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的中心思想(點睛之筆)是什麼?

緘默7097


《太上感應篇》的中心思想(點睛之筆)就是篇第一小段:“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剛好筆者最近正在閱讀《太上感應篇》,就來和題主及朋友們交流一二。


《太上感應篇》是道家道教經典,全文按義理可分為:開宗明義章、示警章、監察章、積善章、善報章、諸惡章、指微章、悔過章、力行章。


  1. 內容主要闡述了勸導人們要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2. 第一段即是開宗明義章: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即是全篇中心思想。說明禍與福沒有特定的門徑,只是人自己心、語、行感召而來的。行善與作惡的果報,像人的身影一樣跟隨著自己,有因必有果,真實不虛。

3、我們普通人,能夠以《太上感應篇》來學習、實踐、傳播、益世,就是自己在積功累德。


道家文化思想,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中華文化中璀璨奪目的瑰寶,對我們中華文明的發揚壯大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書香居


《太上感應篇》開扁:“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其中心思想是太上(道祖)說法開示、度化十方、普劑群生、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它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積善之家,天必降福,積惡之家天必降禍的因果報應關係。全篇宣揚“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關係。其中即有儒家:“忠孝友悌”的思想品德,又有道家:“尊道貴德”的信仰條約,同時也包含了佛家:“慈悲為懷”的內涵。所以說它融儒 、釋、道之家於一爐。《太上感應篇》,著重強調“承負”法則,以“承負”思想,“善惡”觀念,“因果”報應理論讓人安貧樂道,知足抱朴免生是非和忿爭。認為:咎莫大於求、禍莫大於貪、罪莫大於欲。以此提出“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的信條,要求人們靜坐常思己過,閒說莫論人非。為人處世要貴有,平常心、慈悲心和愛心。勿以善小無益而不為,勿以惡小無損而為之。明曉小善不積無以成大德,小惡不止終將成大錯的道理。是勸人行善積德的第一善書。正如原文結尾: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故不勉而行之?


WangWei8


《太上感應篇》簡稱《感應篇》。其中心思想是太上(指道祖)說法開示,度化十方、普濟群生;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果說諸經典是人們證聖成真的門徑,《太上感應篇》就是我們成道成仙的基石,它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積善之家天必降福,積惡之家天必降禍”總結因果報應關係,全篇宣揚“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的思想。其中既有儒家忠孝友悌的思想品德,又有道家尊道貴德的信仰條約,同時也包括了佛教慈悲為懷的內涵,所以說它融儒釋道三家於一爐。

《太上感應篇》,是讓人們安貧樂道,知足抱朴,免生是非和忿爭。認為“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以此提出“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的信條。要求人們,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為人處世,要貴有“平常心、慈悲心”。要廣行善舉,勿以善小無益而不為,也勿以惡小無損而為之。明曉“小善不積,無以成大德;小惡不止,終將成大錯”的道理。

故道祖說:“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惡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道教有這樣的一幅對聯來對照“善惡”和“因果”:陽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積善就如同“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則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因此,道祖告誡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這個“善”與“惡”、“因”與“果”,就如同種瓜能長瓜,種豆能長豆一樣。“感”與“應”的意思是:如心裡想著去行善,雖然還沒有去做,吉神就已經有了感應;或心裡想著惡事,雖然還沒有去做,但凶神也就感應而至了。這就是“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玄天法主


在覺悟者看來👁️,一言以蔽之,就是《太上感應篇》的開篇之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華嚴經》雲:“一切法從心❤️想生,依報隨著正報轉。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依報”是🈯️我們的生存環境、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種種受用即物質生活條件以及人事環境和人際關係。“正報”就是🈯️我們自己)

偈頌詮釋:“命自我作,福自我求。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報。祝吉祥如意[祈禱]



上醫醫國中醫人下醫病


1.就是第一句話:“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這就是《太上感應篇》全部的思想內核。

2.後邊講了講,掌管人間禍福惡善的機構及人員。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3.後邊一段,就是勸善,多少善怎樣怎樣...

4.然後大段,就是講具體善惡行為。

5.結尾,就是說不善的可怕後果。“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6.其實,勸善的書,很多很多。勸人行善止惡,對不對?當然對了。

但是,怎麼勸,用世界真實來勸,才有力量。

7.世界的真實,是由善惡構成的嗎?當然不是!

在這個末法時代,枉死的多是好人!善惡根本不是世界的真實。

8.太上感應篇的內核基礎,還是《道德經》。但它是屬於搞不懂,然後斷取其意。

《道德經》第二章【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善惡根本就是表象,善惡都由內在能量摧動。善為惡本,惡為善根。無善則無惡,無惡則無善。善惡俱遣才能道通陰陽,理合大道。善善惡惡豈能斷而取之!

9.《太上感應篇》,不過是三流書生,瞎說亂語罷了。

10.我們現代人,只要從中得到一點啟示就行了。

“勸善,說明善不昜生。止惡,說明惡常在。多多設防,不給別人“惡”的機會,即是大善;智慧助人,不給人‘變不善’的機會,即是大善。”

11.保姆縱火案,還記得嗎?

善,滋生了惡,善人就做了惡,也得了惡果。


c林燦c


此經是以開頭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十六字為綱領,表明了善惡和禍福之間因果關係。

其中心思想就是教化四方,引人向善,勸誡眾人積善積福,行惡召禍。

此經被稱為善書之首,於古於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在教化眾生,引導人們在世俗生活中不斷去行善去惡,行善積德,從而不斷的趨善避禍,最終良性循環,形成一個善的為人處世的價值觀,人生觀。

此經最後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積善天必降福,行惡天必降禍”作結。也是道明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說明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當今社會,時代在高速前進,物慾在無限膨脹,人們心中需要一個為善去惡的思想去行事處世。

所以,此經不會過時,是一部活著不老的道家經典,需要我們經常多讀一讀,多看一看。


文化歷史檔案館


《太上感應篇》認為,“大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又有 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於是人們的作為通過天地鬼神來裁決。

當人非義 而動、背理而行時,就會“大則奪紀、小則奪算”,“而算減則貧耗,多逢憂 患”,最終“算盡則死”,人就離開了人世;如果死有餘辜,還將殃及子孫。所 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則“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避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

若改惡從善,則將轉禍為福。


張默茉愛學習


福禍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行。我們應當相信因果,多行善積德,對國家法律允許信仰的宗教有所信仰,比如佛教。


布翁布頭哥


子的師傅太上說,災禍和幸福是沒有門戶可供主觀選擇。進禍門還是進福門是由人善良行為決定的。人有善報,惡有惡報,心善本由心,惡善本由人,天地三尺有神明,神冥在心中。心向有神,心惡有魔,善惡之在一水之隔。


風吹過的時候


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