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白銀貴還是黃金貴?

木易方然


當然是黃金貴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呢?

估計你是混淆了古籍中,“金”和“黃金”的區別吧?過去古書特別是周朝,往往賞賜大臣就是“數千金”“一萬金”,讓人覺得是不是當時金很便宜啊?

其實這是個誤會,先秦文獻比如春秋時,古書中說的“金”,多半指銅。如楚國賜“金”給鄭國,要對方保證:只制樂器,不造兵器。可見這裡的“金”指的是銅。

但“金”有時也指黃金。如戰國及漢代的文獻中,“一金”常指一斤黃金,與一萬錢等值。當時的一萬錢可買米五六千市斤,按時下米價,約合人民幣一萬二至一萬八。——只是漢代的“斤”為248克,照此折算,當時一克黃金僅合50多元,儘管純度不高,這個價格還是低得驚人。

金價在東漢以後開始上漲,至西晉文獻中,“一金”的含義已由“黃金一斤”降為“黃金一兩”,價值在六千到一萬錢之間。唐宋元明清諸代,黃金多用於賞賜、饋贈、納稅、捐獻,也用於大筆軍政開支或儲藏保值,但始終不曾在民間流通,用作貨幣。

由唐至明的一千多年裡,黃金的價格大致穩定。雖因戰爭等原因偶然上漲,但大多時候,金銀比維持在1:5左右,至宋初為1:6.52。

但是隨著歐洲人在新大陸上發現儲量豐富的銀礦,引發了世界範圍內的銀價暴跌。明中期,金銀比為1:7.5左右。

到了明末,金銀比為1:10左右,清乾隆時為1:14左右。

到19世紀末,隨著列強採用金本位制,黃金成了貨幣的戰略儲備保值工具,則金價暴漲,基本翻了一番,達到1:20。

而到了民國,因為戰亂和民國使用銀本位,加上金礦開採儲備少,金價不停上漲。到了1930年代,金銀比已經到了1:30以上了。至於現在,金銀比更是超過了1:40。應該說整體以來,黃金確實是不斷上漲的。


天刑17


在西漢,一斤黃金只能換三斤白銀;在魏晉,一斤黃金已能換十斤白銀;到了北宋,一斤黃金可以換十三斤白銀;而在鴉片戰爭前夕,一斤黃金已經能換三十斤白銀。

黃金會越來越值錢,一是因為黃金的開採速度遠遠比不上白銀,二是因為國際上的金銀比價一直超過中國,所以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銀運到中國,再換成黃金運出去,使中國的銀價越來越低,金價越來越高。

擴展資料

計量黃金重量的主要單位為:盎司、克、千克(公斤)、噸等。國際上一般通用的黃金計量單位為盎司,我們常看到的世界黃金價格都是以盎司為計價單位,1盎司=31.103481克。

古代由於計算方式不同,斤和克的換算在不同朝代也不同。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好的嗎我看了


肯定是金啦,舉個例子。

和珅被抄家的時候,包含金銀的有以下清單(當然我不確定我查到的數據是否確鑿):

赤金60000兩

大金元寶(一個100兩)100個

小銀元寶56600個

銀錠 9000000(900萬個)

......

孰輕孰重,和大人心裡有數。

和大人那麼有錢,怎麼不都兌換成金的呢[捂臉][捂臉][捂臉]



一點熱愛


其實在中國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工藝落後,黃金白銀自然界分佈稀少,開採難度和提煉難度大。所以黃金白銀都是非常珍貴的,而且黃金白銀的賣相也跟我們想象中的不一樣,不是影視劇裡面看到的,不管是黃金還是白銀都是外觀整潔亮麗。

其實黃金白銀在古代由於長期流通,往往外觀形狀並不是那麼規則。黃金在流通過程中,由於百姓缺少分辨真假黃金的辦法,往往都是根據黃金的物理特性,放在嘴裡咬一下,能咬出牙印的就是真黃金,所以黃金是很難保存如初的。

白銀由於它的化學特性會氧化,長時間流通的白銀往往都是黑色的。而且白銀並不是一開始就跟黃金一樣是流通貨幣,剛開始的時候白銀往往是作為裝飾品用的,一直到漢代的時候才慢慢轉變為流通貨幣的。

並且白銀的價值在中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歷史的推進逐漸貶值的,在漢朝時期一兩黃金大概是五兩白銀的價值,而到明清時期由於大量白銀流入,一兩黃金可以抵十兩白銀的價值了。

不管是黃金還是白銀,在古代都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擁有的,大部分窮苦百姓的主要流通貨幣是銅幣,所以說在古代不管是黃金還是白銀都是非常珍貴的。如果光看價值體現的話,在中國古代黃金的價值一直是遠遠高於白銀的。


想跟你聊故事


在古代形容人們很土豪,很有錢,一般會用家財萬貫來形容。在有的話本(古代的小說)中,我們也經常看到家財萬貫和紋銀千兩這兩個詞連用。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家財萬貫,到底是多少錢呢?家財萬貫和紋銀千兩,哪個是更有錢呢?

這個就要從我國古代貨幣的歷史源頭來說起。老祖先最早是以貝為幣,所謂的貝,就是海邊的貝殼啦。然後慢慢過渡到金屬貨幣時代。古代的金屬貨幣,材質金銀銅鐵鉛都有。而價值也是黃金最貴,白銀次之,銅再次之,下面就是鐵和鉛了。這當中流行最廣泛,年代跨度最多的是銅幣。

銅幣的形狀也是多種多樣。最早的銅幣跟貝殼一個樣,是仿照貝殼鑄造的,也稱銅貝。然後戰國時代是各種形制並存,刀幣鏟幣等等形狀都有。秦朝統一六國之後,也推行了統一的貨幣樣式,那就是一個圓形,中間有個方孔。所以古人也以“孔方兄”代指錢幣。這種銅錢樣式一直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清朝光緒年間方才開始大規模鑄造銅元,也就是圓形中間無方孔的形式。

貝幣

銅貝

從秦朝開始,一直到清朝,一直流行方孔圓形銅錢。銅錢很多怎麼辦?不容易攜帶,清點還不方便,於是古人就用一條繩子把一千個銅錢串到一起,稱之為一貫。在有了方孔錢之後才有貫的說法。而且貫是比較官方的說法,民間一般稱呼一貫錢為一吊錢。

而黃金價值太高,在古代並非流行的貨幣。白銀和銅幣才是古代貨幣的雙子星。銅幣價值低,在生活中大量使用,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重量十足。提著兩貫錢去逛街?那需要身體很好的漢子才行。因為如果一枚銅錢以4克計算,則一貫錢的重量足足有8斤,2貫就有16斤,等於提著兩個啞鈴去逛街了。

所以古人也很聰明,他們出門的時候如果是要買多些東西,就會攜帶白銀。白銀跟銅錢一直存在兌換的關係。這個兌換比價,在古代不同的年代不一樣。在某些時候,市面上銅多白銀少,那麼白銀兌換銅錢的比價最高有3200,也就是一兩白銀兌換3200文銅錢。在某些時候,市面上銅少白銀多,那麼白銀兌換銅錢的比價最低是800,一兩銀子兌換800文銅錢。

丁丑年 大明元寶 四十八兩

所以即使按照3200文的比價計算,紋銀千兩也就是可以兌換3200貫銅錢。而按照800計算的話,紋銀千兩等於800貫。正常年景的兌換比價大概也就是1000多文。所以這樣計算的話,家財萬貫是要比紋銀千兩值錢得多。看到這裡,朋友們是不是有點收穫呢?!


農民李元霸


白銀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種貴金屬,在中國古代不但能夠做各種首飾,還把它當成了貨幣使用。到了清朝我國還把白銀當成了主要貨幣來使用,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有關白銀的故事。

人類很久之前就已經在地球上發現了白銀,在現代人看來黃金的價值肯定是高於白銀的,但是遙遠的古代人們可並不這麼認為。原來白銀因為其特殊的化學性質,雖然在地球上的儲量遠比黃金要豐富,但是它被人類發現和應用的時間要晚於黃金。在幾千年錢,人類開採銀礦並不比金礦簡單,物以稀為貴,這也使得白銀的價格甚至比黃金還要貴!

考古學家在古埃及的法典中就發現了有意思的規定,埃及人開採的白銀比黃金還少,因此當時白銀的價格居然是黃金的兩倍!即便是到了幾百年前,在一些白銀儲量稀少的國家,白銀的價值也和黃金差不多。比如說到了17世紀,日本的黃金和白銀價格還是對等的,要是能夠穿越到那個時候拿白銀去兌換黃金恐怕是要賺翻了!

中國古代也一直把白銀當成了主要的流通貨幣,但實際上白銀在古代的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也比較高,相當於現在面值特別大的鈔票,購買力也很大,因此一般的平民百姓買東西根本用不上白銀。歷朝歷代雖然都使用白銀作為貨幣,但是因為通貨膨脹、度量衡等原因,導致咱們無法知道古代白銀的價值,在中國的很多歷史著作中,為了清晰的表示貨幣的購買力,往往使用糧食的價格衡量。糧食作為生活必需品,價格的波動並不是很大,而且古代官員的俸祿很多都是糧食,通過古代的糧食的價格可以大致推算出白銀的購買力和價值。

以唐朝開元年間為例,但是一斗米的價格為5文錢,一兩銀子可以折算成1000文銅錢,也就說一兩銀子可以購買200鬥米,也就是20石。唐朝1石約為現在的59公斤,也就說1兩白銀能夠購買59*20=1180公斤大米,以現在一斤大米1.75就算可以算出,唐朝的一兩白銀大約相當於現在4000多元人民幣的購買力!所以說古裝劇中,動不動就拿白銀購買東西顯然是不合理的,就算是通貨膨脹再嚴重,作為硬通貨的白銀在古代購買力也非常大。當然了宋朝之後隨著白銀產量的增加,白銀的購買力也逐漸降低,明清兩代才把白銀當成了主要的流通貨幣。在此之前人們要是出去買東西拿出白銀,怕不是會被當成傻子啊!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我覺得這個問題翻譯過來就是“你覺得人民幣值錢還是美元值錢”

猛的一看是個問題,仔細一琢磨,沒啥意義。金銀比按1:5,五兩白銀合一兩黃金。這麼說同等重量相比黃金要貴。從物品稀有的程度來說,黃金比白銀要少很多,更貴。

但是這個問題缺少了量詞啊。並且還強調了古代。一萬兩白銀跟一兩黃金你說哪個貴啊。並且不只是古代,現在也是這麼個情況。

所以啊,同等重量的金銀相比,還是黃金的價值要高





趕不上趟的農民


看現在黃金價格就知道古代黃金的珍貴,俗話說金銀銅鐵,金排第一位,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彰顯黃金的價值。各地出土的金器皿比如:海昏侯墓出土的馬蹄金,麟趾金,何家村出土的金器,法門寺出土的金器,還有大量的鎏金器皿,都說明古代黃金的珍貴,另外黃金價格高用不起又想得到黃金的效果,古代的工匠就發明了鎏金技藝:銀鎏金,銅鎏金,還有鍍金,金銀錯,金絲鑲嵌,漆金,描金等等工藝!有的工藝發展到現在都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說明古代的黃金的珍貴,當然現在的黃金價格依然硬挺,相信以後也是如此!


長風破浪直掛雲帆


在我國曆史長河裡,歷朝歷代,不但黃金開採少,白銀開採也少,不但黃金貴,白銀也貴。


折柳tj


從古到今,當然是黃金比較昂貴。黃金金屬因為開採,與製造比較複雜;且黃金比較稀,物以稀為貴,黃金比白銀貴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