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臺北法案”明裡“挺臺”,實則是“遏華”

學者:“臺北法案”明裡“挺臺”,實則是“遏華”

 

美艦“錢瑟勒斯維爾”號15日通過臺灣海峽。(圖片來源:美軍第七艦隊臉書) 

  近日,美國會眾議院以415票贊成、0票反對,全票通過所謂的“2019年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 of 2019),因首寫字母組成為TAIPEI,故簡稱“臺北法案(TAIPEI Act)”。

  華夏經緯網12日發表南京大學臺研所教授楊澤軍文章指出,“臺北法案”表面看是美國“力挺”臺灣,加強臺美關係;實則矛頭直指大陸,嚴重違反一箇中國原則,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精神背道而馳,是美國對中國內政的又一次粗暴干涉,彰顯美國在繼續打“臺灣牌”,重在“以臺遏華”,阻撓大陸崛起。

  以下為文章內容摘編:

  由“臺北法案”的全稱(“2019年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看,其重點在強化臺美關係,幫助臺灣鞏固、加強所謂的“邦交”關係,包括支持臺灣鞏固15個“邦交國”、與其他國家發展非正式夥伴關係、參與國際活動、推動臺美經濟貿易談判等。但其真正的矛頭是在大陸,旨在削弱大陸對臺政策的實效與影響,以便更好地打“臺灣牌”,

使臺灣更加心甘情願、更加賣力地繼續充當美遏制大陸的“戰略棋子”,為阻撓大陸發展強大發揮更大作用。

  我們知道,蔡英文上臺、民進黨“執政”後,拒不接受“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急轉直下。自2016年12月,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與臺灣地區“斷交”,此後一發而不可收,隨後又有巴拿馬、多米尼加、布基納法索、薩爾瓦多、所羅門群島、基里巴斯等六個國家與臺灣地區相繼“斷交”。臺“邦交國”僅剩15個,創下歷史新低。民進黨當局雖一再設法“固邦”,卻收效甚微,“邦交國”越固越少,臺灣“國際生存空間”也在不斷萎縮。近幾年世界衛生組織大會,民進黨當局竭力設法爭取出席,甚至厚著臉皮硬闖大會會場,均未能得逞。更可悲的是,臺灣“斷交”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在持續,基里巴斯絕非最後一個與臺灣地區“斷交”的國家,有學者分析,未來臺灣“邦交國”數量變零也非不可能。

  面對這種局面,一貫“親臺”的美國會議員,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力促通過“臺北法案”,給民進黨當局撐腰,要求美國政府通過自身“意見的表達、投票及影響”,支持“臺灣成為所有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會員,並在其他適當的時候成為觀察員身份”;利用美國的巨大影響力,協助民進黨當局“固邦”,對積極加強發展與臺灣關係的國家,給予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支持,相反則予以打壓,公然干涉別國內政,助民進黨當局鞏固發展涉外關係,拓展國際生存空間。

  “臺北法案”還要求強化美臺經濟關係,目前,美國是僅次於中國大陸的臺灣第二大貿易伙伴,臺灣則是美國第11大貿易伙伴及重要農產品出口地。正如“法案”所稱,美臺已經是“堅韌的經濟夥伴關係”。“法案”意在利用這種經濟關係,一箭又雕,既通過強化美臺經濟關係,彌補因中美貿易摩擦對美造成的經濟損失;又通過對臺經濟注入活水,減輕因兩岸關係緊張造成對臺經濟的衝擊,弱化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

  由上可見,“臺北法案”明裡“挺臺”,實則是“遏華”,其用意就是要造成大陸拿臺灣沒有辦法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弱化大陸對臺政策的實效與影響力,使民進黨當局感到有堅強後盾可依,有恃無恐,更加放心大膽地追隨美國,充當美“遏華”的急先鋒,使美國的“臺灣牌”打得更加有力,更為有效,成為遏制大陸崛起、強大的得力工具。

  只是美議員的如意算盤打得響,現實卻並非如其意,一箇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美國也早在40年前就同中國建交,現今卻為著民進黨當局“固邦”而阻撓其他主權國家同中國大陸發展正常國家關係,實是強盜邏輯,嚴重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將註定徒勞無功!(編輯:張亞靜)

學者:“臺北法案”明裡“挺臺”,實則是“遏華”

南京大學臺研所教授楊澤軍。(圖片來源:華夏經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