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燒紙起源於什麼時候,有什麼典故嗎?

w雲淡峰輕w


燒紙不僅僅是中國的傳統,而是東亞祭祀鬼神和祖先時候的傳統。

燒紙時候的紙稱為紙錢,又稱冥紙、冥錢、冥鏹、陰司錢、陰司紙、金銀紙,大多數紙錢是必須用火焚燒。

當然也有不焚燒的紙錢,如墓紙。古代墓祭用彩色紙剪成長縷,懸掛墓上稱為掛錢,繼承古俗,現代墓紙也不用燒,掃墓時用碎石子、土塊壓在墳墓上,代表有主墓地及修繕墳墓之意。

在死者喪事、移動棺材時,也有家屬會將紙錢灑在道路、河川上,以供路上、河川的鬼神花用,避免刁難死者亡魂,稱為“買路錢”。早時每至險阻、意外頻生之地,則會沿路丟灑紙錢,以安山川神鬼,枉死孤魂,避免其惡作劇甚至捉拿替身。也有人在棺材中放入紙錢陪葬的。

關於燒紙和紙錢的起源,有下面幾種說法,供各位參考。

紙錢起源於南北朝時,南齊廢帝蕭昭業好鬼神,剪紙為錢用來陪葬。史料記載:

“南齊廢帝好鬼神,常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而有紙錢。”

另有記載是說在五代後周世宗出殯發引之日,百司路祭,以紙製作金銀錢寶之樣並雕印文字乃是金銀紙形制之始。

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燒紙起源於東漢時期,和造紙術的改進者蔡倫有關。

蔡倫有個弟子人稱尤秀才,他看著老師造出的紙張滯銷,於是想出個推銷“紙”方法:

他假裝重病死去,而其妻告訴所有鄰居,若將紙張剪成“銅錢”形狀焚燒之,賄賂神祇,死者即可復活。鄰居都不相信,後來尤妻一燒,尤果然立刻復活。

尤秀才施展方法之後,“紙”立刻成為暢銷品,同時成為燒紙的源頭。但是這個說法有些荒誕不經,很多人不同意。

燒紙錢起源於中國人原始時期祭拜祖先的習俗。

原始祭祖的習俗是為了悼念祖先的亡靈,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傳統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當人死後要如生前般侍奉他,因此有給予金錢讓他享用的作法。起初是以真錢陪葬,後因發生盜墓,改為以陶製或其他材料的假錢陪葬,到最後改以燒紙錢。

由於神明也往往是凡人修成的,所以就從燒紙給祖先,演變出燒金紙給神明的習俗,意味著燒給他們享用。

有一種說法認為燒紙錢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燒符籙(符咒紙)的宗教儀軌,尤其是認為燒紙錢就像燒符咒紙一樣具能夠傳遞給祖先,或神鬼的神聖作用。

符籙最先在東漢時期天師張道陵創立正一道時就有了,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符籙的發展又非常興盛,燒紙錢已經開始成為葬禮的一部分。到了唐朝,燒紙錢已經相當普遍,不僅燒給去世的家人,也燒給神鬼。


詩書君


燒紙,俗稱燒紙錢,而紙錢又稱冥幣、楮錢等,是指供人焚化以敬禮天地諸神、先祖以及禮葬親人等的習俗,也是我國民間重要的信俗之一。

雖然,對於燒紙我們多有見聞,但燒紙習俗究竟起源於什麼時候,經過了哪些發展過程,現狀又是怎樣的,又包涵了哪些歷史典故等,可能瞭解的人並不多。

燒紙考古溯源

理論上,燒紙起源於魏晉時期,但根據後世考古發現來看,這一說法存在質疑。

天津博物館黃娟博士,通過對戰國秦漢時期的墓葬進行考古研究後,在《戰國秦漢時期泥質冥幣的發現與研究》一文指出,冥幣早在楚墓中已經出現,是專為喪葬而作,模仿當時的流通錢幣,其質地有泥、銅、鉛、金等。這應該是燒紙錢最早的雛形了。

據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推薦項目記載,在杭州市蕭山區黃家河的東晉墓(M7)中出土了16件遺物,其中就有“冥幣”。

在晚清時期,也曾在西域高昌王國(今吐魯番)舊址等佛教國家遺址出土過“冥幣”,而高昌王國又正好處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同時,在新孤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也出土有“紙錢”。

以此來看,燒紙的雛形最早起源於戰國時期,而燒紙的習俗則興於唐朝時期。

燒紙歷史探源

據唐代《封氏聞見記》記載:從魏晉開始用紙錢送葬,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燒紙錢送葬,積錢為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又據《新唐書·王璵傳》記載:漢以來喪葬者埋錢於墓壙中,稱瘞錢,魏晉以後則演變為用紙錢。再據清代《燕京歲時記·清明》記載:"魏晉以來,由於佛教的傅入,因此佛家葬俗也開始在民間廣為傳播開來。佛教宣尊茶毗火葬法,故改為燒紙錢。"還據洪喜慶的《杜詩辯證》記載:齊東昏侯好鬼神之事,剪紙為紙,以代束帛,至唐盛行其事。

對此,素有“風雲才子”之稱的喬冠華在年少之時,也曾寫過一首詩:“東漢始有紙,紙乃蔡侯作。何以無紙時,不聞鬼窮餓。”

根據以上史料綜合分析,燒紙錢的源頭來自於蔡侯紙的發明,而隨著佛教傳入魏晉或南北朝時期,便出現了燒紙錢的現象。結果,燒紙習俗又興起於唐朝。畢竟,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燒紙錢送葬。”

不過,有學者認為,雖說從埋錢到燒紙錢的轉變緣於佛教,但是紙錢本身卻出自我國本土。

燒紙習俗形成探源

據朝代《封氏聞見記》記載: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燒紙錢送葬。

對於燒紙錢,詩人白居易曾寫詩:“誰知厚俸今無分,枉向秋風吹紙錢。”徐凝在《嘉興寒食》詩中寫道:“嘉興郭裡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掃回。惟有縣前蘇小小,無人送與紙錢來。”王建在《寒食行》詩中寫道:“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

又據《舊唐書·王璵傳》記載,唐玄宗和唐肅宗皆好神仙事,常做“法事”,耗資巨大。對此,王璵諫言將民間的燒紙祭祀法引入宮中,以應對宮中祭祀耗費嚴重的問題。但是,當時卻遭到了書法家顏真卿和詩人張藉的公然抵制。對此,張藉在《北邙行》中寫道:“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樹上。”

同時,宋朝的司馬光也曾批評王璵的燒紙錢的做法是“巫術,讓習禮者羞恥。”

以此來看,燒紙錢在唐代已極為盛行。

到了後來的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以及現代,對於燒紙錢也多有詩句記載。如:《宋史·寇準傳》:“縣人皆設祭哭於路,折竹植地,掛紙錢。”元朝袁桷:“叢竹雨留銀燭淚,落花風飆楮錢灰。”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新年初一日,叫他到墳上燒紙錢去。”陳毅《梅嶺三章》詩之二:“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等。

可見,燒紙錢的習俗從魏晉時期開始,興盛於唐代,先後經歷宋、元、明、清幾個朝代,一直傳承到了現在。

燒紙習俗的寓意探解

據唐代封演著《封氏聞見記》記載:燒紙錢是為了祭祀鬼神。

而據《事物原會》記載,在燒紙錢的習俗中,還有一個“散擲紙錢”的過程,也就是出殯時,沿路邊走邊拋撒紙錢,名曰“買路錢”,希望下葬者順順利利到達墳地。

同時,也有詩云:“紙錢紙錢誰所作,人不能用鬼行樂。一絲穿絡掛荒墳,梨花風起悲寒雲。”

以此來看,早期的燒紙錢多代表“祭祀鬼神”的意思。

不過,後世也有觀點認為,燒紙錢源於佛家的生死輪迴說,人們相信通過燒紙錢,能讓死去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過上好日子。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燒紙錢是與死去親人溝通的橋樑,既能緩解對親人的相思之苦,也能借助這一形式繼續向去世的親人再盡孝道或悼念。

看來,燒紙錢也起到一種維繫與去世親人親情連通的作用。

燒紙習俗的發展分析

據宋人人陶彀《清異錄》記載:周世宗柴榮葬日,所燒紙錢的形狀似碗口,“金元寶”(黃紙)上印文“泉臺上寶”,“銀元寶”(白紙)上印文 “冥遊亞寶”字樣。這也說明,在五代時期,紙錢已能通過板刻批量印刷了。

同時,在浙江金華地區考古發現了一張冥幣雕版,桃木質地,呈長方形,長約64釐米、寬約32釐米、厚約1.1釐米。據推斷,該雕版屬於明清時期。

顯然,自唐代後,不但燒紙錢的習俗已經深入人心,而且紙錢也成了一項產業,直到現在。

此外,還有史料記載,在唐宋以後,葬禮上從單純的燒紙錢,已發展到了燒紙馬、紙房屋等紙品。只是到了後世,有些人更誇張,除了燒紙錢外,還給先人燒“名車”、“豪宅”、“美女”等紙祭品,卻受到了輿論的譴責。

燒紙文化的流行探析

如今,燒紙錢不僅在我國流行,而且已經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據媒體報道,有一外國網友在燒紙錢後感嘆道:“說實話,我不知道是否真有天堂和地獄,但爸爸既然是火化的,那麼我只能相信,燒,是把東西送到他手裡的唯一途徑。”

同時,在一些國外網站上也出現了許多的燒紙錢的流程視頻課。如:燒紙錢的正確方法;如何讓紙錢存入祖先的帳戶等。

或許,這些習俗與生活在國外的華人的文化影響有一定的關係。

燒紙習俗與文明祭祀的碰撞

雖說,燒紙文化已影響了我們上千年,但是隨著中國文化的發展,如今的燒紙錢已有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的趨勢。

之所以能夠出現這樣的結局,主要是燒紙錢與火災、環保等問題發生了較大沖突。因為,許多的山林火災都是“燒紙錢”引發的。

但是,畢竟燒紙錢是祭祀和悼念先人的一種習俗,又豈能斷了人們的這份親情活動。所以,多數地方提倡文明祭祀,引導人們用鮮花代替香燭、紙錢、鞭炮等祭祀先祖的形式,而且效果明顯。如:每到清明時節,花店的白菊、黃菊、百合等鮮花就極為暢銷。

可以說,燒紙錢文化傳承到如今,在城市已很少見了,只不過在農民依舊較為普遍。

紙錢的歷史種類

燒的紙錢,還有冥紙、冥鈔、冥鏹、冥幣、金紙、銀紙、紙楮、陰司紙等名稱。

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的紙錢主要有三類。即:

  • 打錢類:是用木槌和鐵製的錢模,把錢的形狀打在土紙上。

  • 剪錢類:就是俗話說的“買路錢”,以土紙裁成方塊,貼以金銀色的紙箔,或折成元寶的錠狀,以像金銀。


  • 印錢類:是仿近代的紙幣、銀元,印上“冥通銀行”以及各種數字的金額。目前,人們所用的紙錢多屬於此類。如:前面印有玉皇大帝的肖像,後面則有“冥通銀行”(或“冥都銀行”)等字樣,或者閻王、玉帝的簽署印章字樣。同時,還有的紙錢上印有“冥通銀行信用卡”的字樣,極具時代特徵。此外,紙錢面額多為5元、10元、50元、100元。但也有數萬和數百萬或數千萬面額的紙錢。因此,有人打趣說這樣容易引起陰間的通貨膨脹。

不過,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第19條和44條規定,紙錢圖案若是“仿真”人民幣,則會受到法律處罰。同時,偷盜“紙錢”數量較大者,也是會受到相關法律處罰的。

燒紙典故探源

典故一:傳說東漢蔡倫的學生尤秀才為了將老師的“蔡侯紙”推銷出去,而假裝病死。於是,尤秀才的妻子告訴左鄰右舍,如果將蔡侯紙剪成“孔狀”焚燒,以此敬拜神祇,死者即可復活。對此,大家當然不信。結果,尤秀才的妻子一燒紙錢,尤秀才便活了過來。因此,“蔡侯紙”很快成了暢銷產品。

雖說,該傳說版本較多,但基本大同小異。只不過,在東漢初年為避諱武帝劉秀之名,將秀才改為“茂才”。也就是說,在東漢沒有“秀才”一說,而是稱“茂才”。所以,這個典故是不可信的。

典故二:據《南史》記載,趙僧嚴臨終遺言弟子:“我今晚要走,壺中有大錢一千,是去陰府的買路錢;蠟燭一支,照七尺之屍。” 當晚,趙僧嚴就去世了。因此,後來便有了出殯時一路撒“買路錢”的習俗。

這應該是可信度較高的關於紙錢的應用的一個典故。

典故三:據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個縣令的母親去世。當時,正逢炎夏,而民間習俗需將遺體放在家裡一段時間,方可下葬。否則,會被人指責為不孝。

但是,縣令又擔心遺體放在家中會腐爛,自己又不忍心看到母親遺體腐爛。於是,他將母親的遺體放到了一座寺廟,拜託寺廟的老和尚為母親唸經超度,以顯示自己的孝道。誰知,老和尚佛事繁忙,便將看管縣令母親遺體一事交給小和尚打理。

三日後的一個晚上,小和尚突然聞到了縣令母親遺體發出的臭味,感到很難受,又很害怕,便找來一些稻草在房內焚燒,以沖淡屍臭。結果,天亮了老和尚也沒有回來,而稻草又燒完了,他只好將佛龕上的黃紙拿來接著燒。就在這時,老和尚陪著縣令回來了,縣令好奇地問小和尚為何要燒紙,小和尚不知如此回答,老和尚則機智說道:“緣主,這不是燒紙,是給老夫人往陰間送錢,免得老夫人在陰間缺錢花。”

此後,為死人燒紙錢的習俗便漸漸傳開了。

總之,無論燒紙的典故是真是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畢竟代表了後人對先人的一份情感寄託,這應該才是燒紙習俗能夠傳承下的主要原因吧。


祥子談歷史


中國的燒紙起源於:東漢蔡倫改良造紙術的哥哥————蔡莫發明的。

相傳,東漢蔡倫改良了造紙術,不僅自己成了名人,家境富裕了起來。他還將這門技術教給了哥嫂,希望他們也能發家致富。然而,心性急燥的蔡莫(蔡倫的哥哥)剛學到了皮毛,便開始迫不及待地開店做生意了。當時,人們對紙的重視不夠,加之蔡莫的紙張粗製濫造,所以,店裡生意十分冷清。

望著已經積壓的紙張,蔡莫夫妻倆終日茶飯不思。一天夜裡,正在熟睡的左鄰右舍聽到蔡莫家傳出哭聲,紛紛趕過來一探究竟。剛一進門,就看到大堂上放著一口棺材,蔡莫跪在棺材前,淚如雨下。蔡莫一邊哭一邊往火盆裡放紙。鄰人上前詢問方知,蔡莫的妻子慧娘突染疾病,剛剛離世。

眾人聽了,都感嘆不已,勸蔡莫節哀。就在這時,棺木中發出咚咚響聲,還在迷夢中的鄰人頓時睡意全無。只聽棺內有人說道:“相公,給我開門,我回來了”。蔡莫早已嚇得魂不守舍,哪裡敢近前絲毫。“相公,真的是我,你開門我再與你細說”。棺材裡又傳出話來。在鄰人的幫助下,蔡莫顫抖著打開棺木,慧娘容光煥發地走了出來。

在鬼門關繞了一圈的慧娘說道:“我本來已經到了地府,閻王要我受苦受罪。我被押往刑場的路上,小鬼接到閻王令放我回到人間。詢問了才知道,原來是相公送了閻王很多金銀財寶”。蔡莫驚詫道:“我未曾見過閻王,如何給閻王送財寶了?”慧娘說道:“你所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財,閻王看你送了那麼多,才如此開恩的”。

眾人一聽,紛紛搶著買蔡莫家的紙,準備在鬼節焚燒,以求死去的親人起死回生。一時之間,蔡莫家的紙供不應求。

原來,這是蔡莫和慧娘演的一齣戲,並非真的轉世還陽。後來,民間便流行起了燒紙錢的習俗。

有觀點認為,為死者燒紙送錢,送盤纏是源自佛家,道教的生死輪迴說:人們相信,人死後,有靈魂存在。為了讓死去的親人能在陰間少遭些罪,心誠的人們燒紙錢給他們,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能過上好日子。

燒紙送錢亡者自然不會收到。但是,人們通過這種方式,來緩解對親人的相思之苦,並藉助這種方式,繼續盡著世間沒有完成的孝道,以安自慰的心態、心情和心境。


袁聰


燒紙錢的傳說有很多,具體如下:

一為有位孝子辛孝堂無錢葬母,對街坊四鄰又不好意思,就解釋為想多陪母親幾天盡孝道,後來傳開,所以一般親人過世多會盡可能在家停留幾天,時間越長越好以示孝道,但有一天縣太爺,母親過世,正值炎夏,在家時間放長了不妥,但是不放又怕別人說他不孝,於是將母親送到廟宇停放,可是廟宇排個小和尚看守,由於之後屍體腐爛惡臭,小孩子受不了就燒稻草和紙,用味道來去除惡臭,縣太爺看到了就問怎麼回事,小和尚的師傅立刻解釋道,這燒的不是紙是紙錢,陰間所用,後來傳開。

二為蔡倫和哥哥、嫂子的故事,蔡倫因為造紙名利雙收,讓嫂子眼紅,於是嫂子讓蔡倫哥哥去偷學,可是學藝不精造出的紙又黑又糙賣不出去,嫂子因此急火攻心氣死,哥哥便在嫂子的棺木前燒紙,突然棺材居然有響動,嫂子活過來了,說燒的紙能買通小鬼,然後放自己回來了!另一個也是關於蔡倫的,是說他的一個優秀學生,與嫂子還陽的說法相似,就不再細講了。

其實一般認為,紙錢是在魏晉之時出現,唐宋之時開始盛行,明清已經穩定,成為中原祭祀風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紙錢》:“積錢為山,以錢送死。”根據《封氏聞見記·紙錢》所說,紙錢是從漢代演變而來的,上古祭祀使用玉器、金器等,漢代則以貨幣取代之,等到紙張發明之後,為了節約,就以紙寓錢。


新觀點評論


紙錢是在西漢“瘞【音yì】錢”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根據顏師古的解釋:“瘞,埋也。埋錢於園陵以送死也”。由此見,瘞錢是一種埋葬於陵園內的用以祭奠先人之錢。最初的瘞錢,為實打實的貨幣,在民間則多用銅錢。然而,使用銅錢隨葬和祭掃,不僅成本較高,而且還存在著被盜的風險。

為了防盜和節約成本,古人想出了用一些相對廉價的材料來製作替代品的方法。在此過程中,便有人用紙來剪成銅錢樣式,並用紙錢來代替實物貨幣。不過,最初的紙錢並非用於焚燒,而是同瘞錢的使用方式一樣,被埋葬在墓園。



那麼,燒紙行為又起源於何時呢?這個問題已經很難考證。根據學界的研究,多傾向於認為早期的燒紙出現於唐代,最初是民間的一種祭掃方式,後為皇家所採納。在《舊唐書·王璵傳》曾提到:

“(王璵)引古今祀典,請置春壇,祀青帝於國東郊。玄宗甚然之,因遣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璵專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祐,近於巫覡。”——《舊唐書·王璵傳》

就此來看,唐玄宗時民間已經有燒紙的做法,只是違背社會上層採納。由於唐玄宗崇信鬼神,王璵則投其所好,在祭祀時加入了焚燒紙錢的做法。



不過,當時不少人對王璵的做法都十分排斥,可見最初社會上層是十分反對焚燒紙錢的。而且,反對燒紙錢的做法一直在宋代時還非常強烈,如司馬光便在《資治通鑑》中對唐玄宗和王璵進行了猛烈的批判:

“時上頗好祀神鬼,故璵專習祠祭之禮以干時。上悅之,以為侍御史,領祠祭使。璵祈禱或焚紙錢,類巫覡,習禮者羞之。”——司馬光:《資治通鑑》

事實上,關於燒紙的爭論,在南宋時還十分激烈。宋孝宗祭祀宋高宗時,就打算焚燒紙錢,曾招致大臣的反對。不過,宋高宗似乎對焚燒紙錢情有獨鍾,故而沒有聽取

燒紙時候的紙稱為紙錢,又稱冥紙、冥錢、冥鏹、陰司錢、陰司紙、金銀紙,大多數紙錢是必須用火焚燒。

紙錢起源於南北朝時,南齊廢帝蕭昭業好鬼神,剪紙為錢用來陪葬。史料記載:

“南齊廢帝好鬼神,常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而有紙錢。”

另有記載是說在五代後周世宗出殯發引之日,百司路祭,以紙製作金銀錢寶之樣並雕印文字乃是金銀紙形制之始

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燒紙起源於東漢時期,和造紙術的改進者蔡倫有關。

蔡倫有個弟子人稱尤秀才,他看著老師造出的紙張滯銷,於是想出個推銷“紙”方法:

他假裝重病死去,而其妻告訴所有鄰居,若將紙張剪成“銅錢”形狀焚燒之,賄賂神祇,死者即可復活。鄰居都不相信,後來尤妻一燒,尤果然立刻復活。

尤秀才施展方法之後,“紙”立刻成為暢銷品,同時成為燒紙的源頭。但是這個說法有些荒誕不經,很多人不同意。

燒紙錢起源於中國人原始時期祭拜祖先的習俗。

原始祭祖的習俗是為了悼念祖先的亡靈,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傳統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當人死後要如生前般侍奉他,因此有給予金錢讓他享用的作法。起初是以真錢陪葬,後因發生盜墓,改為以陶製或其他材料的假錢陪葬,到最後改以燒紙錢。

由於神明也往往是凡人修成的,所以就從燒紙給祖先,演變出燒金紙給神明的習俗,意味著燒給他們享用。

有一種說法認為燒紙錢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燒符籙(符咒紙)的宗教儀軌,尤其是認為燒紙錢就像燒符咒紙一樣具能夠傳遞給祖先,或神鬼的神聖作用。

符籙最先在東漢時期天師張道陵創立正一道時就有了,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符籙的發展又非常興盛,燒紙錢已經開始成為葬禮的一部分。到了唐朝,燒紙錢已經相當普遍


歷史的迷途人


在不少朋友的印象中,上墳祭掃時燒紙錢,是一個很古老的傳統,甚至有老年人指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可實際上,燒紙的流行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演變過程。顯而易見,既然是燒紙,就必須建立在有紙的基礎上。所以,在造紙術出現以前,是沒有紙錢一說的。

那麼,是否意味著有了紙便出現了紙錢呢?答案是否定的。紙張出現之初,雖談不上特別珍貴,卻也不會輕易用於焚燒。畢竟,物以稀為貴,大規模的燒紙是很不現實的。就民俗學和考古學的研究現實,紙錢出現的時間要晚於紙的出現,而燒紙錢的行為要出現的更晚。

紙錢是在西漢“瘞【音yì】錢”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根據顏師古的解釋:“瘞,埋也。埋錢於園陵以送死也”。由此見,瘞錢是一種埋葬於陵園內的用以祭奠先人之錢。最初的瘞錢,為實打實的貨幣,在民間則多用銅錢。然而,使用銅錢隨葬和祭掃,不僅成本較高,而且還存在著被盜的風險。

為了防盜和節約成本,古人想出了用一些相對廉價的材料來製作替代品的方法。在此過程中,便有人用紙來剪成銅錢樣式,並用紙錢來代替實物貨幣。不過,最初的紙錢並非用於焚燒,而是同瘞錢的使用方式一樣,被埋葬在墓園。

那麼,燒紙行為又起源於何時呢?這個問題已經很難考證。根據學界的研究,多傾向於認為早期的燒紙出現於唐代,最初是民間的一種祭掃方式,後為皇家所採納。在《舊唐書·王璵傳》曾提到:

“(王璵)引古今祀典,請置春壇,祀青帝於國東郊。玄宗甚然之,因遣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璵專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祐,近於巫覡。”——《舊唐書·王璵傳》

就此來看,唐玄宗時民間已經有燒紙的做法,只是違背社會上層採納。由於唐玄宗崇信鬼神,王璵則投其所好,在祭祀時加入了焚燒紙錢的做法。

不過,當時不少人對王璵的做法都十分排斥,可見最初社會上層是十分反對焚燒紙錢的。而且,反對燒紙錢的做法一直在宋代時還非常強烈,如司馬光便在《資治通鑑》中對唐玄宗和王璵進行了猛烈的批判:

“時上頗好祀神鬼,故璵專習祠祭之禮以干時。上悅之,以為侍御史,領祠祭使。璵祈禱或焚紙錢,類巫覡,習禮者羞之。”——司馬光:《資治通鑑》

事實上,關於燒紙的爭論,在南宋時還十分激烈。宋孝宗祭祀宋高宗時,就打算焚燒紙錢,曾招致大臣的反對。不過,宋高宗似乎對焚燒紙錢情有獨鍾,故而沒有聽取勸諫,反而一意孤行。

在皇家和民間都逐漸接受祭掃燒紙的風俗後,佛教也流行起來燒紙錢的做法。比如在佛教中,舉行盂蘭盆會時,會有信徒準備大批紙錢、紙人和紙馬,法會結束後便大肆焚燒。這使得“燒紙”的做法日益流行。

當然,即便唐宋時燒紙的行為日漸流行,可反對的聲音也一直不絕於耳。比如,一些佛教人士對於燒紙的做法還進行了尖銳批判,比較著名的便是淨土宗的王日休,他曾直言不諱的講到:

譬如有人,不為君子之行,以交結賢人、君子,乃寄錢於司理院獄子處,待其下獄,則用錢免罪,豈不謬哉!——《龍舒淨土文》,轉引自夏金華:《紙錢源流考》

在王日休看來,舉行法會或是燒香禮佛時焚燒紙錢,完全就是一種荒謬的行徑。可是,當一種行為獲得了社會上層的認可後,又勢必得到更為廣泛的流傳。就這樣,經元、明、清三代的發展,燒紙錢成了一種司空見慣的做法,以至於家家戶戶在上墳祭掃時,都要焚燒紙錢,而寺院中同樣也興起了燒紙的做法。

以上便是關於我國古代紙錢及燒紙風俗的發展梗概,是具相關研究梳理而成,如果有朋友對此比較感興趣,建議閱讀夏金華的《紙錢源流考》一文,該文講述的較為全面。


夕陽下的晚楓


關於"燒紙"起源這個問題,眾說紛紜,但最核心的起源還是來自於秦始皇修萬里長城燒狼煙為信號,主要說明那時通訊工具落後,古人巧妙地借用光的傳播來傳遞信號。

怎麼和祭祀用的"燒紙"扯上關係?

主要源於宗教界(佛教、道教)效仿秦始皇的做法,他們用燒香來替代燒狼煙的方式向已故的祖師爺傳遞信號,隨著民間陰陽文化的不斷豐富,後來演化到"燒紙錢"這種方式來向逝去的親人送禮,如今很有地方還燒紙房子,紙轎車等等,這就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今變到找不到最初的起源了。

關於典故,我們經常聽到的是"燒錢化紙,以免陽人"。意思是向已故的人寄去紙錢,讓他們到陰界日子好過點,主要是表達活著的人對逝去的人的一種囑託,願景。同時也是一種思念和關切。


歸黔園記


這個故事我在咱們這邊兒也不知道誰說過,我忘記了,你翻翻看看就知道了


紫澤錦言


看看!


哈灬哈66096005


關於紙錢,來源已久,紙錢一般是用來燒的,但有些也不燒,比如死者出殯的時候,家人就會在路上撒紙錢,這叫“買路錢”,是陰間的過路費,不收買小鬼的話,會受到小鬼的報復。

還有一種“墓紙”,也是紙錢的一種,一般用於清明節掃墓是,壓在墳上,也有一種墓紙是剪成條狀掛在墓上,這種被稱為“掛錢”。

但大多數紙錢還是用來燒的,為什要燒紙,說法很多,我所知道的就有4種,跟大家分享一下。

1、起源於南北朝

這個說法記載於南宋人葉寘所著的《愛日齋叢鈔》,說南齊廢帝特別相信鬼神,他經常把紙剪成錢的樣子,於是就有了紙錢:

“南齊廢帝好鬼神,常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而有紙錢”

束帛,就是把五匹帛捆成一束,作為禮物用。

2、起源於盛唐

明朝人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有一段紙錢起源於唐朝的記載。

唐朝時期經常發生一些鬼神之事,於是人們就用紙錢替代帛用來焚燒,被稱為“火紙”:

“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紙。故造此者名曰火紙”。

3、起源於東漢

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後,名利雙收,於是她嫂子就眼紅了,擠兌著他哥蔡莫去學習。誰知道蔡莫學藝不精,做出來的紙十分粗糙,跟蔡倫做的完全不能相比,根本沒有人買。

嫂子急了,心生一計,她假裝自己死了,蔡莫就在她的“屍體”旁邊燒紙(自家做的),一連燒了幾天,嫂子一咕嚕坐了起來。

她跟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她本來都死了,被幾個小鬼押著去陰間報道,蔡莫燒的紙到了陰間,都變成了錢,她用錢收買了小鬼,放了自己一馬,所以活了過來。

人們一聽,這簡直是續命良藥,便爭先恐後地買紙燒給亡人,這樣就形成了燒紙的習俗。

4、起源於原是崇拜

中國人本來就有祖先崇拜,你可以不信鬼神,但是一定要信自己的祖先。

在最開始人們祭祀的時候,就會用一些有價值的物品放在墳前,以表敬意。甚至會有一些陪葬,帝王家陪葬豐厚,普通人家也會放些日用品,以免祖先到了陰間沒法生活,這些陪葬品中,就有錢,或是真金白銀,或是幾個銅板。

那畢竟是普通人居多,哪有那麼多錢去陪葬呢,於是人們就把陪葬改為燒一些東西來替代,先是燒帛,但是帛也很珍貴啊,後來有了紙,人們就開始燒紙錢了。

時至今日,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很多地方不流行或禁止燒紙了,而是採用獻花等方式祭奠先祖,這稱得上是一種進步,但是不論燒紙還是獻花,都是人們心中對於先祖的一種祭奠和敬畏,這個傳統是不變的。

有些人說,人都死了,你還祭奠什麼,真是迷信,我想說,記住一句話,祭奠亡魂,慰藉的是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