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一抹雪白”說起……


從“那一抹雪白”說起……


從“那一抹雪白”說起……

那一抹雪白……

幾天前,接到遼臺電話,說是為了我那首小詩,要做個專題節目,並相當認真地準備了十幾個採訪題目。我基本如實都交代了。於是,也就迫使我回憶了這一過程。

2020年初,有一抹雪白,讓所有的色彩都黯然失色,必須莊嚴地記憶在國家史冊裡。

是時,全國各地,數萬名白衣戰士,整裝、集結、列隊、待命------當共和國一聲令下,迅即,以美麗的堅決,以悲壯的轉身,奔赴國難,逆行而上,不問西東,不問生死,不問韶華,向死而戰!

就是這整齊地一轉身,一瞬間,讓整個中國,哭了------

好久好久,不輕彈淚了,但那一瞬間,我的眼淚,也忍不住了。

目送這一行雪白,一剎那,讓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其實,同七十年前一樣,這又是發動了一場偉大的人民之戰!

“武漢封城”:這是需要巨大政治勇氣的一個決策!

“全國馳援”:這是2020年的一次偉大的國家行動!

這一行雪白背影,是一個大國,面對國難,佈下的一道白色防線!

這一行雪白背影,是一個大黨,面對險情,列出的一座血肉長城!

這一支英雄方陣,面對著生死考驗,可能是前途未卜,也許是生離死別,此時此刻的轉身一別,幾時候能平安歸來,他們怎能想到呢?

然而,就在一聲令下,還是那麼瀟灑的一轉身,還是那麼美麗的堅決的背影,就像一道閃電,倏地,照亮了一顆顆靈魂的偉大,照亮了一種主流力量的強大,這一個真實的鏡頭,無比驚豔地出現在世人面前,也銘記在歷史裡了。

這一個前所未有的“詩意意象”,一剎那,令人戰慄地打動了我!於是,就抓住了這一國家行為展示給世界的的第一個動作,捕捉到這個飽含意義、體現價值、滿懷情感、極具典型動作性的精神標識,幾乎是含著眼淚,一氣呵成,完成了這一詩作。

當時,有幾個語詞,也不知怎麼湧出筆端的:“雪白的背影”、“美麗的堅決”、“用瀟灑的犧牲,去解開犧牲的死結”等等。

其實,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們都是小人物,都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也怕死,不想當英雄,更祈盼家人團坐,燈火可親。作為人情之常,都不是毛病。

轉眼之間,誰也沒想到,病毒,離我們這樣近,死亡,挨著你我,這些的緊!就是這些小人物,就在這不起眼時候,忽然,都感天動地的說“大”就“大”了,還是那一張普通的臉,只是戴了一副口罩,沒有撕心裂肺,沒有一點“風蕭蕭兮”的悲涼,跟每天上班差不多,一轉身,就出發了。

所以,以她們的家長角度,我寫出了“你去了,帶著親人的情結”;又轉換為以她們自己的口吻,面對患病的大武漢,喊出來:“我來了,帶著祖國的關切”------

就這樣,一氣呵成了這篇東西。

一首小詩,從錦州、北京、武漢、瀋陽、山東、凌海、國家水利部、廣電總局、武警、QQ音樂等各地官媒自媒,先後自發地做了十幾版,有文字版、詩朗誦,有歌曲,有視頻、音頻、紙媒,包括北京多家社區,構成了一個戰疫期間特殊的文化現象。日前,遼臺遵奉領導指導意見,即從這一文化站位上做專題節目的。最初,是以錦州同武漢兩地朗誦藝術家跨時空的深情告白,錦州晚報副刊的刊發,市委宣傳部的發現和推薦,錦州新聞媒體集團電視中心、錦州文化、凌海融媒體、錦州工會、婦聯、閱讀會等許多媒體、文化人的精心製作和廣泛推送,從錦州開始於是傳譽全國!

先是中宣部學習強國、人民日報、新華網、光明網等主流官媒率先播送。新浪、搜狐,滕迅,網易,頭條,愛奇藝,好看、西瓜,喜馬拉雅等等網絡平臺先後跟進,點擊率突破千萬!

其實,必須說明,絕不是這首小詩多麼好,完全是適合了一種社會的典型心理,正是這些白衣衛士,以四萬多個肉身,為全體國人化作一道雪白防線,從而,拯救了一座城,或者說拯救一個國。當我們為這些雪白背影而感動的時候,也等於說,也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全體國人向在抗疫第一線的白衣戰士致敬!

那一天,他們喊出了:“我去了,口罩裡的中國,發出生命的吶喊,我去了,封城下的中國,凝結成抗爭的團結!”

這時候,他們也許喊出來:“假若我歸來,請不要為我做接待,只想回家好好睡上一覺,睜眼一看,自己還在------

“假若我歸來,請不要為我做安排,也許能趕上一城桃花開,說好了我也不哭,花也不敗,再讓我,秀髮仍飄衣更白!------”

從“那一抹雪白”說起……


作者:白雪生,國家一級作家,錦州市文聯原主席、遼寧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市作協主席名譽主席。系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曲藝家協會、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渤海大學專家客座教授,市政協文化顧問等。

近年創作主要作品有:話劇《張鳴歧》曾在年內三度應中國文化部、中國劇協、北京市委邀請晉京演出,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張鳴岐話劇現象”。《人民日報》、《文藝報》、中央電視臺等各大媒體發表評論報道百餘篇盛讚成功。該劇文本在國家專業期刊《劇本》雜誌發表,並選入中央戲劇學院教材。該劇獲得中央“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超百場獎、並獲遼寧省“五個一工程獎”、遼寧省第四界藝術節金獎、最佳編劇、第四屆優秀劇本獎等獎項。多年之後仍被國內權威專家多次舉例評點,如中國劇協顧問、著名劇作家胡可、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戲劇理論家安葵等專家,在總結新時期戲劇創作時,多次提到話劇《張鳴岐》,稱其“在塑造開掘時代英雄人物方面、在藝術品位風格都達到了相當高度。至今令人難忘。而另外一些英雄戲,均成績平平”。創作同名電視劇《張鳴岐》也獲得東北優秀電視劇“金虎獎“、遼寧省“五個一工程獎”。創作連續廣播劇《追尋綠洲》連獲中央、省“五個一工程獎”和優秀廣播劇獎。

創作30集電視評書《遼瀋戰役》,作為向建國五十週年獻禮片,於國慶前在全國各臺播出。該作第一次採用由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單田芳、葉景林、張潔蘭同臺對播的形式,並配以大量電視畫面、歷史資料、音樂、主題歌、電腦美術等手段,故被專家稱之為“電視評書的第二次革命”。該作內容是第一次以新視角、全景式、高站位、多角度、大跨度地表現了在本世紀四十年代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場決定民族命運和前途的戰爭。全國重大題材審查小組常務組長、全國文聯副主席李準批示為:“遼寧推出的大型現代評書,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上是一個創造,在整個文藝創作上也是一種新的拓展,新的收穫。我看了本子,認為總體上生動地反映重大革命歷史,又具有評書特點,很生動、很有吸引力。估計播出會引起較熱烈反響,收到好的效果。”此作品榮獲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一等獎。

創作54集電視連續劇《解放前》,劇本獲得遼寧省電視劇精品工程獎。

創作大型歌舞劇《大遼西》獲省藝術節金獎,政府文華獎第一名。

創作歌詞《五洲歡聚》於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儀式前演出,歌詞《雕像》被選入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補充教材,歌詞《我在愛裡過家家》獲中央電視臺少兒歌曲金獎第一名,選入〈共和國六十週年百首精品〉。

策劃蕭軍文化廣場、蕭軍故居,其全景畫、文化牆引起較大反響。撰寫的《蕭軍廣場賦》、《錦州賦》、《濱海大道碑記》、《小淩河記》《新華社賦》《錦州蘋果賦》、《津門賦》、《百年雪楓賦》、《松山賦》、《宜州賦》《重修天台山古剎碑記》等分別被各地刊石立碑,並由中國現代文學館、紅軍長征紀念館、彭雪楓紀念館、中紀委廉政文化基地、錦州博物館、世博園等地收藏。《錦州賦》刊發〈光明日報〉、〈散文選刊〉,獲得中國作家創作年會優秀作品一等獎;《閒齋賦》作為禮品被國民黨原主席連戰收藏。

因屢獲國家文藝大獎,當選為錦州市十佳公務員、市勞模,被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並記功兩次。被評為“中國驕傲”第八屆時代新聞人物,授予傑出作家稱號等。其名字和業績被收入《中華兒女》、《東北名人》等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