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亞力山大沒有走錯路,進入當時的中國,能征服中國嗎?

藝術與生活影視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瞅著這題目俺只想樂,沒走錯?他要是走對了,他那馬其頓帝國早崩了,也等不到他被刺殺再崩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人家擱地球西邊的小村子裡,那是排的上號的人物,這不至於吧!”

你快拉倒吧!啥至於不至於的,你知道亞歷山大那會,咱大華夏是啥時代?

不知道吧!就這時間點上,咱大華夏有七個人大眼瞪小眼這都熬了幾百年了。戰國七雄聽過沒?齊楚燕韓趙魏秦,打仗?他們都玩出花來了,各種牛掰的將領,那如滔滔江水,絡繹不絕啊!

別的咱不說,戰神白起,還在秦國家裡邊蹲著呢?

而亞歷山大聽著挺出名的,他最壯觀的一次出征,掐頭去尾就帶了三萬五千來人。

就咱這個時候,就這點人馬,這都不夠這七個人搞一次小摩擦的,戰鬥不上十萬人,這都稱不上一場戰役。

有名的將領這都不願意伸胳膊伸腿的搭理你。

好吧,這話說的有點子空,咱整點實際的,讓大傢伙體會一下。

整點實際的

亞歷山大他最牛掰的戰術——馬其頓方陣!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西方打仗,那就和街頭混混們的混戰差不多。

雙方也是分成兩波人,互相罵陣,這就相當於給自己先打一波雞血,這雞血打好了之後。

這就開幹,基本上各自為戰,弄死一個,自己再在周圍找敵人,不講究啥戰法戰術的。

那麼亞歷山大這人比較牛,一出手他就開始講究戰法,把自己的步兵啥的籠到一塊,每人拿著一跟六米長的長矛,整齊劃一的往前邊捅。

接著就是騎兵和步兵防護兩翼,進行必要的輔助進攻。

大傢伙也知道,你這武裝大亂鬥,這壓根就不是有條不紊戰陣來的利索。

所以馬其頓方陣擱到西方哪裡,這就成了經典戰陣,就沒人破得了他。

那麼就這麼個玩意擱到咱大華夏,咱有辦法對付嗎?

在說明之前,咱先聲明一點,這亞歷山大要是想進入咱大華夏的地,首先第一關他遇到的就是秦國。

秦國老秦人,那都是不穿戰甲,光著膀子,揮刀子砍人頭的主。

好了咱接著說事。

那麼亞歷山大要是來,咱有辦法嗎?

拉到吧!只要是讀過點兵書的人,對這種烏龜殼一樣的刺蝟陣,沒有十種他也有八種的對付方法。

最簡單的派出同樣的戰陣,以刺蝟對刺蝟。

您要知道,就那會咱大華夏使用的長矛這都在七米以上,亞歷山大他們一般用四米,最長是六米,咱就算他最長的六米開算。

來吧!哥們!咱們互捅!

您沒聽過一寸長一寸強嗎?這都長了不止一寸,是一米,不知道咱誰先捅到誰。

這是最笨也是最蠢的戰法。

聰明點的,弄點牛啥的,在牛犄角上整點刀子啥的,不行在塗點排洩物啥的,擱牛尾巴上來點火油啥的,點上。

一個火牛陣這就出來了,頂不死他們,你和俺說。

如果沒有牛,臨時找不到,這也成,咱家裡邊的弓弩也不是吃素的。

“放!”指揮官擱旁邊吼一嗓子。

齊活您就瞅吧,天邊這就飛過去一片一片的棍子,扎不死你算俺的!而且這弩和弓還不一樣,都不帶冷卻時間,只要有箭頭,隨便發,壓根就不費啥力氣。

你還刺蝟呢?直接就讓你變刺蝟。

咱老秦人,後邊就能提著刀子,上戰場收割戰果了,倆腦袋換一個基礎爵位,這就相當於白給啊,人人搶功啊,就這幫亞歷山大帶來的人,這都不夠切菜的。

這傢伙一完事,咱史書一定會有這麼一筆。

忽一日,西方突顯蠻夷一片,細數三萬叫陣。

秦王曰:“白起拒之!”

白起搖頭曰:“菜之,何用吾為之!”

秦王無奈,點無名氏拒之,半日而還,俘虜萬餘。

秦王驅之修長城。後秦王斃,坑之數千。

得!就這麼一段,這就過了。亞歷山大擱咱大華夏的史書上留下這一抹驚豔,隨後他的帝國崩之。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亞歷山大率領他的軍隊進攻秦朝。誰更有可能贏?

我只能說:不是一個級別的

當我們閱讀世界歷史時,我們都知道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0年左右摧毀了古埃及、古羅馬和古代印度,但亞歷山大是由尼羅河以自己的名字建立的。從那時起,他開始擴張張之路。如果我們把他和我們當代的秦朝相比,誰的軍事力量會更強大?

自從亞歷山大征服了古埃及、古印度和古羅馬,這片領土包括今天的希臘、馬其頓、敘利亞、保加利亞、伊拉克、科威特、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的一小部分。仍然有許多小國沒有談論這塊領土,它已經可以被視為非常大,亞歷山大根據當時的勢力到達印度,所以如果他繼續向東戰鬥,它很可能面臨我們大秦王朝。

然後,許多人大膽地認為,如果把亞歷山大與秦朝的軍事實力相提並論,或者亞歷山大帶領軍隊到達秦朝的邊境。戰爭迫在眉睫。那麼,是在巨大壓力下成功的幾率相對較高,還是中國的軍事實力相對較強?

首先,我們應該從這些方面進行分析。眾所周知,秦是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英鄭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秦朝,歷史上稱為秦始皇。它結束了六國之間的衝突。當時,軍事和經濟實力都非常強大。由於商鞅的政治改革,秦得以進入一個軍事實力相對較強的大國。就軍事實力而言,整個國家已經征服了六個國家。有幾百萬士兵,即使沒有幾百萬,那也至少是幾十萬士兵。亞歷山大的部隊不多,但沒有完整的統計數據。有40,000名步兵,10,000名騎兵,外加100多艘戰艦。這些亞歷山大的士兵大多是希臘僱傭兵,不是他們自己的人。因此,似乎秦國僅在軍事實力上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很多次在人數上有很大優勢,秦國仍然有很大的勝算。

再加上當時的形勢,商鞅變法後,亞歷山大仍然是一個奴隸國家,所以中國的生產力已經完全超過了亞歷山大。就所有的戰爭物資儲備而言,清朝肯定比亞歷山大更加豐富,而中國的冶煉技術在這個時候非常發達,所以有可能製造出更好的武器和裝甲。相比之下,當時的歐洲忙於戰爭,沒有發展生產力或其他工業或製造業。因此,它在這方面也有很大的優勢。甚至亞歷山大也有可能來到清朝,他已經走了幾千英里,爬了許多山峰,穿過了許多河流和沙漠。這時,士兵們已經筋疲力盡了。此外,來到這裡的歐洲人可能不服從,因此他們的戰鬥力將受到極大的損害,他們不能投身於戰爭。所以在這一點上,他們獲勝的機會非常小。

看到這裡網民應該已經看不下去了,首先壓力亞歷山大和秦朝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上。因為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0年左右掌權,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掌權,兩者相差100年。亞歷山大死後,秦始皇剛剛出生,所以理論上這兩個人不會在一起。

然而,如果亞歷山大真的進行了東征,他仍然很有可能趕上戰國時期七大王國的形勢。然而,當時商鞅的政治改革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在很短的時間內,一支由5萬到60萬人組成的軍隊就可以集結起來。亞歷山大面對這樣一支軍隊,這支軍隊不僅是他自己的數倍,而且戰鬥激烈。如果他想贏,那應該是不可能的。親愛的,秦始皇兵馬俑也可以看到。許多士兵都有啤酒肚。也就是說,在他們去戰場之前,他們經常喝酒來增強他們的勇氣。這也顯示了他們打仗時的英雄精神。那時,這七個國家可能會聯合起來。


廣漂小朱呀


拋開一切外界因素(亞歷山大成功征服印度,翻山越嶺,順利通過西域,路上沒有遇到匈奴)來到了中國。

按照亞歷山大的行進路線,他遇到的第一個對手就是戰國七雄的最強者秦國。

進攻方面:馬其頓最出名的就是馬其頓方陣,選擇合適的地形,士兵手持長矛結陣衝鋒。而秦軍當時已有多兵種。戰車兵,重騎兵,還有用於遠攻的弩箭。正好壓制對手。

當時的秦國是秦惠文王執政,並剛剛由商鞅改革變法後的強秦。人心所向,後勤補給充足。打持久戰拖也拖死對方

而反觀亞歷山大部,拖家帶口,軍隊疲憊。不熟悉環境。天時地利人和三樣皆不沾邊。

而且秦國只是開端,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辱,後面還有其他諸侯。假如歷史可以假設。我想戰國七雄會像葫蘆娃七兄弟一樣合體打敗對手。

謝謝大家



令有話講


亞歷山大大帝應該感謝自己走錯了路,否則如果他膽敢進犯中國,他的下場將是極為悲催的,相信他的一世英名,就會毀在中國。

亞歷山大大帝固然雄才大略,但是別忘了,我大中華也是人才輩出,亞歷山大,如果進攻我中華,我中華名將定然分分鐘教他做人。

而且對於見慣大場面的中國人來說,亞歷山大大軍的入侵,很有可能換來的僅僅是太史公的一句輕描淡寫,有西戎者號亞歷山大作亂,秦邊將擊潰之!僅此而已。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亞歷山大進入中國,可能走的線路。從現在來看,要來到神秘莫測的東方,亞歷山大,要麼翻過蔥嶺經河西走廊來到關中,要麼便是從印度經緬甸的來到巴蜀。

如果亞歷山大選擇第一條路,那麼我就要向秦軍的那些士兵們表達由衷的祝福,恭喜你們喜提人頭!亞歷山大,這是一種何等無私的行為,這是千里送人頭啊!

亞歷山大,這個人聽著挺出名,但是實力也就這麼一丟丟,手下能戰之士估計也就這麼三五萬。這在中國屬於小規模摩擦,像這種規模的戰鬥史書都不會明確記載。亞歷山大的王牌軍隊是他的馬其頓方陣以及夥伴騎兵,可是在秦軍銳士面前,這些部隊都不堪一擊。

原因很簡單,秦國擁有對付騎兵的大殺器,那就是弩機,這個東西力道比弓箭大,這可是一種馬其頓人見都沒見過的武器。在這種弩箭的打擊之下,馬其頓方陣就算不崩潰,也會被打擊的七零八落。

當然相信秦軍,還有更多的方法來對付馬其頓方陣,畢竟這個時代叫做戰國,打仗如同吃飯一樣,對於所向無敵的秦軍銳士來說,吃掉這股三五萬人的來犯之敵,他們有太多的烹飪方法了。

不過如果他們避開秦軍,馬其頓人進入巴蜀,以巴國和蜀國的戰力,這兩個國家可能還真擋不住。可是就算讓他們佔領了巴蜀,馬其頓下一步無非就是面對秦楚兩強。

楚國其實並不弱,楚國能夠動員的兵力很多,再加上楚國領土水網密佈,馬其頓人的騎兵施展不開,而在主場作戰的楚國人,則會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狠狠的打擊馬其頓人。

雖然楚國人在戰國時期除了最後項燕時期,並沒有太過出彩的戰鬥,但是架不住人家天天都在打仗,正所謂熟讀唐詩300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雖然沒有頂尖的名將,但是戰爭經驗豐富的優秀將領還是有的。

馬其頓這些軍隊,如果遇到了楚國,依然還是被痛揍的命運。在戰國時期,中國人的尚武精神,是我們這些後世人無法想象的,所以亞歷山大大帝得感謝上蒼讓他迷了路,否則一世英名將毀在中國。


歷史評說


亞歷山大從攻打波斯開始,就非常注重對地形的偵查;從攻打印度也可以看出,亞歷山大對於印度也是十分熟悉。

雖然在那段時期,中國和西方的交流不是很大,但並不是完全沒有交流。亞歷山大不太可能對於中國完全一無所知。

亞歷山大一路打到印度,之後亞歷山大就停止了繼續遠征。因為這已經到了亞歷山大擴張的極限了!

亞歷山大因為走錯了路,所以才沒有進入中國。個人不太認同這種說法。相反我認為亞歷山大沒有繼續東進,是一個明智之舉。

亞歷山大要想進入中國,一個是翻山越嶺,一個是經過沙漠。亞歷山大不太可能越過這兩種地帶,去攻打尚不十分熟悉的中國。

亞歷山大打到印度的時候,中國的秦國正是秦惠文王在位的時期。北邊則是趙國,正好是趙肅侯在位時期。

秦國的西面正是古羌人和月氏的地盤,亞歷山大的軍隊需要攻破古羌人或月氏。即便亞歷山大攻破古羌人和月氏,還有一個義渠再等著他們。義渠剛剛捱了秦國的一頓揍,一肚子火正沒處發呢!

等到亞歷山大一路血戰闖進秦國的地盤,等著他們的都是正愁找不著人頭的秦兵。已經不必比較亞歷山大和秦惠文王的誰的軍隊更強了,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趙肅侯與諸侯幾乎連年征戰,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的路上。趙肅侯可以說是戎馬一生的君主。

如果亞歷山大走北路的話,一路上全是那些遊牧民族。等到亞歷山大突破遊牧民族之後,一頭闖進趙國的地盤,正好就趕上了趙武靈王!

即便秦國和趙國落敗,趙國旁邊的中山國,餘威還沒有喪失的魏國,哪一個都不是善茬兒。

更何況當時雖然是諸侯們互相爭鬥,但是在面對外族入侵時,還是能夠同仇敵愾的。亞歷山大即便再強大,也是一頭受傷的獅子闖進了另一群獅子中間。

亞歷山大沒有采用軍功制度,他的軍隊勞師遠征印度時,就已經表現出了厭戰情緒。亞歷山大在打完印度後回師,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亞歷山大當時來了中國,能征服中國嗎?

我想說的是不可能征服

這是拉鋸戰不可能征服的

學過歷史的小夥伴都知道亞歷山大,是亞歷山大帝國的皇帝,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其他三位分別是漢拔尼、凱撒大帝和拿破崙。其在位期間統一了希臘,橫掃中東地區,佔領埃及,蕩平了波斯帝國,甚至打到了印度流域。那麼如果當時亞歷山大打到中國的話會怎麼樣?他能征服當時的中國嗎?沒想到國外的網友回答竟然出奇的一致。

亞歷山大在位時期,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而當時的中國是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的局面。國內外網友的回答基本都是一致的,亞歷山大如果攻打中國的話必敗無疑,然而這樣的回答並非是空穴來風。首先,如果亞歷山大要想進入中國必須跨過帕米爾高原、沙漠,想想當亞歷山大穿越這些天險後軍隊還會剩下多少呢?

第二點,即使亞歷山大的軍隊能安全到達中國,其面對的第一個對手就是秦國,而當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家實力大增。而根據史料記載,亞歷山大東征的兵力充其量不過5萬人,而同一時期,僅秦國的兵力就高達50萬。想想這差距還怎麼打,一人一口唾沫也沒把亞歷山大軍隊淹死。

第三點,就是後勤補給問題,想想亞歷山大一路從歐洲打到印度河流域,如果再想打到中國的話,他的糧草能供應的上嗎?想想估計軍隊還沒到中國,人就餓死了。

有國外網友說,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唯一倖存者,假如亞歷山大攻打中國那麼希臘文明將被中國文明所取代,而漢朝攻打西方西方文明必死。而中國網友的回答就更搞笑了,如果當年亞歷山大打到中國的話,希臘最出名的就是披薩了,就是肉夾饃了。






歷史紫陌閣


不能征服。

我相信按照當時的中國實力絕對能夠抵制住亞歷山大的軍隊,並且讓亞歷山大有去無回。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無疑是世界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他一生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創下不朽的宏偉基業。

對於亞歷山大而言,他最自豪的戰術就是馬其頓方陣。這種陣法的發明者是他的親生父親腓力二世(Philip II),其原理如下:

將步兵設計成16*16的方陣,每個士兵的手上都持有薩里沙長矛、盾牌,齊步行進。

由於公元3世紀時,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沒有先進的軍事陳法,所以馬其頓方陣這種新戰術往往能無往不利。

關於這種方陣在行進時候的樣子,請看下面這張圖:

但是,馬其頓方陣也有致命缺陷,相信大家觀察這張圖就能看出來了:

首先,馬其頓方陣的兩翼是其罩門,防禦極為疏漏。如果側翼被攻破,這個方陣也就自動瓦解了。

其次,馬其頓方陣更適合在平原上作戰,如果戰場不在平原,方陣也就沒有用處了。

這種陣法如果出現在中國,相信很快就會被古代的軍事家們破解掉,想出禦敵之策。

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相對其他地區而言,其實是比較發達的。馬其頓方陣的優勢很難體現。

最重要的問題是,中國古代的武器技術要遠遠超過馬其頓方陣的長矛,再加上眾多的人口,相信亞歷山大大帝是佔不到任何便宜的。


HuiNanHistory


秦始皇缺個地球儀,否則……。

亞歷山大在兩河流域就是秦始皇一般的存在,他僅用13年時間,便統一希臘全境、橫掃兩河流域、降服埃及、蕩平布斯帝國,前進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面積達500多萬平方公里的亞歷山大帝國,大大促進了古希臘文明的傳播。

在中學《世界史》中,亞歷山大也是神一樣的人物,不是之後的拿破崙之輩所能媲美的。

然而,亞歷山大在走錯路,來到印度並征服印度之後,囿於青藏高原的存在,沒能夠來到我華夏大地,也就留下了一絲遺憾,當然這遺憾是針對戰國七雄而言的,因為在史書上少了一個光輝的一筆。

而對於亞歷山大而言,青藏高原可以稱之為“救世主”。

那麼我們就可以猜想了,如果亞歷山大走了絲綢之路,越過塔里木盆地來到戰國七雄的邊界,又會發生什麼事呢?戰國七雄會像印度那樣不堪一擊麼?

我們拋去任何環境地理因素,假設亞歷山大不遠萬里來到華夏大地,依然保持著振奮的士氣和充足的兵馬糧草供應,不存在水土不服,那麼這隻“3.5萬的軍隊”可以橫掃華夏大地麼?

亞歷山大仗著“馬其頓方陣”在兩河流域橫衝直撞,罕逢敵手,可以說是亞歷山大的殺手鐧,但是這個方陣面對兵法輩出的戰國,又會怎麼樣呢?

馬其頓方陣實質上就是一個巨大的軍人團體,一般是64個人組成一個排,128個人分為一個連,256個人為一個營,1024人為一個團,4096人為一個師,這樣組織起來就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方陣。馬其頓方陣的優勢主要在於先利用巨大的重型標槍打開一個缺口,隨後士兵就能從這個缺口進入和敵方士兵對沖,缺口一破,馬其頓方陣就勢如破竹。

直白的說,馬其頓方陣就是一個“力量型選手”,類似於角鬥場的對決一樣,雖然也有些許策略,但究其根本勝利還是源於“力量”的碾壓。雙方針鋒相對,正面剛,不存在任何詭道。再退一步,假如亞歷山大來到中國之後的決戰都是在他們最擅長的平原作戰,不考慮地形的因素。

然而戰國七雄所奉行的從來都不是莽夫之勇,自古“兵者,詭道也”,我們假設亞歷山大遇到楚國,且楚國派3.5萬/2共1.75萬人應戰,面對3.5萬人的方陣,肯定不會像兩河流域小混混打架般的硬碰硬。

孫子兵法中隨便翻出一兩頁便能取勝。

更何況,以當時戰國七雄的實力,隨便哪一個國家便可以輕鬆武裝起10萬人、數十萬人的軍隊迎戰,再加上擅長的超長距離遠攻兵器弩箭、投石器等,恐怕馬其頓方陣也要束手無策了。

亞歷山大只用了十幾年便征服了兩河流域,試問這十幾年能夠產生多少“兵者之道”?而戰國七雄已經互毆了幾百年,再加上之前一千多年的商周大戰,傳下來的兵法又會有多少?

孫子兵法開篇說: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這不是參與了幾場街頭混混之戰的亞歷山大能比肩的,區區三萬多人的敵人,以當時的名將而言,恐怕連出手的意願都很勉強,強弱高下立判,沒懸念。也就是看著捲毛黑膚才可能出於好奇玩一玩罷了。

但結果正如網友所述:來早了七打一,來晚了修長城。


史味人生


都別搶,我來答。

現代人確實很喜歡做比較,喜歡歷史的男人喜歡拿古代名人來做比較,喜歡聊天的女人喜歡拿自己的老公來和別人的老公做比較,兩者大概就是這麼一個意思。亞歷山大大帝是馳名中外一個很有名的君主,當然我認為這是由於西方文化輸出做的很成功的表現,相比之下我國雖然擁有燦爛的歷史,但是文化輸出一直很弱。

不然秦始皇也是一個足以讓西方人傾倒的偉大君主了,那麼如果當時強大的亞歷山大大帝遠征中國的話,會和這個古老的東方文明碰撞出什麼精彩的火花呢?其實並沒有實際的證據表明“亞歷山大東征”是奔著中國來的,也有理由懷疑征服中國是否在亞歷山大的規劃之內。

當然了,這並不能夠阻攔我們拿他來做一個比較。

  • 時間上

亞歷山大是生活在公元前356年到前323年的人,這段時間我國正處於戰國時代,以公元前356年算起,這一年亞歷山大出生,按照《資治通鑑》上面排列的時間順序,這一年是周顯王十三年,最西邊的秦國正值秦孝公在位。

而亞歷山大東征開始的時間是從公元前334開始,持續到公元前324年結束,10年的時間。而公元前334年秦國正值秦惠文王在位,而秦始皇要等到前259年才出生,這個時候的亞歷山大早已經成為一具枯骨,所以如果亞歷山大入侵到中國,首先要征服的先是西戎,然後才會踏足秦國領土。

所以,亞歷山大率領的東征軍在征服波斯以後,當他來到中國時面對第一個對手就是在秦孝公手裡經過商鞅變法以後的秦國。

  • 軍事上的較量

有趣的是,秦惠文王時代,秦國的東進擴張策略受阻,遠交近攻策略還是秦昭襄王時代的故事。這個時候秦國由於無法向東面的中原擴張,所以只好把發展方向放在西邊的西戎(主要是義渠匈奴人分支),所以恐怕亞歷山大的軍隊還沒有開到秦國的邊境上,雙方就會在匈奴人的地盤上來一場交鋒。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實力增強了許多,尤其是商鞅設置了一個“十二軍功爵”,這讓秦國士兵打仗異常兇猛,史書有一句話描寫秦軍打仗的生猛說“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可見在軍功的激勵下,當時秦國士兵確實很猛。

秦軍的戰鬥力素質很高,這一點我們不在做多闡述,肯定不是清朝那群沒落的八旗兵可以比較的,你只要記住自秦孝公以後,秦國士兵打仗都很厲害。

在武器配置上,秦國士兵當時蛀牙配置的是一種叫做“青銅戈”的武器,,同時也是戰國時代比較主流的一種武器,如下圖所示。

兵馬俑中那些士兵手中握的武器就是“青銅戈”,但是墓葬被打開的時候它們就不見了,據說是被項羽搜刮走了,因為當時武器鍛造費時費力,短時間內無法打造出來,所以就被徵收了。其長度大約在3.03~3.14米之間,最短的也處於0.91~1.40米的區間。

除了這種武器以外,肯定還有短兵相接的青銅劍,以及很有名的秦弩,其射程大概在50~100米之間,當然這一數值不一定精準,大概就是這麼一個距離。不過當時弓弩技術最好的是韓國,史書描繪說“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其傷害“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

總之在當時戰國那種兼併戰爭十分頻繁的時代背景下,那個年代每個國家基本上都在搞軍備競賽,所以武器上基本上不會太差。

而在亞歷山大這一邊,其配置上基本上和秦國這些國家差別不大,畢竟冷兵器時代早期武器就是那幾樣,當時馬其頓比較有名的武器就是“馬其頓長槍”,一種長達6~7米左右的長槍武器。而根據馬其頓長槍衍生出來的馬其頓軍隊最喜歡的一種進攻方式就是“馬其頓方陣”。

這種戰術在亞歷山大時期被髮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所以當時馬其頓如果和秦國對陣,這種方陣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它在編制上一個小方陣64人(排),128人又組成一個稍大的方陣,一個初級方陣有4096人。

在進攻方式上,亞歷山大慣用的方法是馬其頓方陣(步兵)在中間,兩翼有騎兵保護,屬於一種步騎協同作戰的進攻方式。如亞歷山大在進攻到波斯時,在馬爾馬拉海南岸的格拉尼庫斯河和波斯人展開了廝殺,當時亞歷山大的進攻方式就是上述這種。

馬其頓方陣最大的優勢就是因為有長矛加持,所以無法令敵人靠近進行短兵相接,所以往往當敵人還沒有靠近的時候,基本上就被刺死在長矛之下。而且由於方陣本身是一個協同作戰的集體,所以往往能夠給敵人帶來很大的傷害。

而且加上外圍有騎兵在不斷的騷擾敵人,實際上馬其頓方陣就像一架壓路機一樣不斷推進,用長長的矛對敵人進行攻擊。基本上亞歷山大就是靠著馬其頓方陣以及長矛橫掃波斯帝國。所以從兩軍交鋒的初期情況來看,這種奇特的戰術恐怕會給秦國人帶來不小的困擾。

不過只要秦國軍隊能夠迅速適應這種戰鬥方式,馬其頓方陣並非不可被擊敗。因為秦國還擁有自己的射手,因為亞歷山大為了保證馬其頓方陣的機動性,所以並沒有配備鎧甲,而是普遍採用盾牌,但可以料想,在50至100米外的秦國射手射出的密集弓箭還是會給馬其頓方陣帶來不小的困擾。

此外馬其頓方陣最怕的就是被敵人突入到方陣中來短兵相接,一旦被敵人突破,那麼也就意味著這些拿著6米長的長矛的士兵們必然會成為毫無還手之力的弱雞。從騎兵上來說,當時秦國也有自己的騎兵,譬如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就通過一支5000人的騎兵切斷了趙軍和大本營之間的聯繫。

在不考慮亞歷山大的後勤的情況下,秦軍將領只要適應了對方戰術,實際上還是有極大可能消滅對方,但是自己肯定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因為在正面戰爭上對抗馬其頓方陣是非常吃虧的,對方巴不得你從對面衝鋒,而秦國士兵的武器普遍要短於對方。

所以基本上還沒有靠近就被馬其頓方陣給亂槍戳死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攻擊馬其頓方陣的兩翼和後方,畢竟馬其頓方陣只能對準一個方向,不可能前後左右都有士兵舉著長矛,畢竟它需要不斷像前推進,除非在防守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在四個方向進行防守。

但是在進攻的時候,他們永遠只能把長矛對準一個方向,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戰略家伊巴密農達就是從側翼進攻馬其頓方陣從而取得了勝利。所以馬其頓方陣是十分依賴保護兩側的騎兵的,它更大的作用實際上是拿來在正面戰場上進攻敵人,然而一旦騎兵報銷。

馬其頓方陣就會陷入無法防備的情況,所以從實際來看,秦軍要戰勝亞歷山大的困難實際上並不大,只不過在初期由於不適應這種戰鬥方式,可能會付出一些慘痛的代價。但只要秦軍將領回過神來,剿滅亞歷山大的遠征軍並不是難事。

所以,妄圖征服彼時的七國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親,如果對這篇文章滿意的話,點贊關注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


圍爐談史


亞歷山大東征中國,能不能征服中國?這個話題一直是網絡上經久不衰的熱門,雖然歷史沒有假設,但是拋開跨過沙漠高原的險阻與消耗,不考慮後勤補給,不考慮士氣的低迷,討論一下,還是挺有趣的。

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下。

先看一下亞歷山大進軍路線

第一條如果馬其頓帝國的軍隊沿著河西走廊一直向東,首先就會遇到秦國和魏國;第二條攻打百越等小國,由南進軍,則會與楚國碰面;第三條,繞大圈,走蒙古草原,先不提西戎和匈奴,即將面對的是燕國和趙國。

再來了解一下當時各方勢力的時代背景和國情。

亞歷山大東征是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2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對東方波斯等國發起侵略戰爭。前335年秋,亞歷山大以馬其頓軍為主,僱傭兵和各邦盟軍為輔,組成一支遠征軍(約3萬步兵、5000騎兵、160艘艦船)。歷經十年,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

這期間中國正處於戰國時期。名義上還是周王朝,但諸侯林立,以最具有代表性的幾國來講講。

  • 燕國——國君燕易王。雖然在公元前332年,被齊宣王派兵奪去十城,但通過蘇秦遊說,便歸還燕國,影響不大,縱是國力下降,但擁有多年對抗遊牧民族的經驗,士卒相對精銳。

  • 楚國——國君楚懷王。繼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進行改革,敗魏國,滅越國,擴充疆土,國勢達到頂峰,人口眾多,軍隊強盛,與齊秦並列為三大強國。縱橫家蘇秦曾言“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
  • 趙國——國君趙武靈王。趙武靈王繼位後,致力軍隊改革,提倡馬上戰術,機動力極強,同樣與遊牧民族交戰多年,經驗豐富。

  • 魏國——國君魏惠王。公元前343年馬陵之戰慘敗,走向下坡路,但擁有七十二戰無一敗的“魏武卒”,是各國重步兵的的範本。整體軍備仍在十萬以上。
  • 秦國——國君秦惠王。這時期秦惠王已族滅商鞅,攻魏滅蜀敗楚,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

綜上所述,雖然但從國土面積來比較,中國各諸侯處於略勢,但是,一旦聯合起來巨大的人口將碾壓遠征軍。有的人認為各諸侯不會聯合,這個可能性存在,但並不是很大,因為那個時候有一個思想,叫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在燕趙兩國對抗遊牧民族的戰鬥中,可以體現,各國沒有趁虛而入,反而在準備進行軍事上的支援。

我們再來來說說兩方軍隊組成和軍備。

1、亞歷山大軍隊實力

  • 重步兵

亞歷山大帝國的軍隊由重步兵、輕步兵、輔助步兵、夥伴騎兵組成,每個兵種的都有不同的裝備和任務。

重步兵是亞歷山大軍團的主力,佔總兵力的一半以上。裝備青銅的頭盔和組裝後長度達四米以上的硬木製成的分體長矛、圓盾。鎧甲為有加強的金屬部件的亞麻甲。

作戰時,重步兵組成著名的馬其頓方陣,具有極強的防禦力。矛,矛頭為鐵質,矛鏈接部分和底部是青銅材質。輕步兵裝備短矛、跪地時可以遮住全身的大盾和一種較長的雙刃劍。和輕一些的亞麻甲,機動靈活,是主要的預備力量。

  • 輔助兵

輔助步兵裝備盾牌而沒有鎧甲,負責遠程攻擊,以弓箭和標槍為主要兵器,可能有裝備腹弩。

  • 騎兵

雖然亞歷山大帝國軍隊以重步兵為主,但是少量的精銳騎兵才是戰鬥力的核心。在很多戰役中,騎兵往往由亞歷山大大帝親自指揮進行奔襲,達到改變戰局的目的。

那個年代沒有馬鐙,只能用兩手執約兩米的鐵矛進行戳刺,刺中後立即鬆手以防止反作用力使自己墜馬,隨後用短刀進行作戰。在不便騎兵發揮的地形中,這些騎兵下馬進行作戰。

2、當時中國軍隊實力

中國也處在重步兵為主的時代。經過改革後除了保留了一些貴族從軍時代的習慣,也已經開始徵募平民為兵

  • 重步兵

魏武卒是各國重步兵的一個範本。魏武卒的標準配備是:身穿“三屬之甲”,頭戴銅胄,裝備青銅劍,也可能是鐵劍,一支十二石弩,攜五十支弩箭和一杆長戈,並且隨身攜帶三天的糧食。按照魏國標準,這些士兵要能夠在半日之內(也就是在六小時內行軍25公里),行軍百里依然保持戰鬥力。

三屬之甲,指的是當時非常流行的三層合甲。根據戰國墓葬出土的甲冑,這種鎧甲有三層,兩層厚皮夾著一層木板,並且表面有厚重的漆。在防禦性能上,這種鎧甲軟硬結合,對鈍擊、刺擊、砍擊均有較好的防禦效果。

  • 士兵防護

中國古代在皮甲出現後便淘汰青銅鎧甲。古希臘在出現亞麻甲後,也淘汰了曾經的青銅肌肉甲。因為青銅的特性,質地堅硬,但是容易碎裂,不是適合製作鎧甲。

“三屬之甲”防禦力上與亞歷山大長矛兵帶有青銅部件的亞麻甲比起來相差無幾,但是亞麻甲只保護胸腹,而合甲的防護面積一直延伸到大腿,肩部、大臂,通常也會裝備銅製甚至鐵質的護臂保護小臂,有時候還會穿戴保護小腿的鐵質的脛甲。

胄,就是頭盔,中國古代流行高錫青銅,所以這些銅胄的硬度會比亞歷山大士兵的高,但是韌度差。

  • 武器-劍

魏武卒的劍,沒有具體記載到底是鐵劍還是青銅劍。就目前的資料來看,戰國中期,東北方的燕國也開始大量生產鐵質甚至鋼質兵器。雖然缺乏考古證據,但是魏國武卒使用鐵劍甚至鋼劍,都是可能的。

在對鐵劍進行淬火處理上,即使後世的羅馬,也很晚才對刀劍進行淬火。所以即使裝備青銅劍,也不會是春秋時期的青銅短劍。戰國中期的青銅劍多為複合劍,其劍身有兩種青銅複合而成,刃部含錫量高,保證鋒利和硬度,劍脊含錫量低,保證柔韌度。重量和韌性,是所有青銅器的短板。綜合來看,青銅劍依然有所不如。

  • 武器-弩

在這一點上,魏武卒遠勝於亞歷山大的軍隊。十二石強弩,其拉力也超過了150公斤。在西方對現代復原的亞麻甲進行的測試中,60磅(27公斤)的弓雖然無法穿透,但是可以扎入1釐米。由此可見,戰國弩的威力穿透亞歷山大的亞麻甲是沒有問題的。

亞歷山大軍隊缺乏遠程武器。輔助兵團主要負責遠程攻擊,有可能裝備的武器也不過是腹弩。腹弩精度低,射速慢,體積龐大過於笨重,不能密集佈置形成強大的箭雨,也無法用於伏擊作戰。不過,當時的中國,長兵器依然以青銅為主,遜色於已經全部裝備鐵矛的亞歷山大軍隊。

同時期,中國也有輕裝步兵的部隊,按照史籍記載,這些軍隊是帶著鐵質護臂,拿著盾牌的士兵,數量非常龐大。

  • 騎兵

戰國時期各國尚無成建制的騎兵。趙武靈王剛剛繼位,還沒有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前,但是零星的騎兵也是存在的,不過其主要任務應當是偵查,而非作戰。即使作戰,也是以下馬步戰為主。

亞歷山大和當時的中國軍隊誰強誰弱

在戰陣上,馬其頓體系是針對古希臘的重裝步兵,因而加長長槍,加強正面攻勢,輕盾兵和騎兵防兩翼。然而馬其頓國王與將領沒有考慮變化和改良陣型去適應不同戰爭的問題,而是改變武器來進行調整,例如加長長槍。

中國佈陣上,有因地制宜的的佈陣方式,陣型因地而變,較為靈活。孫子兵法思維是提倡穩紮穩打,以火攻,用間,攻心,外交等謀略,儘可能保留有生力量,通過決戰徹底打敗敵人。 “以正合,以奇勝”,“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註定了中國軍隊作戰方式多元化。通過奇襲,埋伏等各種作戰方式與謀略相配合,達到理想的作戰效果。這是亞歷山大無法使用的。他的軍隊只有集合起來才能發揮馬其頓體系最大優勢。

所以,結合以上的分析,假如亞歷山大的遠征軍與中國開戰,很難能取得勝利,當然了,歷史沒有假設,關公戰秦瓊的故事到此也結束了。說句題外話,如果當年有人告訴始皇帝長生不老藥在西方,那麼結果會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