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蘇格拉底提問法訓練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及探索未知事物的慾望。當他們發問時,首先肯定他們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接著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引導他們遠離那些簡單的非黑即白的問題,訓練他們能夠逐漸問出有質量和深度的問題。一旦養成勤於發問的習慣,孩子的自信就能得到鞏固,在未來的生活中才能問出更多好問題。


蘇格拉底式提問法並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提出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孩子思考,即使孩子回答錯了也不直接糾正,繼續提問引導孩子花時間獨立思考,從而一步一步自己得到答案。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被公為一種偉大的教學方法,因為回答富於啟發性的問題需要花時間去專心地全面思考,大腦需要創建新的神經元連接並且深化原有的神經元連接。當孩子最終自己得出答案時,他便能“內化”這份感悟,使知識變成自己的“洞察” 。


01


一隻蚊子引發一次科學探尋之旅


有一次,我的小兒子凱安對飛進屋子的蚊子深惡痛絕,問我為什麼上帝會造出這種毫無正面存在意義的生物。當時我們正沉浸於大富翁遊戲,沒有精力去思考這個問題,但我們不是簡單地跳過不提,而是把問題記在我們家的思考“停車區”,後來凱安和我有了一輪討論。


我們首先質疑了“蚊子沒有正面作用”這一假設,通過查詢資料,我們發現,蚊子對於植物的授粉有積極意義,而且在食物鏈上是其他昆蟲和青蛙的食物,蚊子的滅絕會破壞食物鏈,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讓人驚訝的是,世界上蚊子的種類超過了3500種,而會叮人的蚊子只佔一小部分,且這些都是雌蚊子。


我們之前假設蚊子叮人是將人血當成食物,但調查發現蚊子叮人是需要血液中的蛋白質分子產卵,而最佳血液是老鼠或水牛。因為城市中人類的數目遠遠超過老鼠與水牛,所以它們選擇叮人類。被蚊子叮咬後我們之所以會覺得癢,是因為蚊子吸血時唾液會混在血液裡,阻止血液凝結,癢的感覺是人體肌膚啟動免疫系統,保護我們免受外來物的入侵。


查證分析的過程推翻了“蚊子的叮咬只會帶來負面作用”的認知。凱安一直興致盎然,又提出了新的問題——為什麼其他的昆蟲沒有這個能力?為什麼雌蚊子非要選擇這種方式產卵?為什麼蚊子不叮咬其他生物呢?後來凱安做拔罐治療時皮膚上出現了黑色的淤血,想起他的研究並沒有涵括蚊子吸血後遺留在人體身上的唾液與人體皮膚之間的反應情況。他很好奇能否被叮後馬上把蚊子的唾液吸出來,能否及時迴避蚊子唾液產生的反應,不產生痛癢的感覺。他買了一套拔罐用具來實驗,結果興奮地發現真的起效!


用蘇格拉底提問法訓練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凱安的發現


凱安用拔罐的方法來消除蚊子叮咬帶來的痛癢感,整個過程切實遵循了科學的實驗方法:首先提出一個假設,隨後制定步驟來檢驗這個假設,而最終的實驗證實了他假設的可行性。


讓我驚訝的就是去年夏天,也就是這件事發生了7年以後,我們去了一個朋友家,發現這個概念已經成為一個產品了,而且上網一搜索,就發現原來這種道具很多,也有不同種類。有些是給蚊子咬的,有些是被蛇或其它更有毒的蟲咬的。要是當初我們購買的拔罐道具不只用來處理凱安的蟲咬,而是繼續研究它能如何幫助到別人,說不定今天也會成為一個產品了呢!


用蘇格拉底提問法訓練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用蘇格拉底提問法訓練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如果我只是簡單地遞給凱安一瓶清涼油,制止他對蚊子叮咬的抱怨,就不會有後來一系列的學習和調查了。一個小小的蚊子叮咬問題引導凱安深入探究並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這樣的學習似乎對提高學習成績沒有直接幫助,也不能體現在大學申請表格中,但是對塑造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細微地觀察生活的能力,絕對有所裨益。


02


把導向性問題轉變為開放性問題


一般說來,人們比較會牴觸別人的說教,但同樣的道理如果是自己感悟或發現的,卻會令人興奮難忘。因為發現和感悟無法通過說教而要通過思考才能獲得。最能啟發人思考的方式是提問。提問能引起好奇心,而好奇心會成為思考的動力。


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人們的愚蠢來自於對每件事都有一個答案。學習大師的智慧來自於對每件事都有一個問題。


父母跟孩子說話時,大多問的是導向性問題而非開放性問題。導向性問題更像是說教,問題後面會有標準答案的目的和導向,對方只能回答“是”與“不是”。而開放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對方可能會有我們沒有預料到的回答和收穫。做父母最大的功課,就是要改掉說教的壞習慣,練習提問的技術,從導向性轉變成為開放性的問題。


問開放性問題的關鍵,是提問時心態是開放的,而不懷著具體的期待。比如當我們問孩子:“這是你最喜歡的口味嗎?”孩子很可能會按照我們的暗示或者為了討好我們而認同我們的建議。但是當我們問孩子:“你最喜歡的口味是什麼”的時候,孩子就有自由誠實地跟我們分享他最喜歡的口味。


再比如孩子從學校打電話說作業忘在家裡了,大部分父母本能的反應往往是“你怎麼這麼糊塗?”“我今天很忙,你要我怎麼辦?”,這樣的導向性提問顯然有說教和責備的成分。如果反問孩子“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你覺得你能做什麼呢?”這個開放性問題裡面沒有期待,也沒有說教或責備,只有好奇,也不假設你回家拿作業給孩子送去才是唯一的答案,目的是幫助孩子思考和發現自己的答案。


導向性問題很容易介入偏見,當我們問孩子“現在班上的情況嚴重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孩子只能給我們負面的回答,從而更加確定我們偏見的假設。但如果問“現在班上的情況怎麼樣?”,孩子就有自由給我們正面或負面的回答。


當然開放性問題也有缺陷,問題問得太開放太廣泛,得到的回答也會停留在膚淺層面而無法深入探索。因此要注意限制提問的範圍,以進入更有意義的討論。


提問的過程就是批判性思考的過程,批判性思維最基本的一步就是探討問題之前先收集所有的相關資料和信息,回答5W+H(誰?什麼?何時?何處?為什麼?如何?)這6個基本問題。從幼兒園閱讀繪本開始,孩子就可以從故事書裡的內容回答這6個問題,到了大學遇到的問題複雜了,但基本上還是用這個框架來提問。


03


鼓勵孩子提問培養好奇心和興趣


在家庭生活中,幫助孩子培養批判性思維有很多技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比如在他提出問題時,不妨多跟他善意地唱唱反調,因為這能幫助他們將自己的想法理清邏輯,變得條理清晰,並反思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想。


在我們家有個共識,沒有問題是愚蠢到不能問的。我記得兒子們曾經問過我:蠕蟲會打哈欠嗎?眼鏡蛇張開嘴時會不會比我的手掌大呢?魚是如何睡覺的……這些問題實在超過了我們的回答能力,在搜索答案之前,我們往往鼓勵孩子首先提出自己的答案,比如說,你為什麼認為魚需要睡覺呢?你認為魚是如何睡覺的……引導他提出假設,最後通過研究找尋答案。如果最後他的假設被證明是對的,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也許還會衍生一些新的問題。


如果孩子有一個新想法或者假設時,試著讓他運用批判性思維能力,想想這個假設有幾種不成立的可能。科學方法的存在意義是為了證明事情是錯誤而不是正確的。如果孩子試遍了所有的實驗方法都沒能證明他的觀點是錯誤的,那麼可能他的假設是站得住腳的。這類練習與發散性思維有關,又叫做“頭腦風暴”,這樣孩子遇到挑戰就不會一開始就乖乖認輸。


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就要給孩子獨立做決定的機會,並教育孩子在做決定之前三思而後行。懂得種什麼因結什麼果,懂得如何做出明確決策,不但能增強孩子的品格和個人信念,對孩子的未來有重大影響,並最終決定孩子在家庭、社會、國家中的影響力。比如孩子如果問“我能不能先玩一會電腦再做作業?”你可以與孩子一起估算並統計出完成作業、吃飯、讀故事、洗漱以及其他不確定活動所需要的時間,從上床時間開始往前倒著推算,讓孩子自己決定哪些活動是沒任何商量餘地的、哪些是可以靈活分配的。這個歷練遠比簡單地說“不”更有意義,父母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將孩子推到主導地位,用合適的問題引導孩子不斷思考,尋找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