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情感觀看者


我覺得古代皇帝多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多出於以下原因:

1.叔叔和皇帝屬於競爭關係,古代皇帝的叔叔也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過分倚重叔叔,一旦他有野心,往往會造成建文皇帝的悲劇 ,所以古代皇帝心裡是清楚的,也是忌憚的,

2.舅舅就不同,屬於母親的兄弟,與皇帝屬於共存的關係,舅舅只有輔佐好了皇帝,才能有自己的榮華富貴,所以皇帝通常信任重用舅舅多些。


怒放的心


這個問題有意思……皇帝的舅舅是國舅,而皇帝的叔叔不但是皇叔,而且還是先帝的親兄弟,原本和先帝都是皇子時,極有可能當皇帝,即使成了皇叔,但是大多不甘心,只要有機會,就想取而代之。所以,皇叔對皇權的威脅要大於舅舅!皇帝要時刻提防。另外從外甥和舅舅的情感關係來說,我感覺還是舅舅親。下邊就說下我自己,我和舅舅家雖然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平時來往很多,小時候,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有事情時,會把我送到舅舅家,我把舅舅看成是僅次於父母的親人,而我的父親,有兩個兄弟,但是因為掙爺爺的財產,兄弟之間一直不和睦,雖然住的近,卻很少來往,兄弟之間甚至會有嫉妒心理,都不希望別人過的好……所以,我自己和兩個叔叔來往也比較少,幾乎不來往,當然,我是個普通百姓,是個小家庭,但是,皇家雖然是個大家庭,可兄弟之間和睦的估計也沒幾個。普通老百姓,兄弟之間掙財產,皇家,兄弟之間掙皇位……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演繹的最具有代表性,更有意思的是,八王爺在臨死前,還鼓動弘時和弘曆掙皇位,謀害弘曆,最後導致弘時被雍正賜死,多好的叔侄關係[呲牙]。而舅舅,是外姓親戚,由於距離和叔叔比起來遠些,矛盾會少很多,俗話說:“遠了親”,“距離產生美”,所以,外甥和舅舅之間關係融洽也是常事,歷史上,叔叔害侄子,搶佔侄子皇位的時情時有發生【比如,朱棣和朱允文】,即使搶了,也會弄的名正言順。但是,舅舅害外甥,奪佔外甥皇位的事情卻少有聽說,王莽的失敗結局就是個例子。如果外甥是皇帝,舅舅懷著一種攀附心理,所以會竭力輔佐,因為外甥好了,他也會好起來,但是,叔叔,卻時有取而代之的心理……所以,皇帝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很正常,如果我是皇帝,我也會這麼做。




趙子方書法


中國歷史上,有關皇帝的親戚們那些事兒,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對於舅舅們,皇帝大多高看一眼,即使不重用也會優待;但對於自己的叔叔們,大多都跟防賊似的,甚至全砍完也不是沒可能。

前者比如漢朝——兩漢的皇帝,大多重視外家,尤其是東漢,外戚把持最高權位——大將軍幾乎成了定規;後者則可以參考南朝劉宋時期的幾位小皇帝,個個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叔叔們往死里弄,最後讓蕭道成佔了便宜。

這就很奇怪——按道理說,舅舅畢竟是外人,和自己還差了一道;叔叔伯伯可是正經自家人,流著一個老祖宗的血,帶著同一條Y染色體,怎麼皇帝們就那麼不喜歡叔伯呢?

其實原因歸根結底就一條——權力。

無需大數據分析,熟悉歷史的朋友自己就能想到——

中國歷史上外戚篡奪皇權成功的案例,基本只有王莽一個(王莽也不是小皇帝的舅舅);但是由宗室篡權成功的,可就數不勝數了。且不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數不勝數的宮廷政變,單說大名鼎鼎的靖難之役,不就是叔叔篡奪侄子權力的最典型案例?

為什麼叔叔們容易篡權呢?因為他們和皇帝是一家人。正因為他們是一家人,所以不僅在法理上存在著當皇帝的可能性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更無限地擴張了他們的野心。還是以朱棣舉例子,他如果不是朱元璋最能幹的兒子之一,會有那個膽子去搶侄子的位子?

但是舅舅們就沒有這個問題。儘管外戚也是最顯赫的貴族,但卻沒法和皇帝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宗室親王們相比。從篡權的實際可能來說,他們篡位的可能性比宗室要小得多。而王莽的案例和結局,不僅警醒著每一位外戚和皇帝,更宣告了外戚奪權的不得善終。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外戚的尊貴是寄託於固定的皇帝身上的,而宗室的身份卻是天生欽定的。比如朱允炆的舅舅,在朱允炆失蹤以後就立刻失去了外戚的身份;但是朱允炆的其他叔叔們,卻並不在乎朱允炆死不死——反正他們都是親王。

天家父子無親情,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您還知道什麼有關外戚和宗室之間的有趣秘聞嘛?歡迎在留言區和我交流



青言論史


舅舅是異姓旁人,叔叔是同姓至親。在皇位的繼承問題上,叔叔擁有繼承權。

這不是說誰親、誰不親的問題。

為什麼劉邦在奪得江山後,立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盟誓,就是因為姓劉的是一家子。

這話反過來理解也是一樣:皇帝的叔叔和皇帝是一家子,都擁有相同的血統,所以叔叔也是有繼承權的。

而舅舅如果想要當皇帝,就是顛覆江山社稷,王朝改立門楣、改朝換代了。

在這種背景下,舅舅篡位的難度很大,他會面臨所有皇帝同姓親屬的反對。

而叔叔篡位的難度要小很多,從宗室的角度看,誰當皇帝不都是他們一家子人嗎?

因此,古代的皇帝會全力防範自己的同姓人作亂,同時有限度地利用與自己有血緣關係、且為臣子的母家(也就是舅舅家)。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外戚多被重用的原因。


HuiNanHistory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屬於帝制家天下的侷限性。正因外戚篡位不同於藩王篡位,外戚篡位在法統上得不到支持,所以困難重重,因此古代皇帝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防備自家人(藩王)的身上,而不是外戚。

比如:劉邦的白馬之盟,就是為了防備呂氏外戚篡權,主要內容是:“非劉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意思是除了我劉家人,其他人再大也只能是侯,這樣就避免了外戚封王,進而威脅皇位的繼承權。

但是劉邦防備外戚篡權的行為也就差不多到此為止了,縱觀劉邦的一生,外戚掌握軍政大權可謂是屢見不鮮,所以後來才出現了王莽篡漢的情況。

其實,很多時候外戚就是皇帝用來制衡藩王或者大臣的棋子,所以皇帝對外戚的限制肯定少而重用的多。到了藩王這個問題上,因為藩王是皇權的直接威脅人,所以皇帝防備藩王如防虎狼。

比如:君權高度集中的明、清時期,對於藩王的防備可謂是史上最強的。明朝是中期開始,剝奪了大部分藩王的兵權,將藩王搞成了被圈養的高級動物,不只是二王不得相見,就是藩王己的封城去掃墓,都要“請而後許”。可以說這個時候的藩王是一點人身自由都沒有,可見皇帝對藩王的防備之深。

而清朝則是在開國之初,就形成了一種制度,藩王不得離京。雖然這個時候的藩王有參政權,但卻沒有兵權,並且皇帝時時刻刻監視著藩王,自然威脅不到皇權。

正因為封建帝制時代的侷限性,所以皇帝更喜歡重用舅舅等沒有真正繼承權的外戚,以此來制衡其他勢力。而對於藩王則是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自然是不喜歡重用叔叔等藩王,因為藩王有一定繼承權,是皇權的直接威脅人。

但經過歷史的演變暴露出這一弊端日漸凸顯,那便是外戚也可以篡權。所以說封建時代的皇帝其實也不容易,他們往往是防不勝防,雖然這一代沒有篡權,但誰也說不定下一代就可能被篡權了,皇帝其實是一個高危的職業。


公元前


叔叔是父親的兄弟,舅舅是媽媽的兄弟。兩者的親疏關係都是一樣,但為何皇帝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孃親舅大

孃親舅大這個說法源於母系社會時候,一直傳承至今,到現在很多地方還都是這種習俗,在古代當然也是這種習俗。

在古代封建社會,男人一般都三妻四妾,孩子生下來跟母親最親。特別是在皇宮的明爭暗鬥中,生下來的皇子是生母最大的寄託。生孩子之前,女人的寄託是男人,生了孩子之後,寄託就變為孩子。母憑子貴,皇子要是被封為太子,他日繼承皇位,母親就會尊顯。



作為自己的骨肉,作為自己唯一的依靠,母親會無微不至的對皇子好,也只有母親會對皇子好,因為別的妃子、皇子都是競爭關係。很多事情只有母子兩人商量。

而舅舅作為跟母親有著確定親屬關係的男性長輩,自然也對這個外甥有感情。而且舅舅會更不遺餘力地幫助這個有可能成為皇帝的外甥。從這親疏關係來看,皇子成為皇帝自然會重用舅舅。



競爭關係

叔叔作為父親的兄弟,跟叔叔的關係自然是跟舅舅等同的,但是親疏卻不一樣。且不說宮廷之中,一般家庭之中,兄妹的關係都會比兄弟的關係來得親,因為兄弟之間存在爭奪遺產等競爭關係,而兄妹就純屬血緣關係。這種關係就會影響下一代,自己的父親跟叔叔是競爭關係,而自己的母親跟舅舅是親近關係,那麼自己自然對舅舅會更親一些。

在皇室之中,這種競爭關係會被無限的放大。因為他們競爭的可是九五之尊。皇子的叔叔當年可能跟父皇競爭過,今後可能還會跟自己競爭,畢竟他們是擁有同樣的權力去繼承皇位。因此,皇子在還沒當上皇帝之前就叔叔們抱有戒心,當上皇帝之後這種戒心也不會消除,畢竟叔叔們還是可以造反當皇帝的。



遠近關係

皇帝的叔叔輩的一般都被封為王爺,早在叔叔他們還是皇子的時候,一旦成年基本都被封到遠離京城的封地去,只有太子才能呆在京城(有些朝代皇子也可以呆京城)。所以新的皇子出身以後,有些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這些叔叔們。但舅舅作為外戚,他們呆在哪裡都可以,他們可以從小就呆在自己身邊為自己出謀劃策。有些舅舅可能憑藉母親和自己的關係獲取一些權力,舅舅因為外甥而享受榮華富貴,跟自身利益息息相關,所以會毫無保留地為外甥做事。因此皇帝對這個舅舅是放心放權的。


博古論今天


聽過這句話麼?爹親有叔,孃親有舅。

我媽常跟我嘮叨這句話,實際上,以我自己的感受,舅舅家確實比叔叔家更為親近。

古代皇帝不重用叔叔,而是重用舅舅,天性使然,利益使然,權利使然。

皇帝親舅舅,是政治選擇。皇帝選擇舅舅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他有選擇的權利和資本,一定是雙方都不重用。關鍵是條件不允許。

古代帝王,基本上都是兒子成群,無論選哪一個當繼承人,其他兒子都會虎視眈眈。皇帝退位或駕崩之後,其他的親王,有的膽小隻圖享樂,那就隨他去吧;但是遇到膽大的,比如明朝朱棣,大哥死了爸爸把皇位傳給皇孫朱允炆,朱棣心裡就不痛快,找個清君側之名就造反,直接至當了皇帝。

皇帝兄弟數十人,有能力和他搶皇位的也不少。如果老子還在,也許還能皇威浩蕩,其他人不敢亂動,但老皇帝一死,新手上位,環顧四周都是覬覦皇位的。

如果說自己兄弟沒有實力和自己抗衡,安居一處享受榮華富貴,但老皇帝的兄弟,叔叔大伯們,可就不這樣想了。當藩王固然也好,但也沒皇帝好。畢竟藩王頭上還有皇帝,處處受約束。這種政治權利衡量下,叔叔一萬個也不能親近,那是等於給自己挖坑。

那靠誰?只能靠皇后,或者靠外公和舅舅。外公雖然是外戚,但畢竟皇帝的老孃是和自己一條戰線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皇帝被廢了,皇太后也好不到哪裡去,肯定千方百計保衛皇帝安全。

所以,打死哪個龜孫,皇帝也不會親叔叔的。

題外話,也有不用造反,老媽就幫皇位解決了的。

比如宋太宗趙匡義,本來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應該傳給自己兒子,但趙匡胤還沒死老媽就跳出來做主,讓大兒子百年之後把皇位傳給二弟。按她老人家的話說,就是擔心孫子太小壓不住皇位,省得被外戚專權奪了江山。結果,趙匡胤自己莫名其妙被燭影斧聲乾死了,親弟弟當了皇帝,自己兒子開始了噤若寒蟬的日子。就是到現在,他怎麼死的,真實情況到都沒挖掘出來。


再見五丁目


在古代,皇帝可是所有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角色。與其這樣說,不如說普通人都不敢渴望,“皇權至上”,會被殺頭的。

也正是如此,這個職位被無數人虎視眈眈的看著,這皇帝肯定也不消停。幾千年封建社會,皇帝們想了一切辦法來鞏固皇權。但是,凡是沒有十全十美。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弊端,比如外戚專政,宦官專政。

那我們今天來說說外戚專政。

那麼,這裡就有一些問題,為什麼總是會出現外戚(皇帝母親和妻子的孃家人)亂權,為什麼很少出現內戚(皇帝的叔叔輩和兄弟輩)亂權的呢?

這裡還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呢

內戚權力不斷被縮水

這種問題,皇帝也不是沒想過。畢竟內戚近水樓臺,而且當時人們信奉父系社會,所以限制內戚從一開始就有了。

分封封地 在周朝,天子把內戚和功臣分封領地,讓他們有一個自己的小國,遠離都城,這樣就沒法亂政了。可是內戚會越來越多,土地越來越少,到最後,諸侯實力膨脹,比中央還厲害,這樣,就造成了春秋戰國混亂局面。索性最後中央被地方滅了。

於是聰明的古人又想了新的辦法。

推恩令 這一制度從漢武帝開始實施,諸侯也會把自己的土地分給下一代,這樣諸侯的土地就越來越少,皇帝可以高枕無憂了。

到了明朝,基本上藩王也就沒啥權力了,也就是去封地做個象徵。

內戚:吉祥物 而到了清朝,乾脆把內戚就在京城,到處都是限制,也沒啥官職權力,但是國家保障吃喝玩樂。妥妥的吉祥物。

從這可以看出,皇帝自始至終都在限制內戚。所以外戚也就有機會登場。也難怪,內戚不限制,保不齊就重演個“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燭下斧影”。那明英宗出去打個仗被俘了,一會去發現人家又新立了個皇帝,弟弟明代宗上線了。關鍵這東西畢竟是同姓,文武百官都認可。沒辦法,皇帝只能發展下異姓外戚了。

其實,要說沒有內戚亂政,不嚴謹。只是內戚亂政要比較狠,已經大大超出了亂政的概念:

藩王之亂

西晉惠帝時,八個藩王見皇帝是個傻子,直接合謀去打朝廷,史稱“八王之亂”。這一亂不要緊,直接把國家拖垮了。到最後搞得南北朝,少數民族政權。分裂割據,貽害百年。

要說最成功的藩王,還是明燕王朱棣。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也是講的他們家的事。

而外戚頂多敢發動個政變,這可比起兵造反溫和多了。


煙波史話


古代封建帝制歷經兩千多年,在這其中出現了四百多位帝王,有人說古代的皇帝多喜歡重用自己的舅舅,而忽視叔叔,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呢?

繼承權的問題

皇位繼承自古以來就是皇親國戚頗為看重的,而對於皇帝本人來說皇權至高無上,掌握著天下蒼生的生殺大權,但是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有人謀權篡位,所以身邊需要的是聽話的臣子,而不是大權在握有起兵謀反之意的亂臣賊子。

古語說得好“孃親舅大”,但是舅舅雖然是親人,卻是皇家的外戚,就算舅舅有謀反的心理也會名不正言不順,不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因為這是篡權,直接把改朝換代了,所以對於皇帝來說,他們不怕舅舅為自己做事。

而對於叔叔呢?同姓一族之人,有著合理的繼承權,特別是皇帝沒有後代的更是會交由自己同族的人來接替,歷史上叔叔篡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允炆和朱棣了,叔叔以清君側的名義直接接替了王朝的統治權。

所以古代皇帝不怕外戚輔佐,如果無法掌控大不了直接廢掉,而自己同宗的叔叔呢有點難,既要保證明面上的關係,又要防止有人謀反。


曉峰來介紹


簡單來說,叔叔是本家,舅舅是外戚。

對於皇帝來說,叔叔,兄弟之類的本家是會影響到自己的皇權統治的牢固性的,古代封建社會的帝王都是想盡辦法。竭盡所能的限制本家叔侄的權利,讓其做一個混吃等死的閒散王爺。漢朝時的推恩令將皇室宗親分封各地,然後又強制性的讓他們將領地分給子孫後代,不斷地稀釋股份,就是怕各諸侯王做大做強。

宋朝開國的時候,趙匡胤和兄弟趙光義一起打江山,面子上抹不開,所以口頭答應以後皇帝寶座大家輪著坐,結果後來想想還是兒子親,後悔了。然後就有了“燭影斧聲”。做叔叔的趙光義登基後,乾的最賣力的事情就是把幾個侄子給“被自殺”掉了。宋朝往後的宗室政策也是宗室不領兵,不出任宰相。極大可能得限制宗室掌握實權。

到了朱元璋手裡的時候,又搞起了封藩制,朱重八這個人呢,對老兄弟很是冷酷無情,但對自己的兒子們呢,是真的好,封藩為王,而且還都不是空頭王爺,各個手握地方財政,軍政大權。結果朱重八一死,繼位的皇太孫就被自己的叔叔給造了反,革了命。經歷的靖難之役的朱棣上臺之後倒是沒有去改動老子的封藩制,只是這以後分封各地的王爺們呢,就真的都只是空頭王爺了。

女真人一統中原,建立清朝以後,吸取前朝教訓,覺得還是把這些煩人的宗親都圈養在京裡,放在眼皮子底下看著,這樣總不會出什麼么蛾子了吧!於是康熙朝的時候,閒的蛋疼的皇子門各個拉幫結派,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九子奪嫡。

縱觀歷史,帝王皇室之間,很難有純粹的親情可言,對於當下的皇帝來說,他的叔叔,那就是曾經潛在的皇位繼承人,現在也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只會想著怎樣去限制,去束縛。甚至這也大多都是開國以來祖制規定的。是基本國策。不是隨便想改變就能變的。對於做叔叔的來說,安分守己,也是他們的存活之道。

反過來再說做舅舅的,歸根結底,還是屬於外戚。皇帝需要用些自己人做事的時候,舅家就屬於可信任的自己人,但又不會威脅到自己的皇權統治,好用好使,任勞任怨,,真是居家旅行,殺人放火的必備良藥。當然大多時候這也只是皇帝想當然認為的一廂情願。絕對的權利面前,滋生的是絕對的腐敗和貪念。歷史上外戚干政,亂國殃民的例子不在少數。西漢自漢武帝后。外戚輔政,王氏當權,最終導致了王莽簒漢,也是舅家人曇花一現的一次精彩演出。

其實,一個人,要統治一個國家,就不可能做到親力親為,事必躬親,他就需要用人,讓別人來幫助他管理這個國家,要下放一定的權利,用誰,一直是一個糾結,並且千年以來,一直在嘗試的問題,宗親,國戚,宦官,外臣,都曾經被嘗試過,利弊皆有,難有萬全。

總而結之,作為皇帝,會更提防能直接威脅到自己地位的皇室宗親,但是在很多重要崗位上,重用外臣,又不能完全放心,外人畢竟終究是外人,而外戚,不遠不近,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