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腳踏實地的走,順其自然的活

曾國藩:腳踏實地的走,順其自然的活


曾國藩:腳踏實地的走,順其自然的活

如果,人在死後,所經歷的事情會被編寫成一本書,那麼你覺得,你的人生將被印上什麼樣的封面?

我們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那我們未來漫漫的人生道路就是填滿白紙的過程。

有些人歷經半生仍然是一片蒼白;

有些人才入社會,便是五彩斑斕。

然而不管是怎樣的一個人生過程,唯有腳踏實地的向前走,才是人生的真諦。

曾國藩:腳踏實地的走,順其自然的活


01

  • 盡人事以聽天,吾唯日日謹慎而已。

我們在人生路上跌跌撞撞,要記得一句,“盡人事以聽天,吾唯日日謹慎而已”。

年過半生的你,或許越來越能明白,盡人事聽天命的意義,能夠明白很多事情是強求不來的。

可卻只有少數人能有懂得後面半句的意義。

世間因果成敗,都有命中註定,可最重要的還是人力推進。

就像物理學上說,”能量是守恆的“你用了多大的勁,世界就會回給多大的力。

即使,某些看起來已經塵埃落定的事情,你的細微舉動也有可能改變既定結局。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而當中“空城計”的故事更是人盡皆知。

空城計那一回裡,描寫諸葛亮如何安排的句子中有一句:

“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

事實上,真正嚇跑司馬懿的不是諸葛亮,而是諸葛亮精心安排的這些細節。

在諸人看來,一場註定落敗的戰局,卻在諸葛亮的精心操持下,又變成了另一個結局。

所以,對待每件事,要帶著平常心去面對結局,但是用謹慎心去對待過程,將產生意料之外的結局。

曾國藩:腳踏實地的走,順其自然的活


02

  • 能甘淡泊,便有幾分真學問。

我們時常聽到周圍的人說,“這個社會太殘酷了。”

忙忙碌碌,庸庸碌碌,有人太圓潤,有人永遠霧裡看花。

許多人能做到保持一顆平常心,但是,許多人卻無法保持一顆淡泊的心。

物質社會,談在嘴邊的,再也不是夢想有多美好,理想有多遠大。

取而代之的是,有房否?有車否?有錢否?

即便是在孩子之間,大到攀比家境,小到今天得到了老師幾句誇獎,連孩子都無法擺脫“比較“的命運。

這個社會,窮人和富人比,富人和當官的較,無窮的比較,慾壑難填。

有人會說,能做到淡泊的人,是因為擁有了才無所謂;

更有甚者,所謂的“淡泊”是自身的一種頹廢。

不在乎,不介意,才是淡泊。

其實,並非如此。

曾國藩先生在家訓中說,”能甘淡泊,便有幾分真學問“。

他口中的能甘淡泊,實則是一種甘於在逆境、苦境中求索的心態。

即,當你感覺眼下的生活蒙著一層陰翳時,咬咬牙能挺過去,便是能甘淡泊。

曾國藩:腳踏實地的走,順其自然的活


03

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裡。

5歲的時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

醫生們一致認為,象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在死神的威脅下,張海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也許不會長久了,她為沒有更多的時間工作而難過,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去延長生命。

她在日記中寫到:

“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


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

在她人生中的十幾年間,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病魔與疾病並沒有將這位姑娘打倒,而是讓她更加堅強。

逆境如同洪流,逆流而上則魚躍龍門收穫成功;

被急流衝散,便默默無名融於歷史當中。

張海迪能甘身體的疾苦,學醫救人,司馬遷能甘坎坷,撰寫《史記》;

勾踐能甘挫折,臥興嘗膽。

這些人都歷經過命運給的磨練,最後成就自己。

而我們每個人都一樣,能甘這一時的“籍籍無名”“平凡淡泊”不停歇自己前進的步伐,奮鬥的方向,也終有一日能一鳴驚人。

永遠都不要對自己說“不行,放棄吧”。

我們最大的敵人,一直都是自己。

不管當下多苦,都把眼淚咽一咽,勇敢向前走。

加油!為自己。

這裡有足夠的理智與情感

有分明的事實和言論

這裡有真正的中國

在這你能看到真正追求進步與美好的——中國人

所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最國刊】吧,我們一起向上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