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① 序

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让人们的交流方式从直面陈词转向网路互动,而在论坛发帖或手机聊天时,纯言词的沟通也会归于乏味可陈或无法准确表达某些微妙的心理变化,于是,斗图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和趋向。我们往往需要储备大量 "新、怪、奇" 的表情包随取随用,翻白眼以示不屑的表情则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比方说下面这种: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给你个眼神自己体会

又或者是这样的: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达康书记:装,你再给我装!

但是,你见过以下这样翻白眼的吗?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鱼:相看两相厌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鹿:小样,就凭你也能逮到我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鸟:就是不飞下来,你可奈我何?

这些可是斗图界的鼻祖,四百多年前大清朝期间的作品 — 截然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工整细致、富贵淡雅的花鸟画: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相比之下前者似乎过于夸张粗放,但各位可别小瞧了这些画作,当代拍卖市场上动辄价值千万甚而上亿元,堪称有史以来最值钱的白眼啊

② 八大山人?

这些作品本身就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其落款 "八大山人" 更是充满了神秘晦涩,难道是八位画家的通力合作?又为何表达如此怪诞迥异的风格呢?

其实,山人只此一位,朱耷是也,本名朱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驴屋等。他生于明天启六年 (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 ,终年 80 岁。这位明末清初的画坛 "四僧" 之一诗、书、画皆为上品,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最为世人称奇的则是他孤傲狂诞的行事风格,不屈己奉人,更不曲意媚世,特立独行自成一派。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仙风道骨的八大山人

凡孤傲狂狷者,必经世情之水火淬炼 — 朱耷同学并非生来如此,这一切都还要从他那非同寻常的出身讲起。

宁献王朱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年轻时自称 "大明奇士"。燕王朱棣起兵前,胁迫朱权出兵相助,并许以攻下南京后分天下而治。朱棣打败建文帝即位后,非但只字不提分治天下,还将朱权从河北徙迁至江西南昌,尽夺其兵权。

朱权被乃兄涮了一道后,深感前途无望,即韬光养晦,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他在戏曲、历史方面的著述颇丰,有《汉唐秘史》等书数十种,所作杂剧今知有 12 种,现存有《卓文君私奔相如》等两种,所编古琴曲集《太和正音谱》为中国古典曲学史上一部扛鼎之作,涉及散曲学、戏剧学、曲谱学等几个方面,堪称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宁王玄孙朱宸濠于正德十四年(1519),借口明武宗荒淫无道,集兵号十万造反,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率舟师下江,攻安庆。然而这场闹剧只进行了 43 天,朱宸濠就被我们伟大的哲学家兼军事家王守仁所俘,押赴南京,又引出 "威武大将军" 朱厚照再次平定叛乱事件,于第二年被杀。宁藩也被废除。自此,从朱权开始的宁王封号只传到第四代就终止了。

而我们的主人公朱耷,正是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生下来就是根红苗正的皇族贵胄。祖父朱多炡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米芾及其子米友仁),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叔父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

生长在在这么一个文学艺术基因异常强大的贵族之家,小朱耷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他本人亦十分聪慧,加之勤学苦读,八岁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当真是神童一般的人物。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少年朱耷意气奋发,才貌俊逸,在众多宗室王孙中卓尔不群,他的心里始终怀揣着将来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但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宗室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出仕,为此朱耷放弃了爵位,以布衣身份应试,在大约十五岁那年便考取了秀才,小荷展露尖尖角。接下来,他将在科举之路上高歌猛进,一步步实现自己所憧憬的仕途生涯,但,一切都会如同想象般顺利吗?

③ 残山剩水身

公元 1644 年,即大明崇祯十七年,朱耷已经年满 19 岁,致仕之心从未如此迫切和热望,但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却无情地碾压了他的这一梦想。

就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听得殿外厮杀声起,叹大势已去,泣退群臣,逼死周后,砍死袁妃和女儿坤仪公主,然后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明王朝由此彻底完结。此后,吴三桂又引清兵入关,清王朝建立。女真族铁骑所过之处,烧杀掳掠,战火连天,哀鸿遍野。顺治五年 (1648年) 清军包围南昌。次年三月间,朱耷所居南昌城陷,清军屠城。

尽驱所掳丁壮老弱掘濠负土,妇女老丑者亦荷畚锸。为濠率深二丈,余广如之。溽暑督工不停晷,上曝旁蒸,死者无虑十余万,死即弃尸沟中,臭闻数十里,蝇鸟日盘飞蔽天……妇女各旗分取之,同营者迭嬲无昼夜。三伏溽炎,或旬月不得一盥拭。除所杀及道死、水死、自经死,而在营者亦十余万,所食牛豕皆沸汤微集而已。饱食湿卧,自愿在营而死者,亦十七八。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载卤获连轲而下,所掠男女一并斤卖。其初有不愿死者,望城破或胜,庶几生还;至是知见掠转卖,长与乡里辞也,莫不悲号动天,奋身决赴。浮尸蔽江,天为厉霾。—《江变纪略》

一夕之间,天崩地裂,山河失色。大明王朝的十几万皇亲国戚转瞬间沦为窜伏山林的亡命之徒。他们挈妇将雏,背井离乡,一路上恸哭之声首尾相闻,凄惶悲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愈发瘦削的青年朱耷就置身于这一浩浩荡荡的队伍之中。他衣衫褴褛,失魂落魄地踉跄追随着逃难的长龙,脑海中却不断浮现出一幅幅禽兽横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画面;恐惧和悲愤层层叠叠,如巨涛大浪般击打心胸,他头痛欲裂,几欲癫狂。昨日还是养尊处优的翩翩贵公子,如今却已经惶惶如丧家之犬,一切都像梦一场,真是只是一场梦吗?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身为朱明王朝的直系后裔,甚至与崇祯皇帝同居 "由" 字辈,朱耷痛遭社稷颠覆、国土沦亡之变,悲愤慷概,愁闷郁结,无所发泄。后来,他自取名号为 "八大山人",落款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 — 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说:每观山人书画,款题八大二字,必联缀其画,山人二字亦然,类哭之笑之,字意盖有在也。

朱耷其弟朱道明书画署名为牛石慧,三字草书连写起来极象 "生不拜君" 四字。两兄弟署名的开头,一个用 "牛" 字,一个用 "八" 字 — 合起来就是一个 “朱” 字!忍将故国长相忆,誓与鞑虏永世仇!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④ 遗世逃名志

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天地昏灭间,朱耷茫然四顾:功名利禄已是过眼云烟,何处才能求得一方安身之所?

或许是佛祖冥冥中的指引,这一场生死大逃亡的落脚点最后定格在了鹤林寺。鹤林寺主持弘敏法师心怀慈悲又慧眼识珠,甘冒风险收留了八大山人。自此以后的三十多年,朱耷开启了他出家为僧的漫长生涯,而弘敏法师也将成为他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代高僧,弘敏 “天资高朗,机锋迅彻;道行精深,慈悲度人”。两人几乎是一见倾心,相互引为知己。鹤林寺的青灯古佛下,他们常常彻夜长谈,论诗文,辩佛理,教学相长。朱耷悟性极高,良好的个人修为使他在禅林进步迅速,很快竖拂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有一百多人。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夜已深,宁静清远的寺庙内,一间禅房里透出微弱的光亮。僧人端坐良久,神情萧离,忽而眉间微蹙,站起身来望向窗外皎洁的明月。这么多年的颠沛流离,他终于得以暂时歇息内心的恐惧和疲乏。就像一只受伤的小兽一般,能躺下来舔舐曾经的伤痕累累。那位英姿奋发、恃才傲物的贵族青年早已死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介籍籍无名、身世不详的佛门弟子。不悲不喜,无忧无惧,物我两忘,这不正是佛祖所教诲的吗?

然而,他的灵魂始终还是孤独的。生命嬗变中的种种乱象早已在他的心里碰撞、积聚起巨大的能量,心头就像岩浆勃勃的火山口,炽热地寻找着一个喷发的时机。他有些不知所措,想诉又不可诉,欲言而不可言。在这种焦灼而痛苦的情绪下,他拾起了过去的那支画笔,开始跨出通往艺术巨匠的第一步,完成了《传綮写生册》。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康熙十三年的端午后,某一日老友黄安平欣然为朱耷画了一幅《个山小像》, 画中之人 “相貌清矍,微须,著宽袍,带斗笠,登双脸布鞋,不作和尚、道士装束,有林下散人文士风度”。八大对这幅画像十分的钟爱,此后四年的时间里陆续题跋其上。

自大明覆灭后的隐姓埋名,他用一方 “西江弋阳王孙” 的朱文大印首次向世人表明自己天潢贵胄的身份。

实在是沉寂太久了!荒岭野寺的末代王孙感到了一些了然无趣。此时清廷对前朝宗室的政策已缓和许多,朱耷逐渐萌生出了还俗的念头。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画像四周共计九段题跋,其中六段是八大所作,三段为朋友所题

⑤ 哭之笑之

山人面色微頳,丰下而少髭,好饮而量浅,贫士山僧、市井屠沽、有具酒邀请辄往,往辄饮,饮辄醉,醉辄歔欷流涕,或备纸笔,牵袂捉矜索画,则墨渖淋漓,不经意挥酒,忽作云山,忽作竹石,无所爱惜。— 邵长蘅《八大山人传》

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古时文人墨客每每酒后豪兴所致,口吐锦绣章,妙笔生华彩,不失为风雅之举。但下面这样的朱耷可就太 “有失风雅” 了!

他身着僧袍,神情恍惚地游走在繁华的街市上,足底一双步履破败不堪,已经露出脚后跟。忽然,他趴在地上痛哭了起来,呜咽悲鸣之声惊得四周树枝上的鸟雀都振翅欲飞。哭了一会儿他又跳起来仰天大笑,长呼短叹,众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他在前面踉跄而行,长袖乱舞,身后一帮小孩追逐嬉闹,嘻嘻哈哈地叫嚷着:快来看这个疯癫的僧人!

哈哈,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我哭,哭我万里河山沦丧于鞑靼异族,哭我大明基业一朝灰飞烟灭,哭我骨肉亲朋葬身于血山火海;我笑,笑这满清王朝终会崩塌殆尽,笑这世间万物皆为因果循回,笑这残躯败体不过是尘埃一粒!

康熙十八年,临川县令胡亦堂邀请朱耷前往作客。此后近一年时间里,众人相与作画下棋,赏月看花、饮酒游历。朱耷有时高谈阔论,言词毫无障碍,有时却又口吃言哑,颔首示意,甚而以书代口。而某天夜里,他的疯癫又发作了,这次更为严重。朱耷撕碎了身上的僧袍,一把火将其烧成灰烬后独自上路,硬是从临川徒步走回南昌,两地相距上百公里。后来他便就此还俗了。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⑥ 一室寤歌谁人闻

朱耷还俗后以售卖字画为生,程廷祚记曰:山人遣兴作画,任人携取,人亦不知贵。府君为之谋,挂山人画于壁间,题笺曰 “公画超群轶伦,真不朽之物也”。

写下《八大山人传》的邵长蘅对朱耷仰慕良久,于是通过朋友约好在一山寺相见。约会之期届至时,天公不作美,暴雨大作,他本以为会改期,孰料山人如约而至。二人夜宿寺中秉烛而谈,窗外狂风呼号,雨声急促,像是在即兴伴奏。

曾经有一个县令向朱耷索求屏画四幅,他以为四幅屏画或为春夏秋冬,或为渔樵耕读,大俗之至,只肯画三幅。

朱耷以一幅《孔雀竹石图》嘲弄时任江西巡抚的清廷大员宋荦,两只形貌可鄙的孔雀踞于危石上,翻着标志性的白眼,尾巴上有三根参差不齐的翎毛。画上题诗一首: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孔雀立于危石之上,暗喻清王朝根基不稳,随时都有颠覆之危。“三眼花翎” 则是影射溜须拍马的清代官员。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故求其画者,多索之醉中,且多就山僧屠沽之徒购得,若显贵以数金易一木石,蕲不予,性情如此”,朱耷襟怀浩落,抗节高义,常常兴之所至,泼墨挥毫,画出的画任人拿走。晚年他在南昌城郊搭建了一所草房 "寤歌草堂",此时已病体缠身,穷困潦倒,衣食窘迫甚而灶内无米,不禁发生难死易之感慨:"凡夫只知死之易,而未知生之难"。

叶丹作《八大山人》一首,描述此番景象: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吱呀一声,推开那间破败潦倒的草屋,我只看到窗外的野草遮挡得满室幽暗昏沉,尘灰四下飞扬。那位一生都在残山剩水间飘零的老人最终落个 “零落种瓜”,谁又能真正看懂他笔下那些千古一谜的诗画呢?

公元 1626 年,朱耷出生于南昌皇亲贵胄之家,80 年后,他在孤寂清寒中死于城郊寤歌草堂。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⑦ 墨点无多泪点多

中国画遵循的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审美理想,即重传神写意、重空灵、追求象外之境,推究这一审美理想的成因,与作为哲学基础的儒、道、释思想有着深远的关系,老子"有"、"无"、"虚"、"实"的思辨,庄周"得意而忘言"的超脱及孔子"志于道,居于德,报于仁,游于艺"的理念都给予中国画艺术以意蕴,其思想内涵与审美取向构成了传统绘画的基础,使得中国传统绘画有了简拙、淡远、虚静的特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模糊美》

八大山人笔下描摹了花卉、果蔬、禽鸟、畜兽、怪石、山水等丰富多样的题材,造型堪称夸张奇特,笔墨凝沉刚毅,风格奇雄隽永。诸多山水花鸟画幅中经常有大量的留白,虽只有小鱼一条,却似游戏水中;虽只有枯枝几根,却似林繁叶茂;虽只有残荷两支,却似萧瑟满塘…… 正是这种简疏旷达和惜墨如金,却以少胜多,以空为满,艺术张力十足,既意韵十足,又予人以充分的想象力。

结构越单纯,表现律动美越容易。画上表现出的律动美,本身即要求削除所有与 此统一概念毫不相干的景物。要看极端印象主义艺术极端的例子,在八大山人的一只 鸡和一条鱼上,或是石涛的果园上,都很容易看出来。不管画的是鱼、是鸡、是鸟, 八大山人的艺术可以看做是用最少的线条、最少的墨,表现最多的内容的艺术。— 林语堂《苏东坡传》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朱耷曾有一首自题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好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寥寥七个字便勾勒出他穷尽一生创作的那些艺术作品所托寓的精神内核!

他如何能忘却八旗兵的淫虐暴行?他如何能忘却大明王朝的烟消云散?他如何能忘却自己的高贵出身?但一介文人,不能征戈厮杀恢复家国天下,但他也从未妥协,决不奴颜婢膝。他另辟蹊径地把自己的抗争、呐喊和关于人生的思考,都转移到小小一只画笔上,画笔就是他的武器!他挥毫泼墨,将自己的满腔悲愤洒落于书画之中,泼洒出去的是自己殷殷的血和泪。他的画布是曾经的大好河山,笔下的枯枝衰草、残叶丑石、寒江怪禽、游鱼走兽都满满地吞吸了他的血和泪,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听,那些泛黄的纸张上,狂风在呼号,波涛在汹涌,鸟儿在悲鸣,野兽在哀嚎…… 这些声音百余年来仍是振聋发聩,真切愈胜,那是八大山人永难释怀的魂灵在怒号,在悲鸣!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⑧ 结语

弗兰克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

纵观朱耷的一生,有过凄惶匆遽的避祸于深山,有过清静无为的遁入空门,也曾佯狂买醉,也曾孤标自傲,但他始终未曾放下过手中的一支画笔,始终凭籍笔下的各种形象来睥睨着眼中这个污浊的世界。他将自己的切肤之痛和巨大的苦难都转化为艺术的来源和力量,他通过艺术找寻回了曾经被剥夺的尊严!他终在艺术的天地之间获得了一方安宁之所!

恍惚间,能看到八大山人茕茕孑立,正在挥笔疾行,铁画银钩,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地洒落着他的激情,多少世事沧桑,全部一个个白眼翻回去!

朱耷:家国沦亡与艺术创作碰撞下的“白眼”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