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不適合居住的地球》番外篇

番外篇比較長,希望可以為了讓我們認真瞭解一下我們居住的地球,把這篇文章讀完,謝謝大家。


大家好,我是蔡書騰。這一集可以算是《不適合居住的地球》這本書的番外篇,準確的講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後的一些胡思亂想。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相信每個瞭解到溫室效應的嚴峻現實且不願放棄希望的朋友,都免不了思考自己能夠做些什麼或者間接推動一些什麼。


我有一個判斷,那就是二三十年內,關於如何應對溫室效應,將會成為全球主流社會最為關切的問題,沒有之一。不過到那時候才琢磨這個問題,已經有點晚了。所以,不如我們現在就開始好好想想可以從哪些角度參與和推動社會對氣候問題的關注。


一、建立一個研究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的興趣小組


氣候危機的應對至少可以分為兩個不同領域,一個是減緩,一個是適應,兩者之間並沒有矛盾,而且都很重要。"減緩"我們比較熟悉,比如減少碳排放和改進碳捕獲技術,從根本上降低氣候危機的速度與規模;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第二個領域"適應"可能大部分人比較陌生,那就是如何在危機到來時更好的生存下去,畢竟我們現在已經無法完全避免氣候危機,沿海城市修建防洪大壩、企業研究如何捕捉變暖帶來的產業機會、個人考慮溫室效應下的就業、投資、遷徙問題,這些都屬於適應的範疇。


最近幾十年來,關心氣候問題的人大部分把精力放在"減緩"的努力上,不過,隨著危機漸漸加劇,"適應"也逐漸被提上臺面。


例如,2018年10月,比爾蓋茨、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以及世界銀行前首席執行官喬治艾娃共同組建了全球氣候適應委員會,該組織的成立便是為了確保社會和經濟體系能夠經受住氣候變化的後果。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國內目前也有一些組織和個人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適應"的問題上,2020年1月,雄安就主辦了"雄安新區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與適應"這一主題的學術論壇。不過總的來說,這一領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


因此,我想成立一個適應氣候變化研討小組,聚集一批關心這個問題的人,一起研究與探討個人、企業、城市甚至國家在氣候危機到來時如何更好地生存。


由於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領域,我相信任何願意承擔氣候變化的責任和願意思考的人都能貢獻自己的智慧——無論你眼下是否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所以我邀請所有對此議題感興趣的人、包括只是想來圍觀一下的人共同加入這個小組。


二、打造國內甚至亞洲首個"零碳城市"


中央政府對於氣候變化問題其實是蠻重視的,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由總理擔任組長,規格非常高,同時幾乎所有的國務院組成部門都是這個協調小組的成員。


但在地方政府的層面上,還沒有把應對氣候變化提到最核心的位置。


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地方政府過去幾十年的核心任務都是發展經濟。不過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現在國內一些城市其實已經基本具備了打造低碳城市的條件,既有能力也有責任成為這方面的先行者。


這其中我最寄予厚望的城市,當然便是在40年前引領改革開放大潮、在去年被中央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這一重要使命的深圳,它也是我所居住與熱愛的城市。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李迪華在會上題為"適應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規劃"的特邀主題報告。


目前,有一批西方城市正在力爭打造成為"零碳城市",也就是指碳排放趨近於零的城市。實現零碳城市的途徑,通常有兩種不同理解:


一種是碳中和,通過植樹造林或購買碳信用等形式抵消城市碳排放來實現零碳;


另一種更為嚴格的定義,要求城市運行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通過"零碳交通"、"零碳建築"、"零碳能源"、"零碳家庭"等城市功能系統的"零碳",獨立、真正實現零碳排放。


很多人認為零碳城市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實際上,隨著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成本逐步降低,城市大規模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已逐步變成現實,100%可再生能源城市也不再是願景。眾多零碳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不斷出現。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圖片來自英國政府


例如,英國的西格馬零碳排放住宅與"自維持"住宅、德國巴斯夫"三升房"等各種類型的零碳建築,以及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普及,使得零碳城市建設的條件越來越成熟。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當眾多城市的能源消費以可再生能源為主,並積極採取其他碳中和舉措時,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接近或實現零碳城市的目標。


目前,英國的倫敦、挪威的奧斯陸、丹麥的哥本哈根、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等城市都在爭取2025年以前成為零碳城市。當然,這些城市所在的國家早就步入發達國家的行列。據我瞭解,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有城市追求"零碳城市"的目標。

克里希-巴蒂尼奧勒(clichy-batignolles)生態區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克里希-巴蒂尼奧勒(clichy-batignolles)生態區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是,深圳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而且同時肩負著向世界展示中國發展水準和引領國內城市發展潮流的重任,更不用說溫室效應對於深圳這座位於熱帶和亞熱帶交界的沿海城市有嚴重的影響,颱風山竹就是這種劇烈影響的一個前兆。


三、開發"低碳生活"遊戲


減緩溫室效應需要每個人的參與。事實上,許多人是曾經關注過這方面的講座、視頻或文章,一般這類主題的內容會在最後建議大家少吃肉、少開車、少浪費電等等,也許你當時有所觸動,確實過了一兩天甚至一兩週相對低碳環保的生活,然後呢,由於你得不到及時的正反饋,你會覺得這麼做意義不大,過幾天朋友找你吃烤肉,你可能二話不說開著車就去了。

那麼,如何激勵大家把低碳生活變成為一種長期堅持的習慣呢?


最好的答案也許就是"遊戲"。我之前講過一本書,叫做《遊戲改變人生》,就是用一種遊戲化的思維應對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作者甚至開發了一款這樣的app。


既然遊戲可以改變人生,當然也可以改變世界。遊戲有效的一個原因是可以給你帶來立即的正反饋,比如你今天走了四萬步,排在好友計步器的第一名,你可能會覺得很有成就感,虛榮心也得到了滿足。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款遊戲,可以比較科學合理地統計你一天或一週比同一個城市的平均水平少排放了多少碳,還會告訴你這相當於多少南極的冰塊免於融化,多少數量的動物免於死亡,你知道自己在好友中的表現排行第幾。你還可以通過這款遊戲與幾位朋友組隊,形成互相監督的機制,然後與其他線上團隊進行pk。


總而言之,把遊戲的各種元素都吸收過來,打造一款可以激勵普通人過一種低碳生活的新遊戲,效果至少會比一場有關溫室效應的講座更強大。目前支付寶的螞蟻森林已經具有這類遊戲的雛形,不過還有很多改進空間。


如果一定要讓我再選一家遊戲公司來承擔這款遊戲的製作任務,我希望是騰訊。首先,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其次,騰訊的QQ和微信幾乎覆蓋了每一箇中國人,如果騰訊官方願意製作與推廣這樣一款遊戲,那麼效果應該相當顯著;最後,騰訊本身就是非常優秀的遊戲設計公司,一定可以設計出比我剛剛粗略構想的精彩百倍的遊戲。


手動@騰訊


四、設立超級獎金


如果說遊戲是一種重要的激勵手段,那麼另外一種不可忽視的激勵手段無疑就是錢了。國內很早就有環保方面的公益基金會,比如阿拉善SEE基金會。不過我希望的是社會有識之士出資設立一個專門獎勵對於減緩碳排放或負排放有非常突出貢獻的個體和團隊。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數據來源:WIND 華夏基金 截至2017年6月26日

氣候變化的威脅極其嚴峻,要想大幅降低碳排放,我們可能需要有天才的頭腦設計出某項前所未有甚至驚天動地的技術,或者創造出某個意想不到、效果顯著的機制。


這就如同20世紀美國著名農業科學家博洛格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幫助下開發了一批高產、抗病的小麥品種,據估算累計拯救了全球10億人的生命。我們當然不能把所有希望寄託於再度出現一個這樣的天才或奇蹟般的技術,但我們也不能放過任何一個這樣的可能性。


假如有某個人或團隊設計出一項新技術或新機制,根據嚴謹評估,這項創造有極大可能在短期內使全球的碳排放下降0.1個百分點甚至1個百分點,那麼發明者可以獲得上千萬元甚至上億的鉅額獎勵。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麼做真的不排除刺激某種開天闢地的新發明的誕生。


當然這純粹只是我的幻想,發明創造的過程相當不易,我自己也沒有能力與財力成立這樣一個基金會,更加不瞭解這種類型的基金會是如何運作的。但如果有大佬願意牽頭組建和募集到上億的資金,成立這麼一個超級獎金,並且建立合理的運作機制,那麼我自己願意捐20萬給這個基金會,20萬雖然微不足道,但也相當於我講書這三年的全部收入或一整年的工資收入。


五、知識服務大咖積極參與


我雖然是一名知識服務者,但是影響力微不足道。而在中國有一批知識服務的大咖,比如我非常尊重的羅振宇和樊登,他們的影響力已經接近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了傳統媒體,


他們影響的都是中國的精英階層,可以說,就是碳排放水平最高的那群人。


羅振宇老師有談到過溫室效應的問題,得到的邵恆頭條近期也有兩期節目專門講到了溫室效應,一期關於臨界點,一期關於蝗災,對此值得點贊。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我希望這批知識服務的明星大咖未來能夠更加關注溫室效應的問題,在這個話題上積極發聲,推動社會精英關注與思考這一問題,畢竟這是未來幾十年最不能忽視的大趨勢,比人工智能、區塊鏈、中美貿易等問題都要更加重要。


六、明星持續發聲


有一個群體比知識服務群體的影響力要更大,那就是娛樂界明星。一提到明星,可能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個群體應該不會關心什麼溫室效應的問題。


但其實有一部分明星也充滿了社會責任感、人文關懷意識和公益精神,這裡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韓紅、李連杰、袁立、古天樂、陳坤等。


這裡說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美國明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我們都親切的叫他小李子(當然現在更像老李頭了)。大家都很熟悉他的熒幕形象,但可能不是有太多人知道,最近二十年來,小李子把除了拍電影之外的幾乎所有時間都投入於推動氣候變化在內的環保事業。


早在1998年,小李子就成立一個基金會,旨在保護野生自然環境,緩和人與自然的關係。2007年,他擔任紀錄片《第十一個小時》的製片人與旁白,這是一部關注溫室效應的優秀紀錄片。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紀錄片《第十一個小時》


2014年,他被聯合國任命為"和平使者",重點關注氣候變化問題。2016年,他代表公民社會在《巴黎協定》簽字儀式的開幕式上致辭。如果你登錄小李子的官微,可能以為他的職業不是演員,因為你看到的幾乎全是他努力宣傳氣候問題、推動減緩氣候變化的點點滴滴。


我希望國內也有明星能夠向小李子學習,即使只是做到他的十分之一。這不僅僅是拍一個公益廣告那麼簡單,而是持續地關心與呼籲、推動有關的事業。


想象一下,如果是娛樂界的扛鼎人士,比如劉歡、汪峰、周杰倫站出來,成立一個"中國明星關注氣候變化聯合會",以其號召力吸引各路明星加入,參與的明星必須完成一定的承諾,比如每年接拍多少支環保主題的公益廣告,身體力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並通過社交媒體持續引導自己的粉絲加入這一行列,那麼影響面、覆蓋面將會非常之大。


七、最強大腦聚焦最難問題


談到明星和娛樂節目,這幾年有一個我一度蠻喜歡的節目,它的開場白你一定很熟悉:中國的最強大腦在哪裡?在這裡!這個節目挖掘出了一大批智商超群的腦力明星,他們在節目裡的表現令我們凡夫俗子歎為觀止。


當年在看這個節目時我就常常想,如果把這群人聚在一起,共同解決一些人類社會面對的難題,或許真能琢磨出一些讓人稱道的解決方案。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當然,溫室效應這個問題太龐大、太複雜,牽扯麵太廣,即使把全球最聰明的頭腦都湊到一塊,也未必能有什麼好主意,我們也沒有權力要求這些腦力明星們必須湊一塊研究某個特定的問題,但我在這裡就是表達自己的一種期望,希望部分腦力精英能夠關注與研究氣候問題的應對之道。


八、科學界與主流媒體積極合作


在氣候變化的問題上,科學界顯然是最有發言權的。不過就我這樣一個普通人的觀感而言,國內科學界在這個問題上的發聲是不足的,而且似乎也沒有成立類似氣候問題科學聯盟之類的團體。


我非常希望看到國內主流科學界可以聯手果殼、知乎、騰訊、豆瓣、抖音等大的平臺,時不時推出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科普專題,以顯著提高公眾的認知。


我的八個天真的想法就分享到這裡,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如果想要聯繫到作者,可以私信我。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這裡是樸柒小世界,希望在這裡,我們可以一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