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本質就是記錄,這個觀點對嗎?

桂林舞秋山


隨著科技的進步,攝影的門檻越來越低,可拍攝就如同寫字一樣,會寫字並不代表會寫作,能稱為攝影人的就如同作家一樣,攝影人的拍攝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帶著一定觀點的創作。如何把自己的觀點系統的表達出來呢,作為攝影人的你最好牢記下面4個必須:

一,攝影人必須要有想法

不要隨意拍攝,每拍攝一張照片都要問自己為什麼要拍。或許一開始的想法並不成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就會產生更完善的、更有深度的理解。

比如一棵樹的作者在最初拍攝這棵樹時可能沒有想到以組照的形式表現時間,但他定然是發現了這個場景的有趣之處才會反覆拍攝。如果只是隨意的按下快門,相信他不會連續3年拍攝同一個場景。

二,必須能從平淡的景色發現意義

很多攝友喜歡長途跋涉,去名山大川拍攝,如果是旅遊,那麼當然去看一看沒見過的景色為佳,但如果是搞攝影創作,自己熟悉的景物,身邊的景物更具優勢。

原因在於你可以把一個場景瞭解透徹,當你對一個場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就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景象,產生別人想不到的內容。

三,必須能從場景中找到形式感

無論是一棵樹,還是一扇窗,雖然很平淡,但畫面是有美感的。這種美感屬於形式美。

形式美感的培養要從基礎的構圖開始練習,當你能夠熟練的察覺到場景中的線條、明暗以及不同材質的區別之後,就很容易找到形式美。

四,必須培養拍攝系列作品的能力

無論是對於社會現象或者是個人思想,甚至是一朵花,一張照片幾乎是不可能完整表現的,所以需要確立拍攝的主題,然後以多張作品,從不同角度、不同時間進行拍攝,儘可能全面的表達出個人的觀點或者是看到的美。





猴哥2305169


又搞到我點子上了。剛發個紀錄片

辛店一一潢川縣最完整的老村落

從潢川縣城沿106國道一路向北行駛大約10公里,過了牛崗集北頭,沿著去辛店村的村村通公路行駛大約2公里,就到了辛店新農村,漂亮的成排樓房,是新農村建設和脫貧攻堅的有力見證。回想30年前我在這裡工作時,曾經是一片荒土崗,如今我認識的人都早已經離開了這裡,什麼叫觸景生情?什麼叫物是人非?什麼叫今非昔比?此時此刻我只相信,時間是歷史長河的發酵劑。歲月易逝,跟著我從辛店新農村往下看:一望無際的楊樹林盡收眼底,古淮河從這裡流淌,腳下就是辛店老村落啦!

你也可能認為:一個老村落有啥好說的,既不是古蹟又沒出過歷史名人,建築年代只不過是上世紀80年代的,如果你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辛店村因緊鄰淮河,莊稼是10年6淹,歷史上是靠救濟過日子,房屋及人畜安全經常受洪水威脅,因為有個好的黨支部,村裡辦個窯場,村民在窯場務工,用磚瓦抵工資,將低窪易澇零落的單戶,統一集中到相對安全的坡上建房。總佔地面積粗略估計有50畝,大小房屋300間,房成排,戶有院,估計當時是經過規劃的。要知道那時候從村幹部到村民,住宅有統一規劃意思,也是一個了不起的舉措。

我們平時去一些景點看到近些年重建的所謂古村落,粗看還行,細看不倫不類,為什麼呢?長、寬、高、出水等比例不協調。真正的老式的起脊房,包括院落的長和寬都是有講究的,總而言之就是讓人看著舒服。辛店老村落雖經近半個世紀風雨,絕大多數基本完好,每戶獨立院落,屋脊出水整齊劃一,牆角垂直一線,稜角分明,包括屋山封椽都十分規範,可以看出當時是很有技術含量的建築隊傑作,絕非普通草臺班子所為。在上世紀80年代在信陽農村絕對算是高大上,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它轉眼間淪落為不咋的,有的在城市買了房,有的搬到了新農村,現在老村落留守的是為數不多的孤寡老人,他們故土難捨,說樓房不接地氣,沒菜園種,上下樓不方便等等。大多院庭荒廢被種上菜,從新農村騎電動車到老村落來勞作和取菜,是一道特有的風景。

因為攝影和個人成長曆程的關係,一切對我來說都是詩和遠方,因為每個人的審美標準是不一樣的。從去冬至今春我多次到這裡造訪,感覺很值得去紀錄。有專家說50年以上的建築就算古建築,它是否算古建築我姑且不論,截止目前像保存這麼好的成片老村落屈指可數了,紅瓦早已停產,紅磚也是價格飛漲,整個村落除一道照明線路以外,其它沒有任何弱電線路,沒裝太陽能和空調,房屋除少數因年久失修脊塌以外,其他的完全當初原貌,這是非常難得的。

辛店老村落何去何從?有朋友閒聊時說開發利用。我說現在的極個別人有錢就任性,不說老傳統建築師傅難以尋覓,很有可能給你害的面目全非。最好的辦法還是各家各戶管理自己的老房子。如果沒有特大自然災害,房屋再站立一百年沒有問題。有些東西都是失去了才感覺珍貴。我是閒人說閒話,人微言輕,看後你只當茶餘飯後養養神。


肖乃寶攝影


某種意義來說攝影的本質確實是記錄,但對我來說,喜歡攝影,不如說熱愛生活或者通俗點說為了錢,為了裝逼??

一是通過照片可以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捕捉到稍縱即逝的感動瞬間。好的照片不僅能記錄當時的畫面,更能記錄當時的氛圍和真實的、不加修飾的情感流露。

二是在拍攝照片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無論是拍什麼事物,都是對這個事物探索的一次過程。比如在拍攝風光、星空這類照片的時候,就是我更深入瞭解太陽、星座的運行規律的機會。

三是對於不善於表達,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文字性的。而通過攝影,逐漸發現一些照片可以表達心中最想說的話以及對這個世界最真切的感受。在我拍攝慾望最強烈的日子裡,我覺得自己和這個世界的聯繫更緊密,並且有很多東西想表達。

用鏡頭記錄下片刻的美好,將瞬間的美以數據的形式長久保存下來,未來的某時某刻,打開相冊,看著尚熟悉或已陌生的照片,重溫近期或遙遠的記憶,是件很幸福的事吧。這世界還有太多的美好,等著我們去發現,去記錄。

在攝影發展初期的先驅者們,正是由於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推動了攝影術的出現和發展。也正是他們富有創造力的發明和創新,加之人們對於還原眼前事物愈發強烈的好奇和需求,激勵了後人對攝影術的不斷探索。 才有了現今社會多元、精彩的讀圖時代。

信息和科技高速發達的當今社會,使我不斷開闊視野,探尋那些令我好奇、驚歎的事物。在拍攝或旅途中,海洋大地星空、變換的地貌、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不知道的動物、植物一切讓我感興趣的東西。與世間萬物,舉案齊眉,尊敬自然的力量。探尋、聽命於神秘的內心世界,記錄下他們。


棕桐樹ZT


攝影的本質是記錄,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能妄加對或錯。我是這麼看的:

1,傳統的攝影的確是記錄。

攝影技術誕生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末期,一位法國畫家路易·雅克·芒戴·達蓋爾首次成功地發明了實用攝影術。人們只是為了記錄當時的生活場景,才創造繪畫、由繪畫慢慢創造攝影。

2,攝影在發展初期,只是繪畫的輔助工具。

人類在沒有繪畫之前,先用塗鴉作為一種圖案標識、標記,才慢慢有了固定的圖,來作為言語的家交流方式,才有繪畫和文字。我們可以這樣說,先有塗鴉才有繪畫才有了攝影,攝影當時還只是一種繪畫的輔助工具。

3,現代社會前期,攝影具備了記錄功能。

照相機的發明,讓人們有了手動記錄畫面的工具,攝影的本質就單純記錄,記錄正一切正在發生的事情。

因此,從攝影的發展史來看,攝影本質特性就是記錄,一種純純粹的像記錄。以前的攝影更多的是一種記錄,在沒有文字以前、沒文本之前,都是用圖形來來記錄重要的東西。

4,信息社會的今天,攝影本質的定義已經多元化。

進入數碼時代以後,特別是手機都被稱為攝影了,攝影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攝影也變得更多元化。攝影不只是黑白,多了色彩的運用,色彩本身就基本語言。

加上現在的攝影運用了光線、運用了後期技術,攝影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多元。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已經的本質不單單是記錄,也可以是藝術、以可以說是商業、也可能是生活藝術等等。





天下視點


我的回答是:不對!

曾經的工作經歷告訴我,“記錄”只是攝影的其中一個部分。

我曾經在新聞單位從事過新聞拍攝工作,也在初中時就開始與相機、相紙,以及顯影水、定影水打過交道。雖攝影與攝像略有區別,但關鍵的一點即“取景”是共同存在的。

無論攝影還是攝像,對攝影、攝像者來說“取景”至關重要。“記錄”是指:把現場發生的人或事或景通過鏡頭客觀、真實地在載體上反應並保存下來。但就“記錄”而“記錄”,忽視了“取景”這一關鍵,保存下來的影像會缺乏主題、雜亂無章。

電視新聞拍攝有這樣幾種,圖像新聞、電視專題片等,相對圖像新聞,電視專題片的拍攝要求要高得多,畫面更追求美觀、藝術性,拍攝角度、表現手法(含後期製作)如變焦、推拉搖移等運用較多。而圖像新聞更側重“記錄”,但這記錄同樣需要拍攝角度、表現手法。只不過與電視專題片相比份量少些而已。

另外,後期製作尤為重要。1991年,我現場抓拍了一個學生在街頭組織為災區捐款的鏡頭,畫面中一名小學生手捧捐款箱,捐款箱的對面,媽媽抱著一名學齡前兒童,寶寶正在往捐款箱裡塞錢。主題突出,畫面感人。但背景畫面中,一位圍觀的市民雙手交叉,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成為了這幅作品的敗筆。通過後期製作,刪除了這位市民的影像,作品很為成功,被江蘇省委期刊《群眾》雜誌採用,刊登在封二上。如單純“記錄”而不後期處理,這幅作品是不可能被採用的。

攝影、攝像真正的“記錄”是婚慶公司拍攝的婚禮影像作品,除開頭“花絮”或稱“片花”以外,其餘幾乎都是在“記錄”。所以,大家在觀看婚禮錄像的時候應該不難發現,除“頭”、“尾”部分比較考究以外,其餘的內容都是在“記錄”,毫無美感、雜亂無序。

“記錄”只是攝影、攝像的一個部分。一個合格的攝影攝像師,會注重美感、知道黃金分割,一個風景,如讓一、二根柳條出現在鏡頭前端,拍攝出來的作品不僅有層次感,而且畫面的一抹綠色也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再如,人像攝影,被拍攝者側面鏡頭,其位置應該在畫面的三分之二處,那留下的三分之一給人無限遐想空間......

綜上所述,攝影不僅僅是“記錄”,巧妙的構思、精心的取景、正確的技巧運用以及藝術性的後期製作會讓您的作品美不勝收!


箴言無謂


你好,很開心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現在人民的生活逐漸進入小康生活,隨著自媒體的近期,攝影也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中。現在人人都可以用手機來拍照,攝影,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攝影對於拍Vlog的人來說是記錄生活的點滴,跟網友分享一些日常,討論話題。而有些單位需要攝影來取證,只有攝影才可以證實事情的真實性。路政單位則需要攝影來了解公路的情況而做出合理的措施。當然,教育單位也是需要攝影作為一種文化的宣傳,傳播。攝影給我們生活中帶來了許多便利,可以足不出戶也可以瞭解外界的真實情況。可以網上看車,看房,甚至買衣服可以在網上看,對於許久不見的親人,朋友,也可以用攝影來表達各自的思念。現在也是信息傳播時代,凡事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用攝影來向廣大網友求救,自己的專業知識也可以用攝像在網上分享,探討。當然,正能量的傳播在攝影的推動下可以更快深入人心。所以現在攝影不單單是記錄。是一種文化的傳播,是一種傳承,是讓我們更真實性的瞭解事情的情況。

謝謝大家,歡迎一起探討。[玫瑰][玫瑰]


羅成24h


老師您好?我認為攝影的本質就是記錄,這個觀點很對。一,古代沒有網絡攝影記錄,使一些歷吏只是考古論證,有的失去原有歷史真實性。二,當今社會人人都沒有離開攝影記錄的痕跡。各行各業都用攝影記錄傳播事實真相。三,攝影本質就是記錄,是益於現代科學發展起很重要作用。我答的可能離題太遠請指點。謝謝,在見。











靖邊縣小河龍城大峽谷


攝影的本質就是記錄,這個觀點對嗎?

攝影的本質就是記錄,這個觀點是對的。

但是,隨著攝影的發展和應用,攝影成為了具有其本身獨特魅力的藝術。下面結合實際,談一點看法。

一、攝影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攝影的題材和應用都源於生活、記錄生活。然而,在記錄生活的同時,攝影產生了獨有的技術要求和規範。攝影作品通過特定的生活瞬間,記錄歷史、反應生活、展現時代,高於生活。在發展中,攝影衍生了新聞、紀實、軍事、人物、婚紗、美食……眾多門類。

二、攝影源於實踐高於實踐。攝影源於實踐,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攝影技術從產生和發展,由原來的靜態攝影發展到了動態攝影。即,照相和錄像。它們通過獨特的畫面語言和表達方式,記錄歷史,傳達觀點、豐富生活……

三、攝影源於時代高於時代。攝影是時代的產物,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發展和應用。過去,攝影是極少數專業人士的專利,對普通人來說,可望而不可及。現在,科技的創新發展,攝影與每一個人朝夕相伴,無處不在……

我相信,隨著新時代的新發展,攝影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普通人都能通過自己手裡的攝影器材-手機,記錄偉大時代,展現時代魅力,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攝影藝術精品。

以上是我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指正。




嘹語e畫


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什麼是攝影?俗語叫:攝影窮三代,鏡頭毀一生。攝影非常燒錢,所有涉及到攝影的鏡頭配件價格都不便宜,,想要達到高級的拍攝效果就需要配置高級的器材。很多人會問,攝影小白需要買什麼入門級相機?我會回答:你的預算是多少?相機不分入門不入門,主要看你的經濟實力和預算來決定。就好比你剛考完駕照,想買輛車,你會因為自己是小白而買三五萬的車?還不是看你的經濟實力和預算,寶馬奔馳奧迪就不能給初學者開嗎?三五萬的相機就不能給初學者用嗎?相反,用起來還相當帶勁。所以,這個問題我的最終回答是,買你預算範圍內價格最高的那個。這也是我剛開始學攝影時四處詢問最後總結出來的答案,如果預算足夠,建議一步到位買全畫幅相機。


濟南故事揚永


我認為記錄只是攝影的一個基本功能。攝影的真正含義我認為是發現生活中的美,感受美,並因此而更加熱愛生活(第一張我拍的圖)。而好的攝影作品更是能表達人的情感,引起他人的共鳴,甚至能通過影片促進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如下面的第二張圖,當時就促進了社會對邊遠地區孩子的關注。所以我認為攝影應該也有三重境界吧,一是記錄,二是發現生活的美,三是促進社會變得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