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機的“套路”


口罩機的“套路”

疫情正變成全球危機,而口罩全球缺貨。

天眼查信息顯示,2020年以來,我國經營範圍新增口罩等防疫物資關鍵詞的企業共達到10581家。

然而,即便站在風口之上,“掘金者”卻很難實現“起飛”的夢想,在供需極度不平衡背後,這些轉產者遭遇滿滿套路:口罩機被以次充好,供應商臨時漲價,可一旦按下了“play”鍵,便難全身而退。

01

“搶”回來的口罩機

回想起一個多月以來公司轉產口罩的點點滴滴,楠風(化名)開始後悔當初的決定。

楠風是一家醫療公司的營銷總監。2月10日,他花了近50萬元與轉產生產口罩機的上市公司贏合科技簽訂了一條口罩機產線合同。

“交期談下來是15天,2月25日交貨。”令楠風意想不到的是,對方不僅拖延交期,買回來的機器甚至到現在都沒能正式量產

“現在看來,跨行轉產對我們而言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楠風無奈地說,“耽誤了本業不說,上游供應商不能按期交付也影響到了我們下游的訂單,客戶對我們產生了很多抱怨,直接影響了公司的品牌和渠道。

按照目前的產量粗略估計,此次轉產,公司至少虧損300-400萬元。”

2月28日,楠風從公司出發,前往贏合科技所在的廣東惠州,可整整一天,對方都在以各種理由推遲交貨,直到第二天才向楠風攤牌,交不出貨。

彼時在贏合科技的大門口,聚集了包括楠風在內,來自新疆、北京、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的買家。他們與楠風一樣,與贏合科技都簽訂了2月25日至29日提貨的合同,但都等來延期交付的回答。

口罩機的“套路”

無法按期交貨,在楠風看來,是贏合科技超越產能,貿然簽訂了大量訂單。

此前,贏合科技在全景網互動平臺表示,目前平面耳帶式口罩自動化生產線和KN95口罩自動化生產線訂單約為1700臺,直至3月2日,該公司已向河南聖光、中石化易派客、三槍集團等52家企業發貨123臺。

1700的訂單和123臺出貨量,相差13倍

3月3日,贏合科技門口索要口罩機的廠家越來越多,贏合科技才拿出了一個應對方案:願意等下去的客戶,可以繼續等待;等不到的可以選擇退款。

“而且等待的用戶還需要與贏合科技簽訂一個協議,採購者自帶工程師、自己裝配、自行調試,一旦機器售出,贏合科技不負任何責任。”

3月7號,等了近10天之後,楠風和同事衝進贏合科技車間,“搶”了一臺半成品口罩機,自己組裝、調試後才順利回到公司

“我走的時候,還有很多廠家等在贏合科技門口。”楠風回憶道。

3月12日,記者致電深圳市贏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贏合科技有限公司詢問口罩機生產進展,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通過郵件,記者發送了採訪提綱,截至發稿前,尚未收到回覆。

02

1個月被“放四次鴿子”

口罩機的“套路”

與楠風相比,曾輝(化名)購買口罩機的經歷更為曲折。

曾輝原計劃上6條口罩機生產線,可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先後被放了4次“鴿子”,目前僅有一條生產線投入使用

曾輝經營著一家集中成藥、藥妝、中藥飲片等產品研發與生產為一體的製藥企業。疫情爆發後,政府相關人士找到曾輝,希望其工廠轉產生產口罩。

2月初,通過阿里巴巴1688平臺,曾輝與蘇州澤爾塔自動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澤爾塔公司)聯繫,採購深圳市德富萊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富萊公司)的1臺口罩機。

然而,到了約定交貨期,德富萊公司卻表示無貨可交。

臨時加價,說機器被人高價買走了。”幾番周折,曾輝與德富萊的合作還是以失敗告終,還好幫忙購買機器的中間商澤爾塔公司退了全款。

無奈之下,他又轉向蘇州邁創、福州百洛克、東莞大族激光等公司,分別投入60萬、70萬、67萬下單重購設備,卻都遭遇同樣經歷:

付款後,卻無法到期提貨,甚至有一家公司的退款是報警後才追回的

03

口罩機也玩期貨

口罩機的“套路”

疫情爆發後,不少電商平臺上的口罩賣家只預售不發貨,此舉被解讀為“賣期貨

”,賣家利用時間差賺差價而在口罩生產的上游,口罩機同樣也成了“期貨”

“比如,買家與賣家簽訂了一臺100萬元口罩機的合同,約定交貨期20天。延期一天賠償1萬。但買家不知道的是,二者簽訂合同之後,供應商的實際交期可能更長。”

一位業內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實際30天交貨期為例,賣家看似需要賠償買家10萬元,但30天后,市場供應已經飽和,市場價或許根本沒有90萬元

曾輝2月初在大族激光也下了一單口罩機,對方表示,可以帶工人前往工廠學習。曾輝與工人一行從西安出發飛往廣州、深圳、成都、重慶等多個城市都未曾進入工廠。直到最後,還是沒拿到貨。

3月11日,記者以買家身份聯繫了大族激光銷售人員,對方表示,口罩機交貨期為25天,目前已賣出去上千臺,有4個產線生產口罩機。

此前3月10日,大族激光在回答投資者問答時表示,公司醫用口罩智能生產線已接到多筆訂單,銷售情況良好,設備交貨期為40天,目前有少量訂單交付,3月下旬進入批量交付階段。

04

口罩消毒是新隱憂

口罩機的“套路”

不過,隨著國內疫情形勢好轉,口罩產能逐漸釋放,國家發改委3月2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口罩日產能產量連續快速增長,雙雙突破1億隻。

進入3月,人們似乎覺得不再”一罩難求”。

但有業內人士提醒記者,並不是所有口罩在上市之前都能合格消毒

根據規定,醫用口罩在上市前,都要經過環氧乙烷消毒,而經過環氧乙烷消毒的產品必須強制性解析,檢測產品內環氧乙烷殘留物在標準範圍之內,方可銷售使用,這個時間大約是7-10天。

目前,環氧乙烷消毒機的價格根據交貨期也有不同,15天、25天、35天交付的,分別售價為45萬、35萬和30萬元

但並不是所有口罩都會經過解析環節,“很多相關企業根本沒有解析設備、檢測設備,有的為了降低成本不解析直接上市銷售。”

上述人士透露,光波紫外線消毒機要便宜很多,售價只要8.5萬元,因此, “有的廠家普通一次性口罩是通過光波機紫外線消毒。”

目前,各地執法部門都在對三無口罩進行查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