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之《西方美術史》

寒假的時間,讀了《西方美術史》又重新瞭解了很多西方古老藝術,感受頗深。

看著《西方美術史》,感受著書中鮮活的生命和多彩的畫卷,思緒萬千。

閉上眼睛,想象著自己就站在盧浮宮三寶面前:勝利女神雕像、斷臂維納斯和蒙娜麗莎。很是激動,它們是盧浮宮的鎮宮之寶。

書中避免了以往同類書在論述藝術特徵時用以現成歸納的習慣,而是將藝術特徵以自然可信的轉換條件為依據論述的。如:在論述羅馬或建築時,首先指出這種新的建築樣式興起的必然性,然後說明了它的技術進步的可能性,再闡明它由於技術承受力所導致的風格因素。

羅馬式建築主要特徵是為防火以石頭為主要建築材料,其次為擴大內部空間採用筒形圓頂結構,這種圓頂大多是以楔形石頭砌築的,相當沉重。屋頂重量要求下部的承重牆必須格外堅固,這便是羅馬式建築牆體厚的原因。為了堅固,承重牆面的窗戶不可過大,這便是羅馬式建築窗戶小,內部進光不足的原因。

通過這些解釋,對羅馬式建築特點的掌握就比較容易。

全書插圖一百幅,儘可能配合文字內容。雖然插圖數目不多,但覆蓋面較廣。從史前至後現代主義各個部分都涉獵到了。日本、印度、非洲及南美洲美術等內容,由於各種原因一般授課時很少涉及,所以本書是以西方美術發展史為主要內容。

歷史發展歷來不是單薄的、線性的,而是豐滿曲折的,但大凡討論與歷史有關的問題,必須回到一定的時空框架內,構築起相應的縱橫座標。

梳理繁複的歷史與文化現象的方法之一,是首先理出一個簡約而清晰的框架,不同時空的文化事件與人物各就其位,隨著人們對歷史感悟與體驗的深入,這個相對單線的縱橫座標便會漸豐滿,複雜多姿起來。從這個角度論,成功構築了一個外國美術史發展大略的縱橫座標,引你步人漫漫藝術長廊。

當然,如果徒有宏闊的結構而缺乏內涵的深度,就將僅僅是一部概略的外國美術史書,其可讀性也就會大打折扣。作者成功的是,捨去冗長的歷史背景,藝術運動以及一切枝蔓的敘述,直指構建美術史的人,且在歷史上或如北極長明,或似流星劃過的眾多美術家中,只擷取不同時期與地域中最具代表性者,用筆或濃妝或淡抹,但總能向讀者娓娓道來,使你在興趣盎然中,熟知喬託的覺醒,波提切利的韻味,達芬奇的純正,米開朗基羅的激越,拉斐爾的優雅,喬爾喬內的建樹,提香的追求和丁託列託的視角,感受布勒格爾的氣質,丟勒的才情,普桑的力度,華託的情調,大衛的理想,安格爾的形式,德拉克羅瓦的激情和馬奈的光影.

說到這裡,不由得有點羨慕西方人,西方人自幼就通過教堂藝術熏習、開放的博物館課堂乃至多姿的街頭藝術等形式熟知自古而今的西方美術相比,中國人只能更多地藉助校園課堂與讀本瞭解相對陌生的異域文化。

就此而論,感謝著者與出版社,給讀者呈上了這樣一部縱貫古今、賅括有度的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