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 “誰痛苦誰知道”,這句話?

兵哥漫談


自己的痛苦別人無法真正體會。

一個人的痛苦不一定表現在臉上,內心的痛苦別人無法知曉。即使會有感同身受的人痛苦程度也不盡相同,又怎能理解自己無法言說的痛苦。

再光鮮亮麗的人,也會有痛苦,只不過有的痛苦埋藏在了心底,不想與人訴說,自己的痛徹心扉與深夜難眠任痛苦無邊蔓延,又有誰能真正理解和懂得,所以,有些痛苦只能自己慢慢消化。

人生路很漫長,經歷一些人和事,有時有痛苦也在所難免,無論有什麼痛苦,都要堅強面對,明天依然很美好。



心靜如水28772


去年我哥哥不幸中年去世。那種痛無以言表。直至今日,一想到他,便禁不住滿含熱淚。很久以來,我故意不去想他,可總是不經意在看到一個熟悉的背影,別人的一句話,一款他喜歡的蛋糕,就馬上會想到他,眼眶立刻溼潤起來。

這種痛,只有自己知道。即使我最親密的愛人,他也無法體會我的痛苦。

世上沒有什麼真正的感同身受。因為他沒有與你相同的經歷。

我這個妹妹尚且如此,我不敢想象,我媽媽遭受了怎樣的失子之痛,我嫂子是怎樣的失夫之痛。那種錐心止痛,絕望之痛,別人怎能體會的到?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誰的痛苦誰自己知道。


稀客講述


這是我的痛苦:我有太多,面具,我演得太活脫。我太善於自欺,和欺人,我沒有一星激情之火、沒有一滴知音之沫。不出自演戲和做作。這是我的不幸,我把自己看得太透,脈搏未動我就先知,沒有苦樂的感受、沒有夢的暗示,能把我的靈魂吹皺。


小意生活記


誰痛苦誰知道,讓我想到一句話,這世界並沒有真正的所謂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自己經歷的苦也好,甜也好,只有自己才會真真切切的感覺到其中滋味,他人不是你,你亦不是他人。

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沒結婚前,曾經一個已經結過婚的朋友跟我哭訴她老公的各種不是之處,年輕時候嘛,總是追求完美的婚姻,不容許有任何的瑕疵,所以每次我總是說,離婚,選擇自己過,不要將就,不要委屈自己,等等話。都是勸離不勸和,因為我覺得婚姻不容許任何的背叛的。現在想想,那時候其實根本沒有站在朋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臆想解決事情的辦法。直到自己結婚了,也經歷了生活的瑣事,雞毛一地,油鹽醬茶的磨合期,回過頭來,才發現,以前的觀點有多可怕。還好朋友並沒有聽取我的意見衝動下做什麼。通過這件事,我也更加深刻明白,這個世界並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的,每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是不同的,教育程度也是不同的,包括遇見的人也都是不同的,經歷的事情也是不同的,這些都會影響著一切事情的發展。所以我們要怎麼去感同身受呢?一切只是空話,毫不實際,所以現在很少用這些空話去安慰人,沒任何的意義,只可能會提供實際的舉動去幫助

會說著感同身受的人,就當對方只是一句善意的安慰吧,如果想靠別人去解決問題,靠訴苦其實是沒有任何的意義的,訴苦訴多了,反而更讓人反感,所以為什麼要求別人感同身受,去不斷的訴說自己的不幸或者幸事呢?我承認我現在就是一個什麼都選擇自己承受的人,好與壞,自己心頭清楚就好。這樣已經足夠。生活如此安穩。足矣。


小至惟


在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感同生受,所以我對“誰痛苦誰知道”的理解是:

一、一個正常人能理解殘疾人的痛苦嗎?你不能感受他們有殘缺的身體,當他們看到身體健全、陽光、自信、快樂的正常人,他們眼中的羨慕你可能理解不了吧?自己的痛苦當然只有自己知道,因為你不是他,所以不能從心裡去理解痛苦人的痛苦!

二、這就跟看電影一樣,喜劇理解不了悲劇的痛苦,同樣的悲劇也感受不到喜劇的快樂。

兩個影廳一邊哭的稀里嘩啦的,一邊笑的四仰八叉的。看喜劇的問看悲劇的“你為什麼哭?”看悲劇的跟看喜劇的說了,看喜劇的只會勸到“好啦,不要哭了,我們去買冰淇淋吧?”真正能領悟自己痛苦的,只有自己!

三、喪事,在我的理解裡所謂喪事就是一個人的痛苦,一群人的快樂,為什麼?因為人死了做喪事,來奔喪的吃吃喝喝圍一桌,而真正能感到痛苦的應該只有那個死去的人他的至親吧?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誰痛苦誰知道的”答案。這句話很現實啊,生活中大家都很忙,沒有誰有那個時間來猜你到底有多痛苦!

當某些事兒或人讓我們感到痛苦了,自己要學會自己給自己排解痛苦,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小星星⭐,能從內心理解自己的,也就是自己了。

但不管怎麼樣請努力生活吧!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aa


我的理解是,每個人的境遇不同,所經歷的事情也不同,有的人哭著說自己沒有鞋穿,有的人卻沒有腳,有的人嫌工作累,有的人卻連飯都吃不飽,有的人總是說房子不夠大,採光又不好,有的人卻居無定所,四處漂泊!

這世間,每個人的幸福大體相同,不幸卻不會相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都有自己的故事,內心的難過和酸楚,只有自己明白,痛苦和不堪也只有自己去承受。而別人永遠不會體會,也無法懂得你為什麼會笑著、笑著、卻哭了,說著、說著、卻沉默了!因為世上真的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一個人的成長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從呀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從上學到工作,從結婚到生子,從孩子到老子,從上班到退休,每一個階斷都參雜著各種各樣的煩惱和痛苦,當然也會有不少的快樂時光!

人生就是這樣,喜憂參半,痛並快樂著!在有生的日子裡,只要把快樂和親人朋友分享,把痛苦默默的自己承受,笑而不語,痛而不言,這樣的人生才算是完整的吧!這樣的人生才不會留下過多的遺憾!






青海漁夫



關於“誰痛苦誰知道”,我想我可以嘗試表達一下我關於這句話的理解。

  • 痛苦雖然可以分享,遇到不理解的人只會平添痛苦

都說“一份快樂,兩個人分享,就變成了兩份快樂;一個痛苦,兩個人分擔,就變成了半個痛苦。”可是,如果遇到了不理解的人,分享痛苦只會增加痛苦。

記得我七歲時母親去世,很多時候給我帶來痛苦的並不是母親去世本身,而是周圍人的目光。母親去世,毫無疑問,我是痛苦的,但是,因為我的母親生病了一段時間,讓我們的心理有了準備,也或者因為那時的我對待死亡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我本身可能並沒有那麼的痛苦。但是,給我帶來極大困擾的,正是周圍的親戚所謂的“同情”與“憐憫”之心。

他們表現出“同情”“憐憫”之心並沒有讓我感受到溫暖,而是讓我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在我看來,他們總是拿著嘲弄的口吻跟你說:“這娃真可憐,這麼小就沒了娘”,這從來不是關心,而是在我的傷口上撒鹽。非要提那你並不願意說的事情。

這給我帶來的影響便是,我多年的沉默寡言,不與人交流。或許你不會相信,從小學到初三,我很長一段時間幾乎只與同桌交流。在村裡面在學校,除了幾個比較好的朋友外,我就很少與其他人交流了。大家覺得我內向、沉默寡言,不與親戚們交流也變得理所當然。他們習以為常,我也心安理得。

他們與我分享痛苦的方式恕我無法接受。真正的關心並不多。只有要好的一些朋友,兄弟姐們可以共擔痛苦。有些看熱鬧的親戚鄰居,還是算了吧!

  •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借用王源的這句歌詞,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是獨特而唯一的,誰也沒有順著誰的一生真正的走過,經歷的任何一次事件都對一個人產生多多少少的影響,這些影響加起來才形成了現在的自己。

自己某一時刻的痛苦的程度,往往取決的於以往大大小小的經歷,這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經歷便成就了現在的自己。經歷不同,每個人痛苦的程度,掙扎也各有各的不同。相同的可能便是人們把這些痛苦量化以後的等級吧。相同的等級,痛苦的感受也往往不同。

在高中時期,我有一個室友,她和我一樣,母親都逝去了。但是,有時候,她的想法會有些偏激,一次我和她在討論問題時有了爭執,其他室友們都向著我。讓我詫異的是,其他室友們覺得我和我的這個室友都是一樣的經歷,同樣失去了母親,為什麼她的想法這麼偏激,而我卻沒有。

可能,在大數據下,單親家庭的孩子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徵,但是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其他更多因素的影響,沒有真正的相同。就像雙親家庭的孩子也同樣各有各的不同,因為有更多的因素在影響一個人的發展。

魚對水說:你看不見我的眼淚,因為我在水中。 水對魚說;我能感覺到你的眼淚,因為你在我心中。 真正的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很難。人與人之間能夠溫柔地對待彼此,真誠的去感受對方便好。

  • 不要拿自己的感受去妄加評判別人的痛苦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他人痛苦,可能不能理解。

“不就是一次考試沒有考好嗎?”“不就是說了他一句嘛!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失戀了嗎?!”“不就是讓你跟別人打個招呼嗎?怎麼就那麼難呢?!”“不就是老師批評你了嗎?我還經常被批評呢?!”“不就是高考失利了嗎?怎麼就自殺了呢!”“不就是我沒有及時聯繫你嗎,你怎麼就跟我提分手呢?”“不就是我媽讓你做個飯嗎?”“不就是寫個作業嗎、。怎麼就那麼難呢?”“不就是這麼一道簡單的題嗎?你怎麼就永遠學不會呢?”……

太多的“不就是”,讓我們拿著自己的拿手的事情去對決他人的艱難,可多少人能真正明白,對自己容易的事情可能對別人很難,不要問我為什麼,去理解、去尊重別人的痛苦就是了。

“他的日子過得這麼滋潤,怎麼就自殺了呢?”“他考了倒數第二,”“他這麼成功,怎麼也想不開?”“他每月掙的錢我還多,竟然不肯請我吃一頓飯”“他……”

總以為別人沒什麼,他有沒有什麼,只有他最清楚。就像我們不懂很多抑鬱症患者為何如此的痛苦,甚至感覺他們一直比自己過的順利,還這麼想不開?是想不開嗎,是真的不由控制,真的痛苦啊。誰不想快樂呢?

不要輕易去評判他人的痛苦。你可能真不明白他的痛苦。


歡迎評論,交流經驗,“理越辯越明,道越論越清”,在交流中一起成長。


東南西北峽


我是情感師:方子,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誰痛苦誰知道。自己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沒有誰可以代替,因為只有自己發生在自己身上,也沒有誰明白!為什麼說有種苦你不懂,有種痛你不理解!和你溝通的人永遠是一個旁觀者!有句這樣的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指自己直接經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方子情感


換種說法,這句話大抵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或者“子非魚不知魚””。

我覺得快樂經常都是可以相通的,但痛苦不是。

除非你遇到了跟你有相同經歷的人,這也許也就是所謂的知音這個詞的由來了。

今天看到一個網頁,內容是關於熱播劇《安家》裡邦尼的媽媽對邦尼的態度:只把她當做一個取款機,小時候她上學學費生活費靠自己掙,也從來沒去看過她,現在看到她大學畢業了也有工作了有個不錯的男友了,張嘴就要邦尼拿出10萬給弟弟報培訓,該說邦尼不給太沒良心。當邦尼質問這麼多年你什麼時候來看過我一次時,她更是理直氣壯的說:我這不是來看你了嗎?(其實還不是來要錢的)。

其實作為在幸福家庭長大的孩子看到這樣的情形真的很心疼邦尼。

我本來就是當做一個電視情節一看而過,但下面的評論卻讓我愣住了:有網友說這樣的情節太誇張。然後下面數個網頁跟評說這樣的事真的存在,而且很多,只是你們不知道,自己就是被如此對待的等等。

看了之後心裡無比難過,為這些童年哪怕成年也沒有被疼愛過的孩子。

最近有句話很熱門,說,原生家庭的傷害你要花一輩子去治癒。

作為一個被父母疼愛長大的孩子,我為他們難過的同時,我想說我理解他們的痛苦。可是我知道實際上我理解不了。因為我沒有經歷他們經歷的那樣晦暗的歲月。這些歲月在當事人身上劃出的看不到的傷痕,也不是我們可以根據他們輕描淡寫的幾句話,不是憑著我們的些許同情心就可以去感同身受的。

我覺得,這就是你所說的誰痛苦,誰知道。

也許痛苦的類型不同,起因不同。但我始終相信感同身受在四個字永遠無法被徹底的他人感同身受。

就像有人理解不了女性產後的抑鬱為什麼這麼嚴重,覺得不就是生個孩子嗎?

就像有人理解不了全職媽媽為什麼經常情緒失控,煩躁,很多人反倒還覺得你每天這麼閒會不會很無聊?

就像有的人理解不了,為什麼之前網絡上那個80多歲的杭州老奶奶拿到離婚證時,竟會喜極而泣,說“我時間不多了”,要為自己活了。

太多太多的例子,不一一說了。

總之,我始終,從來都堅定的認為:感同身受這個詞始終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和安慰的詞語,永遠不可能真的“感同身受”。

就是那句“誰痛苦,誰知道”!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目前正在測評情感認證,覺得好的話,就麻煩採納唄!深表感謝!

認同的可以動動小手贊一下!再會!







我是李木子呀


離開家鄉,出外打工,多少落寞、情牽、傷痕、無奈咬緊牙關扛著。來幾句打油話送給打工人

《被送別》

浪跡江湖風雨中

寒窗冷月影孤煢

晨曦寄語連香樹

雲鶴扶搖蓄勢翀

(連香樹:雌雄異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