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將至,在這個重要的節日裡,我們的古人希望傳承什麼,各地又有何風俗?

橘井泉香296


清明,傳統時節之一。

由古人“寒食節”演化而來,現在主要是祭奠祖先的節日。

各地風俗不同,簡單講講江浙一帶的習俗。

上墳,祭祖,這是主要的內容。

清明之前,有學校會組織學生祭掃革命烈士陵園。我們小學初中時,老師每年都帶我們前往。主要三件事:用毛筆描碑;默哀緬懷先烈;入團儀式。

清明時節,江浙一帶還會手工製作“糰子”食用,主要顏色分青色和白色,取“清清白白”做人的寓意。


演員路人甲


清明節在我們這邊也叫春明節,可以說更加簡潔明瞭,所謂氣清景明,謂之春明。我每年清明節那是必須要回去的,雖然長途跋涉,就回去一天,又要離開了。在外漂泊闖蕩的人可能過年都不回老家,但是清明節卻不敢不回去。當然也有都不回去的,卻是極少了。畢竟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以前家用車在小村鎮裡未普及的時候,大家都是坐火車,甚至搶不到票,現在情況也一樣,清明節當天,高速常常堵的人心煩。所以我們一般提前一天回去,很多人時間控制不來,就只好望車興嘆了。

清早開車出發,下午三四點就到了。我們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醫院看望我的表嫂,她剛做完化療。生老病死,人生難事,只有當事人最清楚,我們只能慰問,聊表心意。幸而手術很成功,她的心情也挺好。看她說著這一段時間的感受,我不禁有些恍惚。之後我走出去,深深抽一口煙,慢慢吐出來,遠遠看醫院過道一片白裡來來回回的人兒,煙霧迷著我的眼睛,心裡冒出一個念頭,這裡離另一個世界是一步還是半步?如果真有那個世界。

回家的村鎮路上,斷續見到有幾家拉起白布輓聯,奏起哀樂聲聲。長輩說這是因為清明節到了,春深太重,心裡過不去,很多老人就老了。春深我能理解,這個時候很容易生病的,可是心裡過不去這句我想了很久,始終不是很明白,遠遠不是思念愈發深沉,孤獨日益參天。

掃墓祭祀我們這裡叫的直接點叫拜山,帶好一應物品,便是上山下山再上山下山。據說家裡這個月一整月一直陰雨連綿,直到清明節這天上午也陰沉沉的,沒多久突然陽光就盛起來,之前沉重的外套只好紛紛脫下來。老人說清明節這天永遠不會下雨,我仔細回想一下,倒還真是,有一年清晨還下著雨,我心想這紙錢是燒不了的,一到上山的時辰雨便馬上停住了。老人說,地上有根,天上有靈。

在每一個墓碑前,我們插上花和香,燒紙錢,倒上三杯酒,是爺們的還要點上三根香菸。然後大家每人或三磕頭或三拜首,恭恭敬敬,算是祭祀完成了。在前一天長輩早已經將墓堆的雜草清理乾淨,填上新土。祭祀時還有不少規矩,譬如不能穿大紅的衣服,去世三年以內的墳頭上不能插花。規矩一代一代傳下來,我常盼我能溯本追源,長輩提到的習俗,都能記得親切。

有位一九八七年去世的先輩,長輩說她是地主家的女兒。那時候選老婆的時候不看長相,是看腳,全身都被擋住,只一雙腳露出來,看大小,一般都喜歡裹小腳的女人,然後用錢或物就直接娶回來。她就是小腳女人,據說走路都有點困難,大概行如弱柳扶風就是這麼來的。常看現代文章不斷批評古代女人裹小腳,這的確是很不健康的行為,是一種迫害,但就是這個裹著小腳的女人經歷了新中國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或平淡或洶湧。我望著墓碑,不禁神思悠遠。

記得有一年清明,在雜草堆裡見到一個小小的破舊墓碑,風化腐蝕,已經傾斜著陷入一半在泥土裡,上面勉強能看到刻著光緒年間,墳堆早已不見,自然也是無人拜祭。那時我還在讀高中,看到這種場景,我在作文裡很矯情的寫道:“不知道多少年前,在他墓前,有一個竹杖芒鞋的人,拎著一壺酒,輕聲道:我來了。又或者不知道多少年前,有一個青衣長髮的人,持一支長蕭,只是不說話,但簫聲嗚咽,淚已兩行。”我知道,那時候的我是一個多情的,對生活一無所知的少年。還沒到愛上層樓,卻道天涼好個秋的這時候。但我依然懷念那個遠去的少年。

在奶奶墓前,父親不無感嘆,說奶奶已經躺著休息有六七年了,我聽了不覺一驚,心想已經過去這麼些年了嗎,我的腦海裡彷彿還在兩三年徘徊,往事歷歷在目,是那麼清晰可及。時間真是比想象中更快,更不可捉摸。以前看書有一句詞:“霎時間新月下長川,滄海桑田。”到現在才理解的通透。

我常想生而為人,我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在清明這天,答案應該是死生相繼吧,我們從生裡來,往死裡去,在這期間,又不停有各種死去,有各種新生。無論是新生裡死去,還是死去裡新生,萬事萬物,大抵如此。


志疆惠達


你好,很高興受到悟空問答邀請,轉眼,又到清明節了,清明節即是祭祖掃墓的節日,又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在這個重要的節日裡,我們的古人祖輩們希望後代能夠不忘先輩遺訓,要緬懷親人對自己的養育關懷恩情,更要教育子孫要繼承祖輩的優良家風,讓我們中華美德仁義禮智信永遠傳承下去。

每年清明節前幾天是祭祖的日子,我們山西南部農村的風俗很多。祭祀當天一定要起的特別早,也許能讓祖先感受到後代的勤勞。祭祀用的菜也很有講究,每碗五樣菜,分別是菠菜,蓮菜,豬肉,丸子,雞蛋。菠菜要帶根的,表示輩輩有人,人丁興旺。蓮菜片上都是眼孔,表示後代有心眼,特別精明。放豬肉表示後輩生活條件好。丸子和雞蛋表示家祖一年大團圓。

在以前,農村上墳祭祖只能家庭男性可以去,女性是不能去的,因為家庭女性要麼是外姓,要麼就是嫁到外姓的,這都是古人留下來的封建思想。現在上墳祭祖都是全家都去,我們當地墳墓基本都在麥子地裡,綠油油的麥田特別漂亮,祭祀時大人都會揪一些麥苗放進孩子們的口袋,寓意著孩子們像麥苗一樣茁壯成長。

祭祀完以後,大家坐在一起,然後把祭祀用的菜拿出來吃。祖輩相傳祭祖這一天不用煙火,只吃涼的熟食。所以清明節前祭祖的日子也被稱為寒食節。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祭祖風俗差異佷大,各有不同,但是,都代表了對先祖們深深的懷念和感恩。大家各地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歡迎留言。



清明節,是我們祖先通過實踐總結,演變而來的節曰,在這個節日裡,祖先們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一代一代後人,不忘自己的根,不忘自已的祖先。和為了國家利益而犧人的烈士們,永遠懷念的祭祀文化傳承。每當這個節曰,我們這裡的風俗是,上墳之前,兒女們提前到長輩墳上去填土,也就修屋,築的越大越好,然後選個日子去拜祭,一家人帶上菜,酒,紙,冥幣,然後燒掉,完了,都跪地叩頭,然後就回家了。學生時代時,老師組織我們到烈士墓前,讓我們獻上鮮花,老師講解他們的英雄事蹟,讓我們知道今天偉大的祖國,是英雄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好好珍惜,好好學習,長大為祖國做貢獻。清明節後,天氣轉暖,植物開始發芽,大地樹木開始發綠,也是踏青旅遊的好幾節。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從古延續至現在,我們每當節日,懷念祖先,懷念親人,懷念烈士的祭祀文化,永遠傳承下去。


與你相見就是緣


清明節主要自寒食節演化而來,始於周代,源自古人的春祭活動,當時我們的祖先制定了天干地支曆法,清明節就是表示季節變化的二十四節令之一,我們的祖先將信仰融入了祭祀天,地,祖之中,形成了獨特的祭祀文化。

清明節的主要傳統活動一是祭拜祖先,禮敬先人,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體現了我們的祖先對天地自然的尊敬,和對先人的緬懷。

上古時期古人不築墳標誌,只是挖墓安葬,祭祀在宗廟進行,東周時期開始築起墳丘,墓祭活動逐漸興起。主要以禁火,寒食,掃墓和祭祀為主,後來又增加了踏青,蹴鞠,盪鞦韆,插柳,拔河,射柳,植樹等活動,延續了祖先對自然的親近之情。

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而不衰,起到了強化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的作用。

中國地域廣闊,祭祀風俗略有不同,但相差不大,主要活動仍是掃墓祭祖,踏青郊遊和家族聚餐。

不同之處如北京仍有吃寒食的習俗。

河北地區則在清明前掃墓,當天在自家堂上祭祖。

西北地區的清明節從春分過後就開始了,俗稱“田社”,一直到清明節當天都可掃墓祭奠。

陝西地區各縣略有不同,主要有插柳和蒸饃姻親間以紙錢相贈等習俗。湖南和安徽有些地方也有插柳的習俗。

貴州地區有“掛青”的習俗,掃墓祭祖時除了祭品外將一串紙錢掛在墳前,用以招魂。

江西各地的習俗也有差異,主要體現在掃墓祭祖的時間上。

山東地區清明節祭祖時必須給墳填土,表示給祖先修屋。

海南則是在清明祭祖時有吟誦祖訓族規的習俗。

江蘇各地的習俗也是不盡相同,如秦州劃龍船,徐州插柳,武進拜龍母等等。

廣東地區的清明節是隆重的祭祖大節,自古就有舉行清明會,吃清明宴的習俗,當天全族人參與,異常熱鬧。

浙江地區的習俗也是有所差別,主要就是祭拜的時間不同,相同的是要提前幾天先拜太公,後拜自己的祖先。


大牛微觀


每年的清明節,我家鄉卾西北竹溪縣的習慣是,清明節的前後幾天裡,抽空選上一天,早上,帶上家人,帶上火紙、香、蠟燭、鞭炮、清明吊(一種以白色為主,各色為輔,用剪刀剪出花樣的一長串紙吊子,)。沉重的來到祖宗或父母長輩墳前,在墳頭掛上清明吊,俗稱“掛清”,大概有招魂安魂的意思。然後點上電子燈,上香,燒火紙給亡靈送錢,放鞭炮,到場的人按輩份、年齡大小,依次跪拜禱告。最後,清理一下墳頭上的枯草和雜物,一併燒掉,其間,大家相互回憶逝者生前功德,情到深處,失聲痛哭,還有會哭訴的人,會邊哭邊唱邊訴說著逝者事蹟和生者思念之苦之情,哀宛感人,聽者動容,潸然淚下,依依不捨而別。

古人設定這個節日,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漢江庸叟


導讀:我們都知道“清明節”隸屬於二十四節氣,而古人在對二十四節氣命名的時候,往往不是隨意而為之,每一個名字都充分考慮了季節特點、氣候現象、物候現象等自然現象,所以每一個二十四節氣的名字都有其特點和意境。

作為長期以來以農耕文明主導的民族,二十四節氣作為一種農時制度的安排,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正是因為由於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二十四節氣源遠流長,延綿幾千年而不衰,直到今天對我們日常生活仍具有指導意義。隨著的歷史演變,隨著時代的變遷,每一個節氣都不斷集聚了豐富的內涵,而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節氣習俗。而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節,古人希望我們傳承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清明”兩字有何寓意?

一、什麼是“清明"?古人為何把三月之初節取名為“清明”?

1、清明節其實不是寒食節。

清明節的由來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故事,比如最著名的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的故事:

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各國,曾經割股(大腿)肉讓晉文公重耳充飢。所以晉文公在復國以後特別感激介子推,想予以厚祿,但是介子推卻拒絕了並帶著母親歸隱山林, 文公放火焚山以讓其出山,但子推堅決不出山,最後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晉文公為以寄哀思,特令當日為寒食,然後形成習俗。

很多人都說這是清明寒食節的由來,並同時把清明節與寒食節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介子推的故事的確對寒食節祭祀流傳有一定的關係,但這個並非清明和寒食節的真正來源。

寒食節跟清明節其實原本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而清明是植樹、踏青、春耕的季節,由於日子離得比較近,大約自唐以後才合二為一。

2、“清明”來源於天地自然的節氣物侯現象

古人惜字如金,所有中國文字其實自帶其意境,同時古人造字取名更多的依據天地自然而非人文,清明節的清明由來也是取自於天地自然。其實從”清明”二字就可以推斷出古人為何將其命名為“清明”。

首先看“清”字:清字由三滴水加“青”構成,取草之青蔥,如春三月草木青青,有清新,純潔,潔淨之意。


再看“明”字,甲骨文的“明”本義為月光從透過窗戶照進來,取的是光照,明亮之意。

由此可知,清明本義有清新,清靜明亮之意。而清新,明亮的感覺跟三月初清明時節的天地自然,物侯現象帶給我們的感覺是一模一樣呢?我們來看清明節的三侯:

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桐,是指白桐花,意為清明來到,白桐花開,清芬怡人,萬物復甦,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二侯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鳥兒則開始出來活動了,春日裡一片青草長鶯飛之景象,三候虹始見。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說明清明時節多雨,故而彩虹出現, 新雨後的天空最清潔,清新而又明亮。由此可知“清明”二字完全是陽春三月的生動寫照,故古人講春三月之節氣命名為“清明”。

《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

無不告訴我們,清明之本義來源於天地自然的物侯現象。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故清明。

二、清明節的習俗及古人希望我們傳承什麼?

各地習俗形式不一,但本質相近。

清明節氣的內涵隨著時代的演變,其內涵和習俗也不斷的在豐富,由於清明節與古人的寒食節離得很近,自大約唐代開始,清明與寒食節合二為一,但是不管時代如何的變遷,儘快內容形式稍有不同,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的習俗也稍有差異,但總體來講總繞不過幾個主題: 掃墓祭祖、踏青郊遊娛樂、春耕植樹農忙。

而所有的習俗,即便是形式各異,但也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形式本後的東西才是古人真正希望我們傳承的那就是:藉由天地的清明,守住自身的清明,這也是古人告訴我們的天人合一。

三、如何傳承古人之意,藉由天地的清明,守住自身的清明?

1、守住自身的清明關鍵是守住內心的清明

無論是清明祭祖,還是踏青打柳,還是植樹春耕,都是讓我們走出戶外,在天地萬物皆潔齊而清明的時候,去先祖的墓地,接上我們祖先的根,讓經過一個寒冬閉藏的心扉打開,接上大自然的根,從而清理我們內心的明堂,讓我們保持內心和頭腦的清明,而守住內心的清新和明淨就如同春耕時間播種到地裡的種子一樣,接下來火熱的夏季,我們會有一個飽滿的熱情。

2、根據當地的習俗,去拜祭我們的祖先自然是首選,沒有條件的也要走出戶外,投入大自然的環抱去感受這份天地的清明。

結語:清明節,作為中國傳統三大祭祖之日,除了我們常言的感恩祖先不忘根本之外,更多的是古人希望我們藉由傳統的習俗真正的守住我們內心的如陽春三月一般純潔、清新而又明亮的內心,給自己播下一個春耕的希望的種子,接下來以飽滿的熱情投入炎熱的盛夏。



知微通元


清明節祭奠先人,延續歷史和傳統文化。中國的歷史,首先是家族歷史。沒有家族歷史的延續,就沒有中國歷史的延續。

通過祭奠,我們瞭解和學習中國的家文化和家國情懷!延續祖訓,家風正則人正!

清明節也是十里不同俗!豫東那邊上墳添新土不壓紙,墳頭燒紙放炮,說明墳主還有後人,一般人不敢平墳。豫北那邊是上墳墳頭壓好多黃票和冥幣,然後再燒紙放炮。共性都是給先人燒紙送錢嘴裡邊唸叨著讓他們來收錢。

現在城市節奏快,好多人回不去老家上墳,那他們就在十字路口晚上買點黃票和冥幣,畫個圈圈留個口,墳在哪個方向,口留在那邊,裡邊寫著先人的名字,燒的時候唸叨著讓先人來收錢。


河南律師胡獻剛


清明節是智慧的老祖先留下的傳統節日,它大概是告訴我們,每個人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要在某一天認真反思,你再無恥,再不堪,也不能利令智昏為所欲為,也不能喪盡天良,辱沒祖先。不然,祖先不會原諒你,你也沒有資格見祖先,沒有資格過清明節。這對放縱自我的現代人實在是一劑良藥,一杯清茶,可去火,可寧神。當然,我們的祖先也是慈愛的,當你長跪不起,真心忓悔,它可能會下點雨,疏洩你的哀傷,洗滌你的靈魂。別忘了,今年的清明節請為犧牲的抗疫英雄祈福,沒有他們的奉獻,哪來今天的安寧?




楊小德


清明節馬上就要到了,它是我國最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節起源於很早,大約始於周代,距現在已經有大約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世人也是留下了很多關於清明節的佳句,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唐朝詩人杜牧的一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也是表達了對先祖和已逝親人的一種哀悼之情。

清明節馬上就要到了,我們也將迎來清明的小長假,在放假期間,會有很多朋友去自己的長輩墳前祭拜一番,給她們掃掃墓,這也是表達了對先人和親人的一種悼念。清明節是在農曆的三月,很多好日子都出現在三月裡,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哪些習俗?你知道嗎?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

第一就是踏青,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清明節正是春光美好的的季節,大家在掃墓祭祖的同時,也往往伴隨著踏青遊玩,這樣即追思了先人,又鍛鍊了身體。我們都知道,古時候女子是不能輕易出門的,但是清明踏青活動卻給他們提供了郊外活動的機會,這一天也是他們青春自由的日子,也給他們提供了邂逅情人的機會。歷史上著名的白娘子和許仙就是在清明踏青的時候一見鍾情,演繹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因此踏青也就成了清明節一個習俗。

第二就是放風箏,人們放風箏除了娛樂遊玩之外,還有就是去晦氣的意思。二月春風怡人,正是放風箏的好季節,人們會把自己的疾病和苦難,都寫在自己扎的風箏上,等到風箏放上天空之後,就把風箏線剪短,風箏就會隨風而去,也就會把疾病和災難一起隨風箏帶走。

第三就是插柳、戴柳,清明節是柳樹發芽抽綠的季節,民間有插柳和戴柳的習俗,人們在踏青的時候,看到柳樹會順手摺下幾根柳條,可以拿在手中玩耍,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以帶回家插在屋簷上或者門楣上,在古人的觀念裡,這樣可以把鬼拒之門外,因此清明節插柳戴柳主要是為了避邪來用。還有一些地方,男女戴柳就是代表著已經成年了,是成年的標誌。

第四就是植樹,自古以來,在清明節這天就有植樹的習俗,清明節前後,陽光明媚,春雨紛飛,這個季節最適合栽樹,這時候樹苗的成活率還高,氣候適宜,樹苗長得也好。清明節的時候,人們都喜歡把柏樹種在墳墓前,這是對先人和親人的一種寄託哀思,也是讓失去的親人有個歸宿,這也是在世的人對已逝者的一種思念寄託。

第五就是吃寒食,其實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因此古人常把寒食節這天的活動,延續到清明節這一天,時間一長,兩個節日便合成一個節日了。寒食節在古時候又叫做禁菸節,也就是說家家戶戶不能生火做飯,都要吃冷食。

清明節是我們祭拜先祖的節日,這也是我們對先人的一種悼念,在這個重要的節日裡,我們除了祭拜先祖,還有很多習俗,除了上述講的幾個外,大家還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