去了,而有人卻鑽牛角尖出不來。大多數中年老母緩和自己的情緒的方式是“模仿”。

找身邊的榜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世界上有另一個自己,她是怎麼活著的?為何活得比自己快樂?

所以女人交朋友是一件太有講究的技術活了。

如果認識了斤斤計較、刁鑽任性、自私鑽營的朋友,她口中的男人、孩子、公婆、領導、朋友,都被貼上“應該如何如何”的標籤,於是她說的每句話都讓你對生活感到不滿,覺得自己不幸;

如果認識了盲目雞血、好鬥好勝、功利市儈的朋友,她給你灌輸的成長觀、價值觀、事業觀、教育觀,都是一種急功近利又拔苗助長的套路,所以她說的每句話都讓你對自己失去信心,覺得自己是個loser。

心理建設,得先從自己開始,從選擇身邊交往的朋友開始。

人到中年做減法,挑惜命和樂觀的人做朋友,不客氣地說,真的是為了保命。

另外,專業干預也應該被社會重視起來,最好的方法是減少小孩的輔導班,增加老母的輔導班、婚姻諮商班、情緒管理班、心理疏導班之類的。減少小孩作業,增加老母作業,她們就沒空胡思亂想了。另外,團體療法、巴林特小組,絕對是造福中年群體的良藥,一次見效,兩次鞏固,三次成癮,扭轉陰暗心態,再也不會被任何人逼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