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如何做好課改?

我是一朵雲


學校作為家教書育人的孵化基地,做任何課改或是開展特色教育都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經過可行性驗證的。

比如,我們這邊的在分班開課之前做的特色班介紹,說的很好,預想效果也很好,如果按照開會內容進行我們家長是很樂見的,但是一個學期過去了只開設了10節課,並且課程開設的效果差強人意,下個學期的開課情況我們無法預知,不是要學校的口頭承諾,相信經過一個學期的探索,學校應該準備充分了,如果沒有,我們不想自己的孩子再充當小白鼠。

我覺得在課改的過程中:

1、學校在每學期開課前做好排課安排,我們家長要看到課程表

2、設立定期公開課,允許家長旁聽以作了解

3.每學期以一個月為限,學校能夠更多的開設特色課程。

筆者認為,課改始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推動課堂教育前進動力,只有與時俱進,讓課程更好的符合服務學生學習成長才是關鍵。


大明讀史


如何做好課改?

說實話雖然我不是正式老師但是我經歷了五次課改!最近經歷的一次是因為自家的公子!

不論課程怎麼改,沒有上進心的老師上課也還是一個模式!負責任的老師沒啥感覺,因為只是換了一篇課文,該涉及到的德育、智育一樣不差!

所以,課改再好也需要氛圍!學校的氛圍好,課改的效果好!反之,不但沒有效果,還有人怨聲載道!

課改是好事:與時俱進,因材施教(孩子們越來越聰明,但是最近一次課改有點激進!個人感覺!)

適應吧!

我不是正式老師(站著說話不腰疼)!請諒解!!


老張講數學


一線教師我談談切身感受。總的來說,做好課改很難,不祛除形式主義、口號主義、一陣風這些或多或少的弊端,很難卓有成效的課改成功。具體而言:

一、為什麼課改很難?

1、一些個地方課改就是颳大風,全國吹什麼方向的風,就跟著刮什麼方面的風。考察、學習、取經、唸經、落地,這樣一條龍下來,當地的課程方式、教風直接改個底朝天。如果沒記錯的話,這些年,先後學習了洋思中學教學模式、杜郎口中學教學模式、東廬模式、黃岡模式等,可是,眾多的模式最終還是引退江湖了。教改一陣風又一陣風之後,又回到了原來的模式上。這個應該引起深思。

2、課改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學習取經,到落地執行。從領導到一線,從老師到學生。都需要在這個系統工程中動員起來,確保每個零件,每個環節都是按照既定方向使勁,才有可能成功。對於一線教師來說,這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老師們心裡有數,學生們也要知道來龍去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積極地、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才能隨著課堂的步驟完成既定任務。

二、課改很難,非要落地生根的話,如何做?

1、教學工作去形式化。網上有人調侃,現在的老師是全職的文員,兼職的教學。老師很多的時間都花費在準備材料:會議材料、上交材料、上級領導的迎檢材料。每個科室,每個領導,每個層面的管理者,他們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是必須和重要的,所以他們必須進行一些考核,而且要“留下痕跡”,要可以追溯,要可以驗證。在一次次的考核之中,教師必須不斷做材料,真實的,假的,聽過的,沒聽過的……在如山的材料裡,流淌的是教師教育孩子的寶貴時間。所以“文山會海”“過度留痕”像這樣的形式主義真要不得。

2、上下同心,打造良好的師資團隊。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的關鍵。學校要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的培訓,引領教師提升實力。

3、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學生情況確定課改的方向。結合當地學生的水平和能力,逐步的拔高,逐步的提升能力。


一線小學數學教師秦川


一、抓好學校的校本研訓工作

校本研訓工作是學校課改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抓好課改管理,就必須抓好校本研訓工作,要抓好校本研訓工作,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制訂可行的實施方案。校本研訓方案的內容要包括這些方面:指導思想、訓練目的、具體措施、具體要求、達成意識或者共識、形成技能及應用等。制訂好完善的實施方案以後,不能當做紙上談兵,首先要深入研究方案,按方案逐步完成各個項目,同時要做好記錄,無論是差的還是好的都要認真備檔,定時集中研究,發揚優點,舍其缺點,抓住點滴改進。其次注意階段小結,保證課改實施過程中的質量。

第二,制訂嚴格的校本研訓制度。凡是管理,都要有制度的結束。制度才能管人,制度才能管事。在校本研訓工作中,要認真利用制度去約束參與研訓的人員。如果沒有制度,研訓人員的態度不認真,紀律散漫,就會導致研訓的結果不理想,或者出現反作用。制訂制度的時候,要考慮周全,要儘量涉及到方方面面,並且要在校本研訓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在利用制度促進研訓工作的時候,不能因為某種原因或理由而否定製度,要體現制度的嚴格性、嚴肅性,該獎勵的要獎勵,該罰的要罰,要充分體現制度的威嚴。並且,作為校領導的某些人,首先要維護制度,不能把制度當作兒戲,隨便違反,體現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民眾點燈的現象。

第三,因地制宜,把研訓工作深入。有了徹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和嚴格的校本研訓制度,才能使校本研訓工作展開和深入。但是校本研訓工作中,研什麼?訓什麼?許多學校管理者心中無底,導致工作無法開展。在校本研訓工作中,研的範圍和內容很廣,但要根據實際,而不能在談論中。不同的學校具有不同的辦學特色,既使在同一間學校中,不同年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或老師,他們也是各有千秋。因此,在研訓工作開展中,每一個階段,要確立好研的內容,訓的目的。我們作為管理者,要明確事情經過,要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問題。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有些年老的教師不適應,這時,作為組織者、領導者就要學會做這些人的思想工作,避免某些人打退堂鼓。在校本研訓過程中,要抓住工作的實質,要把工作深入,切實做到共識。

第四,靈活利用和挖掘校本資源。在校本研訓工作中,要鼓勵廣大教師大力利用和挖掘校本資源。科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存在教學資源,如何去運用這些教學資源,是每位教師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校本資源,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進行教學,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但是我們大多數的教育工作者,並沒有好好地去挖掘校本資源,這是沒有遵循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如何去挖掘校本教學資源呢?我認為應該做到這些方面:1、學校管理者要有總的開發目標;2、學校管理者要有選擇性的資料陣列出來,讓教師給予選擇;3、要有制度去約束;4、要定時檢查落實利用校本資源的結果;5、定時開會進行小結。

二、團結就是力量,幫助就是改進

每項工作,都要擁有團結互助的精神,特別是課改工作,更要有團結互助的精神。我們知道,新課程改革不是一個人或某些人的工作,它是一個龐大的改革體系,是要我們所有在教育戰線上的同行共同去組織、去完成。因此,對於課改工作,首先學校課改工作的管理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位,要行動到位。認真組織全體研訓員從思想上進行認識,要教育全體研訓員進行互幫互助,遇到問題要提出來,每個研訓員要盡所能把所提出來的問題進行解決。其次,要付於行動。我們許多教師,都喜歡紙上談兵,對實際的工作並不負於行動,這樣就沒有質量可談。課改,我們不能只在談論中,要給予實際的行動。第一,要制訂個人總體研訓計劃和階段研訓計劃。第二,要切合實際的按計劃逐步進行研訓。第三,要充分發揮個人優點和取他人之長。第四,要做好總結工作。第五,要強調同行之間互相交流。第六,要藉助網絡、媒體等其他現代化技術進行交流。第七,要徹底的進行自我脫變。

三、抓好提議,搞好創新

在現代教育改革中,特別是第八次課程改革中,這是要抓住創新教育。作為師者,我們本身都不能進行創新,何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課改中,先要充分培養教師的創新能力。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我認為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第一,讓教師瞭解什麼是創新?怎樣才能做到創新;第二,教材的研究要創新;第三,教學內容要創新;第四,教法、學法要創新;第五,教學的反饋和評價要創新;第六,對待學生的發展和提高的方法要創新;第七,挖掘資源要創新等等。顯然,要搞好創新,就必須先有提議。我們作為教育者,總是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問題,要敞開心扉,大膽的把問題反映出來,集眾人之智慧,搞好創新。

四、全面統抓,逐點突破

新課程改革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涉及面很廣,課改管理者不能一擊就破。針對這一點,我認為可以這樣做:全面統抓,逐點突破。我們知道一揪之土,不能挖成一口大井,所以課改工作進行得怎麼樣?主要是依靠管理者的布控和實施。全面統抓是針對這次課改。要有一個主旨,根據主旨的指導,把工作分散開來。同時所有的工作又要緊緊圍繞著中心進行,只有這樣,才不能脫離目標。逐點突破,是指要把分散開來的各個問題依次進行,儘量把問題化解得容易些,這樣,我們就把一個個小問題輕而易舉的解決了。這樣的工作方法,才是管理者的聰明之處。也許許多人認為這樣做很麻煩,但是這樣做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有,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要讓所有的工作形成三角體系,使課改管理放得開、收得緊。

五、大力提倡人與課堂教學融為一體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不是某一方的一廂情願。課堂教學行為表演,但卻為獲取知識與技能。但獲取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和方法卻是各有千秋的,所以,作為課改管理者一定要抓好課堂教學,要給課堂教學負於生命。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我認為:首先要做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提倡廣大教師要終身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積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並且要刻苦探研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把一節課上得活靈活現。

總之,在新課程不斷深化和改革的過程中,新課程管理者要抓住時機,大力提高研訓員的素質,與時俱進,培養出多才多藝,對新課程改革應付自如的好教師,為祖國的教育貢獻蠟燭之精神。


仙境翁


首先要學習別人的課改經驗,然後要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課改,先在一個年級試用課改,取得經驗後再推廣到其它年級。課改主要的目的是由原來的“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老師要從思想上轉變,學校要從經費是保障,學生要積極主動學習,制定相關的激勵學生的制度,比如小組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