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西方美术史》

寒假的时间,读了《西方美术史》又重新了解了很多西方古老艺术,感受颇深。

看着《西方美术史》,感受着书中鲜活的生命和多彩的画卷,思绪万千。

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己就站在卢浮宫三宝面前:胜利女神雕像、断臂维纳斯和蒙娜丽莎。很是激动,它们是卢浮宫的镇宫之宝。

书中避免了以往同类书在论述艺术特征时用以现成归纳的习惯,而是将艺术特征以自然可信的转换条件为依据论述的。如:在论述罗马或建筑时,首先指出这种新的建筑样式兴起的必然性,然后说明了它的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再阐明它由于技术承受力所导致的风格因素。

罗马式建筑主要特征是为防火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其次为扩大内部空间采用筒形圆顶结构,这种圆顶大多是以楔形石头砌筑的,相当沉重。屋顶重量要求下部的承重墙必须格外坚固,这便是罗马式建筑墙体厚的原因。为了坚固,承重墙面的窗户不可过大,这便是罗马式建筑窗户小,内部进光不足的原因。

通过这些解释,对罗马式建筑特点的掌握就比较容易。

全书插图一百幅,尽可能配合文字内容。虽然插图数目不多,但覆盖面较广。从史前至后现代主义各个部分都涉猎到了。日本、印度、非洲及南美洲美术等内容,由于各种原因一般授课时很少涉及,所以本书是以西方美术发展史为主要内容。

历史发展历来不是单薄的、线性的,而是丰满曲折的,但大凡讨论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必须回到一定的时空框架内,构筑起相应的纵横坐标。

梳理繁复的历史与文化现象的方法之一,是首先理出一个简约而清晰的框架,不同时空的文化事件与人物各就其位,随着人们对历史感悟与体验的深入,这个相对单线的纵横坐标便会渐丰满,复杂多姿起来。从这个角度论,成功构筑了一个外国美术史发展大略的纵横坐标,引你步人漫漫艺术长廊。

当然,如果徒有宏阔的结构而缺乏内涵的深度,就将仅仅是一部概略的外国美术史书,其可读性也就会大打折扣。作者成功的是,舍去冗长的历史背景,艺术运动以及一切枝蔓的叙述,直指构建美术史的人,且在历史上或如北极长明,或似流星划过的众多美术家中,只撷取不同时期与地域中最具代表性者,用笔或浓妆或淡抹,但总能向读者娓娓道来,使你在兴趣盎然中,熟知乔托的觉醒,波提切利的韵味,达芬奇的纯正,米开朗基罗的激越,拉斐尔的优雅,乔尔乔内的建树,提香的追求和丁托列托的视角,感受布勒格尔的气质,丢勒的才情,普桑的力度,华托的情调,大卫的理想,安格尔的形式,德拉克罗瓦的激情和马奈的光影.

说到这里,不由得有点羡慕西方人,西方人自幼就通过教堂艺术熏习、开放的博物馆课堂乃至多姿的街头艺术等形式熟知自古而今的西方美术相比,中国人只能更多地借助校园课堂与读本了解相对陌生的异域文化。

就此而论,感谢著者与出版社,给读者呈上了这样一部纵贯古今、赅括有度的好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