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隨著2015年二胎政策開放至今,已經過去了5個年頭,得益於這個政策的第一批獨具破壞力的熊孩子,如今也到了能“大發神威”的年紀。

  • 一名四年級熊孩子突然猛推一名孕婦,理由竟然是,“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我想看看是不是真的”。
  • 一小區高空突然落下14個滅火器和一輛自行車,險些殃及行人,背後的肇事者竟然是兩個不到10歲的孩子。
  • 16歲少年觀看直播,為了給喜歡的主播打賞禮物,將家長的200萬人民幣一刷而盡,可謂一擲千金。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這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案例時常發生,那作為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的我們,如何才能管好家裡這個“小祖宗”,讓他擺脫熊孩子的稱號呢?

有人說,由著孩子吧,他還小呢,等長大了就什麼都懂了,也有人說,棍棒之下出孝子,只有嚴加管教,才能讓他變成乖孩子。

其實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但又都過於極端。要想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熊孩子為什麼會“熊”。

我將從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認知侷限三個維度進行分析。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1. 孩子的生理發育不成熟導致自制力較差

孩子在成長階段,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意願,其實這並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這個年齡固有的特性。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生理發育不成熟,神經纖維不完善,神經的興奮略大於神經的抑制。這種情況是非常正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控力也會越來越強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2. 孩子在心理上渴望被關注

我們時常看到孩子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大聲尖叫,摔東西,沉默,甚至是傷害自己。這些現象,都是為了得到他人的關注,換來家長的一句,你還好嗎,我可以幫助你嗎?

然而我們看到大多數 家長的解決方式往往是,你這孩子,又犯什麼神經?怎麼這麼不懂事?

希望家長們能明白,就算是成年人也渴望被花團錦簇的讚美擁護,孩子只是想要一句問候,我們應該多給予他們關注,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冷落,被忽視了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3. 孩子在心理上常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常常看到,在超市為了買想要的玩具而躺在地上大哭大鬧的,早上喊著起床但是就是不起的,你說讓寫作業就偏偏不寫的。總之就是,只考慮自己,軟硬不吃。

這種表現通常會讓家長火冒三丈,恨不得一打而後快。

但是這時候家長們一定要明白,這不是孩子故意找茬,挑釁家長,而是孩子自我意識正在發展的表現。我們應該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昧的打壓。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4. 孩子對社會的認知有侷限

這點很容易理解,孩子的社會閱歷較少,人生經歷較少,對很多社會即層的規則毫無瞭解,不知道哪些事情是該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該做的,就像那個往鋼琴上倒水的孩子,他大概不知道鋼琴是什麼,值多少錢,做出這件事情會造成什麼後果,需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這些東西都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去正確的引導孩子,而不是放縱與袒護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知道了這些,我們只需要在嚴加管教和溺愛放縱之間尋找個適合孩子的平衡點,並努力做到如下幾點,那麼從“熊孩子”到“乖孩子”的蛻變就指日可待了!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生理維度上,保證孩子正常發育所需的營養和運動量

處在發育時期的孩子對營養的全面性,充足性要求較高,家長要注意在飲食上合理搭配,不可營養過剩更不能營養不良。

1. 食品攝入要多樣化,攝入量充足而且合理

主食副食粗細搭配,葷素做到3葷7素的黃金比例,幹(餅類,幹米飯類)溼(水果,蔬菜)食品合理搭配。適量搭配豆類奶類,保證鈣質的攝入。

2.餐飲頻率要合理,遵從少量多次的原則

  • 早飯:減少油炸類食品的食用,豆漿,雞蛋,燕麥,牛奶等為主。
  • 午飯:葷素結合,魚肉雞肉豬肉皆可,合理搭配各種蔬菜。
  • 晚餐:早吃少吃,晚餐後可食用適量水果酸奶,不宜喝牛奶。

3. 適宜的運動量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

適當的運動可以刺激身體分泌興奮激素,調整精神狀態,促進骨骼生長,增強身體協調性,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所以運動對孩子來說必不可少!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心理維度上,有以下四點要注意

1. 不要過度管制,讓孩子心理上承受過多壓力

現在的家長都想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提出了各種高要求,報了各種輔導班,家長的出發點是沒錯的,但是這種方式,容易對孩子形成過度管制,還可能讓孩子做出某些過激行為

  • 2017年9月,15歲神童校園跳樓自殺留下遺書,”我恨你們,我要自殺,不要救我,把我的作業都撕了吧!”
  • 2017年,2月9日,池州市一名16歲的少年,因寒假作業未完成就跳湖自殺,後因恐懼自行遊上岸,隨後又欲跳樓自殺。所幸,一名民警目睹此景,不顧危險將其死死抓住。
  •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教導主任閆主任對自己的孩子過於苛刻,一次小小的考試失利他都不能接受,最終導致孩子患上嚴重的精神疾病。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可以適當的給孩子定目標,給他們一定的鼓勵,但不能強迫他們去完成,更不能給他們過大的壓力和威脅。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2. 尊重孩子正常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感覺到被愛

俗話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引導下,孩子的成長往往會事半功倍

  • 家住北京的劉蘊英的孩子第一年高考611分,離清華只差10分,孩子想復讀,母親尊重他的選擇,並告訴他盡力就好,最終孩子如願以償。她家家庭拮据,教育孩子沒什麼技巧,但父母要求自己必須做到的,就是尊重。
  • 著名演員,導演趙薇當年師範大學畢業,可以說獲得了那個年代的鐵飯碗,但她想要從事演藝,她的父母沒有阻攔,支持她的夢想,才有了家喻戶曉的《還珠格格》小燕子,《情深深雨濛濛》那個依萍。

可見父母在孩子一生的發展中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所以孩子如果有什麼興趣愛好,只要不違背法律法規和道德底線,父母都應該給予一定的支持。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3. 給孩子更多陪伴,讓孩子內心不孤獨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童年時期是孩子心理和生理高速發展的重要時期,期間需要父母大量的陪同和耐心的引導,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就清晰的反映了陪伴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1. 沒有父母陪伴,心事難以傾訴的孤獨感
  2. 缺乏父母鼓勵和引導,從而產生不自信的焦慮感
  3. 沒有父母保護,作為後盾的自卑感
  4. 家庭不完整,只有老人在身邊,安全感大打折扣

這是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造成的創傷常常會伴隨孩子一生,影響他一生的生活甚至是下一代孩子。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4.一碗水端平,讓孩子內心感受到平等

現如今,許多家庭還有重男輕女的思想,父母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常常語言行為上會不經意間凌駕在孩子之上。

著名考研英語老師,韋林文化創始人朱偉,犯錯了會蹲下來跟孩子保持平視,並道歉,爸爸是第一次當爸爸,做的不對了,你可以原諒爸爸這次錯誤嗎,爸爸下次不會再犯了。

“去把杯子拿來”,和“可以幫爸爸把被子拿過來嗎”,再加一句謝謝。這兩句話完成的是同一件事,但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希望家長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儘量使用第二種句式,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平等。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認知維度上,應盡力提高孩子對社會的認識

作為家長,有責任有義務讓孩子獲取認識這個社會的機會。

  1. 見識和認知,是在實踐中增長的。在自己的經濟能力許可的範圍內,儘可能的帶孩子去旅遊,為他講解遇到的新鮮的人和事,一起寫一份旅遊感想。帶孩子出去實踐,擴大視野,是家裡任何玩具、畫冊、遊戲機都比不了的。
  2. 家庭教育上,家長要給孩子培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有規劃的基本思想,教會孩子基礎的理財知識和法律知識。多方向多維度發展。日積月累下去,他還怎麼會“熊”呢?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家有“熊孩子”?學會“一點三維度”,讓他變成“乖孩子”

結語: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張純潔的白紙,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的“熊”,有的只是父母和周邊環境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要尊重孩子,陪伴孩子,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和時間,正確的引導他們認識社會和生活的規則教育孩子是一場持久戰,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從“一個平衡點,三個維度”裡學到有用的東西,僅願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為棟樑之才,各位,我們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