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教材呈现“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为什么大多数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教材上呈现“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常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教材呈现“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出处: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原文是: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常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教材呈现“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译文为:董遇(注:三国时有名的学者)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有读书人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先读百遍吧!”又说:“读了很多遍,自然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常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教材呈现“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与其相关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宋代朱熹的《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教材中选用的是这句话最早的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