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發展,如今對於婦女權益的維護和保障也日漸增強,女性已經不再意味著“犧牲”與“軟弱”。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社會上對於女性的偏見也依舊存在。


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這一個刺眼的名稱——


剩女

Leftover Women

導演: 希拉·梅達利亞 / 肖什·莎赫拉姆
編劇: 希拉·梅達利亞 / 肖什·莎赫拉姆
主演: Qiu HauMei / Xu Min / Gai Qi
上映日期: 2019-04-27(翠貝卡電影節)
片長: 85分鐘
又名: 中國剩女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美國PBS電視臺製作,這部聚焦於“中國剩女”這一群體的紀錄片,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股熱烈的討論與圍觀。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不過很可惜的是,這部拍攝於中國、講述三位中國單身女性故事的作品,並不是由中國人所製作。


它的導演,是來自於以色列的、兩位長期關注中國社會議題的女性電影人。


在此之前,她們還製作過另一部反映網癮戒除問題的紀錄片《網癮》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網癮》(Web Junkie)


此次的《剩女》已經算是她們第二次拍攝中國故事了。

不得不說,這兩位以色列導演雖然是外國人,但她們對中國社會現狀、以及當下輿論熱點的瞭解,似乎比中國人還要準確。


要知道,像“剩女”、“剩男”這類兩性話題,在現今的中國本就是人人都關注和議論的焦點。


這兩位外國女導演從“他者”的視角出發,不僅敏銳地體察到了這種熱點的存在動因,而且還將其作為核心議題製作成了一部極具社會學價值的紀錄片,確實很不容易。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大型相親活動現場


一部好的紀錄片題材固然重要,但要是沒有立體多面的人物,也很難撐起相應的題材。


這兩位導演在對所拍人物的選擇上,就花費了很長時間。


起初,她們選擇通過網絡尋找拍攝對象。


在對數十名女性的接觸中,她們發現,大多數人只是想在鏡頭以外,陳訴自己的不幸。


在經過了解之後,大部分人都會因為對隱私的顧慮,而拒絕拍攝。

經過了漫長的篩選,導演們才從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三位願意出鏡的主人公。


這三位主人公在社會背景、家庭環境、教育經歷和性格特點等方面,都不盡相同,十分有代表性。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主人公之一:Qiu HauMei


第一位主人公是時年34歲,來自於山東農村的女律師Qiu HauMei


在影片中,她也是表現比較出彩的一位。


因為出身於重男輕女的大家庭,她一直處於父母的逼婚壓力之下。


儘管她是個很有主見的現代女性,但很多時候,她都面臨著外界和自我的雙重審判——


“人到年齡就該結婚!”

“不結婚就不會幸福!”

“我到底該不該結婚?”

“結婚究竟有什麼意義?”


這些質問,讓她不得不一次次,徘徊於“交易感”十足的婚戀相親市場,奔赴於一場場被安排的速配聚會,忍受著周遭世界對其“大齡剩女”的標籤化評判。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主人公之二:Xu Min


第二位主人公,是時年28歲的廣播電臺播音員Xu Min


雖然她出身環境優越,工作光鮮亮麗,但她卻一直陷於原生家庭的困擾之中。


因為從小到大對母親的逆來順受,讓她的生活充滿了干擾和限制。


她對婚姻的選擇,更多地是要滿足母親的心理期望。


在這種被動的母女關係中,她變得無所適從。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主人公之三:Gai Qi

第三位主人公,是時年36歲的大學老師Gai Qi


在影片中,她是唯一一位對婚姻“妥協”的女性。


她不僅找到了她認為還算滿意的丈夫,而且還生了一個女兒,但平淡的婚後生活也讓她感覺到有些無聊。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很難說《剩女》這部紀錄片,是一部拍攝十分精良的作品。


因為結構和內容所限,想要面面俱到地展現三個人物的命運與生活,也不現實。


然而,就是在80多分鐘的時長內,影片卻對當下中國的婚姻擠壓狀況、婚戀相親市場、兩性擇偶偏好、城鄉婚戀差異以及適齡未婚問題,進行了不同層次的展現。


三位主人公對人生之路的迥異選擇,又讓觀眾看到了“剩女”這個標籤,所根植的大眾心理機制。


中國人落後的婚姻觀念,以及社會主流文化對個體的綁架,也在影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Qiu HauMei回到山東農村老家

其父訓斥她:“上學把你上傻了”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就有“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觀念。


受這種婚戀文化的影響,個體的婚姻選擇,始終摻雜著一套複雜的邏輯。


儘管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所頒佈的《婚姻法》曾明確鼓勵自由戀愛,當代社會婚姻文化氛圍也始終強調“婚姻自由”。


但誠如費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寫到——


“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地方,把婚姻完全視為當事人之間個人的事情,而別人不加過問。”

尤其是在中國社會,“大家長制”一直就是比較盛行的一種運作肌理。


子女的婚姻,在很多時候,並不只是個人的私事。


個體選擇終生伴侶,並非取決於當事人的意志和喜好,父母和家人乃至於親戚與朋友,都可能會成為其選擇行動的代理人。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Gai Qi母親說:“我們不能打破規則。”


在這樣的社會規則下,由於女性本就處於一個較為弱勢的地位,她們如果到了一定年齡,還不能被視為循規蹈矩的“安定”下來,整個社會就有可能為她們刻畫一個個道德高度汙名、物質利益至上、極度自我的大齡未婚女性群落印象。


甚至於她們的家人都可能對其反戈一擊,成為阻礙個人自由意志的催化劑。

因此,在《剩女》這部紀錄片中,我們便可以明顯看到,像Qiu HauMei和Xu Min這樣的單身女性,首先接受到的壓力,就來自於自己的家庭。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面對家庭壓力,Qiu HauMei無可奈何


當Qiu HauMei回家之後,她終究難逃父母與姐姐們的連番拷問——


“你是不是上學上傻了?”

“你都三十多了還不結婚?”

“不結婚就永遠不能幸福!”

“你老了誰來照顧你?”


類似於這樣十分強硬的價值觀判斷,幾乎不曾中斷。

而在Xu Min的家庭關係中,母親對她的控制與干預也顯得十分強勢。


在心理醫生面前,她淚流滿面地承認,她的婚姻選擇始終會受到母親的左右。


滿足母親的喜好好像才是首要原則,至於她自己的意願則是不被尊重的。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Xu Min的個人選擇難逃原生家庭的影響


最關鍵的是,在這兩個人的家庭關係中,實際上都強烈地體現出一種中國父母才會有的思維邏輯。


父母總會將下一代的個人選擇,和“不孝順”相掛鉤,繼而又會用他們的辛勤勞動和辛苦撫養去指責這種“不孝順”。


一個強大的民族心理慣性,幾乎表露無遺。

當然,在這部紀錄片中,兩位導演對於語言暴力和相親市場的觀察也很有意思。

你會發現,當Qiu HauMei行走在地鐵中的時候,地鐵中的廣告都是“今天你要嫁給我”、“今天約女神”這樣的標語。


當Xu Min與自己的母親吃飯時,“剩女”這樣的詞彙也會從她母親那兒脫口而出。


當Qiu HauMei去看心理醫生的時候,她也表示了對“單身狗”、“大齡剩女”等標籤的強烈反感。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地鐵中簡單粗暴的廣告語


當她們穿梭於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婚戀交友場景中時,兩性的交流話題始終停留在家庭出身、學歷背景、工作薪水等方面,幾乎很少會去提及個性、精神、價值觀等問題。


至於那些散落在公園相親角的大叔大媽們,則會把自己子女的個人信息以最簡單粗暴的標籤展示出來。


而上婚戀交友網站,更像是在挑菜一樣。


住房、工作、收入、戶口、身體條件等,都是被可能量化的標準之一。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公園的相親一角


顯而易見,《剩女》這部紀錄片向我們昭告的是,語言暴力已經全方位地滲透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性別政治也在不遺餘力地左右公共敘事。


社會性別權力關係,被悄然鑲嵌在了一個個媒介機構和媒介產品中。


兩性地位的二元對立狀態,也因此被攪動的更為畸形和無腦。

其實,關於當代都市生活青年的婚戀問題,很多社會學家都做過大量相關的研究。


而且早有證據表明,大眾和媒體更為傾向於選擇熱炒“剩女”問題,但很少會將“剩男”同等視為顯性話題進行討論。

而實際上,有學者早已對“剩女”概念進行過界定和度量,並對中國單身女性的比例和結構做過系統的調查。


從結論來看,“剩女”問題其實在中國並不真正存在,中國女性過剩本就是一個偽命題。


相反,女性在各年齡層及婚姻擠壓狀況中,都基本處於短缺狀態。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媒體宣傳中的概念誤導


“剩女”,明顯是一個被媒體和輿論所誇大且建構出的偽命題。


其深層次的原因,實則和眼球經濟的波動、消費社會的觀念更迭有關。

不過,雖然“剩女”早被證明,並不是人口結構性婚配過剩的結果。


而是由於國人文化觀念變遷滯後於社會結構變遷的產物,是網絡和媒體建構出來的標籤和偽概念。


但像《剩女》這樣的紀錄片,似乎也在提醒著我們:


這個建構性標籤,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傷害了眾多無辜的優秀女性,潛在地增加了她們的生存壓力,甚至給很多家庭中的長輩父母製造了某種恐慌。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Qiu HauMei最終選擇出國留學深造


所以,爭取平等,或許並不僅僅是某個單一群體的使命。


無論中國社會的全球化程度如何,傳統觀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主導著中國社會。


而要打破這種語言暴力和性別對立,則需要所有人一起去努力。


中國女性最被羞辱的時刻,全被這部口碑新片扒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