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洗手是如何成為人們的習慣的?

今天的我們都知道飯前要洗手、便後要洗手,原因是洗手這種行為能夠有效降低感染疾病的幾率。

這些是誰告訴我們的?答,是父母長輩和學校老師。

那麼又是誰告訴他們的呢?答,是醫生和科學家。

實際上,人們直到19世紀才意識到經常洗手能夠有效預防病菌的傳播,美國和歐洲的一些醫生在給病人看病之前或是在其他情況下都會洗手。匈牙利醫生Ignaz Semmelweis、美國醫生 Oliver Wendell Holmes、英國護士Florence Nightingale(就是著名的南丁格爾護士)在這一時期都認識到醫務人員自身的衛生狀況可能對患者產生影響。

匈牙利醫生Ignaz Semmelweis於1844-1848年間在維也納總醫院工作,這家醫院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進修醫院之一,由於這家醫院的產科過於龐大所以被分成了兩個分部,一個給醫生和學生使用,另一個給助產士和她們的學生使用。


勤洗手是如何成為人們的習慣的?

Ignaz Semmelweis 醫生

Semmelweis醫生髮現,醫生分部那邊產婦難產死亡率要高於助產士分部,根據2013年發表在《皇家醫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顯示,該醫院在1840年到1846年之間,助產士分部平均每1000個產婦中出現了36.2例死亡病例,而醫生分部平均每1000個產婦中要出現98.4例死亡病例!

開始Semmelweis醫生以為是因為只有醫生分部的病房外有牧師經過,產婦是聽到牧師祈禱時響起的鈴鐺聲而心生恐懼才導致其死亡的。於是他讓牧師不要再從產婦病房門外經過,可是結果並沒有什麼變化。

到了1847年,Semmelweis的同事Jakob Kolletschka去世,在給後者屍檢的過程中,他發現死者是由於生前手術時曾經割破了自己的手指而被感染致死的。再聯想到醫生有時會在屍檢完畢之後就去給產婦做手術,Semmelweis便大膽地認為醫生分部產婦死亡率偏高的原因正是醫生在屍檢時所攜帶的細菌感染了產婦,導致其死亡。此後他開始要求醫生在屍檢後用氯化石灰洗手,事實也證明了這項要求的正確——此後醫生分病房產婦的死亡率降到了和助產士分病房幾乎一樣的水準。

雖然Semmelweis醫生的對於產婦死亡的原因的推測並不是正確的,他的論文也被認為寫得並不好,但他所提出的觀點卻讓人們意識到醫務人員自身衛生狀況對患者的重大影響。順便一提,包括維也納總醫院在內的大部分醫院在當時都拒絕接受Semmelweis用氯化石灰消毒的提議,維也納總醫院甚至還炒了他的魷魚,這位醫生最後是在避難所中被人毆打致死的。

1843年,美國醫生Oliver Wendell Holmes發表論文稱醫生的髒手可能會導致兒童發燒;英國護士南丁格爾在她1860年出版的《護理筆記》中寫道“每個護士在白天都應該勤洗手”


勤洗手是如何成為人們的習慣的?

Oliver Wendell Holmes 醫生


勤洗手是如何成為人們的習慣的?

現代護理學的奠基人——南丁格爾 護士


但是,當時的大多數人包括醫院對於這些發現和言論都不屑一顧,也沒有多少人會培養經常洗手的習慣。

洗手的重要性一直到科學家發現微生物的存在才為人們所重視,科學家認為某些疾病和傳染病是由我們所看不見的微生物所造成的,英國的外科醫生Joseph Lister要求外科醫生在不同患者的手術間隔期間洗手並對手術工具進行消毒,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此後,醫務人員必須勤洗手才真正被作為規定而確立起來。


勤洗手是如何成為人們的習慣的?

Joseph Lister 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