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等“報復性消費”,不如做好這件事

近日,一位業內人士向我吐槽,說本來去年行業環境就不好,今年還遭遇了疫情,雖然很多工廠應急增加了消字號的生產線,但是很大部分產品線都沒法復工,線下門店的衝擊就更顯而易見,因此,今年的年終報表肯定不好看。


繼“黑天鵝”事件發生後,各行各業受到的打擊嚴重,可以預計在整個第一季度中國民經濟處於低迷狀態。但隨著疫情慢慢結束後,可預見國民經濟將逐漸復甦,於是口耳相傳的“報復性消費”似乎成為不少商家期盼的救命稻草。


那麼疫情結束後,我們所期待的報復性消費趨勢是否會出現,如果出現,將可能獲得受益的會是哪些商家以及產品,我們又將如何去應對這一趨勢?


從相似的歷史,看2020年趨勢


常言道歷史總是相似的,總能從過去的歷史當中探知未來發展的趨勢。我們不妨將2003年非典疫情與2020年的疫情進行比較。


從相關數據可知,2002年11月-2003年7月全球確診感染SARS病毒患者共8096例,其中死亡774例,死亡率為9.6%。而始於2019年12月的冠狀病毒疫情截至2020年3月11日,全國累計確診病例共80963例,其中死亡3162例,死亡率為3.9%。


雖然在2020年這場疫情當中,死亡率明顯比2003年的非典疫情低,但是波及卻更廣,對經濟影響更大。


2003年的非典疫情持續了8個月之久,爆發是在2003年的第二季度,見下面2003年GDP增速分季統計表中,GDP增速在疫情結束後的第三、第四季度得到明顯的回升。


與其等“報復性消費”,不如做好這件事

▲製表:中國美妝網


由於2020年這場疫情當中,國家相關部門重視較早反應比2003年更快,並且為了防止疫情傳播採取了延長假期、居家隔離、疫情封城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因此在3月份,我們已經看到明顯控制的效果。


但是從2003年產業同比增速對比來看,第三產業相對比第一第二產業來說恢復更慢,在第四個季度後才逐漸恢復到年初的水平。


並且對比2003年以及2019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GDP總量佔比,可以看到在2019年,第三產業GDP佔比對比2003年有明顯增大;因此可以判斷2020年第三產業所受影響比2003年更嚴重。


與其等“報復性消費”,不如做好這件事

▲製表:中國美妝網


專家認為市場將出現“報復性”消費


目前,雖然疫情蔓延國外的火勢尚未平息,國內疫情已逐漸得到控制,會否在疫情結束後出現群眾性的報復性消費成為不少人熱議的話題。


與其等“報復性消費”,不如做好這件事


近日,在“三八婦女節”前夕,有報告調查疫情後會否選擇報復性消費,調查顯示有68.1%的女性認為理財最重要的是資金安全性的保障,女性對於理財的態度偏保守,以穩健為主。


疫情影響女性理財觀,近五成女性認為要努力攢錢,僅4.3%女性選擇疫情後報復性消費。可見,疫情雖臨時性地限制了大家的消費,但是另一方面,也導致大眾對危機感的反應更強烈,可以預見的是在目前形勢下,穩健的理財觀念將有可能成為都市白領新理財趨勢。


但也專家認為在經歷一個多月的封閉、孤獨生活後,人們非常向往社交,不僅需要與朋友交流情感,更需要通過各種購物消費來安慰。


因此,根據2003年非典後的市場反應覆盤,消費者在疫情後出現“報復性”消費,這種反彈一般是正常消費的2-3倍。可以大膽預測,這次疫情過後的表現,與2003年有異曲同工之處。


近期有一家外賣平臺數據顯示,在復工第三週,已經出現“報復性消費”趨勢,不少外賣訂單都在自我升級:用戶點“肉夾饃”時,不滿足於“普通”,而出現“加料”需求。如在西安最多有人一單下單了26份肉夾饃,還有人一次性下單10份胡辣湯。報復性消費趨勢可見一斑。


適應渠道變化,轉變營銷戰略


不管專家預測的群眾報復性消費行為是否會出現,但是即時順應消費渠道的鉅變,卻對化妝品企業而言意義重大。


據中國美妝網從美業顏究院中獲得的淘系美妝細分子類銷售數據可知,受疫情影響,除口紅這類細分子類有大幅度下滑趨勢外,面膜、面霜、乳液等品類銷量平穩上升。


尤其見防曬漲幅最大,銷售額環比超100%。可見,線上渠道已逐漸滲入到化妝品行業品牌運營戰略中,對緩解線下的衝擊以及整個行業競態的重塑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與其等“報復性消費”,不如做好這件事


另一方面,隨著Z時代消費者逐漸佔領消費主流,線上的消費模式將越來越受歡迎。這無疑是對疫情後線下的報復性消費趨勢進一步沖淡。由此可見,順應目前線上消費趨勢,轉變營銷戰略,還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品牌翻盤的關鍵點。


在消費逐漸復甦的同時,我們可以預測,一部分彩妝細分子類如口紅產品市場將逐漸回暖,但是也有人認為受疫情較長時間的影響,國民對大健康產品的關注會更加提升,並且由於長時間內戴口罩的影響,有行業人士認為抗過敏、修復這類護膚產品的市場發展潛力十分可觀。


與其等“報復性消費”,不如做好這件事


同時,市場的逐步回暖當中,讓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報復性消費”趨勢,商家應該更多關注到可能會出現的預防扎堆傾銷,共同壓價的問題。


另一方面,應對短暫性的報復性消費,考驗的是供應鏈的產品上新以及產品持續供應能力。因此,在這段時間內從源頭上掌控產品的供應,對品牌整體良性運營十分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