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什庫和西安門依舊:人不喧鬧鳥喧鬧

西什庫和西安門依舊:人不喧鬧鳥喧鬧

▲ 六十年代西安門大街、西四南大街俯瞰。

自從那塵土飛揚的街道,改修柏油路;騾子拉的轎車逐漸淘汰,改為馬車,甚至出現了汽車以來,通衢大道都稱為馬路了。而以前頂多叫大街。

可是,不管是馬路,還是大街,必然意味著商店林立、車馬塞途、行人輻輳的一幅景象,斷不會有走了半天,看不到幾輛車,也碰不到多少行人的馬路。

但也有例外,舊北京西安門裡的西什庫街,就是看不到車馬行人的一條馬路。

這條馬路我從小就對它印象很深,成年以後,也時常在課餘、休沐的時候來這裡散步。這是一條處在鬧市之中非常幽深邃渺的大路,絕非小巷。

但它的風貌,又與北京所有的大街小巷迥異,有它獨特的風格:車馬稀少、商店全無,所以顯得特別幽靜

此外,它又樹木豐茂、路徑曲折、空氣新鮮。走在這裡使人頭腦清醒,常引起許多很少出現的浮想。

西什庫和西安門依舊:人不喧鬧鳥喧鬧

▲ 1920年的西安門外(東向)。

西安門,在明清兩代屬於宮城外廓。一進西安門,雖然也有民居,但在當時已屬於禁城範圍。大官的“賜第”,多在這一帶。各種作坊、倉庫也多設在周圍。

如惜薪司衚衕,是宮廷的柴炭供應處,餑餑房是宮廷點心製作處等等。西什庫則是歸宮廷專用的十個庫房。由於在宮廷之西,故稱西什庫。清末,十庫久廢。

義和團運動時,西方利用十庫舊址建造的教堂,收容避難教民,曾被拳民圍攻,戰鬥相當激烈。以後教堂雖經修復,可是這條馬路,卻一直處於冷落的狀態之中。

西什庫和西安門依舊:人不喧鬧鳥喧鬧

▲ 如今的西什庫教堂。

現在,回憶一下當年西什庫的外貌

這條路,南口在西安門內大街,北口在西皇城根、廠橋附近,是在宮牆處開通一段,故又稱“廠橋豁子”。土路很寬、很平坦,兩旁有一條窄窄的洩水明溝,溝兩旁便道全是參天蔽日的大樹,與這條路相終始。全長大約一里。直北盡頭,就是那座教堂。

順教堂東轉,出現一條東西向橫路,徑僻人稀。不多遠,再往北一拐,又是一條筆直大道。這條路幽靜冷僻更有甚於教堂前面一條。兩旁沒有住家或商店,只是高牆和樹木。西面的高牆是教堂的東牆,其內自然是十庫舊址;東面高牆是宮牆,只見牆內外樹廕庇徑,看不到一點陽光。路雖然是筆直的,但由於每隔一定距離,建成一道半圓形的拱形過道。遠遠望去,加深了迴環曲折的情趣。從此北出,就是廠橋,到了西皇城根大街了。

這個西什庫,原是明朝儲存宮廷御用雜物之所。因為是皇傢俬有,不屬國庫,所以設在宮城之內,由太監掌管。十庫各有專名,所存物資分類儲存備用。據清初高士奇所著《金鰲退食筆記》一書,詳開十庫所存物資分類。不妨簡單摘錄一下:

甲字庫:掌銀硃、明礬、紫草、水膠、水銀、硼砂、茜草、白芨等藥物染料,皆江浙等省供納。

乙字庫:掌紙張等物。

丙字庫:掌本色絲綿、荒絲、棉花絨等。

丁字庫:掌生漆、桐油、銅、黃蠟、牛皮、牛筋,麻、麂皮、魚膠、錫。

戊字庫:掌盔甲、弓箭、刀及廢鐵。

承運庫:黃白生絹。

廣盈庫:平羅熟絹、各色杭紗、棉布等。

廣惠庫:掌採織手帕、錢貫鈔錠等物。

廣積庫:掌焰硝,硫黃,火藥等。

贓罰庫:掌沒官衣物等(即抄家物資)。

從以上看,除藥材、武器、錢鈔及籍沒的抄家物資之外,主要是工藝上的原材料。自然也都是御用品的加工原料。

據《金鰲退食筆記》記錄:明朝的罪大惡極的權閹魏忠賢,就是從掌管甲庫出身,所以後來待十庫之人獨厚。

清代三十餘年,十庫封錮不開,塵土堆積,到光緒年間,震鈞的《天咫偶聞》也說:“西十庫始明代、康熙中,檢查封禁,近已倒盡,幾如土阜,而庫藏猶有存者,竟無人過問”。

由此可見,整個有清一代二百八十年來此庫未被重視和利用。正像高士奇所描寫的:“……庫後古木叢茂,居人鮮少,眾鳥翔集,作巢以數萬計……”。

這幾句短短的描寫,竟和我在五、六十年前所親身經歷的西什庫環境完全一致。

西什庫和西安門依舊:人不喧鬧鳥喧鬧

▲ 西什庫教堂(1890年前後)。

一進西什庫南口,迎面豎立著那座高聳的教堂鐘樓,但距離尚遠。兩旁夾著整齊的高牆和茂密的雜樹。遠望好像在望遠鏡中管窺一樣。越前行樹木越多,人也越少,只覺得密密層層全是枝葉連成的一片綠海。盛夏時,這裡也覺得陰森蔽日,看不到多少陽光,感不到一絲暑氣。清肅之中,只有滿耳蟬聲,才能想到是在夏天。

轉過橫街再朝北踱,樹木愈茂,在春、夏、秋三季,空氣中散佈著由植物發出來輕柔的葉香,有時也能聞到花香,但不知來自何處,隱隱約約只能為葉香所掩。深秋,這裡黃葉堆積盈尺,走上去,好像踩在地毯上一樣,沙沙作響。

冬天,冷落荒涼,只剩枯林積雪,更為清寂了。住戶沒有,行人也很少走這條路。唯一帶有生氣的就是鳥巢。樹上的鳥巢佈滿,地上的鳥糞層出。空中的鳥類飛翔,便成為這裡的特殊景色。清晨宿鳥初驚,傍晚倦鳥歸林,這種時刻,西什庫一帶出現異常的喧鬧氣氛。不過這不是人聲的喧鬧,市肆的煩囂,是不惹人討厭的。

我曾在深秋傍晚,在這一帶緩步等候過倦鳥歸巢。靠在一棵大樹幹上,仰首西方天際,只見那高密的樹梢頭,還映射著非常醒目的金黃色。不過四面寒雲已漸漸升起,林中的光線也暗淡下來。

就在一剎那,從遙遠的西方傳來一兩聲沉著而又清亮的鶴唳,轉眼間,在樹隙的藍天中出現一行大張著翅膀,雙腳後伸,緩緩地自西向東而飛的黑灰色的鶴群,安翔東去。原來這是棲息在太廟(現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古柏叢中的珍禽

灰鶴,陸續歸來了。

鶴群過後不久,大批鴉群,分批飛來了。只覺得一片喧鬧,紛紛停落在遠近的樹上。剛安靜下來,第二批鴉群又來了。

鴉群剛剛定下,就可以發現其他各種宿鳥也都紛紛歸巢。這時才驀然察覺到滿林中一片暗紫,暮色已深,於是踏著層層黃葉,在沙沙聲中舉步歸去。

西什庫和西安門依舊:人不喧鬧鳥喧鬧

▲ 1990年前後,西安門大街路北。

去年回鄉,特意探望了一次西什庫。從廠橋進來,從西安門大街出去,大變樣了。人家、商店,在那條筆直的大街上比比皆是,甚至還有著名的醫院和機關。一條東西橫路,已與紅羅廠開通,東西成了交通要道。只有那已改為中學的教堂鐘樓,依稀尚存舊貌,可是參天古樹,所剩不多,再也聽不到宿鳥歸巢的喧鬧聲了。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本文轉自燕都雜誌《西安門與西什庫》,作者金雲臻,

書影如下:

西什庫和西安門依舊:人不喧鬧鳥喧鬧

西什庫和西安門依舊:人不喧鬧鳥喧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