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兵頻道】我給後輩講鐵道兵的故事


【鐵道兵頻道】我給後輩講鐵道兵的故事

我給後輩講鐵道兵的故事

【鐵道兵頻道】我給後輩講鐵道兵的故事

一、我給孩子講襄渝線的故事

我慶幸自己一生中有跟隨鐵道兵一起摸爬滾打的經歷,儘管只是短短的三年,但這經歷卻刻在了我的心裡。部隊的傳統,三線的精神伴隨了我的一生。我時常講起那時的艱難歲月,也時常寫點襄渝線的故事。這是我心中濃重的三線情節。

我常常給兒女們講當年修建襄渝線時的艱苦,講鐵道兵在艱苦的環境下努力拼搏的精神,講鐵道兵“活著幹,死了算”的口號和為早日修通襄渝線那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勁頭。提起我們在吃不飽肚子還要把各項工作幹在前面,扛柴路上在河溝裡抓吃生魚生螃蟹充飢的經歷,常常激動的我淚流滿面,可孩子們卻眨巴著眼睛說:“老爸,你好會編故事。吃不飽幹啥活,跑呀!”再講,孩子們都戲謔的說我就是家庭版的,那個絮絮叨叨講“老糧票”故事的遊本昌。妻子也揶揄我:“別講了,孩子們現在過這麼好的生活,那裡會相信你講過去的苦日子。相信了又能怎樣,也去受那苦嗎?只怪咱們生不逢時吧。” 但是,我還要講,一定要讓他們相信,今天的好日子是多少人用汗水,甚至熱血生命換來的。在幸福的後面,有多少默默無聞勞動者的付出。要讓他們知道什麼叫“來之不易!”什麼叫“珍惜”!我決定要領孩子們進山,讓他們親身體會,親眼看看我們當年的生活環境。

那時,西康鐵路還未開通。我們乘車經漢中到安康,再換乘去原來我們團部的所在地大棕溪。火車馳進旬陽,我坐不住了,騰的站起來,貼著玻璃往外看。這地方太熟悉了,漢江大橋、磨子溝、相思灣、學子灣、長沙壩……。我一會看看左,一會看看右,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這兒就是我們修的,這隧洞就是我們打的……。

“爸,你們修的鐵路好穩呀,一點也不頓(顛)。”女兒一句話,我瞬間淚流滿面……。

到站了,我的義兄,當地人五哥在棕溪車站接我們。孩子們沒進過山,高興地喊著叫著一跑一顛的,我只是在後面默默地跟著。改革開放了,五哥在棕溪鎮開了牛行,生意做得很好,家裡亦有了很大的變化。午飯特別豐富,臘牛肉都是腱子,炒牛肉用的裡脊,包餃子用的肋條肉,當地的木耳炒雞蛋,又鮮又香,真好吃。孩子們都餓了,吃的那個美呀。吃著吃著,兒子突然停口,看著我冒了一句:“爸,我說你會編故事吧,這比咱家的生活好得多……”我一時語塞。

第二天,我和五哥帶著孩子來到當年我們住的營房……。儘管破敗,但斷壁殘桓還在。幾面土牆孤零零的聳立在溝沿邊。我給他們講當年蓋房的經過。溝沿下那片空地就是我們的籃球場,這兒原先是一壑深溝,一場移山倒海般的泥石流在幾十分鐘就成就了它。站在這兒,就好像聽見籃球滾下山,一直滾到漢江裡,我們站在山上的狂呼。我們鑿的隧道還在,架的橋還在,架的高壓線還在,線塔,豐碑似的聳立在秦嶺巴山間默默地訴說著……。一路走,一路講,每一座山頭,每一道山溝,每一座橋樑和道路,都有講不完的故事……。領孩子們到後山,走了十幾裡的山路,他們累得氣喘吁吁,直喊腳疼。五哥心疼的背過臉去。我指著那條彎彎曲曲直通後山的小路說,“往前再走這麼遠就到我們扛柴的地方了,我們第一次進後山,也是離當年連隊最近的地方。”孩子們都咧嘴喊叫“不走了,不走了”。五哥嘆一口氣說:“當年,你們的爸爸餓著肚子還要扛百多斤柴,就在在這山間小道上拼啊。”

五哥領大家吃深山裡老百姓的“美餐”,紅薯秧,野菜,樹葉子……,撒一把乾麵,吃的他們直流淚。幾天時間,我天天領他們到鐵路沿線,天天給他們講當年發生在這裡的故事,他們才逐漸對我們當年的艱苦才初有認識。

1997年,我的雙胞胎兒子考入中國足球學校。兩年後,我到學校看他們。一見到他倆,我原本滿腔的興奮立時化作了怒火,壓抑不住的噴了出來。“啪啪”,一人領了一個嘴巴。捂著臉,他們一頭霧水的看著我。我指著他們腳上穿著的不同顏色的足球鞋說:“這幾百塊錢一雙的鞋子,你們怎麼能這樣糟踐,你知道,為供你們上學,我和媽媽多難嗎!”哥哥哭了,弟弟也哭了。他們拉著我的手,走到一個幾米長的大筐子前。那裡面堆滿了全校幾千名小運動員淘汰的鞋子。一次,他們驚喜的發現。因隊員們有的是左撇子,有的習慣用右腳,所以左右腳鞋損壞的程度不一。在這堆鞋裡,他倆挑挑揀揀,只要合腳,不分顏色,配對成雙,洗洗補補,換上鞋釘自己穿了。兩年來,他們都沒有買過新鞋啊。聽到這裡,我心顫了,摟著他們,鄭重的向他們道歉。孩子流淚了,我也流淚了,有心疼,有後悔,更有高興。這一刻,我覺得他們長大了,真的長大了。

多年以後,已在某足球俱樂部當教練的孩子對我講:特別感謝你當年幾次領我們進山,當時我們還小,心裡只是模模糊糊地感到,你們當年修鐵路很苦,我們很幸福。也朦朦朧朧的覺得我們幹事有了榜樣,有了對比。你們能吃苦,我們也不怕,就多了一股勇氣和韌勁。大了以後才清楚,你煞費苦心為我們真正找回的,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在下意識地想到當時的那一幕。爸爸,謝謝你!我,又一次語塞!

二、 我給中學生講襄渝線的故事

【鐵道兵頻道】我給後輩講鐵道兵的故事

那年,方圓中學輔導員邀請我給學生講一講當年我們跟隨鐵道兵修襄渝線的事。我欣然應允。但我也頗為犯難。聽眾淨是十幾歲的娃娃,咋樣講,講什麼?和老師們多次交談,我經過精心的準備,我把所講的內容編成了一個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注入一個觀點。思鄉,想到報答父母恩;工作,想到“學到用時方恨少”……。會場極其安靜,孩子們都認真聽著。情緒都跟著我的變化而起伏。在講到學生中間有比吃比喝比穿戴問題時,我講了這麼一件事:

1971年冬天,我病了。不巧,好朋友席鎮江也病了。但是,為此耽誤工作可不是我們的所為。工作照幹,只是遵照醫囑,每天吃過飯要溜溜彎。這天,我和席鎮江溜達到半山腰的小路上,不知是誰“呼”的扔下來一雙爛解放鞋。我走上前去,抬腿就踢飛了一隻。正要踢另一隻,忽覺有人。忙回頭,果見一位擔著扁擔的漢子和一個十二、三歲的瘦弱少年在我身後。見我停下腳,忙放下擔子,一把從地上抓過那隻我準備踢飛的鞋子,連忙背在身後,然後才細聲細語的給我說:“解放軍大哥,這隻鞋能不能給哦(我)”?

“要這隻爛鞋幹什麼?”我這樣想著,看著那漢子明顯帶著討好的笑容。我一點頭,他馬上向不遠處的草叢裡走去,一邊走一邊尋。這又是唱的哪出呀。一會兒,他手裡晃著那隻被我踢飛的鞋子,興奮地喊:“尋到了,尋到了!”說著就蹲在男孩的面前。這時,我才看清,在這寒冬的季節裡,他們穿的是草鞋。更令人吃驚的是,孩子腳上只裹了幾層棕樹皮,他自己竟然還是光腳。看他扁擔上掛著的兩串草鞋,我們就猜想,這肯定是個出遠門的人。他蹲在地上,迅速從擔子上取下一把砍刀(這也是山民出遠門必備的工具之一)。三兩下割掉了鞋上的爛布面,然後,讓孩子把腳踏在鞋底上,又取下幾根草繩紮在上面,左右看了看,才對孩子說,“來,走兩步。”孩子站起身向前走去,又轉回來,抬著腳,扭著頭左右看著鞋子,臉上露出極其滿意的神情。半天才漲紅著臉輕輕說了聲:“好軟和……”。那漢子對我們又是感謝又是點頭的說了一堆客氣話才離去。我和鎮江盯著他們看了好久,目送著他們的背影逐漸消失在山的那邊……。

我們這年齡段的年輕人,本身就是愛動愛跳手腳不失閒的天性,加上出門就是山,到處是石頭,到處都是鋪路的碎石渣。我們在這上面走,踏著帶稜角的石頭渣工作,哪能不費鞋。一雙解放鞋,也就是兩個多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該報銷了。我抬著腳,掙出大拇腳趾說:“小江,看我這雙,才一個多月,就成了這般模樣。”鎮江看了看,若有所思的說:“哎嗨,找我呀,我有辦法。呵呵”。“你……”。話沒出口,猛然想起,“文革”輟學時,他學過修鞋。“藝不壓身啊,明天看我的。”他信心滿滿。

第二天,鎮江到機械連找了根不鏽鋼焊條,在砂輪上磨好了鉤針和錐子,我則按照鎮江的旨意,拆了根麻繩頭,搓成線,又在誰扔掉的舊鞋上剪下來好布洗淨晾乾,就開始動手了。別說,會者不難,鎮江還真像那麼回事兒。工作服腿上一搭,拿起鞋子就幹上了,一個多小時,一雙就要扔掉的解放鞋,在他的手裡,竟然補好了。班上的戰友一看,紛紛拿出了自己的鞋要鎮江“幫忙”,鎮江來者不拒,統統收下,一針一線的認真補好,大家高興地直向他道謝。他給大家說。“最近身體不好,大家替我多幹了不少的活,這算是我補償一下吧。”

“鎮江會補鞋”。這消息不脛而走。班裡、排裡、連裡,戰友們需要補的鞋都拿來了。鎮江仍然是來者不拒。就這樣,補鞋成了鎮江生活中的一項內容。他樂此不疲。仗越打越精,布不夠了,撿來舊鞋子,剪掉鞋面,還撿廢帆布包、帳篷,有時還讓家裡寄皮革。開攪拌機的戰友也多了一項任務,把拆下來的水泥袋線收集起來,處理後做線繩用。大家的條件不高,不管是帆布還是皮子,也不管是白色還是黑色,只要補好了能穿就行。就這樣,一雙又一雙,一天又一天。席鎮江業餘堅持兩年多,補鞋五百多雙(次),多次被評為五好戰士,還光榮地加入了共青團員。

報告會講完了。熱烈的掌聲過後,大家全體起立,唱起了: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

幾天後,輔導員告訴我,全校開展了“怎樣發揚革命傳統徵文和演講”活動……!

(作者:原鐵道兵十師46團學兵 白寶存)

【鐵道兵頻道】我給後輩講鐵道兵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