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局長陳家強談虛擬銀行的機會

香港科大商學院聯合零壹智庫共同推出《袁老師訪談錄》直播訪談欄目,聚焦在科技與商業領域,訪談知名學者和企業家。

本期邀請到了一位重量級的訪談嘉賓陳家強教授。除了作為香港科大商學院的元老級教授院長,他還曾作為香港“財爺”擔任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十年之久,現出任香港首批拿到虛擬銀行牌照的WeLab董事局主席。陳教授在訪談中分享了他在金融科技創新與監管、普惠金融、虛擬銀行等方面的觀點和見解。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前局长陈家强谈虚拟银行的机会 | 袁老师访谈录

掃碼上方二維碼,可觀看直播回放

本期嘉賓介紹

陳家強教授畢業於美國Wesleyan大學,獲授經濟學學士學位,其後在芝加哥大學獲授工商管理碩士和財務學哲學博士學位。專長研究資產定價、交易策略評估及市場效率並曾發表不少有關文章。於2007年7月至2017年6月,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加入政府前,是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他目前是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兼任教授。也是競爭事務委員會委員及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過去也曾擔任多項重要公職,包括消費者委員會主席、香港期貨交易所董事、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扶貧委員會委員、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恆生指數顧問委員會委員及香港學術評審局委員。

Part 1

初識教授:初識金融科技

袁老師:

面對如今快速發展的金融科技,您作為香港金融界的領路人,從您的角度看,科技在香港金融創新中的應用情況是怎麼樣的呢?給香港帶來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呢?

陳教授:金融科技這個話題對我來說不陌生,我在政府裡最後這三年,已經是主管香港金融科技的發展策略,離開政府以後,我也做了相關的事業。從香港的角度來說,我們問自己第一個問題,香港的金融科技是不是落後?對於服務香港普遍的投資者和普通市民,我們的金融科技是不是到位?第二個是為了將來香港的發展,我們的金融科技夠不夠?我覺得在香港,科技是競爭的基礎,金融科技這一塊可能會是金融行業佔越來越多的份額。所以從香港金融中心的發展策略來說,金融科技也非常重要。至於說香港做得怎麼樣,在一些方面香港金融科技不是很先進,某些地方也落後大陸市場;但在其它方面還不錯。如果要向前看,我們真的要增加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發展,保持香港金融科技中心的地位。

袁老師:您應該是很早的就步入到金融科技的領域。您也提到,在金融科技領域,您作為香港金融界的領路人您會從兩個角度看,第一個是香港是否落後,做的到不到位,科技到底夠不夠。所以我想追問您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我們從整體上來看,香港在金融科技這方面的發展,如果100分是滿分的話,現在根據目前的情況,你會給多少分?

陳教授:我可能是給它大概70分吧,不是最好,也不是太差。因為香港的金融市場其實基本上科技方面還是很好。很多內地朋友常說香港的金融科技很落後,最主要是他們看一個東西,香港在支付系統相比內地的支付系統落後。在內地我們可以用支付寶、電子錢包去買賣支付;在香港我們還要用八達通、信用卡,有的地方還一定要用現金。但是我作為一個香港前政府官員,我理解的是香港這個社會有它的特性,有些人喜歡用信用卡,有些人喜歡用現金,不是很容易把他改變過來。從支付系統來說,相比內地,我們可能沒有這麼先進。不過總體來說我覺得香港的金融科技還是可以的。

袁老師:所以其實根據陳教授的說法,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全觀的視野,當我們評價一個方面或者一個系統時,我們不能只憑一個點,而是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環境更大的系統當中,才真正知道它的優勢和劣勢。

袁老師:現在有兩類機構成為金融科技的主力,一是傳統金融機構尤其是大型金融機構,加大科技投入,革新商業模式;一是科技公司尤其是大型互聯網公司,用科技涉入金融,打造新型金融。您覺得這兩類企業,誰會更厲害?未來會形成什麼樣的格局?

陳教授:第一點,科技公司的出現真的是改變我們很多生活上的很多習慣和消費模式。所有的科技公司,包括電商,阿里、亞馬遜,他們就改變了消費模式。科技公司主要是在網上做買賣和商業行為,能夠提供金融方面的行為,取代銀行、投資公司、投資管理公司,最主要是看監管方面。我們也知道,金融這個行業,是全球裡所有的經濟體裡最受監管的東西,它涉及整個社會金融體系的穩定,很多政府的金融監管都非常嚴格。所以我們說很多科技公司不能取代銀行,但也有其自身的龐大用戶量的優勢。

第二點,如果他們做金融行業,要經營銀行,所有國家的監管部門都會監管,監管以後他們的優勢相比傳統銀行會減少。科技公司應不應該進入金融行業,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商業決定,因為可能進入金融行業的話,不一定有很大的勝算,你可能是做某一些點會勝算,但整個金融行業,這麼多的監管,你可能勝算也不會太大。

袁老師:所以說,雖然科技公司很厲害,科技公司不僅在改變金融業,也在改變整個世界,但可能它進入金融科技的領域,進入金融業也不會是獨霸天下。

袁老師:在此問題基礎上,我們更加深入的探討一下。BATJ(百度、阿里、騰訊、京東)這類互聯網巨頭為首的BigTech公司大型科技公司做金融業務,該如何界定邊界?他們的業務模式和產品該如何監管?

陳教授:剛才我也說了一點,體量大的科技公司純做金融的話,可能不是它最好的優勢,因為銀行、基金管理公司可能已經做了很多。很多科技公司不止是科技好,最主要是它平臺大、流量好,它最大的優勢是怎麼用它的平臺和金融公司做合作。

監管比較簡單,過去在政府10年裡,我是決定監管政策的主要官員。香港和西方國家在監管方面比較一致,主要我們是看金融行為怎麼去監管,最重要的是監管的投資行為和市場的集聚行為。如果用這個方法來看的話,做金融活動,你可以拿銀行牌照,可以拿基金管理公司的牌照,也可以拿股票行的牌照。我現在不是監管部門,我是兼任教授,我也做了一個企業,對這件事深有體會。要做好企業就要得到市場和投資者、顧客的信任,沒有接受監管的話,他們也不會信任你。

袁老師:香港和內地在金融科技監管方面,都各自有哪些做得比較好?各自有哪些需要提高的?

陳教授:我覺得內地的金融監管方面過去出現了一些問題,現在這兩年我們看到內地監管方面也改正很多,很多互聯網金融行為要拉進牌照活動裡來監管,這和香港和其它地方也比較一致。相比來說,內地方面對金融創新也採取了一些比較開放的態度,這個我是很認同的。

香港也好,其它西方國家也好,是比較保守一點,監管政策後面有很多法律方面的限制。這方面我的體驗是,有些事情是牽涉監管部門怎麼看待,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操作問題,監管部門在操作上是有空間的。所以我想讓監管部門和科技業界一起來研究,減少大家的錯誤和隔離。過去兩年,香港監管部門也不斷推很多金融科技創新的政策,總體也是支持科技的發展。

袁老師:所以說,不管是香港還是內地,都在尋找一種平衡,在創新與監管,開放與保守之間,不斷的尋找平衡,在平衡中不斷的演進。

Part 2

專題分享《科技鋪就金融創新之路》

袁老師:接下來,也想請您談談普惠金融。不管是您在做財爺的時候,還是現在,都很重視和強調普惠金融。接下來,就請陳教授以大灣區為藍圖,分享一下金融科技所帶來的創新和推動的發展。

陳教授:剛剛我跟袁老師在談金融科技的時候,我們也談到一些金融科技它主要牽涉的範圍。我們今天談金融科技,有些人會問金融科技是不是我們說的虛擬貨幣、電子貨幣、比特幣等,很多人說金融科技是電子支付、電子錢包,其實金融科技的範圍很大,如果我們看金融科技能不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它一定要解決一些現實問題。所以現在來說虛擬貨幣還是非常有投機性的工具,沒有很大的實際應用場景。我會用大灣區的發展來談談金融科技。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前局长陈家强谈虚拟银行的机会 | 袁老师访谈录

那麼為什麼用大灣區來談?

第一點,大灣區是中國發展裡非常重要的一個計劃,同時也是香港非常關注的。我覺得在大灣區發展裡,金融科技有很大的應用空間和解決的問題。在大灣區裡,包括深圳和廣州已經是中國科技最重要的地方,發展科技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要把金融也拉進來?大灣區從它的定位來說,是開放性的。在大灣區有很多普惠金融的政策,理財通在香港有很多人關注,因為它希望讓香港的居民能夠買到內地的金融產品,也可以讓內地的居民買到香港的金融產品,這個措施是讓香港居民和大灣區的居民能夠在金融方面多一些互聯互通。

第二點,大灣區的定位,深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行區,這裡面特別提到金融,包括金融方面和香港互聯互通。最主要的,深圳的政策主要是希望促進金融產品、金融基金方面和香港大灣區能夠互聯互通。

剛才我說到,金融科技是大灣區發展裡很重要的基石和引擎。金融科技可以解決某些問題,很多人說金融科技包括ABCD,A是人工智能,B是區塊鏈,C是雲計算,D是大數據。如果我們看金融科技ABCD,它其實是利用科技來解決一些金融問題,主要是解決普惠金融問題。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前局长陈家强谈虚拟银行的机会 | 袁老师访谈录

關於普惠金融的問題,我們看到金融行業到現在為止,是服務大企業、大富豪,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拿到的金融服務還不夠。大灣區的居民以後也會需要買一些海外保險工具,需要買一些海外的理財產品,他可能有海外的很多需要,比如上學、旅遊,需要很多的海外支付產品。目前為止,對於他們來說在海外買一些金融產品很不方便,對企業來說也是。目前為止,中國內地一個大的問題是中小型的企業融資不容易,如果我們要解決融資的問題,也是普惠金融的問題。

大灣區同時也對金融科技有需求,大灣區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很大的土壤。如果我們看中國的佈局,香港是很大的金融市場,深圳、廣州有很多的科技企業,大灣區居民的平均收入和經濟水平很高,對外的互聯互通也很多,如果我們把大灣區建立起來,我們需要很多改變、改進。金融科技可以解決很多我們大灣區碰到的問題,同時大灣區也對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很大的土壤。

袁老師:延續您剛才的分享,我們再來聊一聊虛擬銀行。2019年,隨著首家虛擬銀行在香港開始試運營,中國跨入虛擬銀行新紀元。在內地,還沒有所謂的虛擬銀行,但有阿里的網商銀行,騰訊的微眾銀行,百度的百信銀行、小米的新網銀行、美團的億聯銀行等互聯網銀行,相對於內地的互聯網銀行,香港的虛擬銀行的發展路徑會是怎樣的?會給內地的互聯網銀行發展,帶來什麼影響?香港的虛擬銀行會不會到內地發展業務?如果是的話,如何與內地的互聯網銀行競爭?

陳教授:第一點,香港的監管方面有些不同,因為內地的互聯網銀行不是所有的活動都可以做,它可能是針對某一類型的客戶。香港的虛擬銀行是全牌照的,我們什麼客戶都可以做,空間很大。香港虛擬銀行和內地銀行的競爭,我覺得現在還沒有,因為我們是香港銀行,進不去內地市場,當然我們很希望將來我們在大灣區也好、在內地也好,可以互聯互通了,香港的虛擬銀行可以服務內地的居民,這也要看政策的改變。如果是有了改變,香港虛擬銀行可能是對海外銀行服務,海外理財產品比較多一些專長,海外基金管理、海外理財產品,和內地銀行的競爭不會很多。

袁老師:剛才您也提到了關於監管,現在我們看到全球對於數據監管和對數字銀行的監管其實差異很大,但如果不能全球化的話,在香港做虛擬銀行是不是它的意義和價值會大打折扣?

陳教授:從銀行的服務來說,香港很多傳統銀行也只做香港商業,香港銀行界的盈利很高。香港不只是香港的銀行,資金在香港,顧客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但是當然,香港還是小市場,內地市場很大,香港銀行能不能從我們發展虛擬銀行和數碼銀行的經驗向外推廣。香港這個地方,做得很不容易,第一是市場競爭很大,第二是監管很嚴。我覺得如果我們的虛擬銀行真的好的話,很多關於數碼銀行、普惠金融的經驗都很有價值。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我們也希望將來可以去亞洲不同的市場,輸出我們的服務,也不一定是拿牌照,我們也可以和其他人合作,可以把某些我們做得好的東西給他們輸出,這也是整體的發展策略。

Part 3

問診未來,陳教授的第三個黃金十年

袁老師:在我們的直播預告當中,我們也設置了一個環節,就是今天會給我們的聽眾一道加餐,就是會請陳教授來談談他的三個黃金10年。我們先來談談您的第一個黃金十年,在香港科大做教授,做院長。您覺得,您擔任香港科大商學院院長,對香港科大商學院和香港科大做出的最大貢獻是什麼?是怎麼做到的呢?

陳教授:香港科大是我事業裡最大的滿足感,科大是一個新的學校,從建校至今不足30年,我們商學院已經可以在世界中名列前茅,這是我完全沒有想象到的。我覺得我們能做得這麼好是天時地利人和。天時-香港和中國內地都是經濟起飛;地利-香港真的很有地利,香港是整個亞洲區最有國際文化的地方,也在中國內地旁邊,所以有很多的市場優勢;人和-我很多朋友、很多教授當時從海外招聘回來,大家都覺得香港這個地方很特別,教授方面的團隊建立比較順暢。

袁老師:談完了做院長,我們再談談做局長,您在做局長,做財爺的這十年中,現在回首看,推出最成功或者對香港受益最大的政策是什麼?

陳教授:有一點很重要,當時我要保持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很多政策方面,也包括我和內地很多部門很多政策方面的互動推動,我強調香港怎麼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很多人民幣和境外人民幣開放香港怎麼配合,香港的IPO市場怎麼為中國企業走出去。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如果沒有國際的招牌,我們就沒有什麼價值。同時,我們為內地的企業和投資者服務,這是我們最大的市場,因為香港市場太小了,沒有服務國家的話我們沒用。從政策來說這一點我很堅持,也得到不小的成果。

袁老師:從教授院長,到局長官員,再到現在的創業者,好像您是個特別愛折騰的人,是嗎?年過60投身商海,好玩嗎?

陳教授:我喜歡改變。我大概60歲快離開政府時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未來做什麼?我可能希望還有10年可以做。我在學校做了10年,在政府裡也看到很多事,我覺得做企業很艱難,不是你做官員和教授可以體會的。所以我覺得我如果能在企業裡做的話,可能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挑戰,當時我覺得要鼓勵一下香港創業的科技企業。所以我的心是希望找一些香港的科技企業,和他們一起,給他們做一些鼓勵,一起合作,發展我們的未來。

袁老師:如果用三個詞分別來形容一下您的這三個黃金10年的話,您會用什麼詞?

陳教授:做教授院長是突破、做政府官員是任勞任怨、做創業公司是享受。

袁老師:我們今天也是問診未來系列,也請您從您的角度,問診一下未來,帶給我們一些啟發。首先我想問的是,您覺得香港將出臺或應該出臺什麼樣的金融政策,在哪些方面應該採取什麼樣的金融舉措,來更加提振香港在全球金融中的地位?

陳教授:我覺得不需要什麼新的政策,香港在IPO、基金管理、財富管理上也做得很多。香港現在最大的侷限是亞洲區的金融需求怎麼樣,因為香港只能服務亞洲,最主要是服務中國內地。香港的金融市場發展和內地的金融發展以及和內地的經濟發展、金融開放程度都離不開。從這個方面來說,香港和內地金融中心怎麼分工,分工出來的效果是大家受惠,我覺得沒有衝突。香港能做的東西很多,包括我們的金融監管和效率方面,要保持競爭優勢、人才優勢。同時,我們也要和內地市場做更好的橋樑,互聯互通。

袁老師:十年後,Welab會變是什麼樣子?

陳教授:我覺得Welab是多元化的金融公司。現在我們說金融科技,我覺得十年以後可能所有公司都有科技了,不會特意去強調。所以Welab可能是金融公司,走普惠金融的路線,可能是走比如我們希望銀行行業建立理財平臺、投資平臺,不同國家的投資者都會用我們的平臺。

袁老師:十年後香港科大和香港科大商學院會變成什麼樣?

陳教授:我覺得香港科大應該成為一個大灣區學校,我們現在在香港有很美好的校園,在廣州也即將建成很重要的新校園。一個學校兩個分校,同時維持著高學術水平,一個在廣州,一個在香港,這是很新的局面,可能給我們很大的國際發展機會。

Part 4

互動問答

袁老師:來自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跨境理財通是近兩年市場呼聲很高的一個金融需求,但是除了保險領域有了一些突破,在更大的資管領域還遲遲未能落地。如果針對跨境理財通,您來做些暢想或者給些建議的話,應該有哪些主要的具體舉措?其比較難突破和需要論證的重點有哪些?

陳教授:目標來說我們是要讓香港的居民能買內地的理財產品,政策上沒有阻礙,最大的阻礙是內地居民能否買海外的理財產品,我覺得這應該是開放的。我們應該給內地居民一個配額限制,比如說你一年可以買幾萬人民幣海外產品。監管方面不難,從金融科技的角度來說,很多理財通的監管問題我們可以解決。我覺得第一步可以先開放一點,讓人把有限度的錢投海外,同時看看整體我們也會有上限,不會影響金融安全的穩定。

袁老師:接下來的問題來自於觀眾朋友,將來金融方面的人員從業需要哪些轉變,有什麼從業的新方向和機會?

陳教授:

第一點,剛才很多人都談科技,我們需要很多的科技人才,這是一定的。第二點,我覺得現在金融方面需要的是能夠明白消費者的人,當我設計一個金融產品時,我也要考慮對消費者的瞭解有多少,對市場的瞭解有多少。我覺得我們也是需要對市場敏感的、對顧客要敏感的人,人文人才也很重要。

袁老師: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落地以來,金融機構對這一機遇都十分重視,回到您今天的主題金融科技,在金融領域更是試路多年,中國的金融科技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比如移動支付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具體應用領域之一。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科技機遇中,應該選擇具體的落地場景和應用領域,是否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和前景?您可否提出一兩個您最看好的應用場景或領域,併為我們解讀一下。

陳教授:第一個可能是保險產品吧,我們已經看到內地居民很喜歡到香港買保險產品,因為香港的保險產品比較有國際化,它各方面的設計也和內地產品不同。第二個我剛才也說過了,是理財基金產品,讓內地的居民可以買一些海外的投資,也可以做一些監管,更有保障,也要給內地居民整體在理財方面比較多元化、國際化的機會。

袁老師:您也提到金融人才需要多一點人文素質,有一位朋友說看到教授背景有鋼琴,想請問教授怎麼看,推動進步的是科技,為什麼最後留下的是藝術?

陳教授:我覺得藝術是一個消費品,藝術也好、電影也好、音樂也好,都是消費品。當我們追求生活時,不完全是喝、吃的基本需求,還有生活上不同層次的需求。我覺得都是享受人生。

袁老師:感謝觀眾們的提問。接來下就進入到我們今天的最後一個環節,快問快答環節,我們也是準備了幾個有趣的問題,請陳教授回答:

袁老師:最喜歡的運動是什麼?

陳教授:高爾夫。

袁老師:最好的成績是多少?

陳教授:88。

袁老師:您覺得自己最有魅力的地方是什麼?

陳教授:眼睛。

袁老師:香港科技大學校園裡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

陳教授:南北小廚。

袁老師:會不會自己在家裡做港式奶茶?

陳教授:不會哦。

袁老師:現在休閒時做得最多的事是什麼?

陳教授:睡覺,真的。

袁老師:去KTV必點的歌曲是什麼?

陳教授:笑看風雲。

袁老師:如果給一個20歲的年輕人一個建議,您會給什麼?

陳教授:不要完全聽你的父母給你建議,要勇敢追求你的夢想。

袁老師:如果給一個60歲的人一個建議,你會給什麼?

陳教授:享受人生,多多運動。

主持人總結

今天我們圍繞金融科技創新與監管、普惠金融、虛擬銀行與陳教授展開深入淺出的交流。從香港科大的教授院長,到香港特別行政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成為香港“財爺”。陳教授用三個黃金十年與大家分享科技在香港金融創新中的重要程度,以WeLab虛擬銀行董事局主席的身份深度挖掘了虛擬銀行背後的故事。

End.

「《袁老師訪談錄》下期節目預告」

3月18日(週三)20:00,我們邀請到了香港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前院長、美籍華裔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李中清教授,他也是李政道的長子。他將以史為鑑,與我們談談中國社會轉型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