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時評丨未開學先收費,折射民校辦學困境


東方時評丨未開學先收費,折射民校辦學困境

  3月12日晚,四川南部一家長在網上報料,還沒開學,南部縣翔宇實驗小學已經開始多次催家長繳納學費了,老師在班級微信群內發佈公告讓還沒交費的家長通過微信轉賬繳費,並稱是禁止人員聚集,只能通過微信轉賬方式收取學費。3月13日,南部縣教科體局回覆處理,疫情期間尚未開學,不得收取學費。(3月14日澎湃新聞)

  疫情期間尚未開學,學校就開始向家長催繳學費,顯然不符合常規。然而,當報道介紹,違規收費的是一所民辦學校時,筆者就釋然了。雖然未開學,但老師均在上網課,學校沒有收入,無錢支付聘任老師的工資,所以,學校才想出了提前收費這一招,反正這學費,家長遲早是要交的。儘管吃相比較難看,但學校也是迫於無奈。問題是,這所民校不僅提前收費,還違規加收了500元的課後服務費,這就讓家長難以容忍了,所以,事件才會被曝光。

  然而,在筆者看來,這所學校在疫情期間提前收費,並加收課後服務費,除了違規之外,也折射出了民辦教育亂象。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在制定民辦教育發展計劃時,沒有考慮人口基數下降的因素,導致民辦教育無序發展,民辦學校,特別是民辦中小學校過多過濫,也造成了民辦學校生源不足,不得不靠亂收費支撐,顯然加重了部分家庭的教育負擔,也擾亂了地方正常的教育秩序。

  事實上,不僅營利性民辦學校,一些從事義務教育的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大都是以營利為根本目的。如有的地方,將義務教育推向市場,實行“公轉民”改制,在經費投入上實行“民辦公助”。這種辦學模式,名義上是解決了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減輕了財政負擔,但實際上是政府在卸包袱,讓民辦教育機構承擔經費的大頭。然而,民辦教育機構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辦教育以營利為目的,將鉅額教育成本轉嫁到學生頭上,造成民辦學校的學習費用,比公辦學校高出一大截,加重了義務教育負擔,也背離了義務教育本質。

  於一些營利性民辦學校,因生源不足,學校只得揹負著沉重的債務運轉,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試想,在這樣嚴劣的環境下,如何能夠正常開展教學工作?又如何能夠保證教學質量?毋庸諱言,隨著適齡人口的減少,民辦學校之間的競爭,將會日趨激烈。然而,任何領域都存在競爭,通過竟爭實現優勝劣汰,這是事業發展規律,民辦學校也要遵循這個規律。因此,有些民辦學校因為規模小,設施設備落後,管理不善,教學質量差,加之債臺高築,已經陷入了破產的邊緣,應將其淘汰,退出民辦教育的舞臺,也是必然的選擇。

  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這就要求,國家層面應儘早出臺非營利民校的監管辦法,捍衛這條紅線。同時,人口基數的下降,給民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適時調整辦學政策和招生計劃,合理配置,優化結構,規範管理,提高質量;而不能讓有的民校,靠提前收費或亂收費求生存。( 作者:汪昌蓮 )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