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當抗“疫”新聞先鋒,看威海日報社的“她”力量

38天,我感受到這座城市眾志成城的熾熱大愛

威海日報記者 孫世超

3月4日,是我連續一線採訪的第38天。

這38天,我去過醫院、衛生所、病毒檢測實驗室,進過隔離點、機場、火車站,到過工地、企業、菜市場,接觸過醫護人員、一線機關幹部、卡口交警和志願者、隔離點工作人員,見證了胸科醫院集中救治場所15天從荒地到標準化醫院的“威海速度”,目睹了24小時之內防護物資生產線從無到有的眾志成城……

這38天,是疫情防控最為關鍵的時期。大年初三走出家門的那一刻,我內心確實是忐忑的,然而隨著採訪的不斷深入和延展,我的心理逐漸從放心、安心變為堅定信心。

這是因為我看到,全市從上到下有一整套科學而強大的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保障運行機制,時刻在為這座城市悉心護航。大到疫情防控、救治隔離、經濟發展,小到百姓蔬菜水果怎麼買、防疫物資夠不夠用、心理是否焦慮、復工企業員工吃住安不安全……方方面面都有人在關注關心,摸底調研、聽民意、順民心,科學施策,精準解困,保障城市每一道環節都健康平穩運行。

勇当抗“疫”新闻先锋,看威海日报社的“她”力量

記者在一線採訪企業復工復產

這38天,是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形勢不斷變化的時期。然而越是關鍵的時候,越有一批有大愛的企業家和社會各界人士衝得上、頂得住。

還記得2月11日,在威高工業園的一棟空置廠房裡,威高、迪尚兩家企業負責人現場辦公,協調商量組建防護物資生產線的事兒:“員工吃住我來管,還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就儘管找我!”與此同時,各區市及其他相關企業都在為這條生產線積極出設備、出人、出力。當天下午,還是空蕩蕩的廠房,24小時候之後,便已經開始歇人不歇機器地滿負荷運轉。這種關鍵時刻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的大愛,讓人在疫情面前,擁有更多戰勝困難的力量。

勇当抗“疫”新闻先锋,看威海日报社的“她”力量

記者在空置廠房用手機寫稿

這38天,是春節後威海最冷的時候。採訪期間,手腳常常是冰涼的,但內心卻一直被抗疫一線各環節普通工作者的感人舉動溫暖和鼓舞著。

他們有的,深處風險最大、最辛苦的防控一線,卻仍以他人為先,為他人著想。

2月初,在乳山高速公路卡口執勤的一名交警,裡裡外外戴了兩層口罩。問他咋戴了倆,他不好意思地一笑:“現在這資源緊張,不能浪費了,就把舊的戴外面,新的戴裡面。”

還是上個月,在文登一處集中隔離點,我剛結束採訪在酒店大堂等待坐車返程。一名全身著防護服的姑娘結束一圈消殺工作,從裡面走出來,走到我跟前的一個空椅子前,問:“這個有人坐嗎?”我答,沒有。接著,這名工作人員“哎——”了一聲,重重地坐下:“那我坐會兒。”那一刻,我真切地看到她疲憊但仍以他人為先的閃光點。

他們有的,頂著料峭春寒,持續堅守一線崗位,卻始終懷揣耐心,細心為群眾做好解釋服務工作。

近期,手機掃碼進出,成為城市疫情防控最新的高效手段。一次,在高區一處小區門口,防控志願者一一耐心地教居民如何使用,並逐一給大家解疑釋惑:“這不是為了麻煩大夥兒,是為了讓更方便進出,更容易掌握行動軌跡,方便問題排查。”臨出門,這名志願者還來一句:“慢走啊,晚上見!”這種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小舉動,總能溫暖人、打動人……

每天,類似這樣普通人的小故事不停地在我們身邊發生。

他們就像一顆顆螺絲釘,平凡卻不簡單,緊緊地擰在自己的崗位上,用一點一滴的小舉動,書寫著城市精神和抗疫大愛;用精準咬合,嚴絲合縫的工作機制,牢牢築起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

這38天,我在一線不斷收穫感動,收穫成長,收穫正能量。而這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也正通過我,傳導給我的家人。

因為天天出入一線,為了徹底地防範風險,我把5歲的孩子留在了文登老家,由父母看護,至今仍未敢回過一趟家。最初,每每視頻連線,孩子總會哭喊著說“想媽媽”。如今一個多月過去了,孩子也漸漸理解了我的工作,她會清晰而堅定地鼓勵我:“媽媽,你要繼續加油工作哦!”

38天,我真切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眾志成城的熾熱大愛,帶著這種力量,我的腳步沒有停,採訪仍在繼續著……

堅守宣傳陣線 勇當抗“疫”新聞先鋒

威海晚報記者 張玉婷

當我們正沉浸在鼠年新春的喜慶中時,新冠病毒感染肺炎將歡樂猝不及防地打斷。普通民眾居家不出,醫護人員奮戰一線,社區、部門、黨員衝鋒在防疫關口。此時,做好疫情防控的信息傳遞和輿論引導工作,新聞媒體責無旁貸。作為從業十年的老記者,從大年初一開始,我就投入到了新冠肺炎相關宣傳報道中。

在接到威海日報社的宣傳任務後,我在春節期間第一時間投入宣傳報道中,不懼危險,承擔了數次患者治癒出院報道並給出宣傳通稿。在宣傳過程中,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為讀者提供專業、權威的信息。

第一時間投入宣傳報道

快速、準確的新聞報道能夠充分發揮公共衛生事件“瞭望哨”功能,可以不斷地向人們傳遞正能量信息、鼓舞士氣,有助於協助相關部門緩解民眾情緒。

1月28日(正月初四)傍晚,接到編輯部報道市場、超市保供應採訪任務。做好防護後,我第一時間奔赴超市,瞭解物資儲備情況,採訪購物市民感受,通過文字的力量讓市民對我市防疫期間物資準備充足有信心。在採訪中,超市為滿足市民需求所做的不計回報的努力、市民對於政府能夠提供充足物資保障的信心,都讓人動容。成稿文章《市場全力保供應,市民菜籃子更豐盈》,及時給疫情中帶有焦慮情緒的市民吃了一顆定心丸。

勇当抗“疫”新闻先锋,看威海日报社的“她”力量

在隨後的有關疫情采訪中,我始終保持著第一時間衝在宣傳採訪的現場,展現新聞記者的專業素質,及時通過威海晚報微信公眾號、微博、報紙對外發布信息。

疫情采訪期間,不少採訪現場都是在人員密集或者醫院,存在傳染的安全隱患。但新聞記者的職責要求我必須將最新鮮的內容奉獻給廣大讀者,我不懼危險,全面做好防護,與同事圓滿完成採訪任務。

多次一線報道患者出院

新冠肺炎疫情進展中,市民最為關注的是威海患者何時能夠治癒出院,作為威海主流媒體,我們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了這一事件。

2月2日威海市首批2名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治癒出院,當天早上7點半,我和同事趕到威海市胸科醫院,與患者面對面採訪,瞭解其治療過程。隨後立即趕回單位出具稿件,宣傳、防疫部門審核後,以通稿的形式,發佈給各媒體。當天,除了威海本地日報、晚報、電視臺等官方媒體選用外,中國新聞網、新浪、網易新聞、大眾網、齊魯壹點等也使用此通稿,及時向外界傳達威海戰勝病毒的決心和能力。此後,在2月6日、2月8日,我又分別前往威海市胸科醫院採訪第二批、第三批出院患者。

勇当抗“疫”新闻先锋,看威海日报社的“她”力量

在採訪過程中,除了報道患者科學的治療過程外,還著重採訪了患者治療過程的心理狀態,希望通過這些讓患者、市民對威海市醫療技術水平樹立信心,更希望成功出院的患者經歷讓仍在治療中的人放平心態。在此後採訪的出院患者時,他們無一例外地提出了對已出院患者的新聞報道,給與了他們很大的鼓舞,這樣我感到非常欣慰。先後發表《威海市首批2名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威海市第二批又有3名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治癒出院》《我市又有3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等稿件。

在採訪患者出院時,會遇到治療的專家,此時如何表達防疫治療信息的專業性就顯得非常重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發性、危害性和複雜性,涉及到的醫療新聞專業性很強,因此,我在採訪報道時就非常注意疫情報道的禁忌和規範,避免產生不良社會影響。特別是採訪相關醫療專家觀點時,應注重話語結論的科學性,反覆同專家核實。成稿後,除了編輯部審核外,還請市衛健委專家審稿,以確保其專業性、準確性。

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新冠肺炎防疫過程在變化,因此新聞媒體要根據事態的不斷變化及時設定報道議程,客觀公正報道以滿足群眾知情權。作為一名老記者,我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採寫發佈正確權威的治療信息、卡點防疫的詳情、市場保障的情況等內容。同時,根據不同時期抗“疫”宣傳要求,隨時調整報道思路。

1月28日起,從疫情初期、患者出院、醫療保障、社區卡點、復工復產等角度,不同時期分別採寫了不同內容稿件。通過不同時期緊跟輿論要求的採訪,讓更多居家讀者瞭解到社會防疫一線的真實信息。同時,在融媒體報道方面,認真遵守宣傳部門的審稿制度,強化涉及疫情新媒體信息發佈審核把關,確保不發佈錯誤信息。

勇当抗“疫”新闻先锋,看威海日报社的“她”力量

在不同時期,我先後採寫了《24小時嚴控把守 阻斷病毒入威路》《威海獲得首個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醫療器械註冊證》《築牢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各鎮街、社區(村居)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指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疫情防控和工程建設兩不誤 我市公路重點工程陸續復工復產》《開通返崗包車 助力復工復產》等稿件。

與抗“疫”英雄並肩,我們是逆行之路的記錄者

Hi威海城市客戶端記者 王璐瑤

翹首期盼的庚子新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春節。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從武漢擴散至全國,防控感染、抗擊疫情成為成為舉國上下、全民參與的一場戰鬥。

迎戰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威海主流媒體的威海日報社,第一時間組織採編力量下沉到疫情防控一線,發佈真實全面的權威信息,傳遞源源匯聚的愛心暖流,凝聚共渡時艱的強大信心。

與抗“疫”英雄並肩,對於許許多多的新聞人來說,他們不是逆行者,卻是逆行之路的記錄者,Hi威海城市客戶端首席記者、編輯王璐瑤就是其中一員。她堅守在編採前沿,衝鋒在抗疫一線,用行動踐行新聞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全面報道威海抗疫防控戰“疫”的最新動態,生動記錄威海人的戰“疫”故事,全方位展示抗擊疫情的威海溫度、威海速度、威海擔當。

“面對疫情我們都是戰士”

1月25日,大年初一的晚上,剛剛和父母吃完團圓飯,王璐瑤的手機上突然跳出一條領導發來的信息:“有工作任務,明天緊急到崗。”

在報社工作10年的她,從未有過一個春節能夠徹底放鬆,然而2020年的春節,卻格外緊張和忙碌。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的計劃,新聞單位的工作不容有一點拖延,1月26日凌晨4點多鐘,王璐瑤就從文登的家中踏上了回威海的路,直接回到單位上早班。

勇当抗“疫”新闻先锋,看威海日报社的“她”力量

一夜之間,疫情告急,大量政府部門疫情信息亟待發布。由於突發新聞、通報新聞多,每天的疫情報道與信息發佈量達數百條,Hi威海城市客戶端編輯的日常工作時間,由原先的一天8個小時,延長至12小時以上,甚至是18個小時,面對繁重的稿件更新壓力,王璐瑤並沒有畏難,她經常晚班連著早班上,急難險重的工作搶著幹,經常在單位一忙就是10多個小時,披星戴月回家,迎著晨曦上班。

面對疫情,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是戰士。從1月26日到現在,她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認真做好各項疫情報道與信息發佈任務,沒有因為個人原因請假離崗,用行動展現一名老記者“有困難我先上”的責任擔當。

“做好報道是我們的職責”

有很多人說,新聞工作者是逆行者,但是對於他們來說,更多的是逆行之路的記錄者,做好新聞報道,是責任也是使命。

在工作崗位上,王璐瑤在做好抗疫新聞編輯工作的基礎上,全力投身抗擊疫情報道第一線,做好新聞採訪工作,引導市民群眾堅定信心,科學防控。

在稿件編輯中,有一個小女孩寫給在胸科醫院奮戰父親的信令人感動,但是內容並不詳盡,王璐瑤通過多方打聽,找到了收到這封信的當事人——市胸科醫院發熱病區首批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臧瑋,當時臧瑋剛剛從治療一線上撤了下來,正在隔離中的他接受了王璐瑤的採訪,一篇滿載感情的《“你是英雄!”8歲女兒的信,讓身處抗疫一線的他流淚》稿件出爐,暖心的故事鼓舞著威海人抗疫的鬥志。這篇稿件引起了鳳凰網等國內媒體的關注,聯繫臧瑋進行了二次採訪,並將他的故事推給了全國的受眾。

勇当抗“疫”新闻先锋,看威海日报社的“她”力量

Hi威海城市客戶端作為一個新媒體平臺,在應對隨時變化的戰“疫”過程中,不斷對內容進行優化和創新,推出一系列短視頻作品,王璐瑤積極參與新媒體採編工作,做好融媒體新聞工作。

在《聚焦疫情防控,Hi威海城市客戶端抗擊疫情特別報道來了!》欄目中,第一次面對主持工作的她儘管緊張,還是認真細緻地擬定好訪談內容,通過積極提問的形式與專家互動交流,圓滿完成了主持任務。此外,她還深入一線採訪防控前沿動態,參與新聞視頻採訪活動,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著疫情防控的最新進展,傳遞給廣大市民真實鮮活的一線信息。

“路在腳下,美好在前方”

在抗擊疫情的新聞戰線上,一條條現場視頻、一張張一線照片,一篇篇實時報道,將黨和政府的聲音及時傳到千家萬戶,也給了新聞人自己以感動和鼓勵。

在王璐瑤編輯過的新聞稿件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組《戰“疫”好消息,請看這裡!》系列報道。在疫情消息讓社會民眾為之擔憂的時候,Hi威海城市客戶端彙編了一批好消息,從300萬個“5毛口罩”穩人心開始,到8家商超承諾生活必需品價格穩定,4182萬疫情防控資金撥付到位,後來再到威海持續無新增病例……一個個好消息給人們帶來了希望,鼓舞了抗擊疫情的士氣,這組稿件也因此受到市政府、各部門的認可和表揚。

勇当抗“疫”新闻先锋,看威海日报社的“她”力量

路在腳下,美好在前方,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有很多的困難,但也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通過威海日報社這個主流媒體宣傳陣地,那些振奮人心的消息鼓舞著人們,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強大合力正在形成。

一粒微光,能夠照亮多遠的前行之路?

一個榜樣,能夠激發多少人的熱血與感動?

新聞的力量,就在這篤定前行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